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重庆黄连种植土壤中酚酸类物质累积与消减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黄连种植土壤中酚酸类物质的分析方法,探索其累积与消减规律。方法:采用FeCl3-K3[Fe(CN)6]比色法测定黄连种植土壤中总酚酸的含量,采用HPLC法测定黄连种植基地土壤中阿魏酸的含量。结果:测得黄连种植基地土壤中总酚酸含量约0.545-2.026 mg·100g-1 在范围内,阿魏酸含量在0.139-0.652 μ g·100g-1范围内。结论:黄连种植土壤中酚酸含量变化规律明显,栽培过程中随黄连生长年限的增加,连地土壤中总酚酸与阿魏酸的含量均表现为增加,采收黄连后的休地过程中,土壤中总酚酸与阿魏酸的含量均呈现递减趋势,该变化趋势可为黄连连作障碍研究机制与解决方法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不同生长年限苦参不同部位的生物碱含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对不同年限苦参药材茎、叶、芦头、侧根、根5个部分总生物碱与5种单体生物碱进行含量测定。 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不同年限苦参药材不同部位中5种指标性生物碱的含量。 结果: 5种指标性生物碱在不同生长年限 苦参不同部位的分布有不同特点,不同部位槐果碱的含量分布叶>茎>侧根>主根>芦头,苦参碱的分布是叶>茎>芦头>侧根>主根,氧化槐果碱的分布是侧根>主根>芦头>茎>叶,槐定碱的分布是侧根>主根>叶>茎>芦头,氧化苦参碱的分布是侧根>主根>芦头>茎>叶。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各指标性生物碱成分含量随之增加,第4年有效成分增加幅度较小,其中主根中5种指标性成分含量依次为一年生13.58 mg·g-1,两年生20.49 mg·g-1,三年生27.74 mg·g-1,四年生31.32 mg·g-1结论: 上述结果为合理开发利用苦参以及苦参的生长年限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广陈皮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研究不同贮藏年限对广陈皮成分的影响。方法 色谱条件:采用Syncronis C18色谱柱(4.6 mm×150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A)-0.05%磷酸(B),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柱温30℃;进样量5 μL;检测波长330 nm。采用HPLC法建立10批次不同贮藏年限广陈皮药材的指纹图谱,标定其共有峰,进行相似度评价;运用聚类、主成分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综合评价10批广陈皮药材成分变化差异;进一步对《中国药典》指标成分与差异色谱峰中的橙皮苷、甜橙黄酮、川陈皮素、橘红素与5-去甲川陈皮素等5种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10批广陈皮药材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90,共标定了19个色谱峰,说明不同贮藏年限广陈皮整体质量相对稳定;聚类分析将10批广陈皮分3类,主成分分析提取4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在89.760%,且通过对照品指认确定了其中4个差异色谱峰。含量测定橙皮苷、甜橙黄酮、川陈皮素、橘红素与5-去甲川陈皮素等成分含量范围分别为20.940-34.780 mg·g-1、0.344-0.517 mg·g-1、4.667-7.456 mg·g-1、3.592-5.879 mg·g-1、0.391-0.710 mg·g-1结论 建立的广陈皮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简单、准确,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可采用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不同贮藏年限广陈皮药材的成分变化及质量进行评价,为其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蚕虫草不同部位营养与活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明确蚕虫草不同部位的营养与活性成分,以便开发利用。方法:对蚕虫草、子座、菌核和蚕粉进行分析研究。虫草素和腺苷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虫草多糖测定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虫草酸测定采用高碘酸钠比色法,蛋白质测定采用考马氏亮蓝比色法,粗脂肪测定采用索氏提取法。结果:蚕虫草的多糖含量达86.49mg·g-1;子座的腺苷含量达6.82mg·g-1;菌核的虫草素和虫草酸含量分别达到13.28mg·g-1和44.07mg·g-1。结论:不同活性成分在蚕虫草及其不同部位的含量不同,其中蚕虫草活性成分总量最高,菌核虫草素和虫草酸含量最高;研究还表明蛹虫草菌对蚕体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利用能力很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不同生育期山东产黄芩各部位活性成分含量的变化。方法: 采用HPLC测定山东莱芜和平阴两地2年生黄芩不同生育期地上和地下部分活性成分的含量。结果: 两地黄芩地上部位的野黄芩苷含量最高,分别为15.46,11.83 mg·g-1。地下部分,莱芜黄芩所含黄芩苷和汉黄芩苷在整个生育期呈下降趋势,最高含量在展叶期,分别为173.60,34.31 mg·g-1,平阴黄芩所含黄芩苷和汉黄芩苷则出现2个最高含量,分别为176.40,212.94 mg·g-1和28.93,34.21 mg·g-1。两地黄芩的黄芩素和汉黄芩素含量分别有2个高峰期,莱芜黄芩所含黄芩素在始花期和采收期达到高峰,分别为8.05,9.49 mg·g-1;汉黄芩素含量分别在始花期和采收期达到高峰,分别为1.94,3.75 mg·g-1。平阴黄芩所含黄芩素和汉黄芩素在展叶期和成熟期达到高峰,分别是12.80,8.27 mg·g-1和2.70,1.48 mg·g-1结论: 野黄芩苷以地上部位较高,而黄芩苷则以地下部位为高;地下部的黄芩苷和汉黄芩苷含量(从展叶期到采收期)基本呈"M"型变化趋势,黄芩素和汉黄芩素基本呈倒"N"型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HPLC测定双丹颗粒中丹酚酸B和芍药苷的含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建立双丹颗粒中丹酚酸B和芍药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Zorbax SB-C18色谱柱,流动相A0.05%的磷酸水溶液,B含0.05%磷酸的4%乙腈甲醇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1,柱温25 ℃,检测波长230 nm。结果:丹酚酸B在0.710~22.7 μg(r=0.999 9),芍药苷在0.103~3.30 μg (r=0.999 9)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测定了3个批次双丹颗粒中丹酚酸B和芍药苷的含量,其中丹酚酸B的含量范围为6.46~11.6 mg·g-1,芍药苷的含量范围为1.44~1.78 mg·g-1。结论:该方法准确度好、重复性好、稳定可靠,可以作为双丹颗粒质量控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茉莉酸甲酯对丹参毛状根中丹参酮类成分积累和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目的:研究茉莉酸甲酯(methy jasmonat,MJ)对丹参酮类成分的积累和向培养基中的释放的影响。方法:6-7V 悬浮振荡培养ATCC15834 农杆菌诱导的丹参毛状根培养18 d后,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化学诱导子——茉莉酸甲酯,采用HPLC 的方法,测定MJ处理后不同时间段(2,6,9 d)丹参毛状根中隐丹参酮、丹参酮IIA 的含量以及其在培养基中的含量。结果:毛状根经MJ处理后2,6,9 d隐丹参酮的含量分别达0.039,0.204,0.572 mg·g-1,分别是同时期未经MJ处理的2.2,8.5,23.8倍;丹参酮IIA的含量达0.251,0.601,1.563 mg·g-1,分别是同时间期未经MJ处理丹参毛状根的1.9,4.1,6.2倍。结论:MJ能显著促进丹参毛状根中丹参酮类成分的积累并向培养基中释放。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五味子藤茎中木脂素含量在12个月内的变化规律,为确定适宜的采收期、合理开发利用其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五味子醇甲、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为对照品,采用反相HPLC测定。结果:不同月份五味子藤茎中3种木脂素成分的含量各不相同:五味子醇甲含量在12月份最高,为2.3 mg·g-1生药;4月份最低,为1.4 mg·g-1生药。五味子甲素在11月份含量最高,为0.8 mg·g-1生药;3月份最低,为0.4 mg·g-1生药。五味子乙素在1月份含量最高,为3.0 mg·g-1生药;4月份最低,为1.1 mg·g-1生药。结论:以秋、冬季采收为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丹参总酚酸与三七总皂苷合用(5∶1)灌胃给药后大鼠血浆中原儿茶醛、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含量的测定方法,并对其进行药动学研究。方法 采用HPLC-UV方法测定,色谱柱:Zorbax SB-C18 column (4.6 mm×250 mm, 5 μm),流速:1 mL·min-1,柱温:30 ℃,检测波长:280 nm,以乙腈和体积分数为0.026%的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血浆样品以体积分数为10%的盐酸酸化,而后用乙酸乙酯萃取2次,并根据测定结果求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4种成分的日内与日间RSD均小于15%,提取回收率均大于70%,线性关系良好。原儿茶醛在10.0 min 达峰,ρmax为6.466 mg·L-1,AUC0-∞值为82.1 mg·min·L-1,迷迭香酸在11.7 min达峰,ρmax为10.50 mg·L-1,AUC0-∞值为564.8 mg·min·L-1,紫草酸在20.8 min达峰,ρmax为5.950 mg·L-1,AUC0-∞值为1 123 mg·min·L-1,丹酚酸B在8.3 min达峰,ρmax为48.12 mg·L-1,AUC0-∞值为4 026 mg·min·L-1结论 该法适用于原儿茶醛、迷迭香酸、紫草酸和丹酚酸B的血药浓度测定与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为考察4种三萜酸成分在枇杷各器官中分布,揭示不同物候枇杷叶三萜酸动态变化规律,观测枇杷物候,采集花、果实以及不同物候期的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熊果酸、齐墩果酸、科罗索酸和山楂酸含量。结果表明,4种三萜酸在所测样品器官中的质量分数高低顺序为落叶(23.2 mg·g-1)>成熟叶(21.7 mg·g-1)>嫩叶(17.5 mg·g-1)>果肉(7.36 mg·g-1)>花 (6.40 mg·g-1),种子中未检出这4种三萜酸成分;在枇杷树萌芽、现蕾、开花、结果等不同物候采收的枇杷叶中4种三萜酸总量发生小幅波动,落叶变化范围17.8~26.2 mg·g-1,成熟叶变化范围在16.5~23.5 mg·g-1,嫩叶变化范围在14.7~21.5 mg·g-1。随叶片发育、成熟、衰老,三萜酸含量有所增加;不同物候阶段对枇杷叶干物质积累及4种三萜酸含量产生一定影响。枇杷成熟叶在果实膨大时的干物质和三萜酸积累较多。文章对地域分布广泛的枇杷等植物药在次生代谢产物和采收期等相关研究上具有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1.
HPLC测定四物汤及其配伍组方中阿魏酸的煎出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容蓉  袁久荣 《中国药学杂志》2000,35(11):767-768
 目的 考察川芎、当归与四物汤中其它两味药组合构成的12种样本药物中阿魏酸含量的变化。方法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测定。结果 当归、川芎单味药阿魏酸煎出量分别为0.518,1.215 mg·g-1;加其它药味合煎后,阿魏酸煎出量为 0.375~1.761 mg·g-1。结论 川芎与当归合煎,阿魏酸的煎出量有一定的加合性;加入地黄或白芍后,阿魏酸煎出量降低;四物汤中阿魏酸的煎出量在各样本药物中居中。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不同采收期苍耳草Xanthium sibiricum中酚酸类及蒽醌类成分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采收期苍耳草中酚酸类成分绿原酸、新绿原酸、原儿茶醛、原儿茶酸、隐绿原酸、咖啡酸、1,3-二咖啡酰奎宁酸、阿魏酸、3,4-二咖啡酰奎宁酸、3,5-二咖啡酰奎宁酸、4,5-二咖啡酰奎宁酸及蒽醌类成分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酚的量。结果不同采收期苍耳草中酚酸类及蒽醌类成分的量呈动态变化,总酚酸量7月中旬较高,总蒽醌量7月下旬较高;绿原酸、原儿茶醛、阿魏酸、3,5-二咖啡酰奎宁酸、1,3-二咖啡酰奎宁酸5种主要酚酸总量7月中旬较高,其中绿原酸量以6月下旬较高,其余均以7月中旬较高。结论为确定苍耳草药材的适宜采收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不同采收期坚杆火绒草不同部位中总酚酸含量的差异,验证"坚杆火绒草的采收时间为花期,使用部位为叶子和花"的合理性。方法:以绿原酸为对照品,以福林酚为显色剂,检测波长765 nm,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酚酸含量。结果:绿原酸吸光度与质量浓度在0~20 mg·L-1线性良好(R2=0.999 7),平均加样回收率95.8%(RSD 1.0%)。坚杆火绒草花期的叶中总酚酸提取量高达190.606 mg·g-1;花期总酚酸含量明显高于果期,同一植株叶子和花中总酚酸含量明显高于其他部位。结论:总酚酸可作为坚杆火绒草最佳采收期及药用部位的评价指标,为该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当归、川芎与生化汤中其它3味药组合构成的10种样本药物中阿魏酸含量的变化。方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测定。结果:当归、川芎单味药阿魏酸煎出量分别为(56.88±0.11)μg·g-1,(36.2±4.0)μg·g-1,加入其它药物合煎后,阿魏酸煎出量为1.7~56.9 μg·g-1。结论:当归与川芎合煎,阿魏酸的煎出量有一定的加合性;加入桃仁、甘草、干姜后,阿魏酸煎出量降低;生化汤中阿魏酸的煎出量在各样本中最高。  相似文献   

15.
铁皮石斛中基本氨基酸含量变异规律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了解铁皮石斛种质、生理年龄对氨基酸含量的影响,为铁皮石斛药材质量评价与优质药材培育提供依据.方法:采集浙江人工栽培骨干基地一至三年生铁皮石斛11个种质33个样品,经盐酸水解后采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基本氨基酸含量.结果:铁皮石斛中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的平均质量分数为0.28~2.96 mg·g-1,其他9种基本氨基酸的平均质量分数为0.53~4.20mg·g-1;种质对多种氨基酸的积累存在极显著或显著影响,生理年龄对氨基酸的积累也有显著影响,氨基酸含量随着生理年龄增加而增加.结论:铁皮石斛含有丰富的氨基酸,通过品种选育、延长采收期可以增加人体必需氨基酸和其他基本氨基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16.
以白色紫锥菊试管苗子叶为外植体,研究了植物生长素2,4-D,IAA,IBA,NAA对不定根诱导以及IBA浓度对液体悬浮培养中不定根的生长及咖啡酸衍生物积累的影响,并进行了生物反应器培养.结果表明,对白色紫锥不定根诱导最适合植物生长素是IBA1.0mg· L-1,不定根诱导数目达到22.5根/培养皿.液体悬浮培养中IBA 1.0 mg·L-1最适合不定根生长及咖啡酸衍生物的积累.白色紫锥菊不定根在5L气升式生物反应器中培养30 d后可获得8.98 g· L-1干重,是三角瓶悬浮培养干重4.38 g·L-1的2.05倍;生物反应器培养的不定根中紫锥菊苷质量分数为14.08 mg·g-1(干重),是栽培根的2.4倍;氯原酸,菊苣酸,总咖啡酸衍生物含量是栽培根的4.0 ~25.6倍.该研究为大量生产紫锥菊药品可提供富含紫锥菊苷等咖啡酸衍生物的高品质生物医学药材.  相似文献   

17.
野菊不同部位绿原酸和3,5-二咖啡酰奎尼酸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检测湖南衡阳产野菊不同部位(叶、花、花蕾、嫩茎及老茎)中绿原酸和3,5-二咖啡酰奎尼酸的含量.方法:以80%的乙醇为溶剂,用超声法提取野菊不同部位中的绿原酸和3,5-二咖啡酰奎尼酸.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绿原酸和3,5-二咖啡酰奎尼酸的含量,以0.05%磷酸水溶液-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327 nm.结果:绿原酸和3,5-二咖啡酰奎尼酸的质量浓度在10~100 mg·L-1(r =0.996,r =0.992)与蜂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n=5),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98.5%,99.7%.野菊叶、花、花蕾、嫩茎及老茎中绿原酸的含量分别为1.08%,0.44%,0.39%,0.58%及0.52%;3,5-二咖啡酰奎尼酸的含量分别为1.66%,1.01%,0.82%,0.93%,0.64%,其中野菊叶中绿原酸和3,5-二咖啡酰奎尼酸的含量最高.结论:野菊不同部位均含有绿原酸和3,5-二咖啡酰奎尼酸,但它们的含量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