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受体树突细胞(DC)与体外光化学法(PUVA)处理的供体脾淋巴细胞共培养后,对心脏移植受体Th1/ThZ类细胞因子及移植物存活的影响.方法 以DA大鼠为供体,LEW大鼠为受体,建立大鼠腹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分离正常的供体脾淋巴细胞(SP),制备经PUVA处理的供体脾淋巴细胞(PWA-SP).在体外将PWA-SP或SP与受体骨髓来源的未成熟DC共同培养,检测上述处理对受体DC分泌白介素-10(IL-10)及干扰素-γ-(IFN-γ)的影响.按受体术前1周静脉输注的细胞成分将受体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7),单纯输注PBS;SP DC组(n=8).输注负载供体SP的受体大鼠DC;PWA-SP DC组(n=8),输注负载PUVA处理的供体SP的受体大鼠DC.观察移植物的存活时间,移植术后6d检测受体血清中Th1细胞因子(IL-2、IFN-γ)及Th2细胞因子(IL-10),并取移植心脏标本作切片检查,确定排斥反应的病理分级.结果 受体DC与供体PUVA-SP共培养后,其分泌的细胞因子IL-10、IFN-γ的水平分别为75.3±3.7、24.3±1.2ng/ml,明显高于同供体SP共培养后的受体DC(分别为39.0±3.1ng/ml、12.1±0.5ng/ml,P<0.01).心脏移植术后,PUVA-SP Dc组受体大鼠血清中Th1细胞因子IL-2和INF-γ的浓度分别为199.3±8.4、9.0±1.2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95.0±3.2、61.0±3.2ng/ml,P<0.01)及SP DC组(分别为559.3±35.3、69.0±2.3ng/ml,P<0.01),而其Th2细胞因子IL-10水平(58.2±0.9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19.0±0.6ng/ml,P<0.01)及SPDC组(20.1±1.6ng/ml,P<0.01).PUVA-SP DC组移植物排斥反应病理分级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对照组移植物排斥反应病理分级则低于SP DC组.与对照组(6.7±0.3d)比较,PUVA-SP DC组移植物存活时间(27.3±1.3d)显著延长(P<0.01),而SP DC组移植物存活时间短于对照组(5.5±0.3d,P<0.05).结论 PUVA-SP DC具有负向免疫调节特性,能够在移植物受体体内诱导Th2免疫偏移,下调移植物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吞噬了供者凋亡淋巴细胞的未成熟树突细胞(imDC)对皮肤移植受体小鼠外周血IL-10+CD19+调节性B细胞(Breg)比例及移植物存活时间的影响.方法 以C57BL/6小鼠作为受者,BALB/c小鼠为供者,建立小鼠皮肤移植模型.分离C57BL/6小鼠骨髓细胞,经小鼠重组白细胞介素4(IL-4)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共同诱导,制备并培养imDC.分离BALB/c小鼠脾淋巴细胞(SP),经光化学照射方法(PUVA)处理,得到供者小鼠脾淋巴细胞(PUVA-SP).在体外将PUVA-SP与C57BL/6小鼠骨髓来源的imDC共同培养,得到PUVA-SP DCs.根据受体小鼠术前接受的静脉输注成分将其随机分为4组(n=14):PUVA-SP DC组、imDC组、成熟树突细胞(maDC)组和PBS对照组.于手术前7d分别从尾静脉注入1×106个(0.2ml)PUVA-SP DC、imDC、maDC或0.2ml PBS.于移植术后观察受体小鼠的移植物存活时间、外周血IL-10+CD19+ Breg比例及IL-10的表达情况.结果 移植术后,受体小鼠外周血IL-10+CD 19+Breg细胞占CD19+B细胞的比例在PUVA-SP DC组为7.48%,明显高于imDC组(4.12%)、maDC组(3.01%)和PBS对照组(2.37%).PUVA-SP DC组小鼠血清中IL-10表达水平为58.2±0.9ng/ml,与maDC组(20.1±1.6ng/ml)、imDC组(26.2±1.3ng/ml)及PBS对照组(19.0±0.6ng/ml)比较显著升高(P<0.01).PUVA-SP DC组移植物存活时间为62.3±2.6d,显著长于maDC组(20.7±1.9d)、imDC组(12.1±1.0d)和PBS对照组(11.0±1.3d,P<0.01).结论 移植术前输注PUVA-SP DCs可显著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增加受者体内IL-10的表达水平,诱导产生较多分泌IL-10的调节性B细胞.  相似文献   

3.
供体凋亡脾细胞输注诱导大鼠胰岛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供体凋亡细胞输注诱导大鼠胰岛移植免疫耐受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链脲佐菌素(STZ)制备SD大鼠糖尿病模型,以直线加速器照射诱导供体Wistar大鼠脾细胞凋亡.将糖尿病SD大鼠分为4组,分别经阴茎背静脉输注Hanks液、供体正常脾细胞、供体凋亡脾细胞、供体坏死脾细胞,7天后于肾包囊进行同种异体胰岛移植,测定血糖变化,观测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并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观察移植耐受的状态.结果 预输注供体凋亡脾细胞能显著延长同种异体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中位存活时间达31天),并使受体鼠对供体鼠的MLR明显减弱.结论 供体凋亡细胞输注能够诱导同种异体大鼠胰岛移植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对NOD/SCID小鼠造血重建的影响。方法以足月胎儿脐带分离的MSC和脐血单个核细胞作为供体,化疗预处理后NOD/SCID小鼠作为受体。将小鼠随机分为以下3组(每组10只):单纯化疗组,仅做化疗预处理,不输注任何细胞;单移植组,化疗后输注单纯脐血单个核细胞(1×107/只);共移植组,化疗后输注脐血单个核细胞(1×107/只)和脐带MSC(1×106/只)。移植后第3、7、14、21、28天分别计数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观察其变化;移植后第6周计算小鼠的生存率,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骨髓内人CD45 细胞的表达(即植入率)。结果共移植组小鼠移植后第14、21天外周血白细胞[分别为(5.73±0.38)×109/L、(5.90±0.42)×109/L]明显高于单移植组[分别为(3.30±0.58)×109/L、(4.83±0.41)×109/L],差异有显著性(P<0.05)。移植后第6周,共移植组小鼠骨髓人CD45 细胞表达明显高于单移植组(P<0.05),而两组小鼠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成功地建立了异种异基因小鼠脐血移植模型,脐带MSC作为一种新来源的MSC,能够促进造血重建,提高植入率,有望应用于临床共移植治疗中。  相似文献   

5.
IL-17在小鼠皮肤移植受者外周血及移植物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小鼠皮肤移植后IL-17蛋白及mRNA在外周血及移植物中的表达.方法建立三组小鼠皮肤移植动物模型:同基因组(BALBc→BALB/c)、异基因组(C57BL/6→BALB/c),脾细胞组(C57BL/6→BALB/c),每组40只.各组分别于移植后1、3、5、7d处死10只动物,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内IL-17水平,RT-PCR检测移植皮肤中的IL-17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三组小鼠皮肤移植后第1天IL-17蛋白及mRNA表达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5、7天异基因组IL-17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高于同基因组、脾细胞组(P<0.01),而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7在小鼠皮肤移植后早期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呈高表达,有望作为预测和纠正排斥反应的观察指标.受体输注供体脾细胞可明显减轻异基因皮肤移植的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6.
小分子免疫抑制剂J2抗移植排斥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小分子化合物J2在抑制小鼠皮肤移植排斥反应的作用。方法以C57BL/6小鼠为供体,以BALB/c小鼠为受体建立皮肤移植实验模型,随机分为A、B、C组,并分别以CsA、J2、空白液连续ig12d为干预手段,比较各组移植皮瓣的存活时间和存活率,术后14d对各组做组织学检查。结果J2组发生排斥时间延迟,同种异体移植对照组皮瓣平均存活时间为(13.7±1.4)d,J2组为(17.7±2.4)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sA组存活时间为(18.2±2.1)d,与J2组比较存活时间、存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织学检查证实,术后14dJ2组植片未见明显的淋巴细胞浸润。结论J2有抑制小鼠皮肤移植排斥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异基因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MSC)输注对极重度放射损伤小鼠造血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 以C57BL/6(H-2b)雄性小鼠为供体制备MSC单细胞悬液.取雌性BALB/c(H-2d)小鼠120只作为受体,随机分为MSC-A组、MSC-B组、MSC-C组和PBS组(n=30).均接受60Co γ射线致死剂量(8Gy)照射,前3组小鼠于照射后2h分别经尾静脉输注MSC 1×106、1×105、5×104/R,PBS组在相同时间点经尾静脉输注等体积(0.4ml)PBS.观察小鼠的生存情况及外周血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的变化,进行骨髓单个核细胞、粒-单系祖细胞(CFU-GM)及脾集落形成单位(CFU-S)计数,对Y染色体进行检测,并观察小鼠股骨骨髓的病理学变化.结果 各组小鼠经致死剂量照射后,WDC、HGB和PLT均迅速下降,PBS组小鼠于照射后17d内全部死亡.MSC-A、MSC-B、MSC-C组小鼠的外周血WBC、HGB、PLT在2周左右开始逐渐恢复,观察至56d,各组小鼠的生存率分别为61.9%、47.6%、38.0%.MSC各治疗组小鼠的生存率、骨髓单个核细胞、CFU-GM、CFU-S均明显高于PBS组(P<0.05),前述各项指标均随MSC输注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移植后10d,MSC各治疗组小鼠骨髓中均可检测到Y染色体,但仅在移植后初期短暂植入.MSC输注后42d,MSC各治疗组骨髓增生活跃.结论 异基因来源的骨髓源MSC单独输注可促进极重度放射损伤小鼠造血功能重建;随着MSC输注数量的增加,其促造血重建功能增强.  相似文献   

8.
抗独特型抗体对小鼠特异性低免疫反应状态的诱导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抗独特型抗体对小鼠特异性低免疫反应状态的诱导作用。方法:以C57BL/6小鼠脾细胞免疫BALB/C小鼠制备抗同种品系抗体(Abl),Abl交联KLH后,免疫BALB/C小鼠诱导产生抗独特型多克隆抗体(Ab2),以之为移植受体,,观察Ab2对小鼠特异性低免疫反应状态的诱导作用。结果:Ab1交联KLH和弗氏佐可有效诱导抗独特型抗体(Ab2),和对照组相比,Ab2诱导组小鼠移植物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结论:移植前在受体体内诱导产生以移植物抗原为模拟抗原的抗独特型的抗体,可以对小鼠特异性低免疫反应状态起到有效的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Bcl-2基因转染胰岛细胞同种移植治疗糖尿病大鼠的效果。方法腺病毒介导胰岛细胞的Bcl-2基因转染,以表达Bcl-2的胰岛细胞经门静脉肝内移植治疗链脲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通过观察受体大鼠的血糖变化和组织学改变来了解排斥反应和移植物的功能。结果胰岛细胞植入后48h内,基因转染组和未转染组糖尿病大鼠血糖均有明显下降。与未转染组比较,基因转染组大鼠移植物存活有效时间明显延长(16·4±4·3天vs6·8±2·2天,P<0·05),移植部位可见到结构和功能完好的胰岛细胞,局部炎性反应也明显减轻。结论胰岛细胞的Bcl-2基因转染对移植物的存活和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嵌合体对异种骨髓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预防作用。方法 用亚致死量^60Coγ射线全身照射+输注小鼠骨髓细胞+腹腔注射环磷酰胺的方法,建立嵌合体大鼠模型,然后观察嵌合体对异种骨髓移植致小鼠aGVHD的预防作用。结果 移植小鼠均出现典型aGVHD症状,未用aGVHD预防方案即输注无嵌合体大鼠骨髓和脾细胞的移植小鼠(A组),死亡高峰在移植后10~12天。输注嵌合体大鼠细胞的移植BALB/C小鼠(B组),生存时间较A组和C组(输注嵌合体大鼠的C57BL/6小鼠)显著延长,aGVHD症状及病理表现明显减轻。结论 诱导出的嵌合体能有效预防异种骨髓移植后的aGVHD,减轻其症状和病理损害,延长平均生存时间,而且此预防作用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前的预处理对HSCT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原代MSCs克隆培养集落形成单位(CFU-F),对比检测14例正常人和12例恶性肿瘤(恶性淋巴瘤9例、乳腺癌2例、小细胞肺癌1例)HSCT前后骨髓中的MSCs数量;传代培养测定细胞生长曲线,计算细胞倍增时间;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增殖周期和CD45、CD34、CD44表达。结果:骨髓CFU-F正常人为(29.7±14.1)/1×106MNCs;移植前为(29.3±16.2)/1×106MNCs,移植后为(8.4±3.7)/1×106MNCs,移植前与正常人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移植后明显少于正常人和移植前(P<0.01)。MSCs免疫表型为CD34-、CD45-、CD44+;指数增长期MSCs平均倍增时间均约为30h;细胞周期分析显示,正常人、移植前后MSCs的S+G2+M期细胞比例分别为18.2%、17.9%和18.7%,三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HSCT前预处理对骨髓MSCs有损伤作用,其机理可能是使MSCs细胞数量减少,但不影响其细胞增殖特性。  相似文献   

12.
精原干细胞移植及体外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SSCs)移植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技术,是将供体动物(正常动物或转基因动物)的SSCs移植到受体动物的睾丸内,使其在受体睾丸内迁移、定居、增殖并启动精子发生,产生有受精能力精子的过程。该技术在雄性不育的治疗、精子发生机制的探讨、干细胞生物学研究以及优质动物或转基因动物繁育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SSCs的体外培养是制约该技术发展的瓶颈。近年来,许多研究者报道了SSCs体外培养的影响因子及其生长特点。本文就近年来SSCs的体外培养及移植的研究进展作了概要评述。  相似文献   

13.
多发性硬化症是青少年群体中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目前世界上约200万患者深受其困扰,但面对此类疾病依然没有有效的治疗和干预方法.即使当前针对病理性治疗的标准治疗方案,也仅能减轻多发性硬化症的临床症状,而且存在严重的副作用.因此,寻找有效且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迫在眉睫.动物实验以及早期临床研究业已证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潜在的神经再生和免疫调控能力,为多发性硬化症的治疗带来了更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体外光化学疗法处理的调节性树突细胞对T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获取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利用白介素-4重组人粒细、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诱导生成未成熟的树突细胞(imDC).分离获取人脾脏淋巴细胞(SP),经光化学疗法(PUVA)处理后获得PUVA-SP;将imDC与PUVA-SP共培养得到体外光化学治疗性树突细胞(ecpDC);将imDC与SP共培养得到SPDC;imDC加入10ng/ml的脂多糖(LPS),培养1d后得到DC.收集4组细胞,检测其表面抗体CD11c、CD83、CD86的表达.采用混合淋巴细胞培养的方法 检测吞噬了供者凋亡的脾淋巴细胞后的受者imDC对受者T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经PUVA处理后细胞早期凋亡率为91.33%.表面分子CD83、CD86在ecpDC的阳性表达率为分别为22.83%±5.26%、22.06%±4.37%,与在imDC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5.06%±0.59%、15.19%±1.83%)相近(P>0.05),但明显低于在DC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9.79%±0.36%、99.85%±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吞噬了供者凋亡的脾淋巴细胞后的受者imDC细胞可明显抑制受者T细胞的增殖.结论 体外光化学疗法诱导的凋亡脾淋巴细胞可抑制树突细胞的成熟,并可抑制受者T淋巴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5.
干细胞包括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具有无限自我更新能力,可以分化成特定组织,修复各种损伤.骨髓是成体干细胞的重要来源,主要含骨髓造血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目前利用干细胞治疗终末期肝病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从体外、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三个方面总结了干细胞特别是成体干细胞治疗终末期肝病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各种来源干细胞在临床应用中取得的进展,探讨干细胞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可能机制,提出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绵羊体细胞核移植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成年绵羊耳部皮肤细胞进行培养传代。将培养出的成纤维细胞经血清饱法处理后,作为核供体移植到MⅡ期去核卵母细胞中,重构胚细电融合与化学激活后,在38.6℃、5%CO2、最大相对湿度条件下进行体外培养(IVC)。用细胞松驰素B法与离子霉素+6-DMAP法在电融合后进行化学激活,重构胚卵裂率分别为37.8%与43.8%(51/135与81/185),囊/桑堪胚率分别为9.8%和12.3%(5/51和10/81)。在融合电压1.5Kv/cm、持续时间30us、脉冲次数为2次的条件下,弧雌激活胚胎的卵裂率和囊/桑堪胚率分别为81.0%和12.9%。  相似文献   

17.
胚胎干细胞(ESCs)具有分化成多种细胞的能力,而由转录因子转染体细胞获得的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iPSCs)具有与ESCs相似的生物学特性,且不涉及伦理学相关问题,在干细胞治疗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干细胞移植治疗的分子影像学监测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该文仅就核素分子显像监测ESCs及iPSCs移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食蟹猴自体骨髓源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到皮层创伤灶内的存活、生长情况。方法取骨髓分离、纯化骨髓基质细胞,培养诱导成NSCs,Nestin染色阳性说明具备NSCs特征。再加入细胞标记物BrdU进行共培养7d待移植之用。移植前将BrdU标记的NSCs收集、离心,制成干细胞悬液。食蟹猴分即时移植和延迟移植组,用微量注射针将NSCs悬液注入到猴脑皮质损伤灶及创面周边脑皮层,移植后1,3,6个月各灌杀2只食蟹猴,做移植区组织切片染色检查。结果即时移植组和延迟移植组都可观察到脑皮层创伤灶内有BrdU标记阳性细胞,而假移植组织切片中则未见BrdU阳性细胞。移植后1,3,6个月染色可见移植细胞早期呈簇状分布,移植后6个月在移植区邻近的脑白质内也可观察到有BrdU阳性细胞,正电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PET)检查显示移植NSCs后创伤区域脑组织葡萄糖代谢有所恢复。结论移植的骨髓源性NSCs在脑内有存活,并向邻近区域迁移,有助于创伤脑组织修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联合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胸段慢性脊髓损伤的效果。方法选择接受自体骨髓干细胞联合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的胸段慢性脊髓损伤患者27例,每位患者均接受4次干细胞悬液注射治疗,每周1次。收集患者治疗前(基线)及治疗后6周、6个月时的最低正常功能平面,ASIA残损分级,ASIA运动感觉评分,ASIA模拟视觉评分,Ashworth评分等资料并进行比较,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6个月,6例患者左、右侧感觉最低正常功能平面出现下降(1或2个平面),5例患者两侧运动最低正常功能平面出现下降(下降1个平面2例,2个平面1例,10个平面1例,11个平面1例)。治疗后6周,ASIA残损分级由A级变为B级4例,由A级变为C级1例,由B级变为C级1例,ASIA残损分级变化率为22.2%(6/27);治疗后6个月随访时,ASIA残损分级由A级变为B级1例,ASIA分级总的变化率为25.9%(7/27)。治疗后6周、6个月时ASIA下肢运动评分分别为1.7±2.9、3.1±3.6,明显高于治疗前(0.5±1.5,P<0.05)。治疗后6周、6个月时ASIA感觉(轻触)评分分别为68.8±14.4、70.5±14.4,ASIA感觉(针刺)评分分别为68.4±14.7、70.2±14.4,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分别为66.6±13.7、67.0±13.6,P<0.05)。治疗前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为1.8±1.5,与治疗后6周(1.6±1.2)比较无明显差异,但明显高于治疗后6个月(1.1±0.8,P<0.05)。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联合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能从一定程度上改善胸段慢性脊髓损伤患者ASIA残损分级和运动感觉功能,并可部分促进慢性脊髓损伤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大鼠骨髓多能成体祖细胞转化为皮肤组织细胞的在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大鼠骨髓多能成体祖细胞(mulipotent adult progenitor cells,MAPCs)是否可在体向皮肤组织细胞分化.方法 采用免疫磁性分选技术(MACS)获取MAPCs;通过皮肤受损的C57BL/6小鼠与免疫缺陷性裸鼠的尾静脉注入MAPCs,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愈合皮肤中大鼠MHC I类抗原的表达.结果 MHC I抗原在C57BL/6小鼠愈合皮肤处的毛囊皮脂腺周围及毛囊外根鞘与皮脂腺交界处均有阳性表达细胞;裸鼠实验组愈合皮肤内出现毛囊样结构,在表皮基底部及部分毛囊样结构中有MHC I抗原阳性表达的细胞.结论 在皮肤组织损伤的条件下,MAPCs可迁移至受损皮肤表面及皮肤附属器毛囊周围,并通过转化为表皮细胞参与受损皮肤的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