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胸腰段椎体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尤其是粉碎性爆裂型骨折,对脊柱稳定性的破坏更为严重,往往合并脊髓损伤.AF系统是以椎弓根为固定螺钉的支点,对失稳的脊柱进行复位、固定及植骨融合,其特点是三维空间的调节不受限制,更能满足解剖复位的需要及固定后生物力学环境.2000年3月至2003年12月期间,我院采用AF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17例,短期随访,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效果。方法:选取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7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给予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观察组给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3个月的神经功能(ASIA评分)、功能独立性(FIM评分)及脊柱畸形矫正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ASIA评分、FIM评分、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以上各指标水平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效果优于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植骨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62例,按照入院时间分组,各31例。对照组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后路减压植骨术治疗。对比手术前后两组触觉评分、运动觉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术后观察组触觉评分、运动觉评分均高于对照组,OD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减压植骨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可促进触觉、运动觉及日常生活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近二十年来,在胸腰椎骨折治疗方面出现许多技术:如:椎管减压加卢格氏棒、CD、DISK技术等。近年来,由邹德威教授研制成功的脊柱三维复位固定系统(tri-axes fixalort-AF),具有三维可调整功能,短节固定,结构简单,调节方便,准确有效,使植入手术大为简化。减少了副损伤的发生,有利于损伤脊髓的恢复,促进下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A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效果。方法:采用A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48例,9例经椎弓根植骨,其中3例用加长AF跨双椎体固定。39例行横突及关节突部自体植骨。结果:45例获随访11~36个月,平均23个月。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48.5%恢复到88%,Cobb角由术前平均34°矫正到术后平均10°,经过随访,截瘫患者Frankel分级均有明显提高,其中A-B级2例,B-C级4例,B-D级3例,C-D级5例,C-E级1例,D-E级4例。结论:AF内固定系统具有短节段三维空间内多重矫正力的灵活性和维持解剖复位的坚固性、强大的轴向撑开力,而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相似文献   

6.
目的:综合分析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应用A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的手术前后临床体征、X线片和CT。结果:随访1~2年,18例都有不同程度神经功能和椎体高度的恢复。结论: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复位方便正确、固定坚固有效等优点,是一种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后路椎体截骨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陈旧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脊柱胸腰段陈旧性骨折患者45例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后路椎体截骨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18个月,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疼痛程度、后凸畸形角度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达到Ⅰ期愈合,未发生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等严重并发症。与治疗前对比发现,患者治疗后VAS评分明显下降,后凸畸形角度明显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脊柱胸腰段陈旧性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椎体截骨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手术效果满意,患者疼痛和畸形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谷茂 《中外医疗》2016,(12):17-19
目的:研究分析脊柱胸腰段骨折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植骨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整群选取并回顾分析该院2013年7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71例,根据患者治疗方式的不同而分为观察、对照两组,观察组36例,采取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植骨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35例,采用联合外侧植骨方式治疗,术后随访观察3~6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相关并发症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Worter指数达到0.51±0.28,Cobb 角(9.27±4.27)°,前缘高度(90.12±10.74)%,对照组Worter 指数达到(0.87±0.26),Cobb 角(17.38±4.36)°,前缘高度(75.34±11.26)%,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915,P=0.0279);两组患者对比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626,P=0.1414)。结论脊柱胸腰段骨折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植骨手术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AF钉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63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行AF钉内固定及椎板减压,进行回顾分析和疗效总结。结果本组病例平均伤椎前缘高度恢复至正常椎体高度的96%,Cobb’s角由术前平均27°矫正到术后5°,椎管狭窄指数术前平均值为1.98±0.10,术后平均值为0.72±0.07。结论AF钉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操作简单,疗效可靠,适合在基层医院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的适应证和疗效.方法 采用前路减压、髂骨块或钛网植骨内固定治疗Denis分类累及前、中柱的胸腰段爆裂骨折伴不全瘫患者42例.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后凸角术前(19.2±6.2)度,术后(4.2 ±2.3)度 椎体前缘高度术前(43.2± 1.8)mm,术后(69.3 ±1.9)mm 术后随访6-12个月,内固定无失败,矫正度无明显丢失,均获得良好植骨融合,神经功能有1级以上的改善.结论 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段骨折,按Denis分类,骨折只累及前、中柱而后柱完整的不完全瘫患者减压彻底,固定可靠,融合效果好,矫正后凸畸形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脊柱胸腰段骨折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植骨手术的效果。方法该研究资料随机选自2013年7月—2014年7月该院收治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7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7例,研究组予以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植骨术治疗,对照组予以联合外侧植骨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术后研究组VAS评分(2.05±0.58)优于对照组的(3.72±0.63),且研究组Worter指数(0.50±0.33)、Cobb角(9.35±4.21)与前缘高度(90.54±10.15)指标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22%、18.92%,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植骨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未增加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刘太福 《四川医学》2002,23(10):1036-1037
我院骨科 1998年 8月至 2 0 0 1年 8月收治 T11、T12 、L1、L2 爆裂骨折患者 18例 ,采用前路减压植骨手术治疗 ,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8例 ,男 12例 ,女 6例 ,年龄 2 2~ 5 0岁 ,平均 32岁。受伤原因 :坠落伤 10例 ,压砸伤 8例。伤后入院时间 3小时至 8天 ,平均 3.6天。骨折部位 :T112例、T12 6例、L18例、L2 2例。术前 CT检查椎管平均占位率 5 0 %。截瘫指数按 Frankel分级 ;A级 3例 ,B级 10例 ,C级 5例。随访时间 2~ 9个月 ,平均 6个月。1.2 治疗方法 :术前准备充分后 ,全麻下取侧卧位 ,根…  相似文献   

13.
韦勇  沈慧勇唐勇 《广西医学》2005,27(10):1559-1561
目的探讨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体支撑重建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方法.方法136例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患者,后路彻底椎管减压脊髓神经松解,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同时在后外侧植骨融合的基础上或附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或附加骨水泥辅助固定椎弓根螺钉、椎体成形术,或附加椎体间置入Cage支撑融合等,观察神经脊髓损伤恢复情况,骨折脱位复位、融合愈合及内固定取出前高度丢失情况.结果按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恢复评价,术前A级14例有3例恢复至B、C级,B级21例有12例恢复至C、D、E级,C级37例有32例恢复至D、E级,其他都有良好的恢复;椎体前缘高度平均恢复13.8 mm,椎体后缘高度平均恢复3.8 mm,Cobbs,角平均恢复14.20,5例骨折脱位复位不满意,4例内固定失败,14例椎体内固定取出前高度丢失10%~30%,6个月至1年植骨均顺利融合愈合.结论后路椎管减压,脊髓神经松解,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是目前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较为理想的方法,骨水泥辅助固定椎弓根螺钉、椎体成形术及椎体间置入Cage支撑融合等,扩大了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内固定与后路融合术对胸腰段骨折并发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21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05例。前路组采用前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后路组采用后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运动功能评分。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Cobb角度及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但两组末次随访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减压内固定术与后路融合术用于治疗胸腰段骨折并发脊髓损伤,注意合理选择手术入路,术中仔细操作,术后均可有效恢复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化交通工具发展及工伤事故的增多,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并脊髓损伤患者日渐增加,治疗复杂,治疗及手术方法的改进和内固定器械的完善与合理,是保证该类患者预后的关键。我科2001年9月-2005年4月,对收治的10例胸腰段椎体骨折并脊髓损伤患者行手术治疗,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我院 1999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共收治胸腰段骨折患者 30 7例 ,其中 2 5例采用AF内固定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2 5例中 ,男 17例 ,女 8例。年龄 2 1~ 6 2岁 ,骨折部位T114例 ,T12 7例 ,L19例 ,L2 5例。脊髓神经功能评定采用Frankl分级 :A级 12例 ,B级 7例 ,C级 6例。均在1周内行手术治疗。1.2 手术方法 取俯卧位 ,后正中切口 ,显露椎板、关节突及横突根部。先行后伸牵引将脱位或压缩脊椎整复 ,摄X线平片证实。选定椎弓根螺钉的进针点 ,分别于伤椎上下两椎的4个椎弓根中钻入 4枚椎弓根螺钉 ,在X线监…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前、后路减压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于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为ASIA分级B、C、D级,随机分为两组,前路组采取前路减压治疗,后路组采取后路减压治疗,均由同一组医生完成,60例患者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疗效差异。结果:前路组出血量、手术时间分别为(597.4±76.4)m L、(243.6±25.9)min,均显著高于后路组,P<0.05;两组治疗前触觉评分、运动评分、Cobb’s角、伤椎高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前路组触觉评分、运动评分分别为(75.6±13.3)分、(76.4±16.3)分,均优于后路组,均P<0.05;治疗后,前路组Cobb’s角、伤椎高度分别为(43±4)度、(3.7±0.6)cm,与后路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前路减压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效果较佳,可有效解除脊髓受压,有助于患者恢复,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应用A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不稳定性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4年2月至2008年2月,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对36例胸腰段椎体不稳定性骨折脱位行AF系统内固定治疗.结果 36例患者均获随访,经12~48个月的随访,达到解剖复位31例,功能复位5例,脊柱畸形矫正满意,无矫正角丢失.不全瘫痪者7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恢复,完全性瘫痪者3例,1例有部分感觉功能恢复.结论 AF系统手术操作简单,复位满意,固定可靠,创伤小,并发症少,可有效恢复椎管容积及椎体高度,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胡振春  刘致远 《中外医疗》2008,27(20):41-42
目的 探讨AF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择69例胸腰段骨折患者经切开复位,AF椎弓根秉统内固定治疗,进钉点采用Weinstein定位法,术中常规行后外侧植骨.结果 63例患者得到随访,都有一定程度的神经功能恢复和椎体高度恢复,植骨愈合满意,出现断钉、迟发感染以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经处理痊痊愈. 结论 AF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复位确切、固定可靠、简便省时,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椎弓根螺丝钉手术方法进行探讨,观察椎弓根内固定器对治疗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C臂X线透视下,利用体表结合骨性标志联合定位法,对21例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采用后路减压、施泰宝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结果:按ASIA分级神经功能分级评价,除3例A级无变化,其余18例均改善1级~3级。经随访12个月-18个月,无手术打错间隙及误伤神经根及硬膜囊等手术医源性损伤,无内固定失效。结论:C臂X线透视下,利用体表结合骨性标志联合定位法手术成功率高;该类型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能力强及内固定牢固,操作简单,应用于临床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