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医师多点执业作为医疗体制改革的一个着力点,有助于解决"看病难"问题。但医师多点执业政策落实效果并不理想,笔者试图从大型公立医院高级职称医师流动的视角,以广东某大型公立医院为例,针对属于优质医疗资源的高级职称医师执业选择进行分析,探讨医师多点执业难以推行的原因,进一步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以成都市为例探讨医师多点执业政策实施现状,提出对策建议。方法 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结果 83.1%的医师赞成多点执业;30.9%的人认为多点执业前景乐观,26.5%的人认为不乐观,其余认为前景不明。医师多点执业政策仍推行困难,原因是现阶段多点执业政策与我国现行相关法规政策、体制、人事制度、医院管理水平等方面均有冲突。结论 政府应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与保障措施,放松对医师执业地点、职称和流向的限制,明确责任分担机制,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加强引导,推进行业自律;引导医疗资源纵向一体化,推动医联体建设。  相似文献   

3.
医师多点执业从提出到现在,实施起来一直困难重重.文章从医师多点执业涉及的利益相关方入手,分析在多点执业推行过程中,各方存在的冲突,并试图从利益分配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医疗质量监控、政府财政投入以及政策导向方面探讨解决现存冲突的方法及路径,以期为形成多点执业利益相关方共赢模式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通过深度分析现行法律框架下医师开展多点执业的法律依据,医师与各医疗机构间的法律关系以及医师多点执业过程中出现损害责任以及法律风险归属等问题,探索推动多点执业制度落实的途径。经分析,现行依法执业的规定并不禁止医师多点执业活动,现阶段可以通过签订多点执业合同来明确医师与各个执业机构之间的权利义务,同时强制要求开展多点执业的医务人员参与执业保险,再辅之以互联网医院的推广,确保多点执业工作的有序推进。  相似文献   

5.
医疗责任保险对于化解医疗执业风险、转移风险医疗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但是医疗责任保险由于自身存在缺陷,例如医疗责任保险理赔限制多且处理纠纷参与度不够,不是真正意义的第三方,有效需求不足,保险公司服务水平不高、险种设计缺陷等问题,导致无法解决医疗机构风险转移的需求.对此,可通过推行医疗责任强制保险、合理设置医疗责任保险的保险费费率、推进医疗纠纷理赔和调解的有效对接、提高医疗责任保险服务质量、构建医疗纠纷理赔处理的社会监督机制、及时合理调整医疗纠纷损害赔偿的标准和依据、以市场手段促进医疗责任保险的运作等方法促进我国医疗责任保险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关于医师多点执业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医师多点执业是卫生部所作出的医改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对实行医师多点执业带来的困惑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思考和对策,包括应尽快出台多点执业的配套法规、要尽快进行人事制度改革、要充分市场引导作用、要积极推行医疗赔偿第三方支付制度、要全面提升医务人员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7.
《现代医院管理》2018,(2):58-60
医师多点执业政策自实施以来成效不佳,各试点城市普遍出现"医师观望、患者茫然、医院冷淡"的局面。笔者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的双因素理论、人际关系理论、公平理论等,分别从国家政策层面和执业医师层面、第一执业机构层面,尝试剖析医师多点执业困境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结合管理学理论提出了建议性措施,希望能够充分调动各利益相关方的积极性,助推医师多点执业政策早日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8.
2009年新出台的医改方案中,“医师多点执业”省作为全国唯一省级试点,开始开展医师多点执业,点”,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合理利用优势医疗资源,之间的关系,将影响“医师多点执业”实施的成功。要性。引起了医疗界的广泛关注。从今年1月1日开始,广东试验期为三年时间。“医师多点执业”是医改中的“亮为群众服务。但如何处理好“医院一医师一患者”三者因此,本文将提出“三级医疗制度”模式及其完善的必  相似文献   

9.
医疗责任保险(以下简称医责险),又称作医疗职业责任保险或医疗职业保险,是职业责任保险的一种,由保险公司向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收取一定的保险费,负责其在医疗活动中因为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而依法应承担赔偿责任的保险产品。1999年7月,云南省在全省范围内推行医疗执业责任综合保险,迄今已逾5年。本文在对云南省医责险5年回顾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各地区医责险的开展现状,讨论医责保险在医疗损害处理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以及医疗损害处理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医院管理》2018,(2):55-57
推进医师多点执业的目的是为了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但试点的效果并不理想。医联体的建设为医师多点执业的开展创造了条件,但在目前医联体下医师多点执业情况仍然不乐观,原因与医师及基层医院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有关。因此,激发医联体下医师多点执业的主动性,进一步优化配套政策是最大发挥医联体下医师多点执业平衡医疗资源功能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虽然用专章规定了医疗损害责任,但对医疗损害赔偿没有作出专门性规定,不能完全解决在司法实践中涌现的诸多医疗损害赔偿问题。拟从医学与法学理论及实践相结合角度,同时借鉴有关国家和地区医疗损害赔偿相关经验,对医疗损害赔偿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完善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2.
医疗纠纷赔偿案件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新的《侵权责任法》增加赔偿内容,并提高赔偿标准,对于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是否构成因果关系,成为医患双方争议的焦点。本文从医疗损害中因果关系的两大特点出发,探讨医疗损害因果关系的认定方法,对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进行阐述,并就因果关系的免责论述。  相似文献   

13.
张元宇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0):2478-2479,2481
目的分析某医院医疗纠纷成因并提出防范措施。方法对该院医疗纠纷发生主要原因按违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观察病情不细致、处理不及时、漏诊误诊、医疗器械质量不过关、医师技术责任造成事故、患方医学知识缺乏、费用纠纷及医师多点执业等几方面分类整理并录入电脑,采用Excel2007进行分析,对医疗纠纷年间分布、患者情况、当事医师情况等内容等进行描述分析。结果本组医疗纠纷发生主要原因为违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观察病情不细致、处理不及时,漏诊误诊,医疗器械质量不过关,医师技术责任造成事故,患方医学知识缺乏,费用纠纷,所占比例分别为25.00%、20.83%、9.72%、11.11%、6.94%、18.06%、8.33%;本组医疗纠纷特点随着时间呈上升趋势,2010年为39.35%,患者高龄发生率为31.02%、急诊抢救阶段多发(35.65%),当事医师学历低,大专及以下发生率为45.37%,医师多点执业发生率为7.87%。结论造成医疗纠纷的原因很多,有医方因素,有患方因素,也有社会因素。防范重点在于,加强医疗管理,提高医疗质量,改善就诊环境,方便病人就诊,强化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对医师多点执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4.
医师多点执业从理论上通过调动医疗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基层社区患者医疗服务需求,调动医师主动参与基层卫生服务,合理使用医疗资源,并在医疗联合体基础上,逐步实现分级诊疗。但是公立医疗机构现行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支持医师多点执业。本文对医师多点执业与公立医疗机构现行体制和运行机制关系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医生执业方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西方国家的医生执业现状相比,我国在医生培养与执业培训系统、医生执业法律环境、医生执业保险系统、医生执业资质评审系统等方面存在差距。通过比较,试图为医生多点执业政策的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医师多点执业发生医疗纠纷的风险及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医师多点执业的合法化,优质医疗资源逐渐扩散至基层,有效地提高了优质医疗资源的利用率,缓解患者看病难的现象。但在现行法律法规及配套措施不健全的前提下,各种医疗安全隐患也接踵而至。本文旨在分析医师多点执业中发生医疗纠纷的隐患因素,探索其解决措施和办法。  相似文献   

17.
建立专科医师流动层 促进医院整体医疗质量提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以来,采用“培训合约制”的方式向社会招收培训医师,在3年培训结束后实行二次就业,一部分医师流动到其它县市医院工作,从而在医院形成一个住院医师的流动层。至2008年12月,医院已先后接纳228名培训医师进行培训,这些培训医师成为承担临床一线医疗任务的主要力量。在现有医院医师编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通过建立专科医师流动层的方式,扩大医院住院医师队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目前大型公立医院医师群体“倒金字塔”的畸形状况,充实扩大相对固定的住院医师群体,成为医院整体医疗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经过这一严格培训过程的专科医师求职到其它不同级别医院工作,对基层医疗单位医疗质量的提高也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对住院医师的培训和考核应以提升临床能力为主导,融合医学人文的培养和要求。在培训内容方面做到医学技术与医学人文并重;在培训过程中带教老师应言传身教,整体贯彻“三基三严”;在考核指标中融入医学人文的要求;在培训和考核时做到“先模拟人、后真实病人”;在培养和考核临床师资时,也应把医学人文(包括医学伦理、医德医风、医患沟通等有关内容)作为必备要求。  相似文献   

19.

Nurses and other medical practitioners often experience moral distress: they feel an anguishe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for what they take to be their own moral failures, even when those failures were unavoidable. However, in such cases other people do not tend to think it is right to hold them responsible. This is an interesting mismatch of reactions. It might seem that the mismatch should be remedied by assuring the practitioner that they are not responsible, but I argue that this denies something important that the phenomenon of moral distress tells us. In fact, both the practitioners’ tendencies to hold themselves responsible and other people’s reluctance to hold the practitioners responsible get something right. The practitioners may be right that they are responsible in the sense of having failed to meet a binding moral requirement, even when the requirement was impossible to meet. This makes moral distress a fitting response because it correctly represents their own action as a wrongdoing. However, others may meanwhile be right that the practitioners are not responsible in the sense of being culpable and blameworthy. To blame others, or oneself, for certain failures, including those that are unavoidable, would be unfair. My claim depends on distinguishing between the fittingness and the fairness of holding someone (including oneself) responsible for moral failure. Having drawn the distinction, I suggest that moral distress should be addressed in a way that both recognizes it as a fitting response and avoids the unfairness of blame.

  相似文献   

20.
医疗服务补偿机制决定基本医疗服务供给模式,因此,建立合理补偿机制始终是医改的核心任务。在新医改实践中,明确政府基本医疗服务补偿责任定位,设计、实施合理的符合国情实际的城市基本医疗服务补偿机制是实现改革总体目标的客观需要,也是对政府坚持依法治国方略、切实转变管理职能、科学履行公共管理职责的必然要求。同时,还必须厘清政府补偿责任边界、明晰政府补偿责任内涵和实现政府补偿责任法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