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护理对策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护理对策.方法以回顾性调查和跟踪随访的方法收集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情况的资料进行分析统计,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护理对策.结果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后,手术切口的感染率明显下降(P<0.01),环境微生物采样的合格率明显提高(P<0.05).结论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可以通过有效的空气净化消毒、加强环境管理和微生物学监测、改进原有的备皮和切口护理方法、改善洗手等卫生设施,加强患者营养支持,降低手术切口的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Orem自护理论在骨科手术切口感染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0年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骨科手术老年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采用Orem自护理论的3个护理体系帮助患者逐渐实现自我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率和护理满意度。所得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患者满意度比较采用t检验,切口感染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照组患者满意度评分为(84.23±177;5.52)分,观察组为(97.98±177;6.0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980,P<0.05)。对照组有3例发生切口感染,观察组无一例发生切口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12,P<0.05)。结论 Orem自护理论在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护理中的应用能够帮助患者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感染的发病因素与临床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2011年9月到2013年11月选择在我院进行子宫肌瘤切除手术患者120例,对腹部切口感染进行判断并对临床相关资料进行了调查分析,同时积极进行护理干预。结果术后发生腹部切口感染9例,发生率为7.5%。经过积极应用抗生素与相关方法进行对症处理,同时配合积极的护理干预,所有切口感染患者都愈合出院。我们以术后发生腹部切口感染为因变量,以调查的内容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年龄、住院时间、合并糖尿病为导致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P<0.05)。结论妇产科子宫切除手术腹部切口的感染发生率比较高,多与年龄、住院时间、合并糖尿病等有关,要积极根据危险因素加强临床护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预防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护理模式不同将310例行剖宫产术的产妇分为对照组102例和观察组208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方式,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方案。比较2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体温升高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感染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1.9%比4.9%,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减少(P〈0.05)。结论做好预防和控制措施是控制剖宫产术后切VI感染的关健,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可降低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促进产妇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剖宫产腹壁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分析1998~2003年5年间剖宫产腹壁切口感染者其孕妇体重、新生儿体重、阴道检查例数、人工破膜例数、是否临产、主刀医师年资、术前白细胞总数、手术持续时间以及剖宫产指征等相关因素。结果 孕妇体重、新生儿体重,切口感染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P〈0.05或P〈0.01)。产科干预与切口感染的关系密切,感染组中行阴道检查、人工破膜的例数均高于对照组,且切口感染组中临产后再行剖宫产及主刀医师年资较低者较多。在切口感染组中以相对性头盆不称及产前感染为指征的剖宫产例数明显增加,而以胎儿窘迫及臀位等为指征的剖宫产例数未见明显增加。感染组的术前白细胞总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尽管感染组的平均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但统计学上差异并无显著性(P〉0.05)。结论 避免剖宫产腹壁切口感染的相关高危因素的发生,有利于降低剖宫产腹壁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洁悠神加复方黄柏液应用于睾丸切除术后患者切口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睾丸切除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予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切口应用洁悠神加复方黄柏液;对照组患者切口单用复方黄柏液。结果两组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切口感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洁悠神加复方黄柏液在睾丸切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能有效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缩短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腋下竖直小切口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4例经腋下竖直小切口手术治疗的自发性气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与既往行常规后外侧切口手术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14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均一次手术成功.无手术并发症;与对照组比较:手术时间、切口疼痛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P均〈0.05).术中失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均明显减少(P均〈0.05).治疗费用降低(P〈0.05)。结论:采用腋下竖直小切口治疗自发性气胸.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及费用低等优点,尤其在无胸腔镜的基层医院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陈勇  廖迎庆  王文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3):1059-1060,1062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感染中手术切口类型以及感染危险因素评分与感染发生率的关系。方法比较分析本院325例经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统计其感染的发生率以及不同切口类型、不同感染危险因素评分患者的感染发生率。结果(1)外科手术患者感染发生率为10.77%,切口感染发病率为7.69%。(2)在三类手术切口之间比较,无菌手术切口与污染手术切口感染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污染手术切口与感染手术切口感染率之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3)感染危险因素评分与感染的关系统计结果显示,切口的感染率与危险因素评分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切口类型与感染危险因素评分直接影响外科手术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手术室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提出手术室预防护理对策,并检验预防护理对策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0年1~12月在我院手术室接受手术治疗的56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对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情况以及手术部位切口感染情况进行分析,找出手术室切口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由此提出手术室预防护理对策;2011年1~12月在我院手术室接受手术治疗的57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提出的手术室预防护理对策进行护理干预,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手术切口感染情况.结果 对照组切口感染率为4.96%,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急诊手术、非层流室手术、手术时有参观人员、手术时间>3 h、接台手术是手术切口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观察组根据手术室护理对策进行护理后,切口感染率为2.09%.对照组和观察组切口感染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针对手术室切口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提出合理的护理对策,可显著降低手术患者的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10.
不同冲洗液冲洗腹部切口预防切口感染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术中不同冲洗液冲洗对腹膜炎手术病人腹部切口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150例急性弥漫性腹膜炎需行急诊手术病人,按人院手术先后顺序随机分为3组,分别使用生理盐水、0.5%聚维酮碘液、0.5%甲硝唑溶液冲洗腹部切口,比较3组患者术后腹部切口感染发生率。结果3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硝唑组和聚维酮碘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3组术后切口甲级愈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理盐水组的切口甲级愈合率明显低于聚维酮碘组和甲硝唑组。结论对于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手术病人,0.5%甲硝唑和0.5%聚维酮碘溶液冲洗切口预防术后切口感染效果优于生理盐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妇科腹腔镜患者心理和非切口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13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观察两组护理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变化,记录两组非切口疼痛发生率和术后12、24、48h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护理前,两组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SAS、SDS评分明显降低,但观察组降低比对照组明显(P〈O.05)。观察组非切口疼痛发生率为32.3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3.08%(P〈O.05),观察组术后i2、24、48h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明显改善妇科腹腔镜患者的心理健康,减少非切口疼痛发生率,减轻非切口疼痛强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剖宫产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取剖宫产术出现切口感染的产妇90例,根据是否施行更为严格的护理干预分为实验A组(51例)和B组(39例),再选择同期无切口感染的产妇110例作为对照组.实验A组产妇给予常规护理,实验B组产妇采用更为严格的护理,包括加强病房空气和物体表面消毒、加强陪护的管理、加强医护人员的管理、加强换药器具的管理、控制产前侵袭性操作的次数、加强手术室管理.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感染影响因素,并对实验组不同护理干预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产妇体重指数(BMI)、Hb水平、季节(夏季)、病房条件、胎膜早破、阴道检查次数、抗生素的术前应用、备皮至手术时间长短、手术时间长短与是否发生切口感染有关;进行更为严格的护理干预后剖宫产术后实验B组较实验A组切口感染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 指导产妇控制体重、完善夏季卫生管理、加强胎膜早破的护理、缩短手术时间、进行营养健康教育、预防应用抗生素对预防和控制剖宫产切口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骨科住院手术患者进行切口感染的目标性监测,为预防和控制手术切口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年10-12月在某院骨科住院手术患者的切口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目标性监测,对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监测7252例骨科住院手术患者,发生手术切口感染223例,切口感染率为3.08%,感染247例次,感染例次率为3.41%。共检出病原菌247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66株,占67.21%;革兰阳性球菌79株,占31.98%;真菌2株,占0.81%。检出的首位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68株占27.53%,其次是铜绿假单胞菌,63株占25.51%,第3位是鲍曼不动杆菌,32株占12.96%。年龄<16岁或>60岁、急诊手术、Ⅲ类手术切口、手术时间>2 h、合并糖尿病、血红蛋白含量<110 g/L、术前存在其他感染、围手术期未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是骨科患者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应重视并针对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持续工作改进,以控制和降低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总结并分析其预防护理对策。方法选择在我院手术室进行手术的11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584例)和观察组(578例),收集对照组患者的病历资料等详细情况,总结引起患者手术室切口感染的各种可能危险因素,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手术室感染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手术室切口感染30例,感染率为5.14%;观察组手术切口感染13例,感染率约为2.25%,观察组手术室切口感染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372,P<0.05)。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急诊手术患者的感染率为7.87%,高于择期手术患者的感染率;手术室内有参观人员的感染率为11.11%,高于手术室内无参观人员的感染率;手术时间≥3 h患者的感染率为6.44%,高于手术时间<3 h患者的感染率;接台手术患者的感染率为8.97%,高于非接台手术患者的感染率。结论手术室切口感染与急诊手术、手术室内有参观人员、手术时间≥3小时、接台手术有关,及时针对以上危险因素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普通外科主刀医生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及引起感染的原因,研究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对策.方法 采取前瞻性调查的方法,选择4项感染危险因素作为每组主刀医生手术患者感染危险指数比较的依据,对2006年1月~2007年12月在普外科5组主刀医师收治的l 344例择期手术患者,进行手术切口感染率跟踪调查分析.结果 1 344例择期手术患者中,发生手术切口感染59例,切口感染率4.39%.急诊手术与择期手术切口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非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高于清洁手术,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意义(P<0.01);全麻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高于非全麻手术,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意义(P<0.01);手术时间延长,切口感染率明显上升,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手术医生感染专率的监测是将监测和控制结合起来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的,提高了医疗质量,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此监测方法是一种降低术后医院感染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湿性愈合理论在预防普外科超重患者腹部切口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将28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n=148)和对照组( n=136),对照组使用常规敷料和换药方法,观察组根据湿性愈合理论,在术毕即使用湿润络合碘纱布覆盖,换药时湿润切缘,换药后使用藻酸盐敷料覆盖,发生脂肪液化后及时使用藻酸盐纱布条引流。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切口感染率、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医疗服务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切口的感染率为2.03%,切口愈合时间为(6.32±2.96) d,均低于对照组[13.24%,(10.68±3.07) 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002,t=4.690;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9.38±3.74),(13.67±4.19)d,医疗满意度得分分别为(90.34±6.27),(85.61±7.6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132,2.893;P<0.01)。结论运用湿性愈合的方法可降低普外科超重患者手术切口的感染率,缩短切口愈合时间和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患者及家属对医疗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7.
岳邦彦  闫明文  底辉 《临床医学》2002,22(11):23-24
目的:本文将本后切口感染而无明显全身症状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仅用氯霉素甘油纱条换药,对照组54例全身应用抗生素外,用雷夫诺尔换药,用药前及用药后第5天分别进行细菌及药敏试验,结果显示,细菌清除率分别为51.7%,和16.7%(P<0.01),伤口平均愈合时分别是为10.6和16.2天(P<0.05)。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妇产科手术患者腹部切口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行腹部手术的患者136例,根据护理措施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8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伤口愈合情况、疼痛情况、护理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伤口甲级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妇产科行腹部手术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显著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不良反应少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探讨影响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影响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我科2008年1月~12月188例腹部手术患者调查,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率11.2%,手术时间、术后白蛋白水平、腹部手术史、放置引流管数量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有显著关联(P〈0.05),切口感染患者住院时间明显延长。结论完善术前评估,术中医护密切配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放置引流管的机会,术后合理的营养支持等措施能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髌骨骨折切口选择对术后瘢痕增生及关节功能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比较直切口、横S形切口治疗髌骨骨折对术后瘢痕形成及关节功能影响。方法:105例髌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3例,女性42例;年龄17~77岁,平均35.6岁;分别采用直切口54例、横S切口51例。对两种切口治疗髌骨骨折的切口长度,术后瘢痕增生发生率,手术耗时,术后3个月,6个月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直切口的切口长度较横S切口有明显减少(P〈0.05);直切口的术后瘢痕增生发生率小于横S切口(P〈0.05);手术耗时两者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3月直切口者关节功能优于横S切口(P〈0.05);术后6月关节功能两者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两种切口治疗髌骨骨折远期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相近;直切口治疗髌骨骨折创伤小,形成瘢痕增生少,切口美观,膝关节功能恢复快;横S切口显露虽好但创伤大、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较慢,形成瘢痕增生多。对于一个具体的病例而言要全面考虑其实际情况选择切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