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总结李士懋教授以养阴祛湿法治疗湿证经验。传统观点认为养阴之品多滋腻助湿,难以用于湿证的治疗。在"湿盛则燥"学术观点指导下,提出苦燥淡渗治湿邪之常、养阴祛湿疗湿邪之变,养阴祛湿不得滥用、辨证详准确保全功等主张,临证通过养阴与祛湿同用的方法治疗湿证可收良效。  相似文献   

2.
刘宏艳  韩娟  肖照岑 《吉林中医药》2008,28(2):139-140,144
<温病条辨>以温热、湿热为两大纲.因湿性氤氲粘滞,故湿热类温病缠绵难愈,病情复杂多变.通过对<温病条辨>中湿温病所用方剂进行研究,探讨<温病条辨>湿热类温病上、中、下三焦证的治法.结论:湿热类温病治疗总以清热祛湿为法,但三焦用药有别,属上焦者,以宣肺达祛湿之功;属中焦者,以芳香化湿及利水渗湿为祛湿之法,用药多苦寒与辛温相配以除湿热;属下焦者,除祛湿外,尚以温补固涩为主.  相似文献   

3.
田耀洲  张伟 《中医杂志》2012,53(24):2127-2130,2141
目的 探寻孟河马派临证痞证证治规律. 方法 搜索整理马派主要医家相关著作及文献中有关“痞证”的医案,对医案中所记录的症状、病位证素、病性证素、药物组成参照相关标准进行数据规范化处理,并对医案中痞证医案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中药频数进行统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R型聚类分析.结果 频数统计显示,痞证病位主要为胃、脾、肝、胸膈;病性主要为气滞、气虚、湿、痰;用药以理气药、补虚药、祛湿药为主.关联规则显示,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与中药三者之间均存在强关联规则;R型聚类分析得到5个用药聚类组合.结论 痞证病位在胃,涉及肝、脾;病性以气滞、气虚、湿、痰为主;主要证型为中虚气滞证、中虚湿困证和肝胃不和证;用药以理气药、补虚药、祛湿药为主;治以益气健脾、理气化湿为主,方用归芍六君汤等化裁.  相似文献   

4.
小儿厌食症病机特点及治疗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厌食症病位在脾胃,其发病以脾虚为先导,多呈现为脾胃气虚的特点,治以调和脾胃为首法,但临证中应以辨证论治为前提.阴虚导致的厌食症以益气健脾、滋养胃阴为主;脾虚湿困须辨明湿重热轻、热重湿轻、湿热并重,分别采用祛湿佐以清热或清热兼以祛湿,或清热祛湿并重;肝失疏泄治宜疏肝泻火助脾;食滞伤脾宜消积健脾.此外,还可以配合针灸、推拿等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5.
祛湿法是中医的主要治法之一.香港地区地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长年受偏东或偏南温暖而潮湿的气流影响,空气暖中带有湿,故"天暑下迫,地湿上蒸,人处气交当中,易感湿热之邪"(《临床证指南医案》).且"东南卑下,山泽蒸气,湿从外入,自下而上……"(《证治汇补·湿证》),证候表现独特.现结合临床浅淡吴鞠通祛湿法在香港地区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宣肺祛湿化痰汤治疗风寒咳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大昌 《四川中医》2008,26(5):60-60
目的:观察宣肺祛湿化痰汤对风寒咳嗽的治疗效果.方法:以宣肺祛湿化痰汤为基础方,随证灵活加减,水煎服.结果:对200例风寒咳嗽患者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对风寒咳嗽病有较好的宣肺止咳作用.  相似文献   

7.
痰湿体质是人群中常见的体质类型之一,也是多种痰湿体质相关疾病发生的共同土壤。研究显示,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冠心病、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多种疾病均与痰湿体质相关。对此类疾病的治疗,应以化痰祛湿为基本大法,并根据不同疾病与证候,采取调体、治病与对证用药相结合的方法,分别拟用化痰祛湿熄风汤、化痰祛湿通络汤、化痰祛湿宣痹汤、化痰祛湿消渴汤、化痰祛湿调经汤、化痰祛湿止鼾汤进行加减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凡是经祛除水湿为主组成,具有燥湿、利湿、化湿、散湿等作用,用以治疗水湿病症的方剂,统称祛湿剂。由于湿邪多与风、寒、暑、热等邪相合,故祛湿剂又分为燥湿化浊、清热利湿、利水化湿、宣散湿邪等五类。可见临床应用祛湿方剂时,应根据其所现证候,随证加减。现试谈祛湿剂之配伍体会如下,请予指正。  相似文献   

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湿邪为病机核心,在初、中期的治疗皆应以祛湿为首要.对于老年人,则需进行个性化施治.老年人具有正虚体弱的生理病理特点,在病程中最易产生变证、转为重症,故对于老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治疗,既要重视祛湿,又需扶正与祛邪并举.把握好老年患者与其他患者在病机、病性上的共性与个性,在临床防治中可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关于湿证的叙述包括外湿和内湿两大类,仲景对湿证的辨证论治匠心独运,对后世湿证的辨治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治法,可分为解表祛湿、利水祛湿、温阳化湿、健脾利湿、育阴除湿、行气除湿、清热利湿七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名中医张圣德主任中医师临床治疗经验丰富,随师学习颇有收获。张师认为,慢性肝病发展过程的病因机特点:阴血易亏不易补,湿热缠绵最难祛,并认识到气滞血瘀及肝脾’肾三脏功能紊乱失调是辨证论治慢性肝病的根本。现将张师治疗慢性肝病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是临床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在岭南地区较为多发,其临床表现具有地域特征。杨钦河教授强调岭南地区乙肝后肝硬化多以湿热疫毒侵袭,肝失条达,脾不健运,湿热蕴结,气滞血瘀,邪毒久羁,肝肾亏虚为其病因病机。在临床治疗该病的过程中,杨教授强调中西医结合,西药以抗病毒治疗为主,中医治疗方面重视疾病的分期论治,注重标本兼顾,调燮脾胃,扶正驱邪;在疾病早期清利湿热为主,兼以疏肝健脾、软坚散结;在疾病中期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并重,兼以清热调肝健脾;在疾病后期以健脾养肝补肾为主,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辅。同时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叮嘱患者要调畅情志,注意起居饮食和劳倦等。  相似文献   

13.
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炎症时称为盆腔炎,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已婚妇女较为多见,病情较顽固.慢性盆腔炎常为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本病发生的主要机理,是气滞血瘀、湿热瘀结以及寒湿凝滞.治疗气滞血瘀以活血化瘀为主,佐以理气止痛 湿热蕴结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寒凝气滞以温经散寒,行气活血为主.  相似文献   

14.
痰是一种致病因子,在呼吸系统疾病中更为多见。刘明教授对肺系痰病的治疗有独到的经验,认为治痰应为化痰、祛痰为大法,痰祛则病之源自绝。痰是津液留聚所成,津液赖气化以宣通,若气机失调,则津液停积而为痰,因此治痰必先理气;而脾湿是成痰的基础,故理脾化湿为治痰要着;痰治蕴肺,肺气郁滞,不能正常推动血液的运行,可使肺部瘀血,表现痰瘀互结,因此治痰常兼治血。此外,对正气不足,输化无权所致之虚痰,治宜标本兼顾,风痰为患者又当祛风涤痰。  相似文献   

15.
泄泻病因复杂,基本病机为脾虚与湿盛,致肠道功能失司而发生泄泻,病位在肠,主病之脏属脾,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病理因素主要是湿。参苓白术散组方严谨巧妙,强壮补虚,健脾除湿,佐以调气行滞之品,使其补而不滞。  相似文献   

16.
阳和汤具有温阳补血,宣通血脉,散寒祛痰之功,治疗血虚寒凝、气滞痰阻阴疽;乳岩因肝郁犯脾,冲任失调,气滞血瘀痰阻为病;阴疽与乳腺癌有共性病理机制,本文旨在探讨阳和汤治疗正虚型乳腺癌的方证对应机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心病中医证型与冠脉钙化、冠脉造影的相关性,为冠心病中医临床辨证施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70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行胸部CT、中医辨证分型,记录CT结果、冠脉病变支数、狭窄程度。结果:70例冠心病患者中,冠脉钙化58例,钙化率83%,冠脉钙化患者中,中医证型分布大体趋势与冠脉造影病变患者相符:心血瘀阻证多见,痰浊内阻证次之,心气虚弱证最少。冠状动脉以多支病变为主,单支病变次之,双支病变最少。痰浊内阻证、心血瘀阻证患者冠脉以3支病变为主,心气虚弱证则以单支病变为主。结论:冠脉钙化与冠心病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冠脉钙化、冠脉病变可为冠心病中医辨证施治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8.
冯玉  高月平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0):1937-1940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目前国内外妇产科学研究的热门疾病之一,中医药在临床上对该病的治疗有其优势性。该研究采用描述性研究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通过对江苏地区确诊PCOS的401例患者进行中医证型观察及饮食失宜情况调查,探究其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与饮食失宜因素的相关性,为该病的进一步病因学探究提供临床依据。该病的中医证型分布是以肾虚证、痰湿阻滞证、气滞血瘀证、肝经湿热证及由4种基本证型相兼形成的复合证型构成,且以复合兼夹证型为主(占60.85%);结合中医虚实辨证分析,本病以纯实证证型为主(占46.88%),其次为虚实夹杂证(占45.39%),纯虚证较少见。饮食失宜因素与该病发病有相关性,其中不同饮食失宜情况与中医证型分布呈显著性相关。痰湿阻滞证是该病的主要证型,饮食失宜因素与PCOS中医各证型分布相关性如下:偏食肥甘油腻者以痰湿阻滞的基本证型为主,肾虚型基本证型较少;偏食辛辣刺激者以气滞血瘀的基本证型为主;贪凉喜冷者以气滞血瘀的基本证型为主;有节食减肥史者以痰湿阻滞型为主。  相似文献   

19.
"子痈"的临床体征及症状表现与现代医学的"附睾炎"类同,因机体抵抗力、免疫力下降,外界致病源入侵体内,打破原有的生理平衡状态而致。耿新生教授治疗慢性附睾炎本着"增强正气、疏肝散结、通经活络"的原则,采用当归补血汤滋补肝血合加味逍遥散疏肝解郁合丹参饮活血止疼合栝楼薤白汤化痰祛瘀,振奋胸阳,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运用"下法"的统计与研究,认为张仲景治病首重祛邪,邪去则正安。张仲景之下法千变万化,有寒下、有温下、有峻下、有缓下、有润下、有导下、有攻补兼施,又有表里同治之解表兼攻里。具体运用中,又当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燥热内结者用通便泻热攻下法,气滞中满者用行气导滞攻下法,痰水内结者用逐水涤痰攻下法,血瘀而结者用破积逐瘀攻下法,湿热郁蒸发黄者用清利退黄攻下法,寒实内结者则用温经散寒攻下法。临床只要辨证准确,选用方法精当,自可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