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二维灰阶血流显像(B-Flow)技术在评价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的应用价值.方法 设病例组70例、对照组120例(年龄、性别构成比与病例组相当).分别用二维超声(2D)、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以及B-Flow进行常规颈动脉检查,重点测量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血管残余管腔内径并计算狭窄率,颈内动脉颅外段病例组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将超声检查结果与DSA相对照.结果 病变处的颈动脉B-Flow表现动脉内膜粗糙、局部增厚或有斑块突入管腔,B-Flow血流在斑块处往往呈涡流改变.病例组与对照组颈动脉内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病例组颈动脉狭窄处内径B-Flow测量值与2D、CDFI测量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病例组2D、CDFI、B-Flow 3种方法所测得颈内动脉直径狭窄率与DSA结果均呈显著相关(P<0.05),其中B-Flow与DSA的相关系数最高.结论 B-Flow能保持高帧频、高分辨率,同时显示颈动脉管壁、血流信息及临近组织的解剖关系,并且能清晰显示狭窄处、狭窄后血流状态以及斑块形态.与DSA相对照,在评估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处内径方面,较2D、CDFI具有更高的优越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DUS)、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两种方法对颅外段颈内动脉粥样硬化后狭窄检出率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及DUS与DSA对该部位动脉狭窄诊断的相关性。方法对105例大脑缺血性患者行DUS、DSA检查,依据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法,将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分为4级,轻度(〈50%),中度(51%-69%),重度(70%-99%),闭塞(100%)。结果1例在DSA后出现脑梗死症状,105例210条颅外段颈内动脉DUS与DSA诊断相符合血管177条(84.3%),DUS对正常颅外段颈内动脉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3.3%、86.8%、90.O%;对轻度狭窄血管分别为60.O%、95.0%、91.4%;对中度狭窄血管分别为71.0%、97.9%、94.3%;对重度狭窄血管分别为81.8%、96.4%、93.3%;对闭塞血管为90.9%、100%、99.5%。结论DUS对评价颅外段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DSA一致性较好,但对轻度及中度狭窄的漏诊率较高,必要时尚需行DSA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二维灰阶血流成像(B-flow)技术诊断睾丸扭转的价值.方法 选取2009年至2014年间我院经临床诊断的41例睾丸扭转患者,分别运用B-flow与高频彩色多普勒(CDFI)检测睾丸内是否存在血流信号以及血流量、分布特点,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1例睾丸扭转患者中,运用CDFI睾丸内血流信号检出率为39.0%(16/41),运用B-flow技术检出率为58.5%(24/4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flow在显示血流分布特点、血流量分级方面均优于CDFI.结论 B-flow技术在诊断睾丸扭转时在保持超声图像高帧频、高分辨率的同时能更好地检出扭转后睾丸内残存的血流,真实反映血流分布特点,评估血流量更准确,较CDFI有明显优越性,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4.
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的超声诊断及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虹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18(4):41-42,T002
目的:利用超声血管成像技术观察颈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对17例经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的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全部发生在起始部、闭塞者,患侧颈总动脉血流速度减慢,同侧颈外动脉血流速度增快;严重狭窄者局部血流速度明显增快,其远端及近端血流速度减慢。其中5例严重狭窄者行手术或介入治疗,术后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结论:超声血管成像技术直观、无痛苦创伤、重复性强,其二维图像可清晰的显示颈内动脉闭塞或狭窄程度,彩色多普勒可准确判定病变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二者结合,可对颈内动脉病变作出准确诊断、对其所引起供血不足作出预报,并对临床疗效进行观察评价。  相似文献   

5.
目的 明确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的动脉狭窄和脑血流灌注情况,并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联合CT脑灌注成像(CTP)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价.方法 收集66例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分别应用DSA和CTP的方法,时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和脑血流灌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66例患者中均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责任梗死灶,其中42例为多灶梗死,(2)66例患者中55例发现颈内动脉系统的血管狭窄共87处,最常发生于动脉分又和血管弯曲处,轻、中、重度狭窄和完全闭塞分别为35、35、14、3处,(3)66例患者中52例CTP检查发现与责任病灶相符的脑灌注异常区,表现为脑血流量明显降低,平均通过时间和达峰时间显著延迟.结论 DSA联合CTP能够同时从血管形态和功能上反映脑血管病变和血流灌注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对脑梗死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陈宁 《医学综述》2014,20(19):3616-3617
目的比较CT联合磁共振成像(MRI)与传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上海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检查的高血压患者22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行超声CT检查以及MRI检查,联合两项检查结果与传统的"金标准"DS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CT联合MRI检查出肾动脉狭窄性共87条,与DSA检查结果相比,灵敏度为100%(81/81),特异度为98.5%(394/400),阳性预测值为93.1%(81/87),阴性预测值为100(394/394),与DSA检查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K=0.96,95%CI 0.920.99)。在显示各级肾动脉狭窄方面,CT联合MRI与DSA比较一致性较高(K=0.97,95%CI 0.940.99)。在显示各级肾动脉狭窄方面,CT联合MRI与DSA比较一致性较高(K=0.97,95%CI 0.940.97)。结论 CT联合MRI在检查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方面与DSA检查的一致性较高,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ICA狭窄临床常用诊断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2例,分别使用经颅脑TCD(TCD)、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比较三种检查结果的敏感性、特异性及一致率.结果 52例患者共检查ICA104条,TCD共检出≥50%的狭窄血管44条,CTA检出47条,DSA检出 50条.以DSA检测结果为金标准:TCD与CTA对于血管狭窄的检出率分别为88.6%、92.4%,其中对于≥50%的ICA狭窄,TCD的检出率84.0%,CTA的检出率94.0%.TCD与DSA比较:敏感性为78.0%,特异性为90.7%,一致率84.6%.CTA与DSA的比较,敏感性为84.0%,特异性为90.7%,一致率87.5%.结论 TCD可作为诊断ICA狭窄首选的无创筛查,CTA及DSA均可以准确显示ICA狭窄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究乳腺二维超声联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对乳腺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濮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300例乳腺肿块患者,均为女性,接受乳腺二维超声与CDFI检查。统计比较乳腺二维超声、CDFI单项诊断与联合诊断的准确度、特异度、敏感度。结果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300例乳腺肿块患者确诊良性193例,恶性107例;乳腺二维超声确诊良性204例,恶性96例;CDFI确诊良性206例,恶性94例;两者联合确诊良性188例,恶性112例。两者联合诊断敏感度(98.13%)、准确度(97.00%)高于乳腺二维超声(83.17%、91.66%)、CDFI(84.11%、93.00%)单项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联合诊断特异度(96.37%)与乳腺二维超声(96.37%)、CDFI(97.92%)单项诊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维超声联合CDFI有助于提高乳腺恶性病变诊断准确度、敏感度,能为临床后续诊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中应用情况,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4月至2013年3月经临床确诊的61例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临床诊断情况.结果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检出率为100%,明显高于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检出率86.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图像显示良好率为78.7%,明显高于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63.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脑动脉瘤显像好、检出率高,对脑动脉瘤的诊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功能彩超(CDFI)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颈内动脉(ICA)重度狭窄或闭塞诊断的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5月~2011年10月收治的3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CDFI和TCD常规检测,其中42例患者(84支动脉)确定为单侧或双侧ICA狭窄或闭塞,经脑血管造影(DSA)检测证实。详细检测记录ICA近段(分叉水平上方1.0~1.5 cm)、ICA远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PSVst、PSVdis、PSVpro)、狭窄段的平均流速(MFVst),与狭窄远段的流速比值(PSVst/PSVdis、PSVst/PSVpro)。将CDFI、TCD及二者综合诊断结果分别与脑血管造影(DSA)对比分析。结果 DSA检测结果中本组84支颈内动脉27支正常(32.14%),轻度狭窄14支(16.67%),中重度狭窄20支(23.81%),闭塞23支(27.38%);轻度至闭塞患者中PSVst、MFVst随着狭窄程度的加重逐渐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中42例患者84支颈血管CDFI与DSA完全符合81支,假阳性1支,假阴性2支,准确率为96.4%,敏感性为97.6%,特异性为96.0%。TCD与DSA完全符合82支,假阳性1支,假阴性1支,准确率为97.6%,敏感性为98.4%,特异性为95.0%。二者综合结果确定狭窄35支,闭塞23支,正常28支,与DSA符合率为98.8%(83/84)。结论 CDFI和TCD的联合应用提高了对重度ICA狭窄或闭塞的诊断准确性,为临床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无创性综合检测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口腔超声检测烟雾病患者颈内动脉颅外远段血流变化的应用价值。方法14例经DSA证实为烟雾病患者,
用经颈超声检测颈内动脉近段和颈总动脉、经口腔超声检测颈内动脉颅外远段,检测指标包括内径、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
血流速度。结果14例均为单侧烟雾病患者。患侧颈内动脉颅外远段内径、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均低于对侧,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颈内动脉近段与远段相比,内径、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均无显著差异。患
侧颈总动脉内径与对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显著低于对侧,且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口腔超声能够获得颈内动脉颅外远段血流信息,有助于烟雾病的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右旋美托咪啶(dexmedetomidine,Dex)的镇静效应及其对国人颈内动脉血流量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年青患者(ASAⅠ~Ⅱ)随机分为两组,各15例,Dex镇静组(D组)和对照组(C组),D组输注负荷剂量Dex0.4μg/kg(5min内)后以0.4μg/(kg·h)维持30min,C组输注生理盐水对照。监测所有患者的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lineARXIndex,AAI)、MAP、HR、SpO2、PETCO2、OAA/S和Ramsay镇静评分,并采用AU4型彩色多普勒仪测量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径、血流速率、血流量。连续记录基础值(T0),负荷剂量后即刻(T1),以及持续泵注Dex后5,10,15,20,25,30min(T2~7)上述各项指标。结果Dex负荷剂量输注后以及维持期间,镇静效应明显,BIS和AAI比基础值分别降低17.0%~30.9%(P<0.05)及30.1%~43.4%(P<0.05);OAA/S和Ramsay镇静评分也明显降低(P<0.05)。Dex负荷量输注后患者颈总动脉血流速率、血流量先明显增加(P<0.05)后逐渐回落;持续输注25min后患者颈内动脉血流速率、血流量比基础值降低17%~21%(P<0.05);期间患者HR和MAP与比基础值均引起无临床意义的降低(P<0.05);所有患者无明显呼吸抑制。结论Dex负荷剂量0.4μg/kg继以0.4μg/(kg·h)维持输注对国人产生明显镇静,同时减少颈内动脉的血流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右旋美托咪啶(Dexmedetomidine,Dex)对国人颈内动脉血流量的影响. 方法:选择30例年轻患者(ASA I~II)随机分为两组,各15例,Dex镇静组(D组)和对照组(C组),D组静注负荷剂量Dex 0.4μg/kg(5min内)后以0.4μg·kg-1·h-1维持30min,C组静输生理盐水对照.监测所有患者的MAP、HR、SpO2、PETCO2,并采用AU4型彩色多普勒仪测量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的内径、血流速率、血流量.连续记录基础值(T0),负荷剂量后即刻(T1),以及持续泵注Dex后5min、10min、15min、20min、25min、30min(T2~7)上述各项指标. 结果:Dex负荷量输注后患者颈总动脉血流速率和血流量先分别增加19%和18%(P<0.05)后逐渐回落;持续输注25min后患者颈内动脉血流速率、血流量比基础值降低17%~21%(P<0.05);其间患者HR和MAP与基础值相比均引起无临床意义的降低(P<0.05);颈内动脉血流速率、血流量与MAP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165和0.119,两者之间无明显相关;所有患者无明显呼吸抑制. 结论:Dex(负荷剂量0.4μg/kg继以0.4μg·kg-1·h-1维持输注)减少国人颈内动脉的血流量,其变化与血压下降无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经颈动脉多普勒超声筛选的颈动脉狭窄及闭塞患者进行CTA检查,对比剂总剂量为100~150ml,注射速率为4.5ml/s,采用对比剂智能团注跟踪技术,进行增强扫描并准确控制延迟时间。比较CTA和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结果:本组30例患者共检测60支颈动脉,其中正常血管18支,狭窄血管42支。CT血管造影能较好地显示血管腔内粥样硬化斑块,依靠CT值可区分钙化斑块、纤维斑块及软斑块,钙化斑块的CT测量值为(490±112)HU,纤维斑块(48±19)HU,软斑块(7±28)HU。结论:CTA检查不仅可判断颈动脉狭窄程度,且能更直观、确切的评价粥样硬化斑块,可取代DSA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颅外段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3例行超声造影、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动脉狭窄情况,对比三者检查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为金标准,23例46条颅外段颈动脉狭窄超声造影诊断的敏感性为93.3%,特异性为94.7%,准确性为93.8%,Kappa=0.861;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诊断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9.5%,准确性为95.9%,Kappa=0.863;超声造影联合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诊断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4.7%,准确性为97.9%,Kappa=0.945。结论: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超声造影各有优缺点,相互之间存在互补性,有机地将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相结合,可从多侧面、多方位地了解颈动脉的狭窄情况,能基本替代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无症状性颈动脉高度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9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该科住院患者156例(狭窄程度大于或等于70%),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在支架置入术前1周内及置入术后3个月采用阿尔茨海默病评估量表认知部分(ADAS‐Cog)、简易智能量表(MMSE)、连线测验(TMTa、TMTb)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成功的置入颈动脉支架,其中1例患者术后失访。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患者的认知功能均有所改善,术前术后比较:ADAS‐Cog[(6.60±2.04)分vs.(5.16±1.63)分,P<0.01],MMSE[(26.32±1.06)分vs.(27.05±1.46)分,P<0.01],TMTa[(108.94±17.42)分vs.(94.70±20.27)分,P<0.01],TMTb[(178.65±21.77)分vs.(148.92±23.65)分,P<0.01],术后3个月内无新发脑梗死。结论颈动脉狭窄可能为认知功能减退的原因之一,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可以改善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长约6.0cm范围的颈总动脉各段血流速度是否存在差异。方法:使用HDI15000型彩色多普勒声像仪,对28例健康志愿进行颈总动脉血流速度探查,将颈总动脉起始端自分叉处,每隔1.0cm分段,共分5段,探测各段落的血流速度,并观察年龄,心率,血压对血流速度的影响。结果:自颈总动脉分叉处起起始端,峰值血流速度逐渐增加,右侧及左侧颈总动脉每段流速增加的平均值分别为5.37cm/s和4.24cm/s最高和最低流速差值分别为17.35cm/s和14.32cm/s,但各段血流速度的变化不受年龄,血压,心率的影响。结论:颈总动脉各段血流速度是不恒定的,提示采用颈内动脉峰值血流速度评价颈内动脉狭窄程度较颈内与颈总动脉流速比可能更为适合。  相似文献   

19.
3D-DSA、TCD及颈动脉超声对颈动脉系统TIA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经颅多普勒(TCD)和颈动脉超声对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63例颈动脉系统患者进行3D-DSA、TCD和颈动脉超声检测.观察其异常情况.结果 颈动脉3D-DSA异常18例(28.6%),脑3D-DSA异常48例(76.2%),二者均异常12例,大多为颈动脉轻-重度狭窄;TCD异常45例(71.4%,此45例脑3D-DSA也异常);颈动脉超声异常24例(38.1%,其中颈动脉3D-DSA异常18例).结论 3D-DSA、TCD和颈动脉超声3种方法联合应用,可对颈动脉系统的TIA病因及诊断作出客观评价.DSA是评价头颈部血管狭窄和选择治疗方案的金标准,它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进一步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颈动脉支架植入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1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经DSA血管造影证实有颈内动脉狭窄,手术成功率100%,治疗后残余狭窄率均低于30%。12例患者中有1例出现术中球囊扩张时对侧肢体局灶性癜痫发作;2例血管痉挛;8例出现术中低血压、心动过缓;3例发生于术后低血压;1例出现术后高灌注综合征。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一种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提高术者操作技巧及围手术期监护可以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提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