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辨病型的疑似分辨每一个脉证的单独表现,固多疑似之处,即就整个疾病类型而言,亦未尝无疑似宜辨者,兹择要举例于下:(一)似表非表:一般来说,发热、恶寒、头痛、身疼、脉浮等属表证。但是,有的病看似表证而实非表证。如:内伤脾胃之气不足,无阳以护其荣卫,则不任风寒,乃生寒热之证。然内伤发热热在肌肉,初扪轻按热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风寒之中人也,始则皮毛,肺应之,为喷嚏恶风,鼻出清涕,肌肤烘热,咳嗽咽痛,甚则发疹,继逼腠理。肺与胃应之,为恶寒头痛,身热咳嗽,纳食无味,甚则为斑为疹;渐浸肌肉,胃应之,为舌黄口渴壮热,口中气秽,不思纳食,形体牵滞,卧不安寐,甚则发斑。及至半表半里,则为口苦胁痛,往来寒热,心烦喜呕,不欲纳入,甚则壮热谵语。  相似文献   

3.
桂枝汤小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有人认为:桂枝汤不是发表剂而是补益剂。笔者对此颇有同感,借此从桂枝汤的作用机理及其属于哪一类补益剂两方面,略陈管见,不妥之处,希同道指正。《伤寒论》桂枝汤主证第12条云(以下只列条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第53、54条中云:“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就是说,桂枝汤证是人体卫气虚弱,“不共荣气和谐”而引起的荣卫不和之证。即《灵枢·荣卫生会》所云:“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悍慓滑疾,见开而  相似文献   

4.
桂枝汤可谓医圣张仲景群方之冠,笔者以为,其中寓有顾护卫阳之意,故不揣浅陋,试论如下。1病机:卫阳不足,邪风入侵 《伤寒论》第12条载:“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渐渐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第95条云:“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第53条曰:“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第54条又载:“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  相似文献   

5.
正桂枝汤出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方由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组成。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而桂枝汤本身具有的调和营卫、阴阳的作  相似文献   

6.
一、阳浮而阴弱《伤寒论》第十二条曰:“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浙恶风,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对于“阳浮而阴弱”,成无已谓:“阳以候卫,阴以候荣。”成氏虽言阴阳是指脉,然未明确是指诊脉的部位及诊脉的手法。方有执认为:“关前阳”,“关后阴”。而程应旄说:“阴阳以浮沉言,非以尺寸。”五版《伤寒论讲义》则模棱两可地说:“阴阳指切脉的指力……。但从后句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太阳病篇中提出了这样两条条文:(1)“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其中所谓“时时恶寒”和“背微恶寒”两证,引起了历代注家的争论,有的认为是太阳风寒未净,有的认为是热蒸汗出肌疏,有的认为是阳热郁而不舒等等。各是其是,各非其非,尚无定论。因此,现在提出这个问题来加以讨论,还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说:“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这就是太阳病中风表虚证治的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由此可知,桂枝汤主要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方中以桂枝为君药,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又辅以白芍益阴敛营,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合营卫,相须为用;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滋脾胃止呕;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合营卫,故为佐药;炙甘草之用有二:一为佐药,益…  相似文献   

10.
王付  金培祥 《四川中医》1999,17(12):8-9
通常认为:《伤寒论》中育太阳中风,即是指太阳中风卫强管弱证;言桂枝汤,即是指其为太阳中风卫强营弱证而特设。纵览细审仲景论太阳中风者,并非尽论太阳中民卫强营弱证;言桂技汤者,并非专为太阳中风卫强营弱证而用。于此试将太阳中风含义与桂技汤主治的不等关系浅析于次。1辨太阳中风,其含义有三1.1言太阳中风者,论太阳中风卫强营弱证亦即外感风寒表虚证者也。如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级者,名为中风。”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白发,阴弱者,开自出,啬啬恶寒,渐渐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  相似文献   

11.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寒热症状的辨析精细入微,洵为后学楷模。现略谈寒热症状的辨析在伤寒六经辨证中的指导意义。一、从寒热辨阴阳属性《伤寒论》以六经为辨证纲领,然其具体运用,无不贯穿于八纲辨证内容之中。临床诊察疾病,首当区分阴阳。《内经》云:“善诊者,察色接脉,先别阴阳”。张介宾曰:“凡治伤寒,须先辨阴阳二症”。而阴证阳证诊断的建立,又主要是通过寒热症状来体现的。发热多见于三阳,恶寒则多见于三阴,论中第七条说:“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明确地指出了寒热之辨为区分阴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吞酸一症古有寒热之分,如《四明心法·吞酸》云:“凡为吞酸尽属肝木,曲直作酸也。河间主热,东垣主寒,毕竟东垣是言其因,河间言其化也。盖寒则阳气不舒,气不疏则郁而为热,热则酸矣;然亦有不因寒而酸者,尽是木气郁甚,熏蒸湿土而成也。”但临证所见,寒热之吞酸者固有之,而属阴虚吞酸者亦屡见不鲜。察其脉证,虽颇寓郁而化热之机,然其病因未必属寒,概其病理,实乃阴虚津亏、肝胃郁热所致。  相似文献   

13.
恶寒,即患者自觉怕冷、欲近火热、欲加衣被的一种症状。《伤寒论》中多次论及此症,但由于其病机不同,所伴症状有别,其治亦迥异。《伤寒论》六经病证皆有恶寒,但深究其病症病机均有所不同。一、太阳病之恶寒太阳为六经之首,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固护于外,为诸经之藩篱。营主调和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卫则温分肉,肥腠理,司开阖。营卫调和,邪无所凑,则无病。如寒邪侵袭、寒邪郁遏卫阳,正气奋起抗邪于表,邪正相争,则恶寒、发热,且恶寒愈重发热愈高。若营卫不和,其人腠理疏松、感受风寒,卫气浮盛于外与邪相争,则可见恶风、发热。“恶风”即“恶寒”之互词。  相似文献   

14.
汗法的运用和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汗调和营卫之说,首见于《伤寒论》。如太阳病篇中明确指出:“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渐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  相似文献   

15.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顾名思义,自始至终均围绕“寒”字而论。“寒”邪不但由外而感,亦可因失治、误治或素体阳气亏虚而致寒邪乘虚而入。《伤寒论》在不少条文中对寒冷之症状描述极为详细而具体,且冷症之语序差异十分显著。这些描述不仅是因“寒”邪而致冷症病者之表现与外象,更是理法方药、辨证施治之重要依据。故此,笔者重温《伤寒论》,试就其对冷症辨治十一法浅探如下。1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法 中风后汗出、脉浮缓,其冷象为“啬啬恶寒,渐渐恶风”,形容患者畏缩怕冷之状,不仅是严重的恶寒,且又如阵阵恶风之深切。其病机为外感风寒、腠理疏  相似文献   

16.
<正>此诸论,乃皆言寒痢之当温也。如所云手足厥逆,恶寒腹痛,脉微欲绝,下痢清谷之类,此固阴寒之甚者也。其于疑似之间,则犹有真辩:凡伤寒下痢由热邪者,必有烦躁大热,酷欲冷水等证,亦必有洪滑强盛数实等脉,如果表里俱热,方可作火证论治。若其脉虽数而无力,外虽身热而不恶热,内虽渴而不喜冷,此其内本不  相似文献   

17.
一、文献复习 1.伤寒論原文: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煩疼,微呕,心下支結,外証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2.类聚方广义:发汗期已失,胸胁滿而呕,头疼身痛,往来寒热,累日不愈,心下支撑,飲定不进者,或汗下后病犹未解,亦不增重,但热势纏繞不去,胸滿微恶寒,呕而不欲食,过数日若愈若不愈者,間亦有之,当其发热期之初,宜用此方,重复取汗。 3.証治准绳:柴胡桂枝湯治疟身热汗少者。 4.三因方:治少阳伤风四五日,身热恶风,头項强,胁下滿,手足溫,口苦而渴,其脉阳浮阴弦。 5.伤寒綱要:用于感冒头疼,寒热陣作,有  相似文献   

18.
桂枝汤出自《伤寒论》,为群方之首,功能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故为太阳中风之主方。惟其调和营卫,则寓燮理阴阳、通行气血、安内攘外之意,因而张仲景于杂病寒热,而见阴阳气血失调者,尝用此方。可见此方外证得之,则疏利肌表、解散风寒;内证得之,则调理阴阳、营卫、气血。是以桂枝汤之临床运用,实为广泛,不得以风寒表证为限。病有五年仲夏发寒者,徐××,女,35岁。1960年曾患“风湿性关节炎”、“风心病”,经治疗而愈。其后十三年偶有心悸、胸闷,余无不适。1973年以来,每年五六月(农历四五月)合夜则恶寒,鸡鸣则高热,然后汗出热退。或连日,或数日一发,不能休止。历时五年,屡医不愈。其间或作风湿处治,而系统使用青霉素、阿斯匹林、强的松;  相似文献   

19.
手足汗出是指手足出汗,相对应身体其他部位不出汗或汗出不明显而言。具体汗出的部位是在两腕关节至五指端、两踝关节至五趾端。在《伤寒论》中论及手足汗出的条文有3条:第208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溅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第220条“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染染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第191条“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溅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相似文献   

20.
桂枝在《伤寒论》中的具体应用非常广泛,在不同的方剂配伍中,发挥着不同的治疗作用。但其主要作用可归纳如下七方面: 一、解肌和营疗表虚《伤寒论》云:“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浙浙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