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是由高原低氧引起的红细胞增多、血液粘稠的常见高原性疾病,属于藏医“血隆病”之“坏血增多”范畴。目前西医尚缺乏理想治疗方法和药物,藏医药治疗HAPC具有独特的临床优势,尤其对其诊治早有详尽的记载。本文从藏医治疗HAPC的病因病机、临床症状、诊断标准、治疗方案、预防措施、常见并发症及其对治法等方面,对藏医诊治特色进行概述。针对目前藏医药治疗HAPC临床有效性规范化不足、发病机理、藏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不清楚等问题,提出需在继承藏医药理论基础上,以临床疗效为根本,将藏医药原创思维与现代科技结合,加强藏医药治疗HAPC古籍文献整理与用药经验数据挖掘,规范临床治疗标准和用药方案,进一步研究藏医复方药物和联合用药治疗HAPC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2.
藏医药对于高原病的防治有其独特的优势。本文通过对高原病的藏医病因病机、临床治疗优势,及藏医药现代研究现状分析,与中医药学、现代医学进行对比,揭示藏医药防治高原病的优势所在,并提出目前藏医药防治高原病缺乏规范性和基础研究等问题,提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应以临床疗效为根本,将藏医药思维与现代生物技术密切结合,规范藏医药临床诊疗标准和用药规律,推进藏医药的继承、发展、创新,促进藏医药现代化,并建议将藏医药防治高原病的优势进行推广,经验共享,以助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3.
藏医药古籍文献是藏医临床与学术研究的重要基础,在藏医药特色与优势的继承和发展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晶珠本草》是藏药学方面迄今为止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其内容详实、藏医药特色浓厚、高原特点突出,临床实用性强。本文从药物分类、加工炮制方法、文献价值,以及藏药与中药的药性理论比较等方面,对《晶珠本草》的学术价值和学术特色进行分析,为推动藏医药古籍文献发掘整理,更好地发挥对藏医药科研、医疗及应用开发的参考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藏医药古籍文献是藏医临床与学术研究的重要基础,在藏医药特色与优势的继承和发展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晶珠本草》是藏药学方面迄今为止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其内容详实、藏医药特色浓厚、高原特点突出,临床实用性强。本文从药物分类、加工炮制方法、文献价值,以及藏药与中药的药性理论比较等方面,对《晶珠本草》的学术价值和学术特色进行分析,为推动藏医药古籍文献发掘整理,更好地发挥对藏医药科研、医疗及应用开发的参考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辽宁中医杂志》2017,(11):2274-2277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方法,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分析《四部医典》等藏医药书籍中治疗HAPC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为进一步挖掘藏医治疗HAPC方案及新药的研发提供参考。方法:HAPC属于藏医血隆病的范畴,俗称"多血症"。为揭示藏医药治疗该病方剂组方用药规律,通过整理《四部医典》等藏医药书籍中的相关治疗方剂,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构建藏医治疗HAPC的方剂数据库,采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进行频次统计、组方规律、关联规则分析、新方分析和证型分布。结果:收集了治疗HAPC的210首方剂,确定了处方中药物出现的频次、常用药对及组合,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10味药分别是诃子、木香、红花、余甘子、肉豆蔻、豆蔻、丁香、土木香、天竺黄、毛诃子,累计用药频率达33.19%。发现支持度≥20%,置信度≥0.9的关联规则共演化得出新处方11首。结论:用药频率较高藏药的药性均以针对血型HAPC治疗为主,依次是隆型、赤巴型、培根型、木布病等5种分型,体现了该病在不同分型下有不同的治疗原则和组方用药规律,为藏医临床辨证论治和进一步新药开发提供了科学意义及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6.
《中药材》2017,(6)
目的:本研究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藏药三果汤防治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作用机制,旨在探索性研究藏医药治疗特色病种多维研究方法,并对临床用药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利用TCMSP数据库筛选出三果汤复方化合物中的有效成分群,针对HAPC机制,通过PharmMapper服务器进行靶点的预测分析。将得到的潜在靶点导入MAS3.0数据库进行靶点注释与分析,最后结合KEGG数据库进行通路分析。结果:共预测得到三果汤潜在靶点193个和70条信号通路,其中有24个靶点和25条通路与HAPC有关。结论:实验结果表明,三果汤多元酚、黄酮类和萜类等成分可能通过参与细胞增殖、氧化反应、内分泌代谢、炎症反应等过程,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及低氧应激能力,从而多靶点、多通路协同发挥抗HAPC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查阅藏医外治疗法联合藏药复方在治疗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病历,为藏医外治法和藏药复方联用(复合疗法)治疗HAPC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10月经青海省藏医院心脑血管科收治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142例患者的临床病历分析;结果:观察治疗前后红细胞、血红蛋白指标进行对比。与治疗前相比较,血红蛋白、红细胞指数显著降低,治疗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藏医综合疗法治疗HAPC疗效满意;展望:有待于研究目前藏医缺乏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证型分类、证候分布规律等方面的研究,为今后藏医对不同证型的HAPC研发新药和给予不同证型的高原病临床诊疗提供科学的思路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医杂志》2017,(9):1801-1805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是由于高原低氧引起的红细胞过度代偿性增生的慢性高原病,藏医称为"查培病"。该病严重影响到高原居住人群的健康。在前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3957)研究的基础上,证实藏医临床防治HAPC确有疗效,发现HAPC藏医治疗前后代谢谱有差异,但HAPC不同藏医证型的生物学基础尚不明确,文章提出"依据藏医诊断-生化检测-生物标志等多维信息的相关性分析,能揭示HAPC藏医隆型、血型的生物学基础"的假说,拟结合HAPC国际诊断标准,用藏医三诊(望、触、问)方法,收集100例青藏高原地区HAPC有效病例的头痛、头晕等临床体征,全自动生化分析红细胞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等指标,LC-MS等代谢组学方法分析血、尿样本,结合主成分分析等数学处理方法,发现HAPC藏医证型相关的特征性生物标志,以探索HAPC藏医隆型、血型的证型生物学的科学内涵,为其临床辨证客观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藏医药的热潮,使从藏医药古籍文献中挖掘开发具有显著疗效的各类药物成为医药人员的重要工作.我国对藏医药古籍文献进行系统性、专业性的保护、整理、研究,以期充分发挥藏医药的优势,保障人类健康生活.藏医药古籍的数量多,流传曲折,使其保护整理工作紧迫而又艰巨.  相似文献   

10.
中药为主治高原红细胞增多症13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属高原地区多发病,发病率约3.2%[1],属临床难治症。我们从1993年起探讨以中药为主治疗HAPC的方法,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为1993~1998年间门诊病人,其诊断均符合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标准[2],除外慢阻肺、肺心病等。其中...  相似文献   

11.
来源于印度的三果汤由余甘子、诃子和毛诃子组成,它不仅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著名印度传统药配方,而且还是二十五味余甘子丸等众多常用藏药复方的基础方,被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第一册)》(1995年版)中。近年来,我国和印度学者对三果汤化学、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均取得了成果,尤其在抗疲劳、抗氧化、防治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等方面,三果汤均具有一定的治疗和预防保健作用。对此,本文介绍了三果汤在印度传统医药和藏医药应用中的异同,并对三果汤的化学成分、质量控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现代制剂开发利用情况进行了总结,提出要在学习借鉴印度传统医学经验基础上,应结合藏医药、印度传统医药理论和临床特点,开展体现传统医药整体性的三果汤药效物质基础和配伍规律的现代研究。  相似文献   

12.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属于藏医多血症范畴,在高原地区发病率高,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藏医治疗“隆”、“血”紊乱引起的HAPC 疗效确切,三果汤散具有平衡隆、血作用,是藏医干预HAPC的要方。目前,藏成药干预HAPC整体药效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通过PubMed、OMIM等数据库及Cytoscape软件,构建三果汤散主要活性成分群,对HPAC的相关网络模型,旨在获得该方有效成分群干预HAPC主要生物学通路和关键靶标,揭示三果汤散调和HAPC“隆”、“血”机制及治疗HAPC多血症的科学内涵,为高原病藏成药现代化研发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分析藏医药治疗中风(萨滞布病)的用药规律,研究用药模式特点,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四部医典》《藏药方剂宝库》《实用藏药宝库》等藏医药著作中治疗萨滞布病方剂,采用规则分析、改进互信息、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藏医治疗萨滞布病方剂中常用药物、组方规律、核心组合。结果 整理出藏医主治和兼治萨滞布病的方剂共80首方,单味药物231种,频次 > 10的药物35味,频次 > 6的药物62味,8种新方核心组合。核心药物为麝香、肉豆蔻、诃子等,常用药对为诃子-肉豆蔻、丁香-诃子、麝香-诃子等。结论 藏医治疗萨滞布病的用药规律揭示,核心药物功效皆以祛隆驱寒、开窍辟秽、协调三因为主。本文为藏医治疗萨滞布病的临床用药和新药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藏医药浴疗法属于藏医外治疗法范畴,是日常洗浴护理与特色藏药治疗的结合,因其独到的藏医学理论、独特的治疗手段和良好的治疗效果,在临床治疗和预防保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民族医药本质上属于医学范畴,但具有较多的人文因素,因此对藏医药浴疗法的研究,既要进行藏医学科学研究,又要注意进行藏文化特色研究。医学人类学是用人类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人类的疾病和保健问题及其与生物学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本文从医学人类学的视角,探索了藏医药浴疗法特色,提出了藏医药浴疗法现代研究中的问题及建议,以期在系统理解藏医药浴疗法的文化内涵基础上,开展具有藏医药文化特色的传承、发展和创新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综合分析,认为藏医白脉病疗法是治疗藏医白脉病的重要治疗手段和藏医特色技术,在诸多疾病的治疗中疗效显著、优势明显,临床适用于中风、骨关节病、神经性疼痛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与中医学的推拿、按摩及针灸治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白脉病疗法还蕴含一些现代康复医学的理念,但是需要进一步规范其技术标准,方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川芎嗪是中药川芎的有效活性成分之一,现代医学研究显示川芎嗪有改善微循环、抗炎、抗纤维化等作用,展示出川芎嗪在防治术后腹腔粘连方面的潜行性;中医基础理论也认为川芎嗪在防治术后腹腔粘连方面独具气血双调的优势,因此川芎嗪防治术后腹腔粘连具有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本文从理论依据、临床应用、机理研究及药物剂型等4个方面对近年来川芎嗪在防治术后腹腔粘连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明确了川芎嗪防治术后腹腔粘连的研究现状和优势,同时指出在临床应用方面存在用药不规范、样本量少等不足;在机理研究方面存在不够全面深入和明确等不足;在药物剂型方面应拓展思路,勇于创新。为后续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和方向,为进一步深入阐明中医药防治术后腹腔粘连机制,真正发挥传统医学的优势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思路及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和藏医学同属于中国传统医学,拥有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及理论体系,二者对疾病的诊断、辨证、治疗手段都有各自的特点。藏医真布病(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痹症范畴)作为高原地区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藏医学对真布病的认识不仅理论上有据可循,其疗效经过长期的临床验证,药物疗法与药浴等外治疗法结合更是具有毒副作用小、效果显著、安全经济等优点。本文以藏医和中医的理论背景为基础,通过藏医真布病、中医痹症在病因病机及治疗手段等方面的对比,讨论藏医药治疗真布病的优势与特点,提出对藏医未来发展思路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藏药药性理论是藏药学的核心,为了正确认识藏医药的科学价值,准确把握藏医药的特色优势,本文就藏医药药性理论的历史源流、藏药性味、作用靶向、功效、藏药与疾病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正确开展藏药药性理论的研究是保持和发展藏医药的前提;建议深入开展藏药药性理论的文献研究,明确和完善藏药药性理论;建议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开展藏药药性理论的研究,阐明藏药药性的规律;建议采用系统生物学等技术进行藏药药性理论研究,阐明藏药药性的科学涵义;主张在开展藏药药性理论研究时要建立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的模式,以进一步确定藏药药性理论的临床价值,从而达到保持藏药药性理论特色优势和科学认识藏药药性理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通过查阅藏族医药相关的文献和标准,对藏族医学药用虎耳草科植物药材的品种、基原及其标准收载、功效等情况进行了整理。结果表明,藏族医学药用的虎耳草科植物共8属75种(含变种),涉及21个药材品种。在《中国药典》《部颁药品标准·藏药》《藏药标准》及地方中药标准中共收载了9个常用品种,包括松地、色地、亚吉玛、奥叻旦赛尔宝、见司达兀、塞果、喀图儿、桑滴、毛青红等,占药材品种数的42.9%;在相关藏族药标准及文献中,各药材品种的藏文名称和藏文音译汉文名称及其基原物种存在较大的差异,"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等现象常见。各标准中收载的绝大多数品种(如松地、色地、亚吉玛等)仅有性状、显微及理化鉴别项,其质量标准水平较低。基于分析结果,该文认为应加强对藏医学药用虎耳草科药材品种的本草考证、资源和使用现状调查,进行品种整理,建立完善的质量标准,并进行药效物质基础及生物活性等的比较研究,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保障临床用药准确、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巫晓慧  王君明 《中草药》2022,53(17):5531-5543
抑郁症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致死率高的巨大社会危害性,且在糖尿病人群中发病率是在正常人群的2~3倍,两者合并引发且加重了患者多种机体功能和心理障碍,使其自杀率增高。中药防治糖尿病并发抑郁症具有整体论治、不良反应小、疗效显著的优势,然而其科学内涵不十分清晰,现代研究与推广应用仍十分薄弱。综述了糖尿病并发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和中药复方、单味中药、中药有效成分防治糖尿病并发抑郁症的现代动物研究和临床研究。结合中药在防治糖尿病并发抑郁症方面的现代研究概况,提出今后应以复方的临床效用为指导,加强有效复方中“君”“臣”“佐”“使”药及其有效成分防治糖尿病并发抑郁症的基础实验研究,为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和作用靶点的阐明提供依据,为糖尿病并发抑郁症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推广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