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PMQR)基因在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临床分离株中的分布情况。方法:收集CRKP29株,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并确定产物基因型。结果:CRKP中PMQR基因检出率为48.3%(14/29),其中qnrB5株,包括qnrB21株、qnrB43株、qnrB101株;qnrS 5株,均为qnrS1;1株同时携带qnrS1和qnrB4;有3株携带aac(6′)-Ib-cr基因。所有PMQR基因阳性菌株均同时携带β-内酰胺酶基因,其中8株同时携带碳青霉烯酶基因,占57.1%(8/14),以blaKPC-2(4/14)及blaNDM-1(3/14)为主。结论:PMQR基因在临床分离的CRKP中较为普遍,以qnr基因为主,且qnr阳性菌株碳青霉烯酶基因携带率较高,均为多重耐药株。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天津地区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中qnr,aac(6')-Ib-cr及gepA基因的流行情况,分析阳性菌株感染的微生物学及临床特征.方法 从天津某三甲医院收集环丙沙星耐药(CPLX,MIC 4gg/mL)的大肠埃希菌共75株,采用PCR法检测gnrA,gnrB,gnrS,aac(6')-Ib及gepA基因,对aac(6'),-Ib基因阳性菌株用Fok I酶切确认aac(6')-Ib-cr基因,接合试验验证qnr的转移性.所有阳性菌株用PCR法检测p-内酰胺酶基因,并收集阳性菌株感染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75株环丙沙星耐药的大肠埃希菌中共有18株(24%)携带qnr基因和(或)aac(6)-Ib-cr基因,其中gnrB,gnrS和aac(6')-Ib-cr检出率分别为5.3%,4%和21.3%,未检出gnrA和gepA o 5株qnr阳性菌株均接合传递成功.18株gnr1aac(6')-1b-cr阳性的大肠埃希菌中均检测出R-内酸胺酶基因.阳性菌株对喹诺酮类和头孢菌素类药物高度耐药且主要来源于泌尿系感染,感染患者均为中老年人.结论 天津地区临床存在qnr和aac(6')-Ib-cr阳性菌株的流行,这是首次在天津发现qnr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大肠埃希菌耐喹诺酮类抗菌药的相关耐药基因检测及耐药机制.方法 选取我院尿液等排泄物和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出的150株大肠埃希菌株,应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PCR技术检测qnr以及aac(6')-Ib-cr质粒基因的表达,并对PCR产物进行DNA测序分析.结果 150株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超过50%,20株菌检出阳性基因qnrB,qnrS以及aac(6')-Ib-cr的阳性率分别为12.20%、9.76%、13.41%,共有8株菌同时携带超过2种质粒基因,其对喹诺酮类药物均耐药,同时合并有其他类型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12株菌检出单个质粒基因,其中4株对喹诺酮类敏感.结论 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情况十分严重,存在qnrB、qnrS、aac(6')-1b-cr流行,并存在两种及多种耐药基因共存于同一细菌中的现象,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数量与耐药种类数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中国大陆20家三甲医院尿来源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特点并调查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分布情况和流行特点。方法收集卫生部全国耐药监测网2007年1月至2008年3月非重复298株尿液分离大肠埃希菌;琼脂稀释法测定其对2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多聚酶链反应和DNA测序分析qn-rA,qnrB,qnrS,aac(6’)-ib和qepA基因的流行性;接合实验分析质粒的转移性;Eric-PCR分析喹诺酮基因阳性菌株之间的遗传相关性;卡方检验用于分析耐药基因与氟喹诺酮耐药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298株大肠埃希菌对20种抗菌药物耐药现象严重,其中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有很高的耐药性,耐药率高达78.5%和74.2%。经基因比对分析,62株(20.8%)细菌携带aac(6’)-Ib基因;45株(15.1%)细菌携带喹诺酮耐药基因,1株(0.3%)检测出qnrA基因,3株(11.4%)检出qnrB基因,5株(1.7%)检出qnrS基因,25株(8.4%)确定为aac(6’)-Ib-cr基因,12株(4.7%)检出qepA基因;此外,有3株细菌分别发现aac(6’)-Ib-cr和qepA1基因aac(6’)-Ib-cr和qnrB1基因,qepA和qnrS1基因共存。45株喹诺酮基因阳性菌株之间具有很大的遗传差异,并且其中有16株细菌携带的基因具有可转移性。aac(6’)-Ib的流行性与细菌的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不敏感性相关(P<0.05);喹诺酮耐药基因的流行性与细菌的氟喹诺酮不敏感性相关(P<0.05)。结论尿液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耐药严重,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主要以aac(6’)-ib-cr为主,qepA1次之,这些潜在播散的喹诺酮耐药基因对于临床尿路感染的治疗有很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机制(PMQR)在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上的分布情况,并对阳性菌株上染色体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机制进行分析.方法 细菌的鉴定和药敏采用Vitek-2 compact系统;采用PCR法检测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A、qnrB、qnrS、aac-(6')-Ib-cr和qepA的分布情况.对包含PMQR的细菌,采用E-试验测定环丙沙星的MIC大小,同时扩增测序分析染色体基因gyrA、gyrB、parC、parE的突变情况.结果 临床分离的67株肺炎克雷伯菌中,qnrS、qnrB、aac-(6')-Ib-cr、qepA的检出率分别为14.93%、2.99%、2.99%和16.42%.8株细菌同时包含qnr和qepA基因,其中2株qnr、qepA和aac-(6')-Ib-cr同时阳性.PMQR阳性菌株对环丙沙星的MIC值不定(0.032~≥64μg/mL),其中8株(占61.54%)对环丙沙星高水平耐药(≥64μg/mL).比对结果显示,环丙沙星MIC≤0.5μg/mL的3株细菌几乎未见染色体的氨基酸序列改变;而环丙沙星MIC≥8μg/mL的菌株全部存在gyrA和parC编码氨基酸序列改变,且突变主要集中在gyrA 83位、87位和parC 80位上.所有PMQR阳性的肺炎克雷伯菌的gyrB和parE均未发现任何氨基酸序列突变.结论 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上检测到qnr、aac-(6')-Ib-cr、qepA的分布与共存.PMQR阳性菌株对环丙沙星的MIC值不定,但染色体机制仍是肺炎克雷伯菌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突变主要见于gyrA的83位、87位及parC的80位上.  相似文献   

6.
符浩  夏兴  陈代杰 《世界临床药物》2011,32(11):680-685
继首个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qnrAl之后,qnrB,qnrS,qnrC和qnrD等其他一些类似基因也相继被发现.另 外,两种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机制,即外排泵QepA和OqxAB以及氨基糖苷甲基转移酶Aac(6’)-Ib-cr陆续被报道.本文综述肠杆菌科细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尿源性产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中qnrA、qnrB以及qnrS的流行情况和耐药特征,为控制产ESBL细菌感染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琼脂稀释法测定喹诺酮类及氨基糖苷类对46株尿源产ESBL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PCR法检测qnrA、qnrB以及qnrS的存在情况.结果 46株产CTX-M型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26.1%、19.6%、13.0%、60.9%和43.5%.46株大肠埃希菌中检出2株含qnrB(4.3%),未检出qnrA和qnrS.结论 尿源性产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中有qnrB的存在,且对喹诺酮类以及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性严重,需参考药敏结果,不宜经验性选择喹诺酮类药物及氨基糖苷类药物治疗产ESBL且qnr基因阳性的大肠埃希菌尿路感染及尿源性血流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近年宁波地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中质粒AmpC酶基因流行状态.方法 用K-B法对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作耐药表型分析,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AmpC酶基因,然后用三维试验予以证实.结果 140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质粒AmpC醇基因阳性率2009、2010、2011年分别为4.4%(2/45)、8.6%(3/35)、13.3%(8/60);其中2009和2010年所检出的均为DHA基因型,2011年分别从2株大肠埃希菌和1株肺炎克雷伯菌中检出ACT-1基因.结论 宁波地区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质粒AmpC酶基因的流行率有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9.
陈聪  叶英 《安徽医药》2012,16(10):1396-1398
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PMQR)基因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细菌耐药机制,研究发现PMQR阳性菌株也往往对大部分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而表现为多药耐药,最主要的原因是该类细菌产生了能分解绝大多数β-内酰胺类药物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PMQR基因阳性菌株中ESBLs的发生率和主要型别在世界各地的报道各不相同,现就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基因阳性菌株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基本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抗菌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抗菌药物耐药性增加是当前感染领域中的首要问题[1].现参照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医院内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133例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符合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的133例患者中ICU 62例,普通病房71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中PMQR基因及ESBLs的分布情况,并对PMQR阳性菌株中染色体介导的喹诺酮耐药机制进行分析。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菌株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药物敏感性;PCR检测qnr A、qnr B、qnr C、qnr D、qnr S、aac(6’)-Ib-cr和qep A,对PMQR阳性菌株扩增blaTEM、blaSHV、blaCTX-M和blaPER,同时扩增测序分析染色体基因gyr A、gyr B、par C和par E的突变情况;接合转移试验验证PMQR与bla基因的转移性。结果 106株铜绿假单胞菌中,2株携带qnr S,1株携带qnr D,2株携带aac(6’)-Ib-cr。4株PMQR阳性菌株中有2株接合转移成功,qnr S1和blaTEM-1基因可以通过质粒共同转移。PMQR阳性菌株均在Gyr A亚基和/或Par C亚基存在氨基酸突变,其相应的接合子以及受体菌均未发现突变。结论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中存在qnr S、qnr D和aac(6’)-Ib-cr基因,PMQR与bla基因能共同转移,造成多重耐药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质粒介导的克雷伯菌耐喹诺酮类药物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目的了解华南地区qnr基因介导的克雷伯菌耐喹诺酮类药物的情况并研究其耐药机制。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克雷伯菌株共200株,其中产酸克雷伯菌6株。PCR方法筛查基因,琼脂稀释法测MIC,质粒结合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通用引物扩增各组基因及测序。结果200株细菌中筛查到带qnr基因的菌株共2株(其中产酸克雷伯菌1株),均对环丙沙星敏感。进一步确证实验中证实2菌株都含qnr基因。2菌株经结合实验后在选择平板上都有菌生长,而且对环丙沙星的MIC值均有30倍以上的的提高。2株菌均有gyrA Ser83→Tyr突变,产酸克雷伯菌株有parC Ser80→Ile突变。2株菌质粒PCR扩增的qnr产物测序结果与NCBI中qnr基因比对吻合率达100%。结论华南地区已有质粒介导的耐喹诺酮类菌株存在,它们能够跨种属转移,值得临床医生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引起小儿肠炎的临床特征、治疗问题以及药物试验,为今后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以提高早期对其的鉴别和治疗。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集的52例经粪便细菌培养证实的高产头孢菌素酶(AmpC)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引起小儿肠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探讨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引起小儿肠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问题等。结果52例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引起小儿肠炎的患者均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有关,通过给予合理的治疗后康复出院;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对大多数的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对亚胺培南的敏感性为100.0%。结论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是引起小儿肠炎发生的重要病菌之一,年龄<2岁的小儿容易发生慢性腹泻等,治疗方式应以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为主,给予维生素B族等对症治疗措施,促进患儿尽快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7种抗菌制剂外排泵基因(smr-2、emrB、emrD、emrE、mdfA、tehA、qacE△1)在一株大肠埃希菌尿潴留患者尿液分离株(ECO-024)中的存在情况。方法大肠埃希菌ECO-024于2009年2月分离自宁波市第一医院一例尿潴留患者的尿液标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7种外排泵基因。结果ECO-024共检出6种外排泵基因:emrB、emrD、emrE、mdfA、tehA、qacE△1,只有smr-2未能检出。结论同时检测这7种抗菌制剂外排泵基因是国内首次报道。其中有6种基因在大肠埃希菌尿液分离株中被检测到,这或许是导致分离株呈多重耐药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大肠埃希菌中检出mdfA、emrB、emrD、emrE基因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5.
目的监测并分析我院2008—2010年间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情况及耐药性变化,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采用VITEK2CMPACT的AST-13卡与K—β纸片扩散法相结合进行药敏试验,用筛选和确证试验确认产ESBLs菌株,用WHONET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分离的2132株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s的有993株,占46.56%;1041株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的有438株,占41.98%。产ESBLs菌株的耐药性显著高于非产ESBLs菌株(P〈0.05),产ESBLs菌株呈多重耐药。结论三年来产ESBLs菌的检出率与耐药率呈总体平稳趋势,在抗感染治疗过程中,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特别是加强对产ESBLs菌株及其耐药性监测,以减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汝玲 《中国药房》2012,(30):2841-2844
目的:分析我院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变迁情况,为临床控制医院感染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0年医院使用法国生物梅里埃VITEK-32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仪及药敏试验卡从临床送检样本中分离鉴定出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迁。结果:5年从临床各科送检样本中共分离出大肠埃希菌1722株和肺炎克雷伯菌872株,二者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呈持续高水平趋势,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以及美罗培南的耐药率相对较低。结论: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十分严重,开展细菌耐药性监测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医院感染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对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的体外敏感性。方法 收集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426株,用Kirby-Bauer琼脂扩散法作药敏试验;用表型确认试验检测用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结果 426株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中,哌拉西林/三唑巴坦的敏感性为99.53%,与亚胺培南(100%)和头孢哌酮/舒巴坦(100%)相当,明显高于青霉素类抗生素哌拉西林(48.83%)和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呋新(60.09%),也高于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三嗪(62.91%)、头孢噻肟(64.79%)、头孢哌酮(65.73%)和头孢他啶(88.26%),略优于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94.37%)。142株(33.33%)菌株经表型确认试验证实为产ESBLs菌;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对产ESBLs菌的体外敏感性为98.59%。结论 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对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的体外抗菌活性与亚胺培南和头孢吸酮/舒巴坦相当,高于第三、四代头孢菌素;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可作为产ESBLs菌感染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分析血液分离的高黏液性和非高黏液性肺炎克雷伯菌的毒力基因、抗菌药物耐药性和临床特征。方法收集本院2015 年1 月-2016 年12 月血液标本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144 株;采用VITEK-2 Compact 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鉴定;黏液丝试验检测高黏液表型;PCR 检测分离株主要荚膜型和毒力基因;KB 纸片扩散法对抗菌药物进行敏感性测定;SPSS17.0 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收集的144 株肺炎克雷伯菌中,高黏液性菌株共31 株(21.53%),以K1、K2 型多见,rmpA、icuA、iroN、ybtS 和allS 基因在高黏液性菌株中的比例均显著高于非黏液性菌株(P<0.01);高黏液性菌株对测定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除氨苄西林外均低于非黏液性菌株,尤其是对头孢菌素类、亚胺培南和环丙沙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非黏液性菌株相比,高黏液性菌株血流感染更容易引起肝脓肿(P<0.05),而两类细菌在致死率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血流感染分离的高黏液性肺炎克雷伯菌较非黏液性肺炎克雷伯菌,含有更多的毒力基因,但药物敏感性较高,高黏液性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易发肝脓肿,临床应加强监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亚洲地区肺炎克雷伯菌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为制定菌株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从GenBank中收集并分析了4 549株肺炎克雷伯菌的完整基因组(下载日期:2020年12月31日)。通过MLST、Kleborate和ABRicate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肺炎克雷伯菌的MLST分型、KL分型、毒力基因以及耐药基因。结果:MLST分型结果显示,ST11是亚洲地区肺炎克雷伯菌的主要序列类型,共检测到1 519(33.39%)株,其中ST11-KL64、ST11-KL47,分别占51.15%(777/1 519)、37.20%(565/1 519)。毒力基因检测发现,ST11-KL64型菌株中,有36.04%(280/777)的菌株同时携带4种铁载体基因,有33.33%(259/777)的菌株同时携带rmpA和rmpA2基因。在ST11-KL47型菌株中,有13.52%(76/565)的菌株同时携带4种铁载体基因,有5.49%(31/565)的菌株同时携带rmpA和rmpA2基因。耐药基因检测发现,有97.25%(4 424/4 549)的菌株检测出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有3.06%(139/4 549)的菌株携带粘菌素耐药基因。结论:亚洲地区肺炎克雷伯菌MLST分型以ST11为主、血清荚膜型以KL64、KL47为主。ST11-KL64型菌株的高毒力表型基因携带率高于ST11-KL47。应规范抗菌药物使用,加强对肺炎克雷伯菌的监测和医院内感染的防控工作,防止肺炎克雷伯菌的大规模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