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超声及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评价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彩色多普勒超声特点及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结果,探讨超声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的意义。方法超声检查并穿刺活检对60例进行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乳腺原发灶、腋窝淋巴结进行观察分析。结果60例乳腺癌患者经新辅助化疗后超声检查显示乳腺原发灶长径比化疗前明显缩小、血流信号明显减少或消失。42例乳腺癌原发灶Ⅱ~Ⅲ级血流,22例降为0~Ⅰ级(P〈0.05)。48例淋巴结异常中,13例完全消失(P〈0.05)。9例乳腺原发灶和腋窝淋巴结病理检查未见癌细胞。结论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乳腺原发灶、腋窝淋巴结大小、彩色多普勒血流、病理检查结果均发生了显著性变化,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为新辅助化疗提供了简便、安全的疗效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2.
超声及超声造影技术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超声及超声造影技术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的应用价值.方法 60例确诊乳腺癌患者在化疗前和化疗后分别进行传统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记录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数目、回声特征、是否有微钙化灶、肿瘤周边及内部血流信号的形态、分布.随后经静脉超声造影,在低机械指数状态下双幅实时观察乳腺癌患者肿瘤内的造影剂灌注特征,结果与钼靶X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60例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术后,超声二维检查显示肿瘤体积明显变小,超声造影检查显示肿瘤内造影剂灌注面积明显变小,其中95%患者化疗后超声造影显示肿块内造影剂灌注的强度减弱.病理结果证实:肿块内细胞凋亡、组织坏死明显.结论 超声及超声造影技术不仅和X线钼靶一样能清晰地反映乳腺肿块体积的缩小,更具有安全、无创、直观地反映肿瘤内新生血管网的优势,间接体现了新辅助化疗术的疗效,具有很高的指导临床治疗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阐明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对新辅助化疗(NAC)后残存乳腺癌的评估价值。方法:连续纳入进行NAC的乳腺癌患者66例,使用SWE评估NAC后病灶的平均和最大硬度。明确残余肿瘤负荷(RCB)量化的病理反应性与NAC后病灶硬度之间的关联,并以病理完全缓解(pCR)作为诊断金标准,明确SWE硬度指标对pCR的诊断效能。结果:平均及最大硬度与pCR密切相关。诊断试验证实最大硬度的总体诊断效能高于平均硬度(AUC=0.96 vs 0.83),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最大硬度评估乳腺癌NAC后残存癌的效能较好,SWE可为个体化乳腺癌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在评价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疗效中的价值。方法 对49例(NAC)患者在化疗前后均进行剪切波弹性成像。记录并将化疗前肿瘤的二维超声及弹性成像指标与实体瘤治疗疗效评价标准指标(RECIST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化疗前后剪切波弹性模量的最大值、平均值、最小值、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边缘、肿块化疗前后大小差值、化疗前弹性模量参数(最大值、平均值、最小值)均与实体瘤治疗疗效评价标准评价指标有相关性(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边缘、肿块化疗前后大小差值、化疗前最大值与RECIST评价指标有相关性(P均<0.05)。结论 采用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可以反映乳腺肿块化疗前后的变化,化疗前肿块弹性成像的最大值可用于预测浸润性导管癌NAC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参数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 56例乳腺癌患者分别于新辅助化疗前及第2次化疗结束后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记录超声造影参数及4~6个周期新辅助化疗后的病理学疗效,比较新辅助化疗前、后超声造影参数的差异及不同病理学疗效分组间超声造影参数的差异。结果 56例乳腺癌病灶经新辅助化疗2个周期后的超声造影峰值强度(17.82±3.29 db)低于化疗前(23.80±3.74 d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948,P0.001)。化疗前、后两次乳腺癌病灶超声造影峰值强度变化率与病理反应分级呈正相关(spearman r=0.839,P0.001)。4~6个周期新辅助化疗后的病理有效组与无效组的峰值强度变化率分别为0.28±0.07和0.16±0.04(t=5.27,P=0.026)。结论超声造影参数中峰值强度变化率有助于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超声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 要] 目的:研究超声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的疗效评估及指导手术的价值。方法:34例乳腺癌患者分别于化疗前、后行超声检查,分别测量原发灶及腋窝淋巴结的最大面积、最高血流流速Vmax和血流阻力指数RI。并在皮肤表面确定出原发灶的边界(以乳头为参照的八点法)。结果:新辅助化疗后病灶最大面积明显缩小, 病灶边界在化疗后均有明显位移,最大血流速度(Vmax)和阻力指数(RI)明显降低(P<0.01)。23例患者成功施行保乳手术。结论:超声能够引导病灶穿刺活检,观察新辅助化疗后病灶的变化,是非常有价值的疗效评估及指导手术的手段。 [关键词]:超声检查;乳腺肿瘤;新辅助化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多模态超声动态评估新辅助化疗(NACT)用于乳腺癌效果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接受术前NACT的单发乳腺癌患者,根据术后病理将其分为组织学显著反应(MHR)组(n=26)及组织学非显著反应(NMHR)组(n=24);对比观察组间NACT前,以及NACT前、中、后期超声指标变化,以及组间、组内定量指标在接受NACT过程中的缩小率。结果 完成 NACT后,组间病灶最大径、最大杨氏模量值(Emax)变化及平均杨氏模量值(Emean)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灶缩小方式及血流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NACT前、中、后期,MHR组病灶最大径渐进缩小率(PRR)逐渐降低,而NMHR组呈“中期缩小-后期增大”趋势;2组组内最大径≥2 cm病灶(n=3、9)总缩小率(TRR)及各期PRR均高于最大径<2 cm病灶(n=23、15,P均<0.05)。NACT前、中、后期,2组Emax及Emean的PRR均呈逐渐增高趋势,组内Emax降低≥30%病灶(n=14、5)TRR及各期PRR均高于Emax降低<30%病灶(n=12、19),Emean降低≥30%病灶(n=18、7)TRR及各期PRR均高于Emean降低<30%病灶(n=8、17,P均<0.05)。结论 多模态超声可用于动态评估NACT用于乳腺癌效果,进而指导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53例患者共57个肿块经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确诊为浸润性乳腺癌且经临床评估需行新辅助化疗,在新辅助化疗前1周内及化疗后手术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肿瘤大小、血流分布、血流阻力指数,根据RECIST指南,将患者分为有效组(CR组、PR组)及无效组(SD组、PD组),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比。结果:CR组共5例,由于肿块完全消失,化疗后血流消失;PR组中,新辅助化疗前后病灶RI值及血流分级变化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病灶前后PS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效组(SD组+PD组)中,新辅助化疗前后病灶内PSV、RI值及血流分级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通过检测病灶大小及血流参数,可客观地评价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讨其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上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43例接受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病灶的化疗疗效进行评价。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价乳腺癌病灶变化与病理学评价的符合率为72.09%,敏感度为86.36%,在病理判定有效组,新辅助化疗前后病灶内血流分级类型及RI值变化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S<0.05);在病理判定无变化组,新辅助化疗前后病灶内血流分级类型及RI值变化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S>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乳腺癌病灶的二维图像及血流信息,能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的疗效做出客观评价,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治疗监测和疗效评估价值。方法52例乳腺癌患者58个肿瘤在新辅助化疗前及化疗结束后,应用高频超声对肿瘤的大小和血流情况进行监测,其中16例患者(16个肿瘤)于化疗第二周期结束后增加了一次超声检查。所有超声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新辅助化疗后超声测量乳腺癌原发灶各径线均明显缩小,血流丰富程度降低,最大血流速度(Vmax)和阻力指数(RI)明显降低(P<0.01)。术前超声测量的残余癌最大直径与病理测残余癌最大直径显著相关(r=0.894,P<0.01)。超声评估原发肿瘤缓解的总有效率为79.31%(46/58),其中3例(5.17%)达病理完全缓解;超声淋巴结完全缓解率为26.67%(8/30),病理淋巴结完全缓解率为20%(6/30)。12例患者根据化疗早期的超声检查及时调整了治疗方案,避免了无效化疗。结论高频超声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评估方便、准确,化疗早期的超声监测有助于临床优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2D-STI)分层应变技术评价乳腺癌患者使用蒽环类药物序贯曲妥珠单抗化疗后左室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序贯应用蒽环类药物和曲妥珠单抗化疗的乳腺癌术后患者30例作为病例组(A组),另选取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B组)。A组患者分别于化疗前(TO期)、应用蒽环类药物化疗4周期后(T1期)及序贯应用曲妥珠单抗17周期后(T2期)采集图像并存储。测量各常规超声参数及心肌各层整体纵向应变(GLS),并比较是否存在差异。结果:①A组T0期与B组常规超声参数及心肌各层GI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A组T1期、T2期与T0期分别比较LVEF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1期心内膜下心肌GLS较T0期明显减低,T2期心内膜下心肌与心肌中层GLS均较TO期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③A组T2期与T1期比较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期心内膜下心肌与心肌中层GLS较T1期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D--STI分层应变技术通过分析心肌各层整体纵向应变能够较为准确评价左室收缩功能,进而早期发现乳腺癌患者蒽环类药物与曲妥珠单抗序贯化疗后出现的亚临床心脏毒性损伤。  相似文献   

12.
中间性肿瘤细胞减灭术在晚期卵巢癌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间性肿瘤细胞减灭术在晚期卵巢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将曾行肿瘤减灭术患者按术前是否化疗分为两组,即初次肿瘤细胞减灭术组和中间性肿瘤细胞减灭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有关指标及生存情况。结果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IIIc-IV期卵巢上皮性肿瘤92例,其中初次肿瘤细胞减灭术组52例,中间性肿瘤细胞减灭术组39例。两组手术范围相同,中间性肿瘤细胞减灭术组期别晚,细胞分化差,预后不良病理类型所占比例高。两组手术满意比例无差别。随访结果,两组5年生存率无差别。结论对术前评价难以行首次肿瘤细胞减灭术的晚期卵巢癌患者,行中间性肿瘤细胞减灭术可提高患者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直肠腔内弹性成像应变比值(SR)判断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肿瘤浸润深度(T分期)降期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进展期直肠癌(T3期)患者62例,在新辅助放化疗前后,分别行常规直肠腔内超声(ERUS)和直肠腔内弹性成像检查。计算放化疗前后病灶SR差值及SR降幅,以SR降幅判断T分期降期。比较常规ERUS与弹性成像判断T分期降期的准确性。 结果放化疗后,58例(58/62,94%)直肠癌病灶的SR值呈明显下降(t=2.823,P<0.01),另有4例(7%)SR值升高。pT0~2期的SR平均值为2.20±0.85,pT3期的SR平均值为3.19±0.9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684,P<0.01)。以SR降幅≥33.80%判断放化疗后T分期降期的准确性为69%(40/58),高于常规ERUS的准确性45%(28/62),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SR降幅,常规ERUS准确诊断降期由14例升高至28例,较好地提高了常规ERUS对T分期降期的诊断准确性。 结论应用SR降幅可较好地辅助常规ERUS,提高直肠癌放化疗后T分期降期诊断准确性,为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疗效及预后评估提供一种新型的较为可靠、无创而又简便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肝癌的血供特点及确立个体化介入治疗模式的价值.方法 对315例经病理证实的肝癌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及超声造影(CEUS)行血供灌注特征分析并分型,采用不同介入治疗技术建立合理有效的个体化联合治疗模式,并采用CEUS、增强CT(CE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CDUS及CEUS可判定肝癌血供特征并分型.根据CDUS及CEUS确定的肝癌血供特征建立个体化介入治疗模式并评估疗效:①肿瘤直径≤3 cm单发小肝癌组,直接行无水酒精瘤内注射术(PEI)、射频消融术(RF)或微波消融术(PMCT)治疗模式,肿瘤坏死率95.0%~97.9%,1、3年生存率分别为98.0%、87.8%.②肿瘤直径≤5 cm病灶≤3个肝癌组,行多点、多面RF/PMCT+PEI联合治疗模式,肿瘤坏死率93.7%~94.8%,1、3年生存率分别为89.8%、81.4%.③肿瘤直径>5 cm以肝动脉为主多血供肝癌组,行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PEI+RF/PMCT联合治疗模式,肿瘤坏死率71.4%~73.8%,1、3年生存率分别为66.2%、47.6%.④肿瘤直径>5 cm双重血供肝癌或合并门静脉癌栓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增加选择性门静脉栓塞化疗术(SPVE)治疗模式,肿瘤坏死率53.3%~55.6%,1、3年生存率分别为64.7%、40.0%.结论 根据CDUS和CEUS确定肝癌血供特征并建立个体化联合介入治疗模式,对非手术治疗肝癌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ECF和FOLFOX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进展期胃癌的疗效与毒副作用。方法:用ECF、FOLFOX化疗方案治疗进展期胃癌62例,3周为1个周期。所有患者完成3-4个周期新辅助化疗后评价疗效。ECF方案为表柔比星50mg/m2,第1天;亚叶酸钙(LV)200mg/m^2,第1—3天;5-氟尿嘧啶(5-Fu)600mg/m^2,第1—3天;顺铂20m异/m^2,第1-3天。FOLFOX方案为奥沙利铂100mg/m^2,静脉滴注2h,第1天;LV200mg/m^2,静脉滴注2h后推注5.Fu400mg/m^2,后续5-Fu1g/m^2。化疗泵持续48—72h恒速静脉输入,第1-2天。结果:ECF组的总有效率为37%(11/30),其中临床完全缓解(CR)3%(1例),部分缓解(PR)33%(10例),疾病稳定(SD)40%(12例).疾病进展(PD)23%(7例),6例(20%)肿瘤TNM分期降低。FOLFOX组的总有效率为47%(15/32),其中CR3%(1例).PR44%(14例)。SD34%(11例),PD19%(6例),10例(31%)TNM分期降低。两组白细胞下降、胃肠道反应相似:ECF组脱发程度较重,FOLFOX组外周感觉神经异常明显。结论:两组新辅助化疗方案对进展期胃癌均有效,毒性反应均可耐受。FOLFOX组疗效高于ECF组。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 探讨索拉非尼(Sorafenib,BAY 43-9006,Nexavar)联合顺铂(cisplatin,DDP)对肝癌细胞HepG2的杀伤作用。方法 单独、同时及序贯联合给药后以MTT法测定HepG2细胞的增殖,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索拉非尼及DDP单药对HepG2均有抑制作用,两药同时给药具有协同或相加作用(P<0. 05)。序贯用药DDP先用组与同时给药组相比疗效相似(P>0. 05),表现为协同或相加作用。而索拉非尼先用组疗效差于前两者(P<0. 05),显示拮抗作用。联合用药组凋亡率均比单药组高(P<0. 05),同时给药组及DDP先用组凋亡率比索拉非尼先用组高(P<0. 05,P<0. 05)。结论 索拉非尼和顺铂对肝癌HepG2细胞有增殖抑制及促凋亡作用,同时给药表现为协同或相加作用,序贯联合用药产生单向协同或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的术前同步化疗方案在高危局部进展期直肠癌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评价。 方法对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病理诊断明确,分期为T3~4或N+M0(距肛缘≤10 cm),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行术前放疗的高危局部进展期直肠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分析的患者至少具有以下高危因素之一:极低位,临床T分期为T4b,治疗前盆腔MRI提示直肠系膜筋膜受累或肠壁外静脉浸润阳性,侧方淋巴结受累。术前放疗采用同步加量调强放疗技术,处方剂量:95%计划肿瘤靶体积50.6 Gy/95%计划靶体积41.8 Gy,22f,30 d,每天1次。同步化疗为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双周方案,具体:每2周静脉滴注奥沙利铂85 mg/m2+放疗日每日2次口服卡培他滨825 mg/m2。主要观察指标为肿瘤完全缓解(病理完全缓解+临床完全缓解)率,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放化疗不良反应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R0切除率、保肛率,肿瘤消退率、降期率,复发转移率等。 结果共63例患者纳入分析,63例(100%)完成全部放疗剂量,50例(79.37%)完成全部3周期化疗。未观察到4级放化疗急性不良反应,5例(7.94%)发生3级不良反应。46例患者接受根治性手术,R0切除率为100%,手术保肛率为73.91%(36/46)。肿瘤完全缓解率为34.92%(22/63)。T、N降期率分别为82.61%(38/46)、95.65%(44/46);肿瘤消退分级0、1、2级分别为30.43%(14/46)、45.65%(21/46)、23.91%(11/46)。6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均经保守治疗好转。中位随访时间7.2个月,随访过程中未出现患者死亡及局部复发,4例(6.35%,4/63)出现远处转移。 结论对于高危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的双药同步放化疗方案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和可接受的不良反应,可能是更佳的新辅助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