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 观察黄斑明目颗粒对N-甲基-N-亚硝脲(MNU)诱导视网膜变性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生后43 d的雌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n=10):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黄斑明目颗粒组。黄斑明目颗粒组以黄斑明目颗粒溶解后灌胃,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以等量蒸馏水灌胃,每日2次,连续7 d。于生后50 d,黄斑明目颗粒组和模型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MNU 40 mg·kg-1,正常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观察MNU处理后12,24,48,72 h各组大鼠视网膜电图中a波及b波的变化,并于MNU处理后72 h处死大鼠,取眼球做组织学观察。结果 正常对照组大鼠不同时间点视网膜电图(ERG)a波及b波的振幅差异无显著性的意义,模型对照组在MNU处理后ERG a波及b波的振幅均呈持续性、进行性下降,黄斑明目颗粒可明显抑制ERG a波及b波振幅的降低。通过视网膜透视电子显微镜的组织学观察显示,黄斑明目颗粒组的病理组织学损害较模型对照组明显减轻。结论 黄斑明目颗粒对MNU诱导的视网膜变性大鼠有保护作用,是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的有效中药复方制剂。  相似文献   

2.
目的 结合黄斑变性患者黄斑区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形态学检查及视觉电生理视功能检查,探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形态学改变与视功能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初次诊断为年龄相关性渗出型黄斑变性患者20例(30眼)、初次诊断为年龄相关性萎缩型黄斑变性患者25例(30眼)以及同年龄段正常对照者15例(30眼),分别为渗出组、萎缩组和正常组.对3组研究对象进行黄斑中心凹OCT检查及眼电生理检查.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检查结果.结果 (1)渗出组水平及垂直方向神经上皮层厚度较对照组和萎缩组均明显增厚(均P<0.05),可见色素上皮下/神经上皮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浆液性和,或出血性色素上皮(RPE)脱离、浆液性神经上皮层和/或神经纤维层脱离.萎缩组水平及垂直方向神经上皮层厚度与对照组并无明显差异(P>0.05),发现玻璃膜疣12眼,均未见色素上皮下/神经上皮下CNV、浆液性和/或出血性RPE脱离、浆液性神经上皮层和/或神经纤维层脱离.(2)与对照组比较,渗出组F-ERG a、b波振幅及Ops、P-VEP振幅均明显降低(均P<0.05).F-ERG b波潜时及P-VEP潜时均明显延长(均P<0.05);萎缩组F-ERG a波振幅及Ops、P-VEP振幅均明显降低(均P<0.05),F-ERG b波潜时明显延长(P<0.05).与萎缩组比较,渗出组F-ERG b波振幅、Ops及P-VEP振幅均明显降低(均 P<0.05).结论 年龄相关性萎缩型黄斑变性患者视功能改变早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的改变,在渗出型患者视功能改变的同时常合并有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变厚,提示渗出性黄斑病变的病情进展更快,黄斑区形态以及视网膜功能的改变较萎缩型更严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眼球挫伤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utilfocal electroretinogram,MERG)改变,探讨多焦电生理检查在眼球挫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眼球挫伤44例47眼,应用国特GT 2000NV电生理仪器进行MERG检查,对不同程度受伤眼及正常眼的总体参数、各环的波振幅、潜伏期进行比较。结果受伤眼的矫正视力与黄斑中心凹区一环的b波振幅密度之间具有线性正相关关系;受伤眼与正常眼之间多焦视网膜电图的a波、b波的潜伏期及一环b波振幅密度值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国产多焦电生理系统国特GT2000NV电生理仪能够客观反映挫伤眼球的视功能损害程度,是评价眼球挫伤患者视功能的客观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4.
陈玉林  罗爱珍 《海南医学》2004,15(10):45-45,22
目的 了解明视视网膜电图波幅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方法 氯胺酮麻醉白兔后,常规测定两天内6时,12时,18时,24时的明视视网膜电图。结果 经方差分析,各时点视网膜电图a,b波波幅值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结论 明视视网膜电图波幅具有恒定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原发性视神经萎缩的视网膜电图(ERG)明视负向反应(PhNR)变化特点,并进行PhNR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T)、视野平均缺损值(MD)、杯盘比(C/D)的相关性研究,探索PhNR在原发性视神经萎缩的诊断及视神经节细胞功能评价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正常健康者20例20只眼和原发性视神经萎缩的患者18例20只眼。分别对两组进行ERG、视野、眼底照相和OCT检查,比较两组视网膜电图PhNR振幅,并将原发性视神经萎缩组的PhNR振幅分别与MD、C/D和RNFLT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原发性视神经萎缩组和对照组的ERG中暗视反应、最大反应、30Hz震荡电位的振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视神经萎缩组明视反应a波和b波振幅差异也没有显著性意义,但原发性视神经萎缩组的PhNR振幅比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而且PhNR的振幅与视神经损伤情况如RNFLT(r=0.665)、MD(r=0.564)、杯盘比(r=0.686)等相关(均为P<0.01)。结论:原发性视神经萎缩眼视网膜电图PhNR振幅明显下降甚至消失,PhNR可用于原发性视神经萎缩的诊断和神经节细胞及其轴突功能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视觉电生理在评价视网膜挫伤程度及预后的作用。方法 :检测眼挫伤 12 7例 F- ERG、视觉诱发电位 (VEP)结果 ,运用非参数检验、χ2检验等方法分析视觉电生理改变与视网膜挫伤程度及视力变化的关系。结果 :(1)视网膜挫伤组 ERG a波、b波的振幅下降、峰时值延长 ,较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 (P<0 .0 1) ;(2 )初诊视力 <0 .0 5、0 .0 5~ 0 .2 5、≥ 0 .33组之间及视网膜挫伤轻度、中度、重度 3组之间 ERG a波、b波振幅及峰时值差异均有极显著性 (P<0 .0 1) ;(3) ERG测定结果与治疗后视力变化有明显联系 ,Spearman相关系数 rs为 - 0 .5 31;(4) ERG单独检测的异常率为 74 .0 2 % ,ERG与 VEP联合检出的异常率为 93.70 % ,二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 (P<0 .0 1)。结论 :ERG对视网膜挫伤程度及预后的评价有重要价值 ,而 ERG与 VEP联合检查 ,对眼挫伤预后作出的评价则更全面更客观  相似文献   

7.
视觉诱发电位和闪光视网膜电图在眼球挫伤中的联合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视觉诱发电位 (VEP)和闪光视网膜电图 (F -ERG)的联合应用在眼球挫伤的表现特征和价值。方法 :91例 (91眼 )挫伤眼 ,健康对侧眼为对照 ,按照国际标准分别行VEP和F -ERG检查 ,比较分析两组间VEPP10 0 波潜伏期和振幅、F -ERGa波、b波潜伏期和振幅 ,以及挫伤眼组各项指标异常率。结果 :挫伤眼VEPP10 0波潜伏期明显延迟 (P <0 .0 1) ,振幅明显降低 (P <0 .0 1) ;F -ERGa波、b波振幅明显降低 (P <0 .0 1) ;VEP和F -ERG异常率分别为 6 3.73%和 72 .5 3% ,双项检查异常率为 5 6 .0 4 %。结论 :VEP和F -ERG联合检查是评价眼球挫伤后视功能、损伤程度和范围的客观检测方法 ,是早期诊断、指导治疗和判定疗效的有效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8.
张呈浦 《中原医刊》2006,33(6):57-58
目的了解暗适应最大电反应和30Hz闪烁光ERG联合检测对视网膜脱离的视网膜功能评价。方法比较各组暗适应最大电反应a、b波振幅和30Hz闪烁光ERG平均振幅。结果视网膜脱离后暗适应最大电反应可表现a、b波振幅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脱离面积愈大,a、b波振幅下降愈明显。波及黄斑区组的视网膜脱离,30Hz闪烁光ERG平均振幅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未波及黄斑区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暗适应最大电反应和30Hz闪烁光ERG可对视网膜脱离的视网膜功能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F-ERG(闪光视网膜电图)对无眼底病变早产儿视功能发育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眼底筛查无眼底病变的早产儿56例和正常足月产婴儿40例在矫正胎龄40周(0个月)、52周(3个月)、64周(6个月)行F-ERG检查,记录F-ERG对不同月龄视杆反应b波、最大混合反应a和b波、视锥反应a、b波潜伏期和振幅以及OPs波总振幅。结果:0个月,两组视杆反应b波、最大混合反应a、b波、视锥反应a、b波潜伏期和振幅以及OPs波总振幅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个月,各反应潜伏期逐渐变短,振幅逐渐增加,两组间差异较明显;6个月,两组视锥反应a、b波潜伏期和振幅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反应波形仍存在差异(P<0.05)。结论:早产能显著影响低月龄早产儿视功能,而随着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发育,6个月后视功能逐渐成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视网膜电图(FERG)及振荡电位(OPs),总结FERG及OPs在视网膜脱离中的变化规律。方法:随机选择1眼为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另1眼除屈光不正外无其他眼疾中44例、44眼,进行暗适应FERG及OPs的检测。与对侧眼作比较研究,主要观察指标有:FERG中的a波振幅(aA);b波振幅(bA);a波峰时(aT);b波峰时(bT),OPs中的∑O,O1,O2,O3,O4及其峰时值的变化。结果:全部病例均有病理改变,视网膜脱离眼上述指标与对侧眼差异有显著性(P<0.05),降低幅度与视网膜脱离面积有关。视网膜脱离眼FERG的a波振幅、b波振幅与手术效果相关,异常程度轻者手术成功率高。结论:视网膜电图检查是了解视网膜机能的有效方法之一,术前检查视网膜脱离患者的FERG及OPs,有助于了解病变严重程度及视功能损害的情况,能对手术预后做出较适合的估计。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缺氧条件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VEGFR2)对视网膜视锥细胞的作用。方法 8周龄视锥细胞特异性敲除VEGFR2(cone-specific VEGFR2 knockout)小鼠(简称KO小鼠)和野生型C57BL/6小鼠(简称WT小鼠)各6只,右眼均予以玻璃体腔内一次注射8 mmol/L氯化钴(CoCl2)制作缺氧模型,左眼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作为对照。次日行视网膜电图(ERG)检查光感受器功能,免疫荧光共定位法检测视锥细胞密度,并观察其形态。结果 KO和WT小鼠缺氧侧眼的暗适应ERG a波振幅和b波振幅均下降,与PBS对照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KO小鼠与WT小鼠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O小鼠和WT小鼠缺氧侧眼的明适应ERG a波振幅和b波振幅较对照侧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KO小鼠较WT小鼠下降更明显(P<0.05,P<0.01),说明视锥细胞功能下降。形态学观察发现KO小鼠和WT小鼠缺氧侧眼的视锥细胞均出现变化,表现为密度下降,形态短小,排列疏松、紊乱,且KO小鼠的改变更为显著。结论 VEGFR2在缺氧条件下对视锥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玻璃体内使用不同浓度的维拉帕米对兔眼视网膜电流图的影响.方法:采用纯系日本大耳白兔共9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6只眼,向玻璃体内注入不同浓度的维拉帕米溶液.术前、术后进行视网膜电流图检查及眼底检查.结果:各用药组暗适应视网膜电流图最大反应b波振幅的测定值与用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玻璃体内注入1.0 mg维拉帕米对兔眼及其视网膜电流图无影响.维拉帕米可用于眼底增殖性疾病治疗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中医辨证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的视觉生理变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中医辨证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AMD)变化的生理意义. 方法 采用闪光视网膜电流图(F-ERG)和视觉诱发电位(P-VEP). 结果 脾虚湿困型AMD的F-EKG改变较肝肾亏损型AMD显著,渗出型AMD的F-ERG改变较萎缩型AMD显著:脾虚湿因型及肝肾亏损型患者p-VEP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但异常率与中医证型无关;经过中医辨证治疗.患者F-EKG的明适应振幅有所提高,P-VEP的振幅有所提高,潜伏时有所缩短. 结论 中医辨证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在阻止病情发展,防止痛变反复,提高视力上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BDNF对大鼠急性高眼压后视网膜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鼠玻璃体内注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或正常羊血清(对照),观察对急性高眼压后视网膜电图的影响。急性高眼压后3天,实验组视网膜电图b波恢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BDNF能促进急性高眼压后视网膜电生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16.
倍他洛尔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局部滴用倍他洛尔眼药水对实验性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升高眼内压的方法,制作大鼠实验性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右眼滴入0.25%倍他洛尔眼药水,对照组右眼滴入生理盐水。分别在恢复灌注1,3,7d后进行光镜、透射电镜、视网膜电图(ERG)及神经性一氧化氮合酶(nNOS)表达的检测。结果:再灌注1,3,7d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病理组织损害明显减轻,ERGb波的恢复程度明显增高。正常视网膜内核层及节细胞层有少量nNOS表达,缺血后nNOS阳性神经元明显增多,治疗组nNOS阳性神经元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局部滴用倍他洛尔眼药水对大鼠实验性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倍他洛尔减少细胞内Ca2+超载,抑制自由基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正常猕猴与人视网膜电图异同,为进一步利用猕猴建立动物模型研究视网膜疾病打下基础。方法健康成年猕猴7只(14只眼)与8例(16只眼)正常人进行视网膜电图检测,对两者Rod-ERG中的b波,Max-ERG的a、b波,Cone-ERG的b波峰时值及波幅和OPs的O2值,Flicker-ERG的P值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猕猴与人的视网膜电图波形结果较为相似,各指标与人的结果相比,潜伏期短,幅值低,但Cone-ERG和Flicker-ERG两者幅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视网膜电图检测从功能上证明猕猴较其他常用实验动物更接近人,尤其表现在视锥细胞及黄斑区功能,可用作人类视网膜疾病尤其是黄斑区病变的良好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8.
陈丽华 《海南医学》2016,(1):104-105
尽管在过去十年中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但地图状萎缩是引起永久性视力丧失的重要原因,它是一种常见但无法治愈的晚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本文主要综述地图状萎缩的最新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 (retinalischemiareperfusion ,RIR)视网膜电图 (ERG)的影响。方法应用前房灌注液体升高眼内压的方法 ,建立RIR模型 ,并随机分为防治组和对照组 ,防治组大鼠地塞米松用药从缺血前 6天开始 ,剂量为 1mg/kg ,溶于 1ml生理盐水中腹腔注射 ,给药持续 8天 ,对照组用同体积的生理盐水代替。两组缺血 60分钟后分别再灌注 3 0分钟、2 4小时、72小时 ,进行视网膜电图。结果防治组ERG标化b波振幅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结论地塞米松对RIR有一定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