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中度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对1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作手术纠治,降温至肛温(25.9±0.74)℃,鼓膜温(24.3±1.37)℃,维持流量(1.24±0.11)L·min-1/m2。灌注压力5~6.7kPa,低流量时间(32.2±11.9)min。体外循环各时限血气分析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血液乳酸值未升高,静脉血氧饱和度均在80%以上,提示中度低温低流量灌注是临床可以选择的一种体外循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用右乳下小切口代替胸部正中切口行心脏直视手术效果。方法:经右乳房下小切口,用常规的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为1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施行了矫正手术。结果:16例均手术成功,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死亡。平均阻断主动脉时间208min,平均手术时间160min,术后平均拔除气管插管时间6h,术后引流量50ml~150ml(3例除外),平均住院时间10d。结论:应用右乳房下小切口,不需要用特殊的动、静脉插管及微创器械,用常规建立体外循环的方法,可以顺利完成常规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缩短进胸、关胸时间,患者痛苦小,伤口美观,恢复快。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5kg以下低体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问题.方法 自2008年10月至2010年2月,外科治疗5 kg以下低体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88例,体质量1.05~5 kg,年龄19小时至9个月,其中合并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和(或)反复肺部感染史62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27例.常规体外循环下手术68例,非体外循环手术18例,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保护下手术2例;根治手术86例,姑息性手术2例.结果 住院死亡11例(12.5%),存活77例,随访2个月至1年,根治手术的75例中,室间隔缺损少量残余分流1例,无其他并发症和死亡,均生长发育良好,心功能Ⅰ级;姑息手术的2例症状明显减轻.结论 随着围术期管理、麻醉、体外循环和外科技术的提高, 5kg以下低体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是安全的,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麻醉处理刘光远,吴莉莉,孟祥海(济南军区106医院,济南250022)自1991年6月至1993年6月施行3岁以下小儿先心病手术87例,男56例,女31例。年龄6月~3岁。体重4.5~15kg.术前用东莨菪碱,哌替啶和吗啡。入...  相似文献   

5.
6个月内婴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小于6个月婴儿先天性心脏病(CHD)的外科治疗结果,探讨小婴儿危重先心病围术期的处理.方法 87例6个月以内的先天性心脏病婴儿均行一期根治手术,全部采用经口或鼻气管插管,气静复合麻醉,2例PDA在非体外循环下,经左腋下小直切口行PDA结扎术,其余85例均经胸骨正中切口和体外循环下进行心内直视手术.结果 全组死亡3例,病死率3.4%.发生并发症33例,发生率37.9%,主要包括残余病变、低心排、反复气管插管和感染.结论 小婴儿危重先心病早期手术治疗可以获得良好效果.加强围术期的综合治疗措施,合理应用体外循环技术,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灌注管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灌注管理。方法:80例心内直视术,体外循环采用血液稀释,完全心肺转流期间保持心脏跳动,高流量灌注,鼻咽温维持32~35℃。结果:转流时间18~190min,其中先天性心脏病(48±30)min,瓣膜病(99±48)min;8例在转流初期一过性低血压,其余平均动脉压(MAP)在6.67~12kPa,转流中无室颤;5%碳酸氢钠溶液用量(10.3±6.2)ml,酸碱失衡4例;转机中尿量(2.8±0.6)ml/kgh-1;血红蛋白尿20例,其中转机时间<60min与转机时间>60min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全组停机顺利,无低心排综合征。结论: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灌注管理遵守体外循环的基本原则,主要特点是高流量灌注,维持好血压,适当降温,降低心肌氧耗量,避免酸碱失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岁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一期根治术指征及围术期处理。方法对38例12月龄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行一期根治术。平均年龄(8.1±3.4)月,平均体重(6.8±1.8)kg。超声心动图证实室间隔缺损,膜部流入道型24型,双动脉干下型14例,缺损直径7~15mm,并提示21例伴有不同程度肺动脉压力升高。9例行右心导管检查,肺动脉收缩压为(7.7±2.0)kPa,肺循环阻力为(58.7±12.1)kPa·s/L。采用中度低温(n=27)或深低温低流量(n=11)体外循环技术行一期根治术。年龄6个月以下者为组Ⅰ(n=14),大于6月龄者为组Ⅱ((n=24)。结果全组手术无死亡。主要并发症为气胸和肺不张,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术后早期肺动脉压力即降至正常,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1岁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一期根治术手术安全,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儿室间隔缺损(VSD)伴肺动脉高压(PH)的手术时机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其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52例VSD合并PH的外科治疗经验。平均年龄6.5±3.7岁,体重16.1±5.8kg。采用中低温体外循环技术,其中经右房切口修补VSD32例,经肺动脉切口17例,经右室切口3例。应用Dacron补片修补缺损,术后常规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和应用血管扩张剂。结果治愈50例,死亡2例。随访3个月至2年,远期效果满意。结论小儿VSD伴PH应尽早手术为宜,加强围术期的心肌保护,早期合理使用血管扩张剂是降低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小切口心脏手术克服了传统心脏手术切口损伤大、不美观的缺点,但又缩小了术野,这给手术操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手术中合理建立体外循环是心脏手术成功的关键。2001年我们对1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了小切口手术,现将体会报告如下:1病历摘要患儿男,8岁,体重19kg,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心功能Ⅰ级,轻度肺动脉高压,心脏彩超示室间隔缺损约0.6cm。1.1手术方法:采用右前外侧小切口,在升主动脉右侧壁行动脉插管,插心脏停跳液灌注管,上下腔静脉插管经右心房插入。术中经右心房切口显露修补缺损,心脏保护应用冷…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西宁地区(海拔2 260m)10kg以下低体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的适应证、外科技术及围术期处理.方法:2000年1月-2009年9月,在西宁地区外科治疗10kg以下低体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47例,体重3.5kg~10kg,年龄1.5个月~2岁,其中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35例,常温非体外循环手术4例,深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下手术8例.结果:住院死亡1例,存活46例,随访2个月~3年,无其他并发症和死亡,均生长发育良好,心功能I级.结论:随着围术期管理、麻醉、体外循环和外科技术的提高,西宁地区10kg以下低体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是安全的,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附100例报告)徐振海付松陆志楷冯志英王明海高立兵林薇河北省儿童医院小儿心外科(050031)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肺动脉高压;婴幼儿河北省儿童医院小儿心外科1994年6月~1995年8月,开诊最初1...  相似文献   

12.
经右腋下斜切口开胸心内直视术临床效果观察王永清何启才陈自立徐勇陈周苗我们采用经右腋下斜切口开胸,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术16例,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现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男6例,女10例。年龄6~41岁,体重24~60kg。经手术证实的诊断为:Ⅱ...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330例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治疗情况。305例经左后外侧切口第4肋间进胸,用10号丝线结扎导管,15例在低温体外循环(CPB)下结扎导管,14例在深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下经肺动脉缝闭导管。结果:随访3个月~14a,除6例有气急、心悸外,均恢复正常。结论:(1)不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单纯PDA,可在学龄前择期手术;(2)抗心衰治疗无效的早产儿应急诊手术;(3)特殊类型的PDA应在体外循环下手术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探讨室间隔缺损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围术期治疗,作者收集1997年1月至1997年6月期间,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26例临床资料,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8例,中度肺动脉高压18例。占同期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总数的14%(26/185)。男13例,女13例,年龄2月至15岁(4.0±4.2岁),体重5.5~37kg(14.0±8.8kg)。术前SpPA6.7~16kPa,Pp/Ps0.6~1.0,肺动脉血氧饱和度均大于0.9。2例<1岁患儿和2例<2岁重度动脉高压患儿未行右心导管及附加试验。2~14岁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4例术前给予右心导管吸氧或妥拉苏林附加试验结果,肺血管总阻力下降(970±412.8)达因·秒·厘米-5。全组患儿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术后肺动脉压力下降,无一例死亡,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瓣体外循环灌注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灌注管理。方法:80例心内直视术,体外循环采用血液稀释,完全心肺转移期间保持心脏跳动,高流量灌注,鼻咽温维持32 ̄35℃。结果:转流时间18 ̄190min,其中先天性心脏病(48±30)min,瓣膜病(99±48)min;8例在转流初期一过性低血压,蓁平均动脉压(MAP)在6.67 ̄12kPa,转流中无室颤;5%碳酸氢钠溶液用量(10.3±6.2)ml,碱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经右侧腋下直切口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303例的体会.方法 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经右侧腋下直切口,第3、4肋间进胸体外循环下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303例,患儿年龄(3.02±1.35)(7个月至6岁)岁,体重(14.24±2.39)(6~35)kg,其中室间隔缺损(VSD)106例,房间隔缺损(ASD)94例,法洛四联症(TOF)35例,右室流出道狭窄(RVOTO)21例,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PECD)11例,二尖瓣关闭不全(MI)15例,部分性肺静脉异位引流(PAPVC)21例.结果 术后1例死亡,死因为低心排.其余患儿经治疗后康复出院,术后发生并发症16例,其中室间隔缺损术后残余分流2例,右肺膨胀不全8例,肺部感染5例,右膈神经麻痹1例.结论 右侧腋下直切口在治疗某些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效果满意,安全性高,不破坏胸骨连续性,胸骨畸形发生率低,瘢痕隐蔽,美观,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1997年 9月~ 1 998年 8月我们为 2 3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经右侧腋下胸部小切口(经肋间 )进行了心脏体外循环手术。本文将着重介绍此种微创心脏体外循环手术技术及与之有关的问题。1 临床资料与方法对象 :1 5例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 ,5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 ,2例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法乐氏四联症 ,1例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法乐氏三联症。其中男 7例 ,女 1 6例 ,年龄 1岁 8个月~ 6岁 6个月 ,体重 1 0~ 2 5公斤 ,身高 4 5~ 1 1 0cm。手术方法[1] :气管插管全麻 ,患者取左侧 60~ 90度卧位 ,双上肢自然放于头侧 ,右侧腋下小切口 ,皮…  相似文献   

18.
了解体外循环中氧耗的变化规律,有利于纠正术中低氧耗、低组织灌注状态,有利于减轻术后低心排及动脉血管高阻力程度,是提高心脏手术后生存率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对1998年9月至10月间行心脏手术病人术中的氧耗变化进行研究。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选择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时间不少于15min的病人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4~54岁(平均16岁),体重13~55kg(平均30kg),其中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修补术6例,先天性房间隔缺损修补术2例,法乐四联症成形术1例,法乐三联症成形术1例,风湿性心脏病…  相似文献   

19.
林小彬  刘健  黄击修  付建  刘勇 《四川医学》2008,29(3):315-316
目的 总结经右腋下小切口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适应证、操作要点、注意事项以及适应性.方法 经右腋下第3或4肋间体外循环治疗房间隔缺损26例、室间隔缺损58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室间隔缺损17例、左房粘液瘤3例、不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2例、肺动脉瓣狭窄1例.不阻断心肌循环47例、阻断心肌循环60例.结果 手术治愈107例,无1例死亡.结论 对具有该术式适应证的患者经右腋下小切口径路行心内直视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美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腋下微创伤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可以达到创伤轻、痛苦小、美观和增强自信心的目的。方法:体外循环组(47例)病儿取左侧卧位,非体外循环组(16例)病儿取右侧卧位,两组分别以右、左第四肋间为中心,腋中线前约1.0cm,作一与其相平行的直切口。体外循环组经右第四肋间进胸腔,显露心脏后行心内直视修补术;非体外组以左第四肋间的胸膜外入路,剥高胸膜暴露动脉导管上、下窗及部分主动脉弓后行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结果:①体外循环组均腰利完成手术,无手术并发症;②非体外循环组剥破胸膜2例;术后第1天创口周围出现少量皮下气肿3例;③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均5—7天出院。结论:腋下微创伤小切口能达到治疗部分先天性心脏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