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及治疗.方法 对临床确诊的32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并结合文献进行论.结果 63例病例中染性31例;免疫性、窒息9例根据病因对症治疗54例治愈,2例家长放弃.结论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病因以感染多见、窒息、免疫因素常见.原发病治疗极其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分析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NTP)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9年6月-2013年10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NTP病儿48例,分析其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措施及预后。结果感染性疾病导致NTP占52.1%,生后细菌感染占41.7%,TORCH感染占10.4%;窒息低氧导致NTP占29.2%。重症血小板减少症(〈50×109/L)21例(43.8%),早期血小板减少症(生后≤72h)26例(54.2%)。45例(93.8%)病儿经治疗好转或治愈,3例(6.3%)宫内TORCH感染及存在严重窒息的早期重症NTP病儿死亡。结论临床上引起NTP的病因复杂多样,积极治疗原发病极其关键,绝大多数预后良好。宫内TORCH感染、严重窒息、早期重症血小板减少症病儿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总结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对我院新生儿科2006年3月—2011年1月收治的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6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感染、出血、窒息缺氧是引起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主要病因,占总病例数的85.2%,其中感染性血小板减少症最常见,占总病例数的55.9%.无临床症状者占58.8%,皮肤出血点占19.1%,脑出血占7.4%,呕血、便血占4.4%,脐出血占4.4%,皮下血肿占2.9%,肺出血占2.9%.52.9%的患儿不需特殊处理,47.1%的患儿需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地塞米松、血小板等治疗。治愈率为83.8%,治愈时间平均(6.25±3.85)d;病死率为2.9%,均死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结论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多样化,应以积极治疗原发病为主,大多数患儿不需做特殊处理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病因、治疗及预后.方法 选择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治疗的320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病因、临床表现、转归进行分析.结果 在同期住院新生儿中,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发病率为13.5%.病因以感染为首位,144例(45%),围生期窒息55例(17.2%),胎盘功能不全42例(13.1%),新生儿溶血病32例(10%),免疫性血小板减少13例(4.1%),其他28例(8.8%),原因不明者6例(1.9%).320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中,死亡15例,病死率为4.69%.结论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是感染、围生期窒息和胎盘功能不全,预后与病因相关,多数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92例病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柯桦  梁创  唐渊  陈若珊 《河北医学》2003,9(11):969-970
目的:探讨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同期住院新生儿中,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率为12.58%,其发病因素以感染为首位,占52.2%,窒息占20.6%,溶血占13%。73.9l%病人不用特殊治疗,随着原发病的治愈血小板回升正常,仅26.09%需应用激素或丙种球蛋白等特殊治疗,本组病例治愈率92.39%,死亡率7.6l%,均死于原发病或肺出血。结论: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常见发病因素是感染、窒息、溶血,其预后良好,关键在于原发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6.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PT)的病因及分娩期处理方法.方法:2005年1~2009年1月间8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病因及临床处理方法.结果:86例患者中,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PAT)64例(74.42%),子痫前期13例(15.12%),特发性血小扳减少性紫癜(ITP)9例(10.47%).阴道分娩45例(52.32%),阴道助产2例(2.32%),剖宫产37例(43.02%),产后出血8例(9.30%),新生儿血小板减少2例(2.33%).结论: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是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最常见类型,产后恢复快,预后好.  相似文献   

7.
张秋颖  贾姣源 《吉林医学》2012,(10):2153-2154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与特点。方法:对32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占同期产妇的3.6%,32例患者中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22例(68.8%),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4例(12.5%),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4例(12.5%),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AA)2例(6.2%)。各组血小板平均体积从大至小分别为:ITP及PIH>GT>AA。结论:血小板平均体积配合骨髓常规检查有助于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鉴别诊断,治疗的关键是依据不同病因及血小板减少程度选择相应的输血及对症治疗,可以有效地防止出血,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庄姞  黄维云 《海南医学》2008,19(2):97-97,128
目的 探讨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治疗,降低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并发症及死亡率.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近2年来收治的72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结果 72例中感染性血小板减少32例,有窒息史17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6例,胎盘功能不全8例.根据病因治疗,66例治愈,4例好转,2例放弃死亡.结论 感染是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最主要因素,在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尤为多见.本病预后良好.病因治疗是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分级,诊疗策略和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5例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的引发原因为: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PAT,Pregnancy-associated thrombocytopenia)组90例(66.67﹪)、妊娠高血压疾病(GH,Gestational Hypertension Disorders)组16例(11.85﹪)、特发性血小板减少(ITP,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a)组13例(9.63﹪)、以及其他组16例(11.85﹪)(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4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2例,乙肝3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白血病2例),产后出血6例,新生儿窒息6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4例,无新生儿颅内出血。治疗措施主要结合原发病处理的基础上提升血小板,血小板﹤50×109/L或伴有出血倾向的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和(或)丙种球蛋白治疗,分娩前给予血小板输注,血小板﹥50×109/L,如无产科因素,应适当放宽剖宫产指证,实施阴道分娩。结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是由多种内科合并症及妊娠并发症引起的一种围产期常见病,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是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的主要原因,应针对病因个体化处理,严密观察,在治疗原发病并排除禁忌症的基础上,在围分娩期适当输注血小板是治疗血小板减少,确保母婴安全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李丽英 《吉林医学》2013,34(4):700-701
目的:探讨引起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临床特点,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年9月~2011年6月NICU收治的55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Plt<150×109/L)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感染性血小板减少症38例(69.1%),是第一位病因,早产儿、低体质量儿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与足月儿比较有明显增高。结论:凡具有血小板减少高危因素者,尤其是母亲妊娠晚期存在感染者,均应加强监测,一旦确诊,应积极查找病因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PT)的病因、治疗方法及妊娠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1月郑州圣玛妇产医院收治的134例PT患者,对患者病因、血小板计数、临床治疗方法及妊娠结局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病因构成中,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107例(79.85%),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9例(6.72%),子痫前期14例(10.45%),其他4例(2.99%)。共26例患者接受治疗,围生期接受输注血小板治疗21例(15.67%),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7例(5.22%),其中2例接受糖皮质激素联合输注血小板治疗。随着血小板减少程度加重,阴道分娩率逐渐降低,出血量逐渐增大(P<0.05)。结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症等是PT的主要病因。对于血小板计数减少较少者可以观察、监测等措施为主,对于严重者可配合输注血小板,使用糖皮质激素等方法进行治疗,以减少对母婴结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窒息是围产期死亡和影响儿童神经系统发育的主要原因 ,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新生儿窒息 ,对提高围产保健质量 ,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减少病残儿的发生 ,至关重要。现将我院新生儿急救中心 (中英妇幼保健合作项目 )近三年收治的新生儿窒息患儿 84例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1 资料与分析1 .1 临床资料我院 1 996年 9月至 1 999年 9月共收治患病新生儿 35 2例 ,其中新生儿窒息 84例 ,占2 3.86 % ,新生儿疾病死亡 49例 ,占 1 3.92 % ,其中新生儿窒息死亡 1 9例 (病死率 2 2 .6 1 % ) ,占新生儿疾病死亡总数的 38.77% ,新生儿轻度窒息 43例 ,…  相似文献   

13.
王芙蓉 《吉林医学》2012,33(28):6099-6100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临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0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中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AT)48例(60%),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15例(18.8%),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IH)8例(10.0%),其他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AA)、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5例(6.3%),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2例(2.5%),肝炎肝硬化2例(2.5%);随血小板水平的增加,经阴道分娩比例上升,但主要分娩方式仍为剖宫产。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应根据病因、血小板计数及产科情况而采用合理的治疗方法及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主要通过对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的病因、临床上的一些特点及相应的治疗方法[1].方法广东茂名市人民医院主要针对2005年~2012年的56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结果感染、窒息缺氧是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在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中感染性的血小板减少症状最为常见.还有以下几种临床症状,分别是皮肤出血点、无临床症状、皮下血肿、肺出血.针对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应治疗措施分别为静脉丙种球蛋白、地塞米松,还有一大部分是无需处理的.针对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最为严重的是发生死亡,其主要的死因是肺出血、颅内出血.结论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是由很多成因的,由于大部分的新生儿的血小板减少症一般都无需确切的治疗就可以康复,所以针对新生儿的血小板减少症主要以预防为主.  相似文献   

15.
陆樱 《右江医学》2001,29(5):409-410
目的 :了解新生儿消化道出血的原因 ,探讨防治措施。方法 :对 86例新生儿消化道出血进行临床分析 ,总结出血原因及防治途径。结果 :86例新生儿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是新生儿出血症 ( 11例占 12 .79%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NEC ,8例占 9.30 % )、应激性溃疡 ( 6 7例占 77.91% ) ;应激性溃疡的病因主要有胎儿宫内窘迫及出生时窒息、早产、重症感染、硬肿症、休克 ;新生儿出血预后好 ,治愈率 10 0 % ,NEC病死率 2 5 % ,应激性溃疡病死率 7.46 % ;治疗除对症、输血外 ,还适当禁食 ,应用维生素K1 、甲氰脒胍止血有良效。结论 :应激性溃疡是新生儿消化道出血的最常见原因 ,为新生儿危重病症的合并症 ,加强围产期保健可减少新生儿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李敏 《浙江实用医学》2006,11(2):114-116
目的探讨围生期早产儿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高危因素。方法对122例围生期早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为40.2%。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越高(P<0.01)。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重度窒息组明显高于轻度窒息组(χ2=6.43,P<0.05)和无窒息组(χ2=8.46,P<0.01),脑室内出血(IVH)组、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组、感染组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组(χ2=18.64、5.67、6.46,P<0.01、P<0.05、P<0.05)。结论围生期早产儿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较高,应予重视;胎龄≤32周、出生体重≤1500g、出生时重度窒息及IVH、RDS和感染是围生期早产儿血小板减少症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7.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9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歆  张红 《中国医药导报》2009,6(9):137-138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有关原因及其相关治疗方法.方法:回顾件分析2005年12月-2008年3月我院收治的98例妊娠期血小板减少孕妇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于妊娠28周前者11例(11.22%).发生于妊娠28周后者87例(88.78%).发生出血倾向者23例(23.47%),其血小板均<50×109/L.剖宫产34例(34.69%),术前平均血小板值均<50×109/L,产后平均出血量为400 ml;阴道分娩64例(65.31%),分娩前平均血小板值均>60x109/L,产后平均出血量为300 ml.分娩足月儿82例(83.67%),早产儿17例(16.33%).发生新生儿窒息7例(7.14%),无新生儿颅内出血及新生儿死亡.结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原因较多.应积极查明原因并根据病因采取积极治疗措施.而处理重点是治疗合并症和并发症,预防出血倾向及加强胎儿监护.  相似文献   

18.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彤  杨咏梅 《中国医刊》2008,43(6):59-6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特点及妊娠期的监护和处理。方法对8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病因、治疗方法以及分娩方式的选择。结果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62例(72.09%),子痫前期引起16例(18.60%),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引起6例(6.98%),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再障各1例(占2.33%)。PAT组及HDCP组血小板计数产后与妊娠期及产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ITP组血小板计数产后与妊娠期及产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剖宫产占69.8%,产后出血率为2.3%。结论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是最常见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类型。对血小板持续下降或血小板<50×109/L者应明确诊断,给予病因治疗及升高血小板治疗,可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球蛋白治疗,分娩前后使用血小板制剂。分娩方式取决于产科情况及血小板水平。如血小板<50×109/L可输注单采血小板后行剖宫产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中重度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处理方法、分娩方式及新生儿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妊娠合并中重度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妊娠合并中重度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ITP)25例(41.7%);其次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20例(33.3%)。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率为72.7%,地塞米松+丙种球蛋白全部治疗有效,血小板输注有效率达75%。3种方法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41例行剖宫产,19例阴道分娩。4例出现产后出血,均存在宫缩乏力,Spearman相关分析剖宫产病例的产后出血与治疗后的血小板计数之间存在负相关(r=-0.376,P=0.015)。新生儿4例出现血小板减少,其母亲均为ITP,2例有脾切除史的新生儿血小板均<10×109L-1,1例新生儿出现消化道出血及颅内出血。结论妊娠合并中重度血小板减少以ITP及GT为主。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和血小板制剂是治疗的有效手段。治疗后血小板<50×109L-1或有产科指征行剖宫产,应有良好的宫缩来预防产后出血。治疗对剖宫产术中出血有一定的预防作用。ITP孕妇分娩的新生儿应监测血小板。对于有脾切除史的孕妇应充分告知发生严重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风险及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对母婴的影响。方法: 对37例妊娠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的孕妇,根据病因、妊娠相关血小板减少症(PAT)为Ⅰ组,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RA型(MDS-RA)及HELLP综合征为Ⅱ组,观察2组的妊娠结局。结果: 37例孕妇中PAT 23例(62.16%),ITP 9例(24.32%);Ⅱ组产后出血率高于Ⅰ组(P < 0.05);Ⅰ组新生儿出生体重、胎龄均大于Ⅱ组(P < 0.05~P < 0.01);术后10天Ⅰ组产妇血小板恢复优于Ⅱ组(P < 0.01)。结论: 妊娠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病因以PAT为主;其次为ITP。由PAT引起的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妊娠结局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