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鼻腔副鼻窦血管瘤38例分析邱连升,柯渊旋关键词:鼻腔,副鼻窦,海绵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系先天性良性肿瘤,多发于面颊、口腔等部位,较少发生于鼻腔、鼻窦[1,2]。现将我院1984~1991年经病理证实的鼻腔及鼻窦海绵状血管瘤38例总结分析如下。1临床资...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12例上颌窦血管瘤,因良性肿瘤引起鼻衂者绝大部分为鼻腔和中隔血管瘤。上海第一医学院眼耳鼻喉科医院自1952年7月至1959年6月7年来共诊治鼻衂患者3,755例,其中因上颌窦血管瘤引起鼻衂者12例,占0.32%。此12例中经病理切片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4例,毛细血管瘤3例,未分类型的血管瘤3例,纤维血管瘤1例,临床诊断为血管瘤而切片未能证实者1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最长者58岁,最幼者15岁,发病年龄以30~40岁之间较多。有外伤史者2例。屡发性一侧鼻衂者9例,其中时间最长者7年,最短者4个月。平时出血量并不多,其中仅二例有大量鼻衂史。经  相似文献   

3.
颅底海绵状血管瘤临床罕见,术前常易误诊。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我们总结分析13例颅底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特征,现报告如下。l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3例,占同期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患者的5.2%。男5例,女8例;年龄20~62岁,平均44.9岁;病程20d~14年,平均5.4年。1.2发病部位及临床表现血管瘤位于中颅底5例,眶内球后5例,鞍区1例,桥小脑角1例.斜坡1例。位于中颅底的主要症状为:面部麻本、复视、视力下降及眼球活动受限。位于眶内球后的症状为:视力下降、失明、眶痛及眼球突出。位于其他部位者,症状与相应部位颅底良…  相似文献   

4.
鼻腔血管瘤以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多见,治疗方法较多,各有其优缺点。1997年5月~1999年12月,我院采用鼻内窥镜下高功率半导体激光治疗鼻腔血管瘤48例,随访半年以上,无一例复发。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48例中,男32例、女16例,年龄15~62岁。血管瘤发生于鼻中隔者22例,中、下鼻甲者13例,中鼻道6例,上鼻甲及鼻顶处7例。血管瘤直径~0.5cm28例,~1.0cm10例,~2.5cm8例,~0.3cm2例。2例大海绵状血管瘤,1例位于鼻中隔中部,充满总鼻道;1例位于黎氏区,堵塞前鼻孔。所有病例均有单侧鼻腔反复出血史,其中8例出血量较多而行鼻…  相似文献   

5.
鼻部血管瘤多发生于鼻腔内,尤以发生于鼻中隔者为多,亦可发生于鼻骨、鼻前庭和上颌窦,笔者遇见2例少见的、分别发生于鼻骨鼻腔的海绵状血管瘤和上颌窦的分叶状毛细血管瘤,结合文献对其临床、影像及病理特征作一报道.  相似文献   

6.
鼻腔、上颌窦恶性黑素瘤临床属罕见。因原发部位不易引起症状 ,早期诊断有一定困难 ,常易误诊 ,影响疗效及预后。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将 2 2年来收治 9例鼻腔、上颌窦恶性黑素瘤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9例中男 5例 ,女 4例 ,首发部位鼻腔 3例 ,鼻咽部 2例 ,上颌窦 4例 ,年龄 4 6~ 78岁。误诊时间 ,3个月~ 1年半。其中有颈淋巴结转移2例 ,远处脏器转移 3例 ,全部病例经病理检查证实。1.2 误诊病种 鼻腔血管瘤 2例 ,鼻腔出血性息肉 1例 ,鼻咽部血管瘤及鼻咽癌各 1例 ,上颌窦炎 1例 ,上颌窦出血性息肉 3例…  相似文献   

7.
血管瘤是血管组织的一种良性肿瘤或先天性血管畸形。颜面部发生率较高,自1982年来,我们用5%鱼肝油酸钠对血管瘤进行注射治疗,临床效果满意,现将获得随访的58例血管瘤患者疗效小结如下。1临床资料血管瘤患者58例,其中男性40例(68刀7%),女性18例(31.03%);年龄1个月~65岁.其中<6岁42例(72.41%),6岁~20岁11例(18.97%),>20岁5例(8.62%)。瘤体发生部位:额顶部2例,眶周4例,颊部腮腺区15例,唇部11例,舌体8例,软跨部4例,口底3例,颊粘膜6例,颌下5例。单发血管瘤48例,多发血管瘤10例。海绵状血管瘤54例,…  相似文献   

8.
海绵状血管瘤多系先天性良性肿瘤,多发生于面颊、口腔、唇等部位。其发生于上颌窦者少见。本文5例来自上颌窦的肿瘤均经病理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临床资料见附表。文献指出海绵状血管瘤婴儿及儿童较成人多见,也有报道,上颌窦海绵状血管瘤成人较多,本文5例均为成人。这可能系发生部位隐蔽及其生长缓慢,缺乏早期症状之故。  相似文献   

9.
报告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21例,男17例,女4例,男女之比为4.25:1。平均年龄44.8岁,高发年龄组为31-40岁组,占47.6%,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鼻阻塞,对单侧鼻腔新生物进行多部位多次活检,可在术前确诊。治疗时整块切除肿瘤和上颌窦内侧壁,可降低术后复发,本组2例经鼻内手术切除肿瘤,19例经鼻侧切开并切除整块肿瘤及上颌窦内侧壁,其中前者1例(50%)复发,后者4例(21.8%)复发,总复发率为23.8%,其中3例发生癌变,其癌变率为14.3%。  相似文献   

10.
鼻部的纤维血管瘤多原发于鼻咽部及鼻腔,而原发于上颌窦内者较少见.现将笔者近10年遇到的5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5例中,男3例,女2例。发病年龄:12~64岁,平均44岁.左侧2例,右侧3例。发病时间最长3年,最短2个月。5例均表现为间断性鼻出血,其中鼻腔外侧壁内移而引起鼻塞3例,面部隆起及麻木2例,眼球外凸复视1例。副鼻窦摄片:5例均示窦胶密度增高,其中2例伴有内侧壁及上壁破坏。上颌窦穿刺;5例均为鲜血。5例术后病理诊断为纤维血管瘤。2讨论上颌窦纤维血管瘤的临床表现,早期以反复鼻出血为主,少则几毫升,多则几十毫升,大多数…  相似文献   

11.
鼻腔及副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家瑜  张淳 《上海医学》1996,19(5):301-304
鼻腔及副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治疗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耳鼻咽喉科王家瑜,张淳,宋阳鼻腔及副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是临床上较少见的良性肿瘤,其发病率约占鼻及副鼻窦肿瘤的0.5%~4%[1],发病年龄多见于30岁以上的成年人。因其局部破坏性强,具有复发...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62例上颌窦血管瘤CT表现于下。1临床资料1.1病例:62例中,男34例,女28例,年龄15~80岁。1.2临床表现:鼻塞、血性涕50例。病理类型为海绵状血管瘤14例,其余48例为毛细血管瘤纤维型、息肉型、混合型。1.3CT表现:①平扫见窦腔内高密度影,CT值30-50HU,平均40HU  相似文献   

13.
内窥镜鼻窦手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3月~1996年4月我科应用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治疗界窦炎、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及息肉,效果良好,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1临床资料:病例16例,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25~72岁,平均40.5岁。其中慢性化脓性上颌窦炎7例,鼻息肉5例,上颌窦息肉3例,2例合并炎性坏死改变;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1例。CT扫描(冠状位)均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病变和一个以上界窦炎症病变。病理检查报告:息肉组织6例,炎性坏死组织2例,内翻性乳头状瘤1例。2手术方法和术式:基本手术器械:国产界窦内窥镜(直径4mm,0度、30度、70度),穿刺套管针…  相似文献   

14.
筛窦海绵状血管瘤2例报告曹莫,张培俭,郑淑珍,魏梅新附属三院耳鼻咽喉科(050051)附属三院病理科关键词海绵状血管瘤;副鼻窦;息肉海绵状血管瘤原发于筛窦者较少见。国内文献自1976年以来未见有类似报道.本院于1989年连续见到2例,均为病理证实。现...  相似文献   

15.
肝血管瘤的发生率为035%~2%,其一般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两种。现将我院超声显像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或随访证实的58例肝血管瘤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肝血管瘤58例,男30例,女28例。年龄4~50岁。其中毛细血管瘤20例,海绵状血管瘤38例。使用美国CE公司RT—2800型超声显像仪,探头频率3.SMHZ,患者空腹时作肝脏常规扫查,然后让患者剧烈活动(跑步)3分钟,复查,并将两种情况对照分析。2结果超声诊断58例。毛细血管瘤20例,手术1例符合超声诊断,随访19例,17例符合,1例外院诊为卵巢腺癌肝转移(活检\。海绵状血管…  相似文献   

16.
毛伯镛  陈礼刚 《四川医学》1996,17(3):150-151
儿童颅内海绵状血管瘤9例报告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610041)毛伯镛,陈礼刚,雷町现将我院1992年7月至1995年7月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儿童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9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年龄为10月至13.5岁,平均9.5岁...  相似文献   

17.
鼻腔及鼻窦的神经鞘瘤较为少见。Iwamura 等(1972) 复习文献中累计报告了鼻腔神经鞘瘤7例、上颌窦者5例、鼻腔及筛窦并发者33例。《鼻科学》(1977) 中记载国内文献有10例鼻部神经鞘瘤的报告,计外鼻2例、鼻腔3例、上颌窦3例及部位不详者2例。我单位曾诊治了鼻腔、筛窦神经鞘瘤1例,上颌窦神经鞘瘤2例。前者曾多年来误诊为“鼻息肉”、“血管瘤型鼻息肉”及“纤维血管瘤”。本文将上述三例摘要及本瘤临床特征、病理组织学所见试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8.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21例,男17例,女4例,男女之比为4.25∶1。平均年龄44.8岁,高发年龄组为31~40岁组,占47.6%。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鼻阻塞,对单侧鼻腔新生物进行多部位多次活检,可在术前确诊。治疗时整块切除肿瘤和上颌窦内侧壁,可降低术后复发,本组2例经鼻内手术切除肿瘤,19例经鼻侧切开并切除整块肿瘤及上颌窦内侧壁,其中前者1例(50%)复发,后者4例(21.8%)复发,总复发率为23.8%。其中3例发生癌变,其癌变率为14.3%。  相似文献   

19.
鼻腔和鼻窦乳头状瘤临床上并不少见,可分为内翻型和外生型两类。内翻型乳头状瘤属良性,但术后易复发,并有癌变可能。现复习我科1970~1992年收治的31例鼻腔和鼻窦乳头状瘤病例,讨论其复发与癌变的特点及诊治。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31例中,男性21例(67.7%),女性10例(3.3%),男女之比为2.l:1。年龄28~70岁,40岁以上25例(80.6%)。均为单侧。均为首发。1.2症状及侵犯部位症状大多为单侧渐进性鼻塞,可有同侧鼻的、头痛、嗅觉降低等类似鼻息肉的症状。31例中侵犯鼻腔十鼻窦22例(71.0%),单纯侵犯鼻腔9例(29.0%)…  相似文献   

20.
[ 研究背景] 先天性血管瘤分为鲜红斑痣、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血管瘤用32 磷胶体注射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疗效甚佳,其余3 种类型用放射性核素32 磷、90 锶敷贴治疗.[ 病例报告] 用放射性核素32 磷和90 锶敷贴治疗了不同类型的血管瘤160 例.[ 讨论] 年龄与疗效密切相关, 年龄越小,疗效越好,不同的血管瘤类型中以草莓状痣疗效最佳,其次为鲜红斑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