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免疫组化ABC法,研究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甲状腺腺瘤和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肿瘤转移相关基因蛋白CD44v6,EGFR,转移抑制基因nm23-H1和抑癌基因p53蛋白的原位表达。结果发现CD44v6和EGFR表达上调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P<0.05,P<0.01),而nm23-H1的表达与肿瘤转移抑制密切相关(P<0.01)。这提示肿瘤转移相关基因和转移抑制基因之间的表达失衡是甲状腺乳头状腺癌易发生转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与涎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cysticcarcinoma,ACC)的关系,应用LSAB免疫组化染色方法,研究nm23表达产物二磷酸核苷激酶(nucleosidediphosphatekinase,NDPK)在ACC中的表达。结果:NDPK/nm23在ACC中有较高表达,阳性率为64.0%(16/25);其中,有肺转移者阳性率为12.5%(1/8),无转移者阳性率为88.2(15/17),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NDPK表达与临床分期有关,分期越高,阳性率越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病理分型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nm基因在人ACC肺转移过程中起到抑制转移的作用,可作为临床预测ACC患者转移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克隆涎腺腺样囊性癌转移相关的基因。方法:应用mRNA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研究涎腺腺样囊性癌高、低转移细胞系基因表达上的差异。结果:以高转移细胞ACC-M为测试子,低转移细胞ACC-2为驱赶子,获得高表达的基因序列有7个,均为已知序列同源基因。其中XAGE-1b基因为肿瘤睾丸抗原家族中的一个重要基因。结论:与ACC-2相比ACC-M中部分基因的高表达与涎腺腺样囊性癌高转移特性的获得有关,此结果为进一步探索腺样囊性癌肿瘤转移分子机理以及肿瘤转移控制和基因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nm2 3基因在涎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用nm2 3多克隆抗体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 86例涎腺良性、恶性无转移、恶性有转移肿瘤及转移淋巴结中nm2 3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nm2 3基因在良性涎腺肿瘤中表达最高 (80 % ) ,随着涎腺肿瘤恶性程度增高 ,阳性表达率进一步下降(无转移组表达率为 5 6 % ,转移组表达率为 35 % ) ,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nm2 3基因可能在涎腺恶性肿瘤的形成和转移过程中起不同的调节作用 ,其表达水平与涎腺肿瘤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肿瘤转移基因调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翁德胜  丁彦青 《医学综述》2003,9(3):131-133
肿瘤转移是一个复杂多步骤的癌细胞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连续过程 ,原发肿瘤细胞必须先脱离原发部位 ,侵入胞外基质 (ECM)与基底膜 (BM)和ECM中一些大分子蛋白黏附 ,并激活细胞合成分泌各种降解酶类 ,降解BM与ECM而移动并穿过ECM ,侵入脉管壁进入循环 ,在循环中运行并逃避免疫系统攻击 ,再穿出脉管壁达到继发部位形成克隆 ,增殖形成转移灶。肿瘤转移过程受到多种因子的调控 ,本文就主要的调控基因综述如下。1 肿瘤转移分子机制的基因调控1.1 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与肿瘤转移的关系 癌基因的活化及过度表达和抑癌基因的失活 ,…  相似文献   

6.
应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84例甲状腺乳头状腺癌CD44V6和nm23-H1的蛋白表达,结果显示: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的CD44V6和nm23-H1阳性率分别为63.1和48.8%,伴有淋巴结转移者得CD44V6和nm23-H1阳性率分别高于和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均P〈0.01),且二指标间呈负相关(P〈0.01)。表明转移相关基因和转移抑制基因之间的失衡可能是甲状腺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FZD2基因表达与涎腺腺样囊性癌转移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FZD2基因在转移和非转移的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样本中的表达,并采用siRNA干扰技术下调FZD2基因的表达,观察FZD2基因表达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增殖能力、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FZD2基因在涎腺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FZD3基因的表达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转移中的作用及其对SACC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分析FZD3基因编码的卷曲蛋白在19例有转移或复发和21例无转移的SACC临床样本中的表达,探讨FZD3基因的表达与SACC转移和复发的关系,并采用siRNA干扰技术,使SACC-M细胞株中FZD3基因表达沉默,观察FZD3基因对SACC-M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 FZD3在SACC临床非转移病例中的表达高于转移病例(P<0.05);FZD3基因表达沉默后,SACC-M细胞增殖能力提高。结论 FZD3基因可能对SACC发生与发展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应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84例甲状腺乳头状腺癌CD44V6和nm23-H1的蛋白表达。结果显示: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的CD44V6和nm23-H1阳性率分别为63.1%和48.8%。伴有淋巴结转移者CD44V6和nm23-H1阳性率分别高于和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均P<0.01),且二指标间呈负相关(P<0.01)。表明转移相关基因和转移抑制基因之间的失衡可能是甲状腺乳头状腺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兔颈动脉-颈表脉帝路手术后,将阳离子指质体DOSPER介导的p53腺相关病毒增强型质粒表达载体,经腔内加压灌注转染移植静脉。RT-PCR和免疫组化检测证明,外源性p53基因在移植血管中表达出相应的mRNA及p53蛋白。结果提示:腔内加压灌注是移植静脉基因转移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应用LSAB免疫组化方法对52例人肝细胞癌(HCC)及其肝内转移灶、癌栓中的nm23H1蛋白表达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原发癌、转移癌、癌栓和癌旁肝组织中nm23H1均有表达,癌旁肝组织表达最高,原发癌较肝内转移癌和癌栓nm23H1显著高表达(p<0.002);将单发癌,伴肝内转移的原发癌,转移灶和癌栓作为三个层次加以分析,nm23H1的表达水平依次递减,表明nm23H1表达与HCC肝内转移密切相关,nm23H1高表达者肝内转移率较低。转移灶较癌栓,nm23H1表达无差异(p>0.02),表明nm23H1表达与肝内转移形式无相关性。提示:nm23H1基因及其蛋白对HCC肝内转移起重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P53癌基因在人类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用免疫且化方法对103例甲状腺癌及伴乳头状增生的甲状腺腺瘤和结节性甲状腺肿进行研究。结果甲状腺未分化癌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分化型甲状腺癌,P53基因的阳性表达率均为63.6%。无淋巴结转移的乳头状癌和滤泡癌P53基因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8%和10%。伴乳头状增生的甲瘃腺腺瘤和结节性甲状腺肿P53蛋白仅有微弱表达。未分化甲状腺癌与分化型甲状腺癌;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涎腺恶性肿瘤E-钙粘蛋白(E-cadherin.E-CD)的表达情况,评估其与涎腺恶性肿瘤的局部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40例涎腺粘液表皮样癌、37例腺样囊性癌、8例恶性混合瘤,以抗E-CD多克隆抗体用PAP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半定量分析。结果正常涎腺导管上皮及良性肿瘤细胞E-CD表达正常,而81.2%(69/85例)涎腺恶性肿瘤E-CD表达减弱或消失。E-CD的失表达主要发生于有神经或血管浸润的腺样囊性癌(P<0.05)及有淋巴结转移的涎腺恶性肿瘤(P<0.05)。结论E-CD的存在与否可能决定涎腺恶性肿瘤的局部浸润和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胃癌CD44V4、nm23-H1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结果:胃癌CD44V6、nm23-H1阳性率分别炎61.4%和45.2%,伴有淋巴结转移者CD44V6、nm23-H1阳性率分别高于和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1)。结论:转移相关基因和转移抑制基因之间的失衡是导致胃癌淋巴转移机制之一,CD44V6、nm23-H1,可作为胃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生物学标  相似文献   

15.
姜琳  王佳峰  王可敬  陈超 《浙江医学》2015,37(17):1440-1442
目的 探讨WAVE3基因表达与涎腺腺样囊性癌(ACC)远处转移特性的相关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10年6月头颈外科收治的47例头颈部涎腺ACC患者肿瘤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WAVE3基因在肿瘤中的表达情况,观察WAVE3基因表达水平与肿瘤远处转移及总生存率的关系。结果WAVE3基因的表达阳性与阴性,在性别、年龄、T分期、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远处转移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总生存的关系不确切(P>0.05)。结论WAVE3基因表达阳性与阴性在涎腺ACC远处转移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总生存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筛选与涎腺腺样囊性癌转移相关的Notch信号通路基因。方法对已构建的涎腺腺样囊性癌高低转移细胞株ACC-M、ACC-2基因表达谱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在与Notch信号通路基因进行比对后,筛选出差异基因,通过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对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进行初步验证。结果涎腺腺样囊性癌的表达谱中有46个基因与Notch信号通路有关。验证发现,Notch-1,Notch-2,Notch-4,CHUK,FOXC1,FZD2,FZD3,GBP2和RUNX1在2个细胞株中的表达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Notch-1在发生转移的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未发生转移的涎腺腺样囊性癌(P〈0.05)。结论Notch信号通路中的多个基因可能参与了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发生和发展;Notch-1的表达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发生、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观察细胞因子对逆转录病毒载体介质的Neo^R基因在小鼠造血祖细胞及人K562细胞中基因转移效率的影响,以探求最有效地促进造血细胞基因转移的细胞因子或其组成。Il-1α/IL-3/SCF联合应用可提高造血干、祖细胞基因转移效率,SCF可用于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自体骨髓移植时基因标志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筛选与涎腺腺样囊性癌转移相关的候选基因,并对其进行初步验证. 方法 限制片段差异显示PCR技术(RFDD-PCR)构建涎腺腺样囊性癌高低转移细胞株(ACC-M、ACC-2)基因表达谱.生物信息学分析两个表达谱的Notch基因,半定量RT-PCR技术对两细胞株的Notch基因差异表达进行验证. 结果 用RFDD-PCR方法成功构建涎腺腺样囊性癌高低转移细胞株(ACC-M、ACC-2)的表达谱,共获得5 420个基因片段,其中包含3个Notch基因.半定量RT-PCR证实Notch2、Notch4在ACC-M的表达高于ACC-2,Notchl在两表达谱未见表达,半定量RT-PCR发现其在ACC-M的表达高于ACC-2.Notch3在两个细胞株表达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Notch1、Notch2、Notch4可能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发生、发展、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分析新建立的人肝癌转移细胞系 (MHCC97)转移相关因子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 ,以探讨其转移的可能机制。方法 利用裸鼠人肝癌转移模型 (LCI D2 0 )的瘤组织 ,通过体外培养获得首株高转移人肝癌细胞系 ,除对其基本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外 ,还采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ABC法 )观察转移相关因子在MHCC97细胞及其裸鼠肝内移植瘤和肺转移灶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该细胞异种动物接种成瘤率和原位接种 (肝接种 )肺转移率为 10 0 % ;MHCC97细胞的整合蛋白α5、β1亚基、尿激酶型纤溶…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层粘连蛋白(laminin,LN)与人涎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cysticcarcinoma,Acc)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Boyden小室体外移动试验和体外粘附试验,对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系Acc-2和从其克隆出的肺高转移细胞株Acc-M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LN和层粘连蛋白受体(lamininreceptor,LNR)在Acc-M表达明显高于Acc-2。在加入外源性LN后,Acc-2体外移动性、粘附率均明显提高,而Acc-M无明显变化。结论层粘连蛋白在Acc转移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