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浙江省五城市小型机动车辆驾乘人员安全带佩戴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机动化程度不断提高,道路交通伤害已经成为浙江省居民死亡和伤残的一个重要因素.安全带作为有效的安全保护装置<'[1,2]>,能够减少车内驾乘人员发生严重交通伤害和降低损伤程度.为此于2007年在全省5个市开展了机动车驾乘人员安全带佩戴情况观察.  相似文献   

2.
<正>戴头盔、系安全带,不超速、不酒驾、不疲劳驾驶,减少道路交通伤害。释义:在道路交通碰撞中,佩戴安全头盔可有效减轻摩托车驾驶员的头部伤害,使驾驶员的死亡风险减少20%~45%;系安全带可使汽车驾乘人员的致命伤害降低40%~60%。驾驶时,速度每增加1 000米/小时,伤害危险增加3%,严重或致命伤亡危险增加5%。  相似文献   

3.
专家点评     
正道路交通伤害在全球每年造成120万人死亡,5 000万人受伤,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今后20年中因道路交通伤害和死亡的人数将会增加65%左右。道路交通伤害预防一般基于HADDON模型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人员方面,包括人员的态度、交警的执法、固定装置(安全带)的使用,急救措施等;其次是车辆方面,包括车辆的性能、操控、防撞和保护装置等;第三方面是环境因素,包括道路设计、速度限制等。其中安全带的使用是预防机动车驾驶员和乘客免受交通伤害  相似文献   

4.
2005年,我市开始承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预防控制中心与澳大利亚Monash大学伤害研究中心合作开展的“交通伤害安全带干预”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对道路交通安全带使用情况进行调查,摸清道路交通安全带使用现状以及对使用安全带预防道路交通伤害的知识、信念、态度和行为等情况。  相似文献   

5.
探索道路交通伤害的危险因素,减少和控制危险因素是预防道路交通伤害的关键。在构成道路交通伤害的整个过程中,驾驶员是导致道路交通伤害的主导因素,主要包括驾驶员的酒精行为、疲劳驾驶、个性特征、使用手机、驾驶能力、安全带的使用、摩托车骑者的特征、生理特征、年龄、性别等危险因素。针对这些危险因素采取必要的措施,可减少道路交通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机动车安全带的作用、使用现状及干预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我国正处于交通事故高发期,根据交管局数据,近年来我国每年道路交通死亡数平均约10万,急需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措施来抑制道路交通伤的高发势头。安全带(safety belt/seat belt)是汽车内普遍安装的一种安全装置,能有效减少事故中驾乘人员的伤亡。我国已通过安全带使用的相关法律规定,绝大多数小型客车也已安装安全带,但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安全带使用率却不尽人意。本文将对安全带的作用、使用现状、影响因素和干预策略作一综述,以期对推动我国安全带使用、减少道路伤害以及加强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在道路交通碰撞中。安全带可以降低40%~50%的伤害危险以及40%~60%的致命伤害危险,佩戴摩托车头盔可将头部伤害及其严重程度降低约70%。血液酒精含量每增加2%,发生危及生命的道路碰撞事故危险就增加100倍。  相似文献   

8.
伍福仙  成会荣  许雯  陈杨  孟浩蓉  石青萍 《职业与健康》2023,(11):1502-1506+1511
目的 了解2020年云南省道路交通伤害发生水平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道路交通伤害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道路交通伤害防控决策提供参考。方法 以云南省4个监测哨点共12家医疗机构门诊因道路交通伤害首次就诊的患者作为分析数据,死亡数据来自2020年云南省死因登记报告的信息收集,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20年云南省道路交通伤害共有8 033例,占报告伤害事件的11.89%,道路交通伤害发生率位居全部伤害就诊原因第3位,其中因道路交通伤害导致死亡的患者共有6 827例,占云南省全年总死亡人数的2.26%。道路交通伤害患者中男性(4 415例)高于女性(3 618例),男、女患者性别比为1.22∶1,平均年龄为(38.75±0.40)岁,死亡者平均年龄为(45.22±0.45)岁,死亡病例中男、女性别比为294∶1。道路交通伤害患者中,道路交通伤害发生、死亡占比最高的年龄段均为45~<55岁;道路交通伤害发生率最高的职业是农牧渔水利业,为26.25%;死亡离最高的职业是农民,为80.84%;发生率最高的月份是8月,为12.5%;死亡率最高的月份是1月,为9.98%;发生和死亡率最高的文化程度均...  相似文献   

9.
目前,道路交通伤害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约有120万人死于道路交通伤害,预计到2020年道路交通伤害将在疾病负担中居第3位[1].相关研究显示,大部分交通事故是由于驾驶员的不安全驾驶行为引起的[2],主要包括酒后驾驶、疲劳驾驶、不使用安全带和无证驾驶等.由于中国是交通伤害的高发国家[3],研究道路交通伤害的危险因素具有重大的公共卫生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交通环境与道路交通伤害的关系,提出相应防范措施。方法比较分析宁波50 232起道路交通伤害事件中各种交通环境因素的影响。结果在白天、晴好天气及有标志标线的环境中道路交通伤害易发生,其死亡程度与当地人口数、GDP及机动车数量间存在相关关系。结论需进一步改善交通环境,但交通安全意识的提高是最有效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交通环境与道路交通伤害的关系,提出相应防范措施。[方法]比较分析本地50232起道路交通伤害事件中各种交通环境因素的影响。[结果]在白天、晴好天气及有标志标线的环境中道路交通伤害易发生,其死亡程度与当地人口数、GDP及机动车数量间存在相关关系。[结论]需进一步改善交通环境,但交通安全意识的提高是最有效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常山县2013—2016年电动自行车道路交通伤害病例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和交通法规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常山县3家产品伤害监测哨点医院2013—2016年电动自行车道路交通伤害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人口学特征、伤害发生部位和严重程度。结果 2013—2016年常山县报告电动自行车道路交通伤害病例7 078例,占道路交通伤害病例的49.58%,女性电动自行车道路交通伤害占道路交通伤害的比例高于男性(P0.05);病例以30~64岁为主,4 893例占69.13%;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为主,5 562例占78.58%;电动自行车道路交通伤害主要发生在7—9月,2 005例占28.33%;发生时间主要为8时—19时,5 216例占73.69%;伤害部位以头部为主,2 178例占30.77%;伤害严重程度以轻度为主,5 306例占74.96%;伤害结局以处理后离院为主,5 386例占76.09%。结论电动自行车道路交通伤害是常山县发生率较高的道路交通伤害类型,应重点提高女性和30~64岁人群安全意识,减少伤害发生。  相似文献   

13.
中国道路交通伤害的模式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中国道路交通伤害的模式。方法 分析中国1951~2001年的道路交通伤害资料,讨论道路交通伤害的时间趋势、发生特征和影响因素,并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道路交通伤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中国在1951~2001年的51年中道路交通伤害一直呈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个趋势尤为明显。2001年道路交通伤害的发生数、受伤人数和死亡人数均比1951年增加了100倍以上;死亡率攀升至8.51/10万人口,比1990年翻了一番。在过去的10年中,广东、山东、浙江等省的道路交通伤害死亡人数始终占据前五位,2001年道路交通伤害的综合事故率显示,西藏、新疆、青海、宁夏和甘肃等西部诸省区是道路交通碰撞最严重的地区。道路交通伤害造成的死伤以男性青壮年为最多,65岁以上的伤亡者有逐年上升趋势。道路质量、机动化程度、交通运输量等交通环境,以及驾驶员或路人的过失等人为因素是道路交通伤害的影响因素。结论 改善道路交通条件,交通立法与执法,提高城乡居民的交通安全意识等,是预防和控制道路交通伤害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正>1道路交通伤害现况道路交通伤害是全球第十位死因,据WHO估计,每年有118万人死于车祸,5 000万人因此受伤或致残,预计2020年,如果没有新的有效干预措施实施,交通事故将成为全球第三位死因〔1〕。我国自1951—2011年以来,道路交通伤害一直呈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后期尤为明显,因交通事故死亡  相似文献   

15.
自杀、交通事故和溺水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莉莉  曾光 《中国公共卫生》2004,20(12):1514-1516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伤害对人类健康的危害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伤害逐渐成为公共卫生的热点问题。据WHO1999年的统计数字显示。1998年全球死于伤害576.5万人,死亡率为97.9/10万。道路交通伤害死亡最多,共117.1万人。占20%;在人类的前15种死亡原因中。道路交通伤害和自杀分别居第10位和第12位。不论发展中国家或是发达国家,伤害都是前5位的死亡原因,而伤害的潜在寿命损失年数(YPLL)却居死亡原因之首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中国机动车道路交通伤害中驾驶员违法行为流行现状、趋势及其特征,为制定相关防治对策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万车死亡率、10万人口死亡率、里程死亡率、机动化程度和死亡系数等指标分析2006-2010年中国机动车道路交通伤害中驾驶员存在的各类违法行为现状、趋势及其特征.结果 2006-2010年中国机动车道路交通伤害中,前五位违法行为依次是超速行驶(死亡系数:0.33~0.17)、未按规定让行(死亡系数:0.26~0.14)、无证驾驶(死亡系数:0.21~0.08)、违法占道行驶(死亡系数:0.17~0.04)和逆向行驶(死亡系数:0.11~0.07).酒后驾驶和疲劳驾驶2010年死亡系数分别降至0.04和0.02,所致机动车道路交通伤害的发生数量远远低于前五项违法行为.结论 中国机动车道路交通伤害总体数量呈下降趋势,但严重程度呈上升趋势,违法行为仍然很严重.  相似文献   

17.
中国道路交通伤害长期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总结与分析中国道路交通伤害的长期趋势及其影响因素,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以万车死亡率、10万人口死亡率、里程死亡率、机动化程度和死亡系数等指标综合评价,采用聚类分析、等级相关方法分析道路交通伤害的影响因素。结果2000年以前道路交通伤害的伤亡人数以每10年翻一番的速度上升,2000年以来每年车祸死亡人数在10万上下。万车死亡率从1970年代中期开始下降,10万人口死亡率、里程死亡率和死亡系数等道路交通伤害指标从2002年以后开始出现下降迹象。中国道路交通伤害比较严重的地区为西藏、宁夏、新疆、青海等西部地区和浙江、广东沿海地区。道路交通伤害死亡人员中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3:1。死者主要分布在21-50岁年龄组;65岁以上的死亡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行人、乘客、骑自行车者和摩托车驾驶者是道路使用者中的弱势人群。机动车驾驶者是道路交通伤害的主要肇事者,其中半数以上为职业驾驶员,驾驶员超速行驶是发生道路交通伤害的最主要原因。等级相关分析显示,10万人口死亡率与机动车辆数(X1)、公路货运量(X2)、公路客运量(X3)、等级公路(X4)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 r1=0.986、r2=0 986、r3=0.987、r4=0.985,P=0.001)。结论中国道路交通伤害10万人口死亡率经过半个世纪的持续上升,在2003年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道路交通伤害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和健康,是造成居民死亡、伤残和失能的一个重要原因[1]。摩托车驾驶员因车辆稳定性,能见度等问题,容易发生道路交通伤害,造成严重创伤甚至死亡[2]。安全头盔作为一种保护装置,能够有效降低摩托车驾乘人员在交通事故中因头部受伤导致严重伤害或致死性伤害的危险性[3]。为深入了解交通伤患者中摩托车驾乘人员安全头盔使用与受伤之间的关系,现将浙江省医院伤害监测系统中2007—2010年摩托车驾乘人员道路交通伤害监测数据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2006-2007年山东省蓬莱市道路交通伤害流行特征,为当地制定预防和控制道路交通伤害提供依据。方法以2006-2007年蓬莱市居民死亡登记系统的交通事故导致死亡资料和2008年蓬莱市居民道路交通伤害抽样调查资料为基础,计算率、构成等指标。结果2006-2007道路交通事故导致309人死亡,死亡率为34.72/10万,男性是女性的4.47倍,主要集中在15~59岁,骑乘摩托车人员死亡最多;非致死性交通伤害约为5 017人次,发生率为0.56%,男性为女性的2.17倍,主要发生在15~59岁,驾乘两轮摩托车发生伤害人次数最多,主要分布在3月、8月和10月及上午的8点和10点;2006-2007年蓬莱市道路交通事故导致约5 325.82人次受伤或死亡,发生率为0.60%;男性伤害发生率高于女性;15~59岁年龄段的劳动力人口伤害发生率最高;伤害受伤人数是伤害死亡人数的16.24倍;骑乘摩托车人员伤害发生最多,且受伤者大多为驾驶者。结论蓬莱市道路交通事故中驾乘摩托车发生伤害较多,应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措施,针对摩托车的交通安全应是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2004—2006年云南道路交通伤害流行特征,为制定道路交通伤害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分析来自云南省公安厅交通警察总队发布的2004—2006年的《云南省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年报》,初步掌握云南省道路交通伤害的流行状况、事故原因及其变化趋势。结果2004—2006年云南省共发生道路交通伤害24711起。道路交通事故数、伤亡人数、人口死亡率、万车死亡率、里程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每起事故平均死亡人数呈上升趋势。肇事人员及伤亡人员男性多于女性,以21~45岁青壮年人群为主。乘客、行人和摩托车驾驶者也是道路交通伤害的主要受害者。结论云南省道路交通伤害呈下降趋势,但事故严重程度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