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倩  汪小涧  尤启冬 《中国药师》2008,11(6):643-645
2 抗菌药物的心脏毒性产生机制与防治策略 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很多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时引起很多不良反应,其中心脏毒性问题如不及时治疗则容易造成严重后果。引起心脏毒性的抗菌药物涉及多个药物种类。  相似文献   

2.
作为广谱的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顺铂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但随着剂量增加出现的心脏毒性反应明显增加了肿瘤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目前顺铂产生心脏毒性的机制主要包括细胞毒作用、氧化应激与炎症、心肌细胞凋亡和相关信号通路。重视顺铂心脏毒性的机制,加强对化疗患者心脏的监护与管理,积极研发特效的心脏保护剂,以提高化疗的质量。主要对顺铂产生心脏毒性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作用机制、药物相互作用及临床防护措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麝香保心丸对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心脏毒副作用的疗效。方法对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住院精神病人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所致心脏毒副反应进行处理,研究组口服麝香保心丸,对照组口服复方丹参片。结果研究组临床症状消失、心电图改善、异常血脂和血粘度恢复正常均较对照组显著,尤其在治疗12周以后。结论麝香保心丸可有效减轻和避免抗精神病药物所致心脏毒副作用,且无不良反应,临床上可合并用药。  相似文献   

4.
抗肿瘤药物在肿瘤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同时具有一定的潜在心脏毒性。抗肿瘤药物对心脏有多种损害机制及不同临床表现,对患者的生存和预后有着明显影响。心脏毒性可表现为心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高血压等。心脏毒性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放疗史、既往心脏病史以及与其他心脏毒性药物联用等。防治方法包括用药前评估,优化用药方式及定期检测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心脏支架植入患者的用药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2008年心脏内科支架植入患者住院病历中长期医嘱、临时医嘱为依据,以用药频度排序、用药金额排序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用药频度排序前5位的药品是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肠溶阿司匹林片、注射用左卡尼汀、单硝酸异山梨酯片、美托洛尔片,用药金额排序前5位的药品是注射用左卡尼汀、疏血通注射液、碘海醇注射液、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注射用头孢哌酮他唑巴坦,用药种类排序前3位的药物是循环系统用药、抗微生物药物、中枢神经系统用药。结论所调查的心脏支架植入患者的抗微生物药物使用不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疏血通注射液、注射用左卡尼汀使用剂量偏大,疗程偏长。临床应减少心脏支架植入患者的辅助治疗药物,规范使用抗菌药物,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6.
多柔比星是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中最重要的一种,它具有很好的抗癌活性,然而其毒副作用较大,限制了在临床上的应用.本文概述了多柔比星心脏毒性的分子作用机制,普遍认可的多索茶碱(DOX)心脏毒性机制包括氧化应激、自由基的产生、DNA损伤、钙超载,细胞凋亡等假说.并归纳了降低其毒副作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田慧  张奇 《中国新药杂志》2012,(23):2748-2752
肿瘤学领域具有临床疗效的化疗药物相继问世;但在临床上这些药物取得的治疗效果欠佳。由于化疗药物的选择常常是根据临床用药经验和药物适合大多数患者的特点来判断,因而在肿瘤治疗过程中,相当比例的患者出现过给药错误的现象。随着对各种化疗药物药效和毒副作用在患者间差异机制的进一步了解,目前研究人员主要对个体化治疗策略进行探讨;该策略涉及患者的生理因素、遗传特性和环境因素以及决定临床治疗的传统肿瘤特征。本篇综述以肿瘤临床用药为例,总结了常用化疗药物毒副作用的遗传药理学及预测。  相似文献   

8.
抗组胺药的药物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抗组胺药物和其他临床常用药物的相互作用,为患者安全用药提供参考.第一、二代抗组胺药易与多种药物发生相互作用而致心脏毒性等不良反应,第三代抗组胺药联用时不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所以抗组胺药作为临床和OTC常用抗过敏药,应对其药物相互作用及产生的不良反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汇总我国上市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导致心脏毒性的类型及发生率,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官网,整理可能导致心脏毒性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并查阅说明书,整理作用靶点、心脏毒性类型和发生率;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数据库,查阅关于心脏毒性类型的报道.检索时间均为2000年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临床药学开展方式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各科室患者共60例,调查分析所有患者用药过程产生药源性疾病及毒副作用的原因。全面提升医生、护士综合素养及用药水平的同时,培养专门的临床药师,建立并完善临床药学机制,加强经费及仪器设备支持,开展临床药学。与临床药学开展6个月后,选取我院各科室患者共60例,调查分析所有患者用药过程产生毒副作用的原因。结果开展临床药学前,配药不当共12例,其中配药错误5例,操作不当6例,重复医嘱1例;用药不当共11例,其中配伍禁忌2例,用法、用量不合理4例,药物选择不当5例,配药、用药不当毒副作用产生率38.33%;开展临床药学之后,不同原因引起的毒副作用均未发生,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从人员培养、经费设备支持、机制建设方面开展临床药学之后,用药水平明显提升,显著减少用药意外事故产生、维护患者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为医疗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总结Alzheimer’s disease(AD)的致病机制,探讨目前临床上抗AD药物的研究进展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及相关创新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和思路。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整理、分析、归纳AD的最新研究进展和药物治疗情况。结果 AD由于病因、致病机制复杂,导致其致病机制假说众多,目前市场上的治疗药物大多是针对单一致病机制而研制的,没有考虑到疾病不同时间、阶段、个体差异等因素对治疗药物的要求,导致了大多数药物在AD治疗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由于某些药物的毒副作用,这就给临床合理用药带来了诸多困难。结论中药由于其在AD治疗上表现出的独特的治疗效果,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其中中药单体成分在AD治疗方面的研究已经较为完善,但是中药复方、复方多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及对分子机制相关性影响的研究还较少,因此我们应加强药物多成分之间药效及机制相关性的研究,为更好地、有效地、快捷地开发创新药物提供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12.
细菌耐药机制与临床治疗对策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由于广谱抗菌药的滥用以及细菌间耐药基因的转导,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的发展成为人类健康事业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细菌主要通过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改变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主动外排作用以及形成细菌生物被膜而对抗菌药物耐药,这些耐药机制不是相互孤立存在的,两个或更多种不同的机制相互作用决定一种细菌对一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水平。本文介绍了临床常见致病菌对各类抗菌药物主要的耐药机制及耐药基因,并总结了针对常见细菌耐药的合理用药及相关防治对策,以期为临床常见致病菌耐药提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第2代抗组胺药物心脏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满玲  刘璐 《中国药业》2005,14(4):75-76
目的:探讨第2代抗组胺药物心脏毒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分析药代动力学性质和心脏不良反应(延长QT间期、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机理.结果:第2代抗组胺药物有阻断心脏钾离子通道作用.结论:不同药物引起心脏毒性反应的程度也不同,这与药物的亲脂性、分布容积有关.  相似文献   

14.
崔银珠 《世界临床药物》2004,25(11):688-691
化疗中细胞毒药物对患者心脏的危害,不仅限制药物剂量的提高、影响疗效,而且可能导致患者死亡。本文重点介绍了常用细胞毒药物作用于心脏的预防和减毒方法,提出临床中应严格控制药物的累积剂量,并注意联合用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化疗引起恶心呕吐的机理及止吐药物等相关方面的综述,为临床合理使用止吐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回顾性研究国内外相关临床试验和有关文献,对CINV的类型及其发生机制,止吐药物的种类、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联合用药、注意事项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结果 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及不同的CINV类型,选择不同的止吐方案,可以达到较好的止吐效果,5-HT3受体拮抗剂联合其他作用机制不同的止吐药物已经成为治疗急性CINV的首选一线方案,但对难治性CINV和延迟性CINV的治疗效果尚不理想.结论 须对化疗致吐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开发新型止吐药物,单用或联合使用不同作用机制药物,采用个体化用药的手段,有效控制各种CINV,达到用药合理性与经济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成为人类健康事业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细菌可通过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改变抗茵药物作用靶位,改变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主动外排作用以及形成细菌生物被膜而对抗菌药物耐药。本文介绍了临床常见致病菌对各类抗菌药物的主要耐药机制及耐药基因,并总结了针对常见细菌耐药的合理用药及相关防治对策,以期为临床常见致病菌耐药提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陈多  吴春福  解学星 《中国药师》2002,5(3):181-183
记忆功能减退和老年痴呆症在老年患者中非常常见,产生这些症状或疾病的原因可能与用药的毒副作用有关。研究发现,服药后老年人比青年人更容易发生认知损伤,这反应了老年人平衡调节能力的降低。据研究数据表明,药物毒性导致痴呆的比例在2%~12%。本文综述了临床与实验中能够引起学习记忆功能减弱的一些药物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旨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低老年人记忆障碍及痴呆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药物毒理学研究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物毒理学是现代毒理学中研究药物的毒副作用机制,评价在研新药安全性的分支学科;其主要目的在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降低药物的副作用及减少因药物毒性导致的新药开发失败。自上世纪90年代通过药代动力学和药物代谢的优化改进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之后,药物的毒性因素已成为新药研发失败或撤市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替马沙星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和肾衰,调脂药西立伐他汀所产生的横纹肌溶解,非甾体抗炎药罗非昔布所导致的心脏病和卒中等。为了应对毒性因素对新药研发过程(尤其是临床前阶段)中的制约,近十年来药物毒理学家在新药发现阶段的发现毒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产生原因及其用药安全性。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2月—2020年2月间诊治的服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的70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其患者不同年龄段头孢菌素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良反应涉及的药物种类、用药剂量、给药途径以及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和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各年龄阶段和不同性别患者使用头孢菌素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不同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不同用药方式导致的不良反应与类型等。结果:70例服用头孢菌素患者中,年龄>45~55岁、>55~70岁以及≤10岁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其发生率最高的药物为头孢他啶,用药途径发生率最高为静脉滴注,主要不良反应类型为过敏反应。结论:服用头孢菌素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常为小孩及中老年人群,静脉滴注给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临床应根据头孢菌素的作用特点给药,才能有效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抗菌药物的心脏毒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介绍抗菌药物心脏毒性研究进展. 方法:检索MedLine数据库,搜寻近年发表的有关抗菌药物心脏毒性的文献进行分析、综述. 结果:心电图QT间期延长及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是抗菌药物最重要的心脏毒性,其产生机制复杂,大多同时存在其他危险因素. 结论:抗菌药物的心脏毒性可危及生命,应重视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