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绿色通道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绿色通道临床护理路径在急诊科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3例A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发病到就诊、就诊至溶栓、就诊至住院时间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就诊至溶栓、就诊至住院时间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对急诊科AMI溶栓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可以缩短就诊到溶栓、住院的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7例)与试验组(58例)。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试验组施以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模式,患者的临床护理总有效率、临床护理满意度、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住院时间、卧床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研究组63例和对照组62例,对照组按常规方式进行护理,研究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对比两组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发症的发生率、死亡率、住院时间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健康知识得分为(92.36±13.55)分,对照组为(83.27±12.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94%,对照组为20.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死亡率为1.59%,对照组为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为(12.95±2.77)d,对照组为(15.06±3.1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得分为(96.28±15.49)分,对照组为(87.34±14.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可有效地促进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缩短临床恢复的时间,提升护理工作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NP)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医疗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急救护理路径。比较2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满意度、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医疗费用等各项指标,进行r检验和t检验。结果观察组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和患者满意度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院内心肌梗死再次发作、再次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死亡情况比较,观察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医疗费用比较,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在AMI患者的抢救中应用CNP,为整体护理改革及护理质量管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NP)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医疗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急救护理路径.比较2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满意度、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医疗费用等各项指标,进行χ2检验和t检验.结果 观察组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和患者满意度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院内心肌梗死再次发作、再次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死亡情况比较,观察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医疗费用比较,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在AMI患者的抢救中应用CNP,为整体护理改革及护理质量管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将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按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急救和护理,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进行急救和护理。比较2组患者急救所需时间、疼痛缓解的时间、患者满意度和护理人员满意度。结果实施临床路径后,实验组患者急救所需时间、疼痛缓解时间明显缩短(P<0.05),而患者满意度和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作为一种新型的临床服务模式,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对护理方法进行改造,并分析其在AM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在实施前1年及实施后1年分别抽取100例患者病例进行分析,观察实施前后护理效果的差异。结果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护理管理模式后,护理质量确实有明显的提升,各方面较实施前评分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护理管理模式后,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质控管理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人员的正确认知率、差错上报率及管理满意率均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护理,能够提升护理质量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减少护理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旨在提高护理质量.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5月间在我院进行住院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9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模式的不同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临床路径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住院相关指标及患者病死率情况.结果:临床路径组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卧床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临床路径组的疾病知识知晓率、遵医行为和情绪稳定所占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SAS,SDS,HAMA和HAMD得分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临床路径组各项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心肌梗死患者中实施临床路径护理措施,不仅能够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也能增强患者对相关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治疗费用,提高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心理状况.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的急危重症,早期冉灌注治疗是减少心肌坏死区域,减低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关键.如何节约时间,尽早开通血管,保存心功能是临床医务人员首要解决的问题[1-2].随着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way,CNP)模式引入我国并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广泛应用,AMI的救护质量显著提高[1-5].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8年11月-2010年5月我科收治急性心肌梗死92例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医疗护理方法,观察组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患者进行护理,比较两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院内心肌梗死再次发作率、死亡发生率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满意度等指标.结果:路径组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院内心肌梗死再次发作率、死亡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健康知识掌握率和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护理,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临床路径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脏康复疗程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9月-2019年8月入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应用双色球法分组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常规护理,研究组临床路径护理。两组患者均出院后推荐参加为期2个月的心脏康复疗程。对比不同护理方法对患者心脏康复疗程的影响、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状况、两组护理满意度及两组心功能指标水平。结果 对照组心脏康复疗程结果好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出院2个月并发症的发生率比对照组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更少(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总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LVESD、LVEDD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将临床路径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可规范患者的心脏康复疗程,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同时还利于患者心功能指标水平的恢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救护理路径对提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价值。方法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8例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严格遵循急救护理路径要求开展护理。对比2组分诊评估、心电图、静脉采血、静脉用药、急救总时间以及住院总时间、院内心肌梗死复发率、病死率、院内再介入手术率。结果观察组分诊评估、心电图、静脉采血、静脉用药及急救总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住院总时间更短、院内心肌梗死复发率更低、病死率更低、院内再介入手术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救护理路径对缩短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时间窗及提升抢救效果有促进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全组65岁以上患者共88例,分为溶栓治疗组41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47例。治疗组采用尿激酶100万-150万u静脉滴注,30分钟滴完,同时给予肝素抗凝治疗。结果 梗死相关动脉的再通率溶栓组65.9%显著高于对照组10.6%(P=0.000);发病4wk内病死率,溶栓治疗组12.2%,显著低于对照组34.0%(P=0.046),再通者病死率3.7%,显著低于未通者28.6%(P=0.047)。全组无1例发生严重出血并发症。结论 对适宜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程序化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静脉溶栓程序化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价值。方法 根据AMI诊疗过程各时期对护理工作的不同要求 ,制定一套程序化护理管理模式。将连续的护理过程划分为接诊准备及接诊 -溶栓前准备及溶栓 -溶栓后观察相对独立的三个阶段 ,针对每一阶段特点制定内容详尽而又重点突出的护理计划 ;建立管理程序评价制度 ,对护理工作及时进行考评和监督。结果 此项护理管理程序的应用明显缩短了接诊到开始溶栓的时间 (doortoneedletime) ;能指导护士及时发现各种并发症 ,提高了护理工作的预见性 ;管理程序评价制度的实施 ,保证了各阶段护理程序的落实。结论 该模式实用性强 ,能有效地保证AMI静脉溶栓快速而安全地实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行静脉溶栓后发生心律失常的类型,临床症状特点及护理对策。方法:对66例急性心肌梗死行静脉溶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静脉溶检3h左右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其中前、侧壁心肌梗死易发生快速心律失常及泵衰竭,下、后壁心肌梗死易发生窦性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结论: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行静脉溶栓后并发症的发生各有其发生特点,护士应根据这一特点,提高护理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探讨放宽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指征对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 1998~ 2 0 0 0年CCU病房的AMI患者溶栓范围放宽到据发病时间至 12h ,病人年龄不限。结果 :溶栓范围由 48例扩大到 72例 ,溶栓组血管再通率、病死率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不溶栓组。结论 :放宽溶栓范围可使更多的病人受益 ,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张爱兰  朱文玲 《临床荟萃》2004,19(11):612-614
目的 评价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的利弊。方法 利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研究了 1 0 6例 70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获益显著 ,30天总病死率及心源性病死率溶栓组均明显低于非溶栓组 (总病死率为 1 4 .5 %和 36 .7% ,P <0 .0 5 ;心源性病死率为1 0 .5 %和 33.3% ,P <0 .0 1 )。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18.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溶栓治疗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不同梗塞部位急性心肌梗塞(AMI)溶栓治疗再通评价的意义。方法:对160例首次AMI患者随机分成尿激酶溶栓治疗再通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左房内径(LAD)、室间隔和左室后壁运动最小幅度(IVSA和LVPWA)、左室射血分数(EF)、二尖瓣E点至室间隔距离(EPSS)和二尖瓣血流频谱A峰最大速度与E峰最大速度比(A/E)。结果:①溶栓治疗者再通率为58.82%(70/119)。②急性前壁心肌梗塞(AAMI)患者的LAD、EPSS和A/E在溶栓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0.01,P<0.01);溶栓再通组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③急性下壁心肌梗塞(AIMI)患者LVPWA溶栓再通组高于对照组(P<0.05);溶栓再通组A/E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④AAMI+AIMI患者EF在溶栓再通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EPSS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溶栓治疗可限制梗塞面积,挽救濒死心肌,改善左室功能。在梗塞部位上,前壁优于下壁,AAMI+AIMI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护理临床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病人行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入院先后次序,将60例AMI病人分为临床路径组和常规组,每组各30例。常规组病人实施常规护理,临床路径组病人采用护理临床路径。结果临床路径组病人的术前准备时间、卧床时间、住院天数较常规组病人缩短,医疗费和并发症发生率较常规组病人低,满意度较常规组高,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护理临床路径应用于AMI病人能使病人得到及时快速有效PCI治疗,从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降低AMI死亡率,同时提高护士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及护理工作的目标性和计划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单纯静脉溶栓疗法和静脉溶栓加冠状动脉(冠脉)内溶栓疗法的疗效。方法:前法以(150~200)×104U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后法以(150~200)×104U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后,再以(20~50)×104U尿激酶行冠脉内溶栓。结果:前法梗死相关动脉再通率为60.0%;后法梗死相关动脉再通率为76.9%。2组比较,χ2=3.86,P<0.05。住院病死率静脉溶栓组和静脉溶栓加冠脉内溶栓组分别为12.5%和9.6%,2法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χ2=6.66,P<0.01)。心功能1~2级者2组分别为90.8%和94.2%(χ2=6.64,P<0.01);心功能3~4级者分别为9.2%和5.8%(χ2=6.65,P<0.01)。结论:冠脉内溶栓再通率高,在治疗的同时,还可了解梗死相关动脉再通和狭窄情况;静脉溶栓方法简便,可在发病早期实施。将两种方法相结合,缩短了等待溶栓的时间;静脉溶栓结合冠脉内溶栓优点,使血管再通率明显提高,并进一步降低了患者近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