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毒邪"作为特殊的病因病机理论近年来受到中医药学术界高度关注,文章客观分析该理论被聚焦的原因,并通过查找文献揭示分歧点及提出疑问与思考,归纳出当前关于毒邪理论,业界尚有分歧,该理论与临床有脱节的倾向且研究方向有一定的片面性,故认为毒邪理论需要健康理性发展,并对未来研究工作重点提出拙见。  相似文献   

2.
黄琼 《辽宁中医杂志》2009,(11):1870-1872
毒邪按其产生来源,可分为内毒与外毒,与老年性痴呆发病相关的是内毒,包括痰毒、瘀毒、热毒,其中最主要的是热毒。毒侵脑府、脑窍壅塞、脑神失养是老年性痴呆的基本病机。毒邪趁髓海空虚而有可乘之机,最终导致脑窍壅塞、脑神失养,发为痴呆。  相似文献   

3.
代谢综合征从毒论治病机探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毒邪致病贯穿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mdrome,MS)发病的始终而成为重要的病机,MS发病的毒邪主要有痰毒、瘀毒和热毒,常形成痰、瘀、热毒相互交结的病理状态.认为机体的慢性低度炎症状态及其诱发的胰岛素抵抗,糖毒性、脂毒性就成了"毒邪"致病的物质基础,从而为临床的从毒论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谈治五脏痹     
  相似文献   

5.
从毒邪角度探讨痛风性关节炎中医病因病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考希良 《环球中医药》2011,4(6):460-461
针对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时疼痛严重的临床特点,提出了毒邪致痹的观点.初步论述了毒邪的概念,将毒邪分为内毒和外毒,其中内毒有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内外毒邪尤其是内毒的来源进行了详细探讨,提出脾胃失司,内生浊毒;肾失开阖,酿生浊毒;三焦不利,清浊相混共同导致内生之毒的观点.对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生机制从毒邪角度进行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毒邪辨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骆丰  周庆博 《江苏中医》1999,20(11):7-9
本文从毒邪来只辨、毒邪概念含义,毒邪研究的意义四个方面,探讨了中医毒邪致病理论的、现代认识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李晓强  刘春援 《吉林中医药》2012,32(3):222-223,239
中医毒邪的概念和分类历来繁缛不清,但主要为外毒和内毒.随着科技发展,外毒的内容日益扩大,出现了许多新的内容,如电磁毒、化学毒等.“毒邪伤络”是过敏性紫癜发病过程中的重要病因和病理环节,其“病位在络,病邪为毒”.不同类型的毒邪导致过敏性紫癜的致病特点与发病表现也不尽相同.内毒作为病理产物,其作用机制复杂,使过敏性紫癜病情迁延不愈;而外毒致病可概括为“气杂之毒多顺传,药食之毒多直中”.  相似文献   

8.
通过回顾总结前人学说和相关文献中有关毒邪的涵义、分类、致病机理等理论,结合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病因病机及中医临床证治特点,阐述MDS的发生与“内毒”和“外毒”的关系,指出毒邪既是MDS的重要致病因素又是疾病过程中的病理产物,在MDS不同阶段必须权衡毒邪内停之轻重,适时、得当地采用清解邪毒法治疗,可以抑制骨髓异常增生,诱导造血干细胞的分化,促进MDS骨髓的正常造血。  相似文献   

9.
毒邪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为毒,《说文解字》:“毒,厚也,害人之草。”《广雅·释诂》“毒,犹恶也”,所论毒者,之深之甚也,险恶深重,超态之常。中医首论毒溯及《内经》,如“毒药攻邪”、“大毒治病”、“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所论大指毒物、药物祛邪,寓治疗之意。《神农本草经》亦有“解毒”、“逐毒气”之论,亦从治法言。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首论阴阳毒,华佗《华氏中藏经》直言“毒邪”致病,“蓄其毒邪,浸渍脏腑,久不摅散,始变为疔”。晋·王叔和以“内伏寒毒化温”阐述温病之成因,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明述毒邪致病及病势趋向:“结胸者,谓热毒聚于心胸…  相似文献   

10.
高热与毒邪探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本文通过对高热的病因病机的分析,论述了毒邪致热的机理及证治规律。首先论述了毒邪的概念、性质及其致热特点,认为无论外感时邪、内伤杂病,其高热必由毒邪所致。高热的产生除与毒邪的性质、数量以及烈性程度有关之外,其关键还在于正气充盛与否。毒邪盛,正气充,正邪剧争,故发高热。进而提出治疗高热以因势利导,祛毒清热为原则,制定出以排毒解毒而清热为主的高热证治八法,用于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百合病小议     
陆秋月 《河南中医》2003,23(8):14-14
百合病古病名 ,出《金匮要略·百合狐 或虫 阴阳毒病脉证治》。它的起因一部分是由于大病之后 ,心肺阴虚而生内热所致。而绝大部分是由于七情内伤而引起。《金匮要略》描写百合病为“意欲食复不能食 ,常默默 ,欲卧不能卧 ,欲行不能行 ,欲食不能食 ,或有美时 ,或有不用闻食臭时 ,如寒无寒 ,如热无热。”都是形容精神情志恍惚不安的症状 ,这与《内经·疏五过论》篇“不在脏腑 ,不变躯形 ,诊之而疑 ,不知其名”的症候描述甚为相符。百合病的不变之症是“口苦 ,小便赤 ,吐利 ,如有神灵者。”百合病由外感温热转为阴伤 ,余热羁留者 ,其病较轻 ,从…  相似文献   

12.
干燥综合征中医证候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丹  钱先 《江苏中医药》2010,42(11):22-24
目的:研究分析干燥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候特点。方法:对100例干燥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进行中医证候分类,分别统计各证型与病程、中医证候积分及主要实验室指标的关系。结果:将本病分为阴虚内燥证、津亏血虚证、阴虚络滞证、气阴两虚证、阴虚湿热证5个主要证型,阴虚津亏、络脉滞涩是本病重要的证候特点,临床证型以阴虚络滞证、津亏血虚证最为多见,病情评估阴虚络滞证重于其他四证。结论:根据干燥综合征证候特点及分布规律,考虑临床可简化证型,以便于本病辨证论治方案的制定和推广。  相似文献   

13.
论症状与证候标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症状在临床是疾病现象,是不依赖医生主观意识的客观存在,与病人自身感受密切相关;在书面,是主体理论,从一般意义反映某种疾病性质。病机是疾病本质,临床疾病现象和本质的关系不是机械的线性关系,把握本质需要认知症状内涵的病机意义值,使症状从自然客观转化为带有主体认知逻辑的证候标识。证候标识是证候病机的证据,由病机要素标识、病标识有机构成。症状的病机要素标识意义是最基本的,根据其与病机的关系,可分为正值症状和负值症状。症状和证候标识存在主次关系、同异关系和多样关系、归一关系。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中风偏瘫 ,我们通常分为气虚血瘀、肝阳上亢和肾虚精亏 3型进行辨证施治。1 气虚血瘀临床表现 :半身不遂 ,神疲肢倦 ,肢体麻木 ,或语言不利、语音低微 ,口眼歪斜 ,或患侧肢体浮肿 ,舌质紫、苔薄白 ,或舌体不正 ,脉濡缓。病机 :气虚血瘀 ,络脉痹阻。治法 :补气活血 ,化瘀通络。方药 :补阳还五汤 (《医林改错》)加味 :生黄芪3 0~ 1 2 0 g,干地龙 1 0 g,杜红花 1 0 g,桃仁 1 0 g,丹参1 0 g,赤芍 1 0 g,当归尾 1 0 g,川芎 5 g。语言不利者加石菖蒲、制南星 ;口眼歪斜者加白附子、全蝎 ;喉中痰声漉漉者加苍术、姜半夏。按 :古人云 :气虚不…  相似文献   

15.
论证候要素与证候靶点应证组合辨证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只有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将复杂的证候系统分解为数量相对局限,内容相对清晰的证候要素;再通过各证候要素间的组合、证候要素与其他传统辨证方法系统的组合等不同的应证组合方式,使辨证方法体系不再是一种由各种具体证候单纯的线性联系组合的平面,而形成一个以证候要素,应证组合为核心的多维多阶的体系,具有非线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血瘀证基础研究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目前证候相关基因研究中主要研究思路的归纳和梳理,预测和展望血瘀证基础研究的未来发展.证相关基因研究的思路主要有:1.不同证候状态下基因表达的比较研究;2.中医证型与基因多态性的相关研究;3.基因突变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4.以方测证,结合药物干预反证证本质.近50年来,血瘀证基础研究的内容涉及到血流动力学、微循环、血小板功能、凝血功能、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组织氧供、炎症与结缔组织代谢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也存在两大困惑和误区:1.无证不血瘀、无病不血瘀的错误倾向;2.实验室指标与临床辨证相关性差.为此,血瘀证基础研究的发展在于:开展同病异证、异病同证血瘀证的比较学研究,进一步优化完善血瘀证诊断标准及建立可靠的动物模型,开展血瘀证体质、证候、疾病与基因多态性的相关研究,开展血瘀证基因组学及蛋白质组学研究.  相似文献   

17.
笔者通过参加赴我市传染病医院的援外医疗队,亲自参与了对SARS患者的治疗,对SARS病的中医辨证治疗有了一些体会。通过复习温病学的典籍,我们认为,SARS可以隶属于中医“温病”、“疫疠”、“瘟疫”、“疫邪”等范畴。它有温病的共同特点“无问老幼,皆相染易。”从特异的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8.
真寒假热证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临床病例和《伤寒论》的有关叙述,对《中诊》五版和六版教材等所描述的真寒假热证的临床表现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身热而喜加衣被是真寒假热证发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蔡扬 《西部中医药》2012,25(8):41-43
以《内经》和历代医家理论为依据,论述湿邪的起源、分类以及湿邪的特点,并总结前人提出的治湿四法,对湿邪因致病部位的不同而给予不同的治法,即湿在上焦,宜宣气化湿;湿在中焦,宜健脾燥湿;湿在下焦,宜清利湿邪;湿在四肢,宜疏风胜湿。  相似文献   

20.
1 月经后期须辨寒热 月经后期,以血寒较多。《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云:“寒则血凝泣。”机体阳气不足,寒自内生,寒主收引,其性凝滞,阻碍经脉的流通,致生化失期,必造成月经后期。然月经后期亦有属热者,血热之躯,月经多先期而至,盖火热易动血,迫血妄行,故血热则经脉沸腾,善流而不止。但火热又易耗伤阴津,消灼阴液,令人阴津亏伤,血液粘稠,血流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