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曾文权  赵巍 《中国全科医学》2005,8(20):1671-1672
目的探讨南京地区HBV基因型分布及其前C区1896变异的特点.方法随机选择2004年3月~2005年3月南京地区HBV-DNA阳性(荧光PCR)的HBV感染者220例.采用多对型特异性引物PCR法检测HBV基因型,采用特异性引物PCR法检测HBV前C区1896变异株和野生株.结果 HBV感染者中基因型B 71例,基因型C 146例,基因型D 1例,B/C混合型1例,A/B混合型1例,未发现基因型A、E、F存在.有163例HBV感染者发生了前C区1896变异,变异株检出率(单纯变异株/混合变异株)为74.1%.基因型B 78.9%发生了前C区1896变异,基因型C有66.4%发生了C区1896变异,两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χ2=4.56,P<0.05).结论南京地区存在HBV基因B、C、D及B+C和 A+B混合型,以B、C型为优势基因型,未发现A、F、E基因型;HBV基因型B前C区1896的变异率较HBV基因型C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HBsAg(+)/HBcAb(+)/HBeAb(+)的慢性乙肝病人血清乙肝病毒(HBV)DNA前C区A1896的变异情况及其与临床关系。方法对所有试验对象检测肝功能指标,根据检测结果分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组和ALT正常组。用聚合酶链反应杂交(PCR-ELISA)定量检测HBV-DNA并进一步检测HBV前C区A1896位点的变异情况。结果 38例患者中有18例HBV-DNA阳性,其中15例发生A1896位点变异,变异率为83.3%(15/18)。ALT升高组的18例中,血清HBV-DNA阳性13例,阳性率72.2%,平均浓度为9.62×106(1.10×103~1.09×108)拷贝/ml,A1896变异13例,变异率为100%(13/13)。ALT正常组的20例中,HBV-DNA阳性5例,阳性率25.00%,平均浓度2.55×104(3.28×103~4.61×104)拷贝/ml。A1896变异2例,变异率为40%(2/5)。两组比较无论在HBV-DNA阳性率,还是A1896位变异率都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BsAg(+)/HBcAb(+)/HBeAb(+)的慢性乙肝患者存在较高的A1896变异率,ALT升高组HBV-DNA阳性率和变异率均高于ALT正常组(P〈0.05),提示HBV A1896位点变异与肝脏病变活动加重和ALT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HBV感染者前C/BCP区突变与血清HBeAg、HBs Ag、DNA、甲胎蛋白(AFP)及肝硬度值(LSM)的关系及对疾病进展的预测性。方法:收集101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和47例乙型肝炎肝硬化(LC)患者清晨空腹血清。以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HBeAg、HBs Ag、AFP含量,采用磁珠法检测HBV-DNA,应用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前C/BCP区基因突变,采用无创实时检测设备检测LSM。结果:101例慢性HBV感染者中,HBeAg阴性组的前C、BCP、前C+BCP区的变异率显著高于HBeAg阳性组(P<0.01)。而LC组总变异率显著高于慢性HBV感染者HBeAg阴性组和HBeAg阳性组(P<0.01)。148例HBV感染者中前C区、BCP区和前C+BCP变异株共87例,野生株61例,变异型组与野生型组比较,HBeAg含量减少(P<0.05),HBs Ag含量增加(P<0.01),AFP水平和LSM值增高(P<0.05),DNA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eAg阴性的慢性HBV感染患者中前C/BCP区变异率较高,变异可能导致更易发展为肝硬化,病情加重。监测HBeAg阴转的慢性HBV感染患者的DNA、HBs Ag、AFP、LSM指标,对了解病情及体内病毒是否确实已被免疫清除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e抗原阴性重症乙型肝炎患者HBV前C区热点变异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HBV信号肽区热点变异与重症乙肝炎发生及转归的关系。方法:采用错聚合酶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RFLP)分析方法检测68例HBeAg阴性的重症乙型肝炎病人(其中急性重肝6例,亚急性重肝38例,慢性重肝24例)及44例慢乙型肝炎患者的T1862,A1896变异情况。结果:急性重肝的A1896,T1862变异分别为66.7%(4/6),0)9/6);亚急性重肝42.1%(16/38),15.8%(6/38);慢性重肝25.0%(6/24),16.7%(4/24);慢性肝炎45.5%(20/44),2.3%(1/44)。重症乙型肝炎组与乙型肝炎的重症化密切相关。而A1896变异与乙型肝炎重症化进程是否有关还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 水平与肝功能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与肝功能关系。方法 收集传染科同日测定HBV DNA水平和主要肝功能指标的274例乙肝患者的资料,比较各型乙肝患者HBV DNA水平和阳性率,比较HBV DNA阴性和阳性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并分析HBV DNA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各型乙肝病例的DNA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病情轻重不同的患者、急性和慢性病例DNA阳性率差异也无显著性。各组HBV DNA水平差异无显著性。各组病例HBV DNA阳性和阴性者ALB、TBIL、PT差异均无显著性。各组病例HBV DNA水平与TBIL、PT无统计学相关性。但多种类型患者HBV DNA阳性者AIT水平高于阴性者,且HBV DNA水平与ALT有一定相关性,另外慢性重度患者HBV DNA水平与ALB有一定相关。结论 HBV复制水平与肝功能状态无明显相关性,但在部分患者HBV复制水平对肝功能可能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前C区1896变异与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世界感染杂志》2004,4(1):28-30
  相似文献   

7.
梁蔚芳  何海棠  刘志华  骆抗先 《医学争鸣》2007,28(15):1405-1407
目的:通过对慢性HBV患者中HBV preC/C基因及其调控序列的变异热点的分析,研究各区段变异热点与疾病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对42例慢性HBV患者中扩增的HBV DNA各3个克隆进行序列分析.结果:42例不同病变程度的慢性HBV中,T1762/A1764双突变在轻度慢性肝炎中发生变异5例(38.5%),中度慢性肝炎发生变异4例(30.8%),重度慢性肝炎发生变异11例(68.7%),T1762/A1764双变异在三组患者中的分布无差异(P>0.05).前C A1896变异在轻度慢性肝炎中发生率为30.8%,在中度慢性肝炎中发生率为46.2%,在重度慢性肝炎中的发生率为50.0%,A1896变异在三组患者中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C区的变异热点中,轻度慢性肝炎患者中发生氨基酸替代合计23个,中度慢性肝炎患者中发生氨基酸替代合计33个,重度慢性肝炎患者中发生氨基酸替代合计40个.在三组患者中C区氨基酸替代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替代随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增加.结论:慢性HBV患者的HBV C基因及其调控序列变异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与体内的免疫清除和病毒逃避免疫攻击相关,从而容易导致疾病的慢性化.  相似文献   

8.
HBV YMDD变异与HBV-DNA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的产生与血清HBV-DVA水平的关系.方法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6例,平均疗程32月(12~48月),治疗前及治疗中每4~6月采血,用荧光实时PCR定量检测HBV-DNA,采用错配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的方法检测HBVYMDD变异.分析出现YMDD变异组与非变异组治疗前HBV DNA水平差异.结果 YMDD变异组治疗前血清HBV DNA定量水平显著高于未产生YMDD变异(P<0.01).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血清病毒载量水平越高,应用拉米夫定治疗越容易产生YMDD变异,且产生时间越早.血清病毒载量可作为应用拉米夫定治疗YMDD变异产生的早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和C基因启动子基因变异与肝细胞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29例慢性乙型肝炎(CHB),27例乙型肝炎肝硬化(LC),26例HBV相关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清HBV前C区G1896A和BCP区A1762T/G1764A的变异情况。结果HCC组和LC组前c区G1896A和BCP区A1762T/G1764A变异率均显著高于CHB组(P≤0.005),HCC组和LC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和前c区基因变异与肝细胞癌、肝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的高发区 ,大约有 50 %左右的人群受过HBV的感染。近年来发现 ,HBV感染后临床产生的不同疾病谱与病毒本身密切相关[1] ,因此 ,HBV前C区基因变异被广泛研究。整合在肝细胞染色体中的HBV-DNA拷贝数较少 ,并且常常出现基因片段的丢失 ,不易被常规方法检测出来。本文报道核酸杂交法检测HBV前C区基因变异的方法及结果。1 资料与方法1 1 标本 HBV前C区 1 76 2和 1 76 4变异阳性血清由第一军医大学基础部生物医学诊断研究中心提供 ,4 0例HBVDNA阳性患者血清由深圳市人民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1.
从山东地区产的成年鸭中分离出鸭乙肝病毒,人工感染当地1日龄雏麻鸭。用斑点酶法、斑点杂交法及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外周血中被感染鸭乙肝病毒不同时期的动态,并对不同感染阶段的肝组织病理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感染3周时鸭体内病毒复制较为活跃,此时肝组织病理损害也较严重。本实验为研究人类乙肝病毒的早期感染尤其是母婴传播过程外周血中乙肝病毒的动态与肝组织病理变化的关系提供了动物模型,为防治乙肝病毒早期感染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病毒BCP变异与慢性理症肝炎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中C基因启动子 (BCP)变异与慢性重症肝炎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微板核酸杂交结合ELISA检测显示技术 ,检测 74例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者BCP区核苷酸 (nt) 176 2碱基A→T和 176 4碱基G→A联合突变。结果 :在 74例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者中检出BCP区T176 2A突变 2 4例 (32 .4 % ) ,BCP变异在重症肝炎的发生率为 6 3.6 % (7/ 11)显著高于非重症肝炎的发生率 2 7% (17/ 6 3) (P<0 .0 5 )。结论 :BCP变异似可引起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 C基因启动子 (BCP)变异对病毒复制水平及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PCR微板核酸杂交结合 EL ISA检测显示技术 ,检测 74例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者 BCP区核苷酸 (nt) 176 2碱基 A→ T和176 4碱基 G→ A联合突变。结果 :在 74例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者中检出 BCP区 T176 2 A 176 4突变 2 4例 (32 .4 % ) ,BCP变异阳性组的 HBVDNA水平 (10 8.2 992± 0 .86 6 5拷贝 / m l)显著高于 BCP变异阴性组的水平 (10 7.1 737± 1 .1 539拷贝 / ml) (P <0 .0 0 1) ;BCP变异组的肝功能损害程度较非变异组明显。结论 :BCP变异可引起 HBV致病力增强 ,复制水平提高 ,变异者的肝功能损害程度较重  相似文献   

14.
经病理确诊的47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 DNA、HBeAg的检出率在各型肝炎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组织HBsAg检出率为76.6%,其形态呈包涵体型、弥漫型和膜型为主分布者分别是36.1%、55.6%和8.3%。HBsAg呈弥漫型分布者各类型肝炎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肝细胞内HBsAg的表达仅反映HBV复制,而与肝组织病变无关。肝组织HBcAg检出率为27.7%,其形态呈核型和浆型分布者分别占38.5%和61.5%,浆型主要见于炎症明显的肝细胞内,而核型刚见于病变较轻的肝细胞中,反映了HBcAg的表达与肝组织活动性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15.
采用DCP-AES法同步检测了32例乙型慢性活动性肝炎(CAH-B)的血清锌、铁、铜、锰、镍、钴、锂、铬、钙、镁;以及血清ALT、胆红素、GGT、白蛋白、球蛋白和HBeAg。结果表明,CAH-B血清微量元素存在着失衡。锌、铁、铜/锌比值、锰有明显改变,其改变与血清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等指标异常有密切关系;铜、锂、钴有轻度改变;铜、钴、铜/锌比值的异常改变可能与HBeAg有某些联系。  相似文献   

16.
乙肝患者肝组织和淋巴细胞内HBV检测及存在状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内HBV存在状态及其与肝内带毒状况的相关性。方法 抽提肝穿刺活检组织,外周血淋巴细胞DNA、以HBV探针点杂交检测HBV DNA,并以Southern杂交分析其存在状态。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肝组织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87.1%和83.8%,配对计数的31例标本X^2检验显示,二者间有一定相关性(r=0.81,P〈0.05),整合型与混  相似文献   

17.
海南省HB VPre-C区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快速检测HBVPre-C基因突变方法对112例乙肝病人及无症状HBV携带者(男61例,女51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93例HBVDNA阳性患者中有13例有突变感染或与野生株合并感染(14.0%),总的突变率偏低。突变感染率中,女性高于男性(P<0.05)。年龄较大者突变检出率有增高趋势。突变率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无关。乙肝病人及HBV携带者的突变检出率分别是18.5%(5/27)及12.1%(8/66)。  相似文献   

18.
对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血清IgE与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有病人的血清IgE升高明显(P<0.01),与肝脏损害程度一致,IgE随HBsAg滴度增加而增高,HBV—DNA和HBeAg阳性者与阴性者之间IgE水平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果提示:血清IgE能准确地表示肝脏损害程度,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Ⅰ型变态反应的有无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血清HCV RNA与抗—HCV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血清HCV RNA与抗-HCV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50例抗-HCV阳性的丙型肝炎病人,用酶标仪测血清抗-HCV OD值,同时用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清HCV RNA。结果 50例抗-HCV阳性丙型肝炎(HC)患者中30例HCV RNA阳性,即60%的HC病人存在病毒血症;在不同的抗-HCV OD值范围内HCV RN检出率不等,HCV RNA检出率随抗-HCV OD值增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20.
分析我院100例原发性肝癌(PHC)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关系。100例中有HBV感染者88例,无HBV感染者12例。男:女=6.69:1。乙肝组发生PHC以30~39岁者居多,占40.9%;平均发病年龄为37.3岁。无乙肝组以50~59岁为多,占41%,较乙肝组明显滞后。故认为,HBV感染并发肝硬化10年以上及HBsAg与抗-HBe阳性均可视为发生PHC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