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调查高原驻训部队急性高原反应(acute high altitude reaction,AHAR)的发病情况,为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960名官兵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利用Lake Louise评分系统对AHAR作出诊断。结果:调查对象中AHAR发病率为48.7%,发病率在单位、体质、心理反应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是年龄、职别、体质指数、性格等因素对急性高原反应发病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原驻训部队AHAR发病率较高,在部队进驻高原前要制定完善行军计划、加强训练、进行心理干预辅导,做到有效降低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高压氧预治疗预防急性高原反应的现场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高压氧预治疗对急性高原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对拟进驻海拔5380m地区的40名青年战士随机分为高压氧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名)。在海拔3800m地区对治疗组行高压氧预治疗,后随其到海拔5380m地区观测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等生理指标,同时采用军标GJB 1098-91《急性高原反应的诊断和处理原则》对其进行评分。结果:高压氧治疗组的急性高原反应评分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别非常显著(P〈0.01)。结论:高压氧预治疗可提高机体在低氧环境下的生理功能,抑制人体自由基的生成,降低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富氧水预防急性高原反应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富氧水对急性高原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将80名青年战士等分为两组,使用双盲法,在海拔3700 m某地,实验组服用富氧水,对照组服用安慰剂。在其抵达海拔5300 m驻地后第3天,采用《急性高原反应的诊断和处理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军用标准,GJB-1098-1991)对其进行急性高原反应评分;第7天,采用《高原习服评价指标与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军用标准,GJB-4301-2002)对其进行高原习服基础生理指标测定。结果服用富氧水后,急性高原反应发病率明显降低,两组相比统计学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富氧水可提高人体在缺氧条件下的血氧饱和度,降低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病率,缩短人体在高原缺氧条件下习服的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测定急进高原健康成人动脉血气值和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通过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分析,探讨血气变化和急性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急进到海拔4600m地区145名身体健康的成人进行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和脉搏血氧饱和度的测定,其中48人进行血气检测。结果:急进海拔4600m筑养路工血气分析和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计分之间无明确相关性。而采用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计分与各血气指标进行线性相关分析,同样未发现有明确直线相关关系。对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和脉搏血氧饱和度二者进行了线性相关分析,发现SpO2和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存在线性关系,并得出相关函数关系:SpO2=89.257-0.606×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结论:急进高原动脉血气分析与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之间未发现有明确相关性;而脉搏血氧饱和度和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之间存在负相关,并得出初步的线性函数关系,为判定急性高原反应和筛选易感人群提供了一项可能的、客观的评估指标,值得今后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高压氧预防急性高原反应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高压氧预防急性高原反应的效果。方法:39名受试者被分为高压氧治疗组(21人)和对照组(18人)。于进入高原前2d,高压氧组每天接受1次高压氧预治疗,然后2组青年同时乘汽车历时5d到达海拔5200m某边防哨卡。进入哨卡第2、4、6天以军用卫生标准GLB1098-91《急性高原反应的诊断和处理原则》随访受试者的急性高原反应症状,然后分度评分,分值高者急性高原反应症状重。同时检测脉率和血氧饱和度。结果:2组青年进入高原后均未发生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进入哨卡第2天和第4天对照组急性高原反应分值和脉率较高压氧治疗组增高(P<0.01和P<0.05),血氧饱和度降低(P<0.05)。结论:高压氧疗法对急性高原反应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大动脉破裂出血合并局部组织缺损动物模型,为战伤救治实战化训练和考核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方法 选取18头4~6个月龄健康长白猪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实验组,每组各6头。3组实验猪均采用相同的麻醉方法与造模准备。空白组仅解剖显露股动脉,不予动脉造模损伤。对照组造模后不予救治干预。实验组造模后由6名医师行止血、包扎等操作。造模2 min后,记录3组实验猪的生命体征、血常规、出血量等。记录实验组模型止血训练情况。设计一种新型战伤动物模型评价方法(100分制),记录不同受训人员对实验动物模型的评分。结果 对照组脉搏、呼吸频率均高于空白组,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体温均低于空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脉搏、呼吸频率均低于对照组,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体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均低于空白组,出血量高于空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均高于对照组,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受训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压氧干预对初入高海拔地区青年的作用。方法将42名受试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14人。于进驻高原前2 d对A组在海拔1400 m进行高压氧干预,每天1次共2次;于第3天三组青年同时乘汽车历时2 d到达海拔3700 m地区休整2 d,同时对B组进行高压氧干预(方法同A组);C组为对照组。于第7天三组青年同时乘汽车历时1 d到达海拔5200 m某边防哨卡。对三组进驻哨卡第2、4、6天的急性高原反应症状分度评分,同时检测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aO2)。结果A组及B组较C组分值降低、HR减慢、SaO2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干预可改善高原低氧血症,降低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对初入高海拔地区青年的抗低氧效果。方法将34名受试者随机分为沙美特罗组(n=18)和对照组(n=16),自海拔1 400 m历时5 d进入5 200 m,从进入海拔5 200 m当天开始,沙美特罗组每天早晚各1次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准纳器1个剂量(沙美特罗100μg,丙酸氟替卡松200μg),连续5 d;对照组用同样的方法吸入少量生理盐水。以军用卫生标准GJB1098-91《急性高原反应的诊断和处理原则》随访观察第1、3、5 d急性高原反应的严重程度、血氧饱和度(SaO2)和心率(HR)。结果进入海拔5 200 m第1、3、5天沙美特罗组较对照组急性高原反应分值均降低,差异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01);SaO2均增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HR虽有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可改善高原低氧血症,降低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驻高海拔地区某部官兵吸烟行为与血氧饱和度和脉搏的关系。方法使用指夹式脉搏血氧仪,测定驻高海拔地区某部184名官兵的血氧饱和度和脉搏,按照吸烟量的大小分为甲、乙两组(各92名),比较两组之间血氧饱和度和脉搏的差异;再将不吸烟24名和重度吸烟的21名官兵进行比较,比较两组之间血氧饱和度和脉搏的差异。结果吸烟量大小两组之间的血氧饱和度没有显著差异,但吸烟量大组的脉搏增快;不吸烟与重度吸烟两组之间,血氧饱和度差异不显著,但重度吸烟组脉搏增快。结论高海拔地区吸烟行为不能增加血氧饱和度,减轻高原反应,相反可使心率增快,从而增加心输出量和耗氧量。吸烟有害无利,在高原官兵也是如此,建议戒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进驻海拔4 300 m不同时间对人体部分体测量指标的影响。方法对534名青年官兵在进驻海拔4 300 m前、进驻半年、1年、3年及返回平原半年时,分别检测身高、体质量、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体脂量及上臂肌围。结果上高原后不同时间与上高原前比较,除身高外,其余各项指标检测参数间差别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进驻1年与进驻半年和进驻3年与进驻1年比较,除身高和血氧饱和度外,其余各项指标检测参数间差别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下高原半年后各项指标均基本恢复到上高原前水平。结论进驻海拔4 300 m以上地区不同时间对人体部分体测量指标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舒理康胶囊预防急性高原反应的现场实验结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现场验证舒理康胶囊的抗缺氧功效,探寻新的预防急性高原反应药物。方法:随机选择150名空运进驻日喀则(海拔3900m)的新兵,将他们分为3组,分别服用空白胶囊(对照组)、舒理康胶囊(舒理康组)和红景天胶囊(红景天组)。在进入高原前2天开始服用,连续服用至进入高原后的第5天止。在受试者进入高原后,每日傍晚由专人对受试者的急性高原反应症状进行调查和评分。结果:在前3天的评分中,舒理康组的评分都是最低,且评分为0分(无高原反应)的百分比分别是34%、60%和76%;对照组分别是28%、48%和76%;红景天组分别是24%、40%和66%。评分(1~4)分(基本无高原反应)的情况与0分基本相同。在>10分(中度以上急性高原反应)的项目中,舒理康组未发生1例,而其它两组分别有2例、1例。结论:舒理康胶囊可以减轻缺氧症状的严重程度,降低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病率,具有预防高原反应的功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发生急性高原反应时和习服后心功能变化。方法 :对比研究高原 (日喀则 ,海拔 390 0m) 5 6例发生急性高原反应者和平原 (西安 ,海拔 4 0 0m) 5 6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心功能指标 ,并观察高原低氧习服后 ,心功能指标的变化过程。结果 :发生急性高原反应时心率、左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心输出量均增大 ,室间隔运动幅度减低 ,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减小 ,右室轻度扩大。经过 6 0d习服后上述改变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 :发生急性高原反应者 ,在初上高原时心功能变化较大 ,习服后适应高原环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对初入高海拔地区青年脑体-心理生理能力的影响,为促进高原习服提供新的措施,预防和治疗急性高原病。方法将34名受试者随机分为沙美特罗组(n=18)和对照组(n=16),自海拔1400m历时5d进入5200m,从进入海拔5200m当天开始,沙美特罗组每天早晚各1次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粉1个剂量(沙美特罗100μg,丙酸氟替卡松200μg),连续5d;对照组用同样的方法吸入少量生理盐水。于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第5天采用DDX-200型电脑多功能心理生理测试仪,进行脑体-心理生理能力检测。检测项目包括左右手交叉敲击和缺失记忆的简单测验。结果沙美特罗组较对照组比较,左右手交叉敲击依次为:总时间均为(10±0)s;总次数:89.96±19.04:75.21±17.12(次);正确次数:87.19±17.24:73.56±16.93(次);错误次数:1.38±0.62:2.81±2.21(次)。沙美特罗组较对照组比较,缺失记忆的简单测验结果:总次数均为(17±0)次;错误次数:1.45±0.93:2.56±1.48(次)。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高原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能显著提高移居者的脑体-心理生理功能,可以促进高原习服、预防和治疗急性高原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分析常驻高海拔地区士兵在驻营区及野外驻训期间其头发中矿物元素含量的变化.方法 采用称量法调查海拔4600m、4030m、3800m高原驻营区士兵膳食中Zn、Fe、Cu、Ca、Mg和Mn等元素的摄入量,并根据《军人营养素供给量》和《中国居民膳食营养参考摄入量》进行评价.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上述驻营区士兵以及海拔4300m野外驻训士兵头发中Zn、Fe、Cu、Ca、Mg、Mn和Cr的含量.结果 高原驻营区部队士兵膳食Fe、Cu、Mg和Mn的摄入量充足,分别达到标准的103.7%、275.0%、81.1%和162.2%,而膳食Ca和Zn的摄入量不足,仅为军标的69.5%和77.8%.不同海拔驻营区士兵头发中Zn、Fe、Cu、Ca、Mg、Mn和Cr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驻营区士兵头发中Fe和Zn的含量为边缘缺乏,Cu、Ca、Mg、Mn和Cr 5个元素的含量为充足.野外驻训士兵头发中Fe和Zn的含量为边缘缺乏,Mg的含量为中度缺乏,Cu、Ca、Mn和Cr 4个元素的含量为充足;野外驻训士兵头发中Mg的含量明显低于驻营区士兵(P<0.001).结论 长期处于高原低氧环境下,机体对Zn和Fe的需要量增加,而膳食Zn和Fe的摄入量还不能满足机体需求.野外驻训士兵Mg缺乏,应增加蔬菜摄入,必要时服用营养补充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驻守不同海拔地区士兵的认知能力及军事操作的变化,为提高军事训练水平提供心理保障。方法分别对长时间驻守海拔3 700 m的108名士兵和驻守海拔1 700 m的100名士兵进行认知功能测试。采用选择反应时间、数字广度、数字符号、视觉记忆、目标追踪5项测验,并收集被试的射击成绩。结果高海拔组被试的选择反应时间较中海拔组延长(t=4.80~7.69,P<0.01);数字符号、目标追踪2项测验的成绩则高海拔组较中海拔组降低(t=4.11和4.61,P<0.01);数字广度成绩两组间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z=5.53,P<0.01);视觉记忆成绩则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z=0.57,P>0.05);射击成绩则高海拔组低于中海拔组(t=2.49,P<0.05)。结论长时间居留高海拔环境的军人心理知觉和心理运动能力有所下降,同时军事操作能力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高原施工人群急性重型高原病患病率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高原施工人群急性重型高原病患病率及群体影响因素。方法:用流行病学调查对3年期间8个施工单位27606人次,累积229例发病者进行统计,并将群体基础预防优良者8176人(A组)和预防不良者19430人(B组),海拔~3600m、~4600m、~5072m进行比较。结果:患病率(%):总人群0.83,其中高原肺水肿0.50,高原脑水肿0.28,两者并存者0.05,且在B组高于A组和随海拔梯度上升总患病率上升。A组0.32,B组1.04(χ^2=36.95.P〈0.001);三个海拔人群依次为0.00,0.68及1.34(χ^2=21.90,P〈0.001);个群最高4.82(首年)和2.26(次年),且均发生在最高海拔区。结论:急性重型高原病患病率仍不容乐观,主要影响因素为海拔高度和群体基础预防水平;加强劳动保护、卫勤保障、习服性登高及社会-心理适应促进可大幅度降低群体患病率.且是当前高原医学和社会支持需要解决的首要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综合评价高海拔地区高原习服后的缺氧性右心重构情况。方法随机选择从内地低海拔地区空运进藏的100名志愿者列为对照组,从低海拔地区移居海拔3000m以上且对高原完全习服的100名驻藏部队官兵列为高原组。后者根据移居高原的海拔高度再分为移居高度Ⅰ组(海拔高度3000~4000m,n=67)和移居高度Ⅱ组(海拔高度4000~5500m,n=33);根据受试者移居高原时间的不同又分为移居时间Ⅰ组(进藏1~2年,n=72)和移居时间Ⅱ组(进藏2年以上,n=28)。应用便携式多功能复合超声心动图技术测量静息状态下的右心结构与功能,综合分析与评价高海拔地区高原习服后的缺氧性右心重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移居高海拔地区后右心重构主要表现为右室、右房增大,右室壁增厚,三尖瓣反流程度增加,肺动脉主干及分支增宽(P<0.01)等。随着海拔高度增加,右心重构更加明显,移居海拔4000m以上受试者的右心重构程度明显高于4000m以下者(P<0.01),4500m以上者尤甚。随着移居时间延长,右心重构亦更加明显,移居时间2年以上的受试者右心重构程度明显高于2年以下者(P<0.01),5年以上者尤甚。结论海拔高度和时间是影响缺氧性右心重构的主要因素,高原习服仅仅是机体对高原低氧环境的一种调节性适应。应用便携式多功能超声技术能早期、及时地评价缺氧性右心重构情况,对保障移居高原部队官兵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