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新型急诊绿色通道模式行急诊冠脉介入术(PCI)对平均就诊球囊扩张时间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所有患者均有持续性缺血性胸痛(>30 min)的临床病史,发作时心电图有ST段持续性抬高,在发病12 h内行急诊PCI术.对照组采用急诊病房导管室的模式,即患者经急诊室送入病房,由病房内科医师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检查确诊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后,联系导管室医师行急诊PCI术;绿色通道组采用急诊导管室模式,由专门培训的急诊科医师接患者,在途中联系导管室值班医师,要求导管室医师在20 min内即到达导管室行急诊PCI术.观察两组患者平均就诊球囊扩张时间有无差异及术后6个月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平均"就诊球囊扩张时间"绿色通道组为93 min,对照组为136 min,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6个月随访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新型绿色通道模式,明显缩短平均就诊球囊扩张时间,并可以减少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实行急诊绿色通道诊治的经验并分析影响其运行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2009-01-12期间对136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诊断现状及实行急诊绿色通道给予急诊介入,静脉溶栓或药物保守治疗等情况以及患者的院内预后情况;并对急诊绿色通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36例患者中,从症状发作-入院时间平均为112 min;128例(94%)能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8例被漏诊;入急诊室到完成首份心电图时间平均为2.8 min;103例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入院到球囊扩张时间为(85±14)min;6例实行急诊溶栓治疗,从入院至溶栓时间为(35±8)min;27例实行药物保守治疗,其中8例因患者家属签字拒绝急诊介入或溶栓.127例病情好转出院,9例院内死亡.结论:绝大多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并通过急诊绿色通道得到及时的再灌注治疗,影响绿色通道运行的主要因素包括:患者及家属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特点和治疗方法认识不足及急诊医师或心血管医师的漏诊.  相似文献   

3.
急诊绿色通道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急诊绿色通道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设施急诊绿色通道以来,我科对124例AMI的诊断与治疗情况,观察其是否在有效的时间窗内得到治疗。结果:124例患者在发病后2h内得到及时治疗者29例,2~6h得到及时治疗者75例,6~12h得到及时治疗者16例,>12h者4例,死亡7例。结论:AMI患者在急诊绿色通道实施救治可减少心肌梗死患者在诊断、治疗过程中时间的浪费,使之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相似文献   

4.
姚光  刘明  李平 《临床内科杂志》2011,28(2):136-137
医疗绿色通道指医院抢救急危重症患者时,为挽救其生命而设置的畅通诊疗过程,保证急危重患者得到快速、有序、安全、有效的诊疗服务。我院为了使急性心肌梗死得到有效救治,建立了急诊科(急救中心)-冠心病监护室-介入导管室的绿色通道。我们对我院2005年1月~2009年1月启动医疗急救绿色通道对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的特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潘桂柏 《内科》2013,(2):222-223
目的探讨和分析基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在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溶栓、降血压、降血脂等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包括急性期护理、心电监护、疼痛护理、吸氧、心理护理、饮食排便护理和出院护理等。结果30例患者中20例治愈,3例好转出院,3例转上级医院,4例因高龄并发心衰死亡。结论在临床护理中,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护理人员自身业务技术水平.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提高广大群众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老年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应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老年AMI并行急诊PCI治疗的患者96例,根据年龄分为低龄老年组(65~74岁) 59例和高龄老年组(≥75岁) 37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相关指标及术后症状、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脑梗死发生率、吸烟率及胸痛类型、肾功能不全、肝功能异常、房颤发生率、不同性别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射血分数、Killip分级及入院血小板计数、静脉应用硝酸酯类药物比例、门-球时间、住院时间(排除死亡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高龄老年组的血清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低龄老年组(P<0. 04),血红蛋白浓度低于低龄老年组(P<0. 05)。两组心电图梗死图形比较,低龄老年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发病率显著高于高龄老年组(P<0. 05),其余类型〔前壁、下壁(包括右心室及正后壁)、高侧壁心肌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左主干病变、病变血管平均数、"罪犯"血管、"罪犯"血管完全闭塞、非"罪犯"血管慢性闭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侧支循环建立率、术前TIMI分级<3级、术后TIMI分级<3级发生率、单纯球囊扩张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 05)。高龄老年组多支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低龄老年组(P<0. 05),术中使用升压药比例明显高于低龄老年组(P<0. 05),"罪犯"血管支架植入数量明显高于低龄老年组(P<0. 05)。两组术后胸痛症状均明显缓解,再发心绞痛、急性左心衰、出血及死亡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急诊PCI治疗AMI老年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护理要点。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患者87例,护士配合医生认真做好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和术后病情观察和护理。结果87例顺利完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康复出院86例(99%),仅1例术后在第3日死于再次心肌梗死。结论快速做好术前准备;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症状、心电图和血流动力学改变;术后护理注意维护心功能,及时发现并发症,做好心理护理与健康指导,有助于手术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病情凶险,并发症、溶栓禁忌证多,基层医院开展介入治疗可使梗死相关动脉迅速恢复再灌注,提高老年AMI患者的生存率,改善心功能,减少梗死后的心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高龄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并且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疗法(PCI)可直接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挽救濒死心肌,成为再灌注的有效手段而得到广泛应用,但对老年AMI患者疗效如何,还存在争议。本文回顾性分析了60岁以上的AMI患者行PCI的治疗结果,并与非老年AMI患者对照分析,以评价PCI对高龄AMI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及时并完全开通梗死血管是挽救濒死心肌的关键。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开通闭塞血管的最佳方法,然而部分患者PCI术后心肌灌注不理想,可能与梗死血管远端血栓负荷高导致微循环栓塞发生有关。血栓抽吸在祛除栓塞物质后理论上可改善心肌灌注,但多项临床试验显示血栓抽吸后患者能否获益尚存争议,本文就近年来关于血栓抽吸导管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效果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在院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与新入院AMI患者的发病、治疗及预后特点.方法 记录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2医院AMI患者的发病、治疗及预后信息,根据是否为住院期间发生的AMI,分为在院组和新入院组,对比两组基线资料、治疗和预后指标,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 共纳入105例患者,新入院组90例,在院组15例,在院与新入院发生AMI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院组患者重要脏器受累较新入院组多(P<0.001),其中基础呼吸系统疾病、脑疾病和运动功能不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院组患者严重电解质紊乱7例(46.7%),新入院组21例(2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在院组患者死亡7例(46.7%),新入院组死亡6例(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院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2例(13.3%),新入院组42例(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症状发作时间过长和家属拒绝为主要原因.结论 与新入院AMI比较,在院患者发生AMI预后差,死亡率高,可能与衰竭器官多、对介入治疗态度消极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基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不同时间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 124例AMI患者按发病到溶栓时间的不同分为5组:A组不超过2 h,B组2~4 h,C组4~6 h,D组6~12 h,静脉溶栓后观察各组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并发症及死亡率.E组:静脉溶栓后冠状动脉不能再通但尚在发病后6 h以内者送外院进行补救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结果 本组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总体为67.0%.A、B、C、D组分别是82.1%、75.0%、72.4%、42.9%;总体出血发生率为8.9%,A、B、C、D组分别是0、6.7%、10.3%、17.1%;总体30 d内死亡率为8.9%,A、B、C、D组分别是0、3.1%、6.9%、22.9%,冠状动脉再通率、出血发生率、总体30 d内死亡率比较,A、B、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B、C组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患者5例中4例冠状动脉再通,成功率80%.结论 AMI静脉溶栓冠状动脉再通率与时间呈负相关,溶栓时间越早冠状动脉再通率越高,出血并发症越少,死亡率越低,进行补救性PCI可使冠状动脉再通率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不同年龄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48例,按年龄分为3组,青中年组、年轻老年组及老年组,比较各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PCI成功率及手术并发症。结果老年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比例均高于青中年组(均P<0.05)。青中年组患者病变多为单支病变,以前降支病变为主,病变类型中血栓型病变多见,单支病变例数及血栓例数与老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老年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多为多支病变,与年轻老年组及青中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变类型中中重度钙化病变多见,与青中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中、术后并发症老年组高于青中年组及年轻老年组,PCI成功率老年组低于青中年组,死亡率高于青中年组及年轻老年组(均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成功率下降,并发症增加。  相似文献   

14.
庞霞  李平 《临床内科杂志》2005,22(5):308-310
目的 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近期影响。方法 将120例首次AMI患者分成有梗死前心绞痛史组(A组, 68例)和无梗死前心绞痛史组(B组, 52例),在发病12小时内行直接PCI术,分析梗死前心绞痛对肌酸肌酶(CK)峰值浓度、左心室功能和临床转归的影响。结果 (1)A组CK及CK MB峰值浓度均显著低于B组(P<0. 05); (2)A组冠状动脉自发再通率高于B组(P<0. 05),A组无再流现象发生率低于B组(P<0. 05); (3)A组左室射血分数高于B组(P<0. 05); (4)A组心力衰竭发生率及再梗死率低于B组(P<0. 05)。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可能促进A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发生,减少直接PCI术后无再流现象发生,改善患者左心室功能和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75例AMI患者在发病12小时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并对73例的梗死相关动脉行急诊PCI,随访1~12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73例接受PCI的患者中7例行单纯PTCA,66例(88%)置入支架;2例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例术中发生室颤,复律无效死亡,共有3例于住院期间死亡。随访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1.6%(8/69),其中2例猝死,4例出现再梗死,2例因支架内再狭窄行再次PCI。结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可有效地使梗死相关动脉再通,成功率高,死亡率低,近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Situs inversus with dextrocardia is a rare congenital anomaly. There are limited published case reports of successful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in these patients who have atherosclerotic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especially when presenting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CI is technically difficult because of mirror image dextrocardia. We hereby describe a 48-yr-old female, who had acute inferior wall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underwent successful emergency primary coronary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of a proximally occluded right coronary artery. Technical details about PCI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成功急性介入术后ST段变化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分析45例AMI患者的临床及造影情况,记录住院时、急诊介入术后90分钟、6小时、12小时、24小时12导联心电图,化验心肌CK值。介入治疗后在90分钟内抬高ST段回落>50%,CK峰值在12小时内,24小时内T波反转作为灌注组,不符合上述条件者为无灌注组。 结果45例AMI患者中36例(80%)再灌注,无再灌注组9例(20%);前壁心肌梗死无灌注组7例、而心肌再灌注组下壁心肌梗死2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死亡,灌注组5例,无灌注组5例。 结论 AMI成功急性介入术后ST段变化与微循环障碍及住院期间的临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无复流现象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以325例急诊行PCI术的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发生无复流现象组和未发生无复流现象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判断心功能分级(Killip分级).通过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之间相关生化指标、心电图Q波计数、口服药物情况、再灌注时间、术中使用支架及球囊情况,并应用统计学软件筛选与无复流现象发生有关的预测因素.结果 本研究325例患者中有无复流现象的3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史、梗死部位、梗死相关血管,以及PCI术中使用支架的直径、长度、扩张的压力,使用气囊的直径、压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心功能分级2级以上(Killip分级)、病理性Q波计数、冠脉开通时间、PCI术中使用气囊的次数是无复流现象发生的危险因素,梗死前心绞痛、长期口服他汀类药物、术前顿服600mg波立维是无复流现象发生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9.
替罗非班和急诊介入治疗富含血栓病变的心肌梗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国产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药替罗非班对富含血栓病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的疗效.方法 2004年1月~2006年10月,我院确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接受pPCI 92例,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特征为梗死相关血管富含血栓病变,比较使用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患者pPCI后靶血管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血流(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3级例数,校正TIMI帧数(corrected TIMI Frame Count,CTFC),术后2 h抬高的ST段回落程度,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MB isoenzyme of creatine kinase,CK-MB)峰值及峰值时间,无复流或慢血流现象发生率、住院期间及术后6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基线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PCI后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 3级血流率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但替罗非班组在反映心肌灌注水平的指标包括CTFC、术后2 h ST段回落率、CK-MB峰值及酶峰值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无复流及慢血流发生率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住院期间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则高于对照组.结论 对于富含血栓病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PCI再灌注治疗中联合应用替罗非班能减少无复流及慢血流现象的发生,并明显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灌注,降低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首次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术后的近期影响。方法  10 0例首次 AMI患者 ,按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史分为 A(有心绞痛史 ,5 5例 )、B(无心绞痛史 ,4 5例 ) 2组 ,所有患者均在发病 12 h内行直接 PCI术。术前术后监测心肌酶变化 ;术后 2周行心血池显像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并观察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及再梗死率、病死率。结果  (1) A组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低于 B组 (P<0 .0 5 )。 (2 ) A组自溶现象发生率高于 B组 (P<0 .0 5 ) ;A组无再流现象发生率低于 B组 (P<0 .0 5 )。 (3) A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 B组 (P<0 .0 5 )。 (4 ) A组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和再梗死率均低于B组 (P<0 .0 5 )。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可促进 A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自溶现象的产生 ,并可减少直接 PCI术后无再流现象的发生 ,从而改善心室功能和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