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computer-aided design/manufacture,CAD/CAM)技术在髁突骨软骨瘤合并颌骨畸形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髁突骨软骨瘤合并上、下颌骨畸形1例,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SurgiCase CMF 5.0软件进行CT数据处理)模拟切除肿瘤,上、下颌骨截骨,设计虚拟中间和终末板及截骨导板,并进行术后效果预测;应用快速原型(rapid prototyping,RP)技术制作中间板和截骨导板,术中应用。术后进行CT检查,并与术前设计进行比较,评价应用效果。结果:术后CT显示,截骨效果与术前设计吻合度高,术后随访6个月肿瘤无复发,患者面形对称。结论:应用CAD/CAM技术进行髁突肿瘤切除及合并颌骨不对称畸形的辅助治疗,可以提高手术的准确性,节约手术时间,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髁突外生型骨软骨瘤常采用手术切除,但切除范围多基于术者经验,易导致肿瘤复发或神经血管损伤。本文报道髁突巨大外生型骨软骨瘤1例,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Proplan 1.3软件)术前确定瘤体与髁突关节面边界,模拟设计手术入路、截骨平面及瘤体取出路径,并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数字化截骨导板,于术中应用。该数字化导板可精确指导髁突巨大外生型骨软骨瘤切除并保护未受累髁突软骨面,避免神经血管损伤,节约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BCT)观察AnglesⅢ类下颌骨性前突患者髁突,测量下颌支矢状劈开术(SSRO)术前术后髁突骨密度(亨氏单位)及体积,进一步探讨SSRO术对颞颌关节的影响。方法:收集20例AnglesⅢ类双侧下颌骨性前突患者SSRO术前术后的CBCT图像,应用CBCT配套的软件观察髁突变化并计算SSRO术前术后髁突最高密度及髁突体积。结果:①髁突最高密度测量结果(亨氏单位):治疗前髁突最高密度最大值273,最小值252,均数260,治疗后髁突最高密度最大值261,最小值207,均数211。两组均数自身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髁突体积测量结果(mm3):治疗前髁突体积最大407,最小378,均数401;治疗后髁突体积最大492,最小444,均数465。两组均数自身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髁突形态变化不明显。结论:①CBCT能准确测量髁突密度及体积,在研究颌面部骨及附近解剖关系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②髁突骨皮质最高密度术前值高于术后值,但术前髁突体积低于术后,形态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内镜辅助行下颌支垂直截骨提升术治疗髁突骨软骨瘤,探讨其应用范围及效果。方法 :选择2013-04—2015-05间收治的单侧髁突骨软骨瘤患者,术前进行临床资料采集、咬合关系、面形及影像学检查,对其中无正颌需求或颏点偏斜<3 mm且口内咬合稳定的患者,予以髁突肿物切除术及内镜辅助的下颌支后缘垂直截骨提升术治疗。术后临床检查关节、颌骨、咬合情况,并进行远期影像学随访。结果:共纳入5例患者,采用改良耳颞切口行开放性手术切除髁突顶部肿物,再利用内镜辅助行下颌骨支后缘垂直截骨提升术及坚固内固定,保持原下颌升支高度,其中1例患者附加下颌下缘外形修整术。术后病理提示均为髁突骨软骨瘤。术后5例患者完成随访,其颞下颌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咬合及面型稳定,术后平均28.6个月的CT随访显示无肿瘤复发。结论:在切除髁突骨软骨瘤后,内镜辅助下颌骨升支后缘垂直截骨术,对于咬合轻度偏斜且无法进行正颌手术的髁突骨软骨瘤患者,是一种有效手术方案。该手术设计实现了切除肿物的同时,恢复保留颌骨及咬合关系,同时减小了创伤,是传统手术方案的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下颌骨髁突骨软骨瘤和单侧下颌骨髁突增生的CT表现特点。方法:对2005—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下颌骨髁突骨软骨瘤11例和单侧下颌骨髁突增生8例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包括病变髁突大小、病变范围以及病变周围软硬组织改变。结果:11例下颌骨髁突骨软骨瘤病例CT显示肿瘤与病变髁突无明显分界(8/11)或与患侧髁突有蒂相连(3/11);肿瘤骨皮质及骨髓腔均与患侧髁突相续,瘤体表面均有特征性薄层软骨帽覆盖,瘤体外周密度通常高于中心;瘤体周围均有薄层软组织包绕。患侧颞骨关节面表面均有明显矿化,且因受瘤体压迫改建而较对侧平坦,患侧关节上、下腔间隙较对侧明显变窄;肿瘤生长方向不尽相同。8例单侧下颌骨髁突增生病例CT显示髁突颈部和(或)下颌支延长,髁突形状改变;增生的髁突外周骨皮质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化,硬化层厚度较对侧大;骨髓腔密度较不均匀。结论:CT检查能有效提供病变髁突及其周围软硬组织情况,为鉴别诊断下颌骨髁突骨软骨瘤和单侧下颌骨髁突增生提供良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计算机辅助三维手术模拟系统在髁突骨软骨瘤切除后下颌升支后缘上移髁突重建术中的作用,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7~2009年期间,6例髁突骨软骨瘤患者,利用Surgicase CMF软件行术前设计和三维手术模拟得出相关数据,辅助行病变髁突切除术和升支后缘切开上移髁突重建术.术后行临床检查、放射检查对骨瓣...  相似文献   

7.
目的 设计制作数字化导板(digital guide),用于指导颞下颌关节强直(temporomandibular joint ankylosis,TMJA)外侧成形术(lateral gap arthroplasty,LAP)中髁突残余(residual condyle)的保留,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4年1月间收治的TMJA患者,选择骨球内侧存在髁突残余者纳入研究。采用 ProPlan CMF 1.4软件进行术前设计,明确骨球范围及其与髁突残余的关系,设计数字化导板并采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完成,术中用以指导骨球的截除。评价导板的就位情况及对重要解剖结构的保护。术后拍摄CT评价截骨效果并与手术设计进行拟合,评价导板的准确性。结果 5例7侧关节手术中,导板就位稳定,指导截骨准确,未伤及颅底和外耳道前壁,有效保护了内侧的髁突残余。术后CT显示截骨与术前设计的平均误差为1.044 mm。结论 数字化导板可以准确有效地指导强直骨球的切除,有效保护了髁突残余、颅底和外耳道。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用人工髁突置换治疗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temporomandibular joint ankylosis,TMJA)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8月至2008年4月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共5例创伤性TMJA患者接受人工髁突置换手术,患者均为男性.术前行CT检查后,用快速成形技术制作三维头模,在头模上模拟切除关节骨球、关节成形、选择适宜的人工髁突,术中依术前设计安放并固定人工髁突.术后1周和复查时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5例共植入6侧人工髁突(1例为双侧).3例复查时间为术后8~30个月,另外2例失访.复查时张口度平均为30 mm,2例咬合关系良好,1例前牙区有约1 mm的开骀.结论 人工髁突置换可以作为创伤性TMJA手术治疗的方法之一,其临床效果还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提出一种经髁突及盘后附着进路,归纳该术式的适应证、手术要点和评价临床效果。方法 :2006—2014年对5例位于颞下颌关节(TMJ)旁肿物采用上述进路。5例肿物符合以下条件—累及髁突后内侧颞下间隙较大的包膜完整的非恶性肿物,计算机模拟手术示单纯髁突离断旋转或后移无法充分暴露肿物。结果:5例肿物均得以彻底切除,未损伤重要神经,未输血。5例病例平均随访30个月,未见复发迹象。术后无继发牙颌面畸形,神经功能正常。随访时开口度平均为34 mm,均较术前有所增加(术前开口度平均为27 mm),CT示髁突固定良好,无吸收。结论:经髁突和盘后附着进路适于切除累及髁突后内侧较大的非恶性肿物,计算机设计和模拟手术有助于选择进路和适应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计算机导航技术在口内喙突切除入路髁突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 在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下,采用口内喙突切除入路共完成8例患者的髁突病变切除手术治疗,患者年龄16 ~56岁,男性2例,女性6例,其中3例为髁突骨瘤,5例为半侧颌骨肥大畸形伴发的髁突良性肥大.6例同期进行上颌LeFoa Ⅰ型截骨术、5例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1例健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4例颏成形术及6例下颌骨体或下颌角修整术,以恢复面部的对称性.结果 经术后CT验证,所有患者均按术前设计方案成功完成了髁突病变切除术,术后咬合关系、面部对称性恢复良好,颞下颌关节疼痛及弹响症状减轻或消失.开口度术前平均38 mm,术后1个月恢复为41 mm.患者随访3 ~12个月,疗效稳定.结论 计算机导航技术可精确辅助完成口内入路的髁突切除术,手术创伤小,能较好地保存颞下颌关节的结构及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分析颅颌面部骨折引起外耳道出血的原因和比例。方法:回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VI腔外科及神经外科2006年4月-2011年12月收治的颅颌面部骨折病例,按照颅底骨折、面中部骨折和下颌骨骨折进行分类,统计外耳道出血的发生率.并通过CT分析其原因。应用SAS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73例颅颌面骨折中,外耳道出血43例53侧,其中19侧由单纯颅底骨折引起,占35.8%;26侧由下颌骨髁突骨折引起,占49.1%(92.3%为囊内骨折引起);无髁突骨折的下颌骨骨折7侧,占13.2%;单纯面中部骨折1侧,占1.9%。除颅底骨折外,其余颌面部骨折引起外耳道出血的原因均是外耳道前壁骨折。结论:颅颌面部骨折引起外耳道出血的原因中.髁突骨折占首位,以囊内骨折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自体浓缩生长因子膜(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s,CGF)对山羊髁突软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6个月龄山羊3只,每只切除双侧髁突表面软骨,抽取自体静脉血,离心后制作CGF膜,覆盖一侧髁突表面,另外一侧作为对照。术后1个月处死动物并取材,进行大体标本和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1个月,对照侧髁突表面凹凸不平,实验侧髁突表面光滑,有类软骨样组织覆盖。H-E染色显示,对照侧髁突表面软骨下骨裸露,骨吸收活跃,有破骨细胞;炎症反应明显,血管扩张;实验侧髁突未见明显炎症反应和骨吸收,骨表面为纤维组织覆盖。结论:CGF可减少软骨损伤后的炎症反应和骨吸收,促进纤维组织形成,对软骨下骨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儿童髁突囊内骨折常见,若治疗不当会引起后遗症。本文报告1例儿童双侧髁突骨折外上脱位伴颏部骨折,外院颏部骨折固定术后咬合紊乱。重新手术,颏部骨折复位固定,恢复牙弓宽度,关闭舌侧裂隙。手法复位双侧外脱位的髁突,使其进入关节窝内。采用改良牙弓夹板进行颌间结扎牵引,改善咬合关系。术后随访显示,髁突位于关节窝内、双侧髁突和关节窝均愈合改建,咬合关系良好。该病例提示,儿童双侧髁突囊内骨折外上脱位伴颏部骨折治疗的关键在于恢复牙弓宽度,纠正外脱位的髁突。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快速原型技术对复杂下颌骨缺损重建术后患者髁突位置和颞下颌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对下颌骨良性肿瘤切除同时需保留髁突的复杂缺损重建术患者50例,其中20例用快速原型技术指导下颌骨重建(快速原型组),30例用传统方法进行下颌骨重建(对照组)。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行下颌骨及颞下颌关节三维螺旋CT扫描,测量髁突的三维空间位置,并用Fricton颞下颌关节功能量表进行术后颞下颌关节功能检查,计算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指数(DI)、肌压痛指数(PI)及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CMI)。采用SPSS11.5软件包,用配对t检验分析组内手术前、后差异,Mann-Whitney非参数检验分析组间差异。结果:所有肿瘤术后无复发,移植骨成活,关系良好。快速原型组外形对称,下颌运动功能正常,髁突位置正常。对照组6例面型不对称,8例CT显示患侧髁突有较明显的移位。快速原型组手术前、后的髁突前距离,内距离,上、下距离及长轴夹角数值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手术前、后前距离有统计学差异(P〈0.05),上、下距离及长轴夹角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内距离无统计学差异(P〉0.05)。快速原型组及对照组组间术前髁突位置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后前距离及上、下距离有统计学差异(P〈0.05),长轴夹角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内距离无统计学差异(P〉0.05)。快速原型组及对照组间术后颞下颌关节各项功能指数中,DI及C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原型技术能通过保持髁突三维空间位置,改善术后颞下颌关节功能,提高下颌骨重建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数字化验板在儿童颞下颌关节强直合并颌骨畸形同期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例儿童单侧颞下颌关节强直合并颌骨畸形患者,术前采用SurgiCaseCMF5.0软件进行颌骨畸形的三维测量.模拟骨球截除后摆正下颌骨,制作数字化袷板,术中应用,行肋骨一软骨移植关节重建。术后进行CT扫描二三维测量,评价应用效果。结果:2例患者术中袷板戴入顺利,术后CT三维测量与术前设计吻合度高。结论:数字化袷板在儿童颞下颌关节强直合并颌骨畸形的同期治疗中节省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的准确性,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We describe the use of computer-assisted three-dimensional surgical planning in condylar reconstruction by vertical ramus osteotomy for patients with osteochondroma, and its clinical effects. Seventeen patients with osteochondroma of the mandibular condyle who were seen from March 2005 to March 2009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treated by condylectomy and condylar reconstruction using vertical sliding osteotomy of the mandibular ramus with and without three-dimensional simulation using Surgicase CMF Materialise software. Clinical examination, radiographs, photographs, and details of operation and outcome were used postoperatively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technique. Satisfactory mouth opening was achieved in all cases. Mean (SD) osteotomy and fixation time, duration of intermaxillary fixation, and degree of postoperative numbness of the lower lip were considerably reduced among patients who had three-dimensional simulation. The combined use of computer-assisted three-dimensional surgical planning and simulation with vertical ramus osteotomy to reconstruct the condyle for patients with osteochondroma after excision of the tumour makes the operation more accurate and more convenient, and avoids damage to vital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17.
目的:定量评估牙槽骨再生正畸治疗下前牙区牙槽骨发育不良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成人患者对下前牙区牙周状况及下前牙去代偿的影响。方法: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颅颌面科2009年12月—2011年10月就诊的成人连续病例中,选取下前牙区牙槽骨菲薄且有正颌手术适应证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在充分告知的前提下,将其中9例接受牙槽骨再生正畸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及头颅定位侧位片分别评价不同治疗阶段下前牙区牙周状况及下前牙去代偿的效果。采用SAS 8.02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前、术前正畸结束、治疗结束下前牙牙根长度及舌侧牙槽骨厚度无显著差异(P〉0.05)。术前正畸阶段,下前牙区唇侧牙槽骨厚度及下前牙倾斜角度显著增加(P〈0.01),术后正畸阶段,两者均未见改变(P〉0.05)。下前牙区唇、舌侧牙槽骨高度在术前正畸阶段均显著降低(P〈0.05),术后正畸阶段,唇、舌侧牙槽骨高度保持稳定(P〉0.05)。结论:牙槽骨再生正畸治疗下前牙区牙槽骨发育不良的骨性Ⅲ类成人患者,下前牙去代偿完全,下前牙区牙周健康。  相似文献   

18.
A rare case of osteochondroma (osteocartilaginous exostosis) of the mandibular condyle is described; this represents the seventh documented case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literature. Treatment consisted of transoral surgical resection which maintained condylar integrity. No maxillomandibular fixation was placed and the patient's mandibular function was undisturbed. Postoperatively, mandibular deviation was minim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