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儿先天性斜颈是指新生儿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导致头和颈的不对称畸形。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小儿颈部经筋受损,瘀血留着聚而不散,致使经筋挛缩而引起的。若日久失治,导致筋强、筋结则将难以治愈;若误治引起新的创伤会造成不良后果。1一般资料病历来源:本文2000例,皆为门诊  相似文献   

2.
<正>婴幼儿先天性斜颈,又称先天性肌性斜颈(CMT)原发性斜颈,是由于产前或产后的某些原因引起的一侧胸锁乳突肌发生纤维性挛缩后形成的头颈偏向畸形[1]。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颈部经筋受损、挛缩导致筋弦筋结。笔者从2008-2011年采用局部中药汤剂热敷、手法推拿、穴位按摩、消瘀膏外敷以及自制"连衣斜颈矫形帽"使用,同时配合合理的护理措施,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共观察治疗60例,均为2008年3月-2011年2月期间在  相似文献   

3.
推拿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52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是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的纤维性挛缩,使小儿头向患侧倾斜,颜面向健侧旋转,下颌指向健侧肩部的一种不对称畸形。本病属中医“筋结”、“筋肿”范畴。本人自1988年以来,以推拿手法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52例,取得了一  相似文献   

4.
杨晨  邢龙飞  秦丽娜 《北京中医药》2019,38(12):1211-1212
经筋是中医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循行分布、病理特点上与脏腑有紧密联系。循行深入体腔的经筋具有维稳脏腑的作用;经筋循行分布广泛,通过整体网络影响脏腑功能。经筋病变产生筋结点,从而导致脏腑疾病的发生;脏腑功能失调也会引起经筋病变。筋结点可以反映病候,对脏腑疾病的诊治有重要意义,针刺筋结点可以恢复经筋的生理功能,从而治疗脏腑疾病。明确经筋与脏腑相关性及筋结点在脏腑疾病诊疗中的意义,可以扩大经筋的主治范围,为脏腑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李平华 《国医论坛》2021,36(1):15-17
以痛为输是指以经筋循行过程中结、聚、散、络的压痛反应部位作为针刺穴位,其中以结为主要穴位,在局部取穴的同时,根据经筋之间的合、并、交、维筋相交、交会于脊和表里、同名经筋、生物力学等关系,也选取对侧同种经筋、同侧手足同名经筋、对侧手足同名经筋、表里经筋、对侧手足同名表里经筋、相关力学经筋对应压痛等阳性部位作为针刺穴位.  相似文献   

6.
韩碧英教授认为格林巴利综合征后遗运动障碍属痿证,证属中焦气机失常,脾胃失运,湿热内滞,耗伤津液,阳明虚,经筋失润是本病的基本病机。强调调理中焦气机,养血生肌,以四君子汤为主方加减;针灸治疗遵循脏腑病求门海俞募,各补其荥而通其俞;清热化湿,养血润筋的治则治法;根据经筋循行分布及功能特点,触诊反复寻找肌肉萎缩凹陷及筋结挛缩的分布方向,以及经筋"结""聚""散"的方向,分别布针,针药并用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偏瘫肩痛是脑卒中常见的合并症,发病率为16%~84%[1]。中风后肩痛的常见病因有肩关节半脱位、肌痉挛和关节囊挛缩、误用综合征、肩手综合征[2]。多种病因常相继或相伴出现,很难用单一方法治愈。笔者根据经筋理论,将中风后肩痛归纳为太阴经筋证、厥阴经筋证、少阴经筋证、太阳经筋证、阳明经筋证、少阳经筋证,从发病机制、症状表现、常见筋结点、治疗方法等方面阐述各经筋证特点,探讨中风后肩痛的经筋辨证论治规律。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激光散斑成像技术观察健康志愿者筋结点与KOA患者结筋病灶点血流灌注量的差异,印证经筋结构-功能相关性。方法:KOA组选取2016年3月—2017年10月间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第二医院门诊及住院的KOA患者,通过经筋辨证为足阳明经筋型103例。健康组选取2016年3月—2017年10月间在辽沈地区,经诊断无膝骨性关节炎及其他腿部疾病的健康社区居民100名。(1) KOA组经触诊后,统计结筋病灶点出现频次,记录频次最高的5个结筋病灶点;(2)以激光散斑成像系统观察记录平静状态下KOA组结筋病灶点以及健康组相应筋结点的血流灌注量。结果:(1) 103例足阳明经筋型KOA患者频次最高的前5个结筋病灶点分别是髌内下(95. 15%)、胫骨内髁(92. 23%)、髌下(84. 47%)、髌外(82. 52%)、足三里次(72. 82%);(2)与健康组筋结点相比,KOA组的髌内下、胫骨内髁、髌下、髌外、足三里次的平均血流灌注量明显抬高(P 0. 05,P 0. 017)。结论:足阳明经筋型KOA患者膑内侧支持带、胫侧副韧带的筋结点损伤机会较多,结筋病灶点反映病候的功能可能是导致其血流灌注量升高的原因,激光散斑成像技术有助于建立经筋病候的客观疗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9.
正外展神经炎又称外展神经麻痹,是临床一种常见疾病,主要是外展神经受损而引起眼球向外运动障碍,出现内斜视、复视等症状的一种疾病。中医[1]称为"风牵偏视",《灵枢·经筋》指出:"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弛纵不收,阴痿不用。"本病属于筋纵范畴,多由于素体正气亏虚,风热之邪侵袭经络所致。西医认为本病主要由糖尿病、炎症、高血压、脑血管病、肿瘤和外伤等引起,多数急性  相似文献   

10.
项背肌筋膜炎是由外伤、风寒、劳损等导致项背部软组织痉挛粘连,引起项背部广泛性压痛、肌肉僵硬板滞,甚至活动受限的多发病[1-2]。本病属中医“痹证”“经筋病”范畴。现就近年来中医治疗项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别从中医及现代医学角度分析了经筋在心脏神经官能症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中医认为经筋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其正常功能状态为“肌肉解利”,一旦出现“聚结”、“筋挛”等病理改变就会影响经脉的畅通,进而影响到和经脉相关的脏腑功能,使之失常,当影响到心脏的功能时就会发生“筋性类冠心病”,即是心脏神经官能症;现代医学认为人体软组织损伤会通过物理的组织卡压和化学的炎性物质刺激周围的组织,一旦支配心脏的自主神经系统受其影响导致调节紊乱,就会引起心脏神经官能症。同时把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临床症候群分为经筋本病即“前胸后背痛”和经筋累及性内脏病变即“心悸、胸闷、气短及头晕、失眠”等,为从经筋论治心脏神经官能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小儿肌性斜颈又名原发性斜颈,民间俗称斜头。其临床表现是一侧胸锁乳突肌发生纤维性挛缩,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以头向患侧歪斜,前额、颜面旋向健侧为特点,过去认为多数是由于在分娩中受到产道挤压、产钳牵拉损伤所致、目前有学者认为分娩时胎儿头位不正,阻碍一侧胸锁乳突肌血运供给,引起该肌缺血性改变、肌纤维水肿、坏死及继发性纤维增生,最后引起肌肉挛缩,造成肌性斜颈,与生产过程无关。本病与孕妇平时体位、身体锻炼、饮食方面有很大关系,所以,  相似文献   

13.
“筋结”是经筋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其成因主要是外感邪气与经筋劳损相互作用,造成经筋气血瘀滞。“筋结”会影响气血运行,可导致经络失养、筋肉失荣、筋不养骨,从而引起一系列疾病。中医治疗“筋结”的关键在于“解结”,常用的“解结”方法包括针刺、艾灸、推拿、刺络放血、导引等。本文从“筋结”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筋结”的“解结”方法2个方面,对“筋结”和“解结”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总结傅立新运用筋骨针治疗经筋病的经验。傅立新认为经筋过用、气血瘀滞而发为筋结为本病关键病机,以舒筋解结、疏通气血为治法,选穴以扳机点为主,临证时运用筋骨针治疗经筋病,疗效显著。附医案2则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15.
内外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经筋会引起经筋特异性结构的破坏及功能活动的异常。中医学认为经筋损伤可以概括为邪结所致筋结,最终可能导致筋源性脏腑不和的病理过程。现代医学视角下的经筋损伤微环境以细胞为载体,在以骨骼肌为主体的软组织损伤修复过程中表现出复杂的损伤网络。文章分别从中医学及现代医学角度对经筋损伤微环境进行探析,同时提出经筋损伤二重性的认识,以期为经筋损伤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认为膝骨性关节炎与异常经筋功能所导致的“筋纵”或“筋急”有关,生物力学及解剖学相关研究证实其发病及病理过程与膝周肌群功能退化、肌肉力学失衡等因素密切相关。内热针疗法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治疗周期短等优势。现基于经筋理论,试探讨总结膝骨性关节炎的内热针针刺方法,旨为本病的临床治疗探寻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经筋排刺配合走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72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腰背肌筋膜炎是临床的常见病。笔者于2001-2003年采用经筋排刺配合走罐治疗本病7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齐熙堃  吕忠礼 《河北中医》2010,32(9):1378-1379
先天性肌性斜颈是一种儿科常见病、多发病,是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而引起患儿颈部歪斜,头偏向患侧,额面旋向健侧,原因多是因为孕期胎位不正,患儿在宫内受到挤压,导致头部向一侧偏斜位置不变,影响颈部肌肉血液循环,发生缺血性纤维病变,进而导致胸锁乳突肌挛缩,或分娩时因各种原因导致一侧胸锁乳突肌缺血性挛缩或出血形成肌纤维变性挛缩。若早期得不到及时、合理的治疗,随着年龄增长,畸形逐渐加重,不仅会引起面部畸形、颈部活动受限,严重者可导致脊柱弯曲、胸廓受累、斜视,给患儿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2008—03—2009—10,我们采用推拿配合功能训练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60例,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9.
捏筋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5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肌性斜颈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病症,主要表现为患儿头向患侧倾斜,颜面多转向健侧,患侧颈部可扪及条索状物或肿硬块,肿块较硬,无压痛,多数患儿患侧颜面缩小.本病属中医的"筋挛"、"筋结"范畴.用捏筋手法推拿治疗此病,是一种既简单、方便、安全、疗效确切,又易被患儿及其家长所接受的治疗方法.笔者自1996年以来用拿捏、揉捻、提弹、滑推等捏筋手法,推拿治疗了50例小儿肌性斜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是指小儿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或发育不良而致头颈部向一侧倾斜,颜面部旋向健侧,颈部活动受限,并常伴有患侧面颊部及眼睛较健侧变小的一种先天性肌性的颈部畸形疾病。临床中,斜颈除了脊柱畸形引起的骨性斜颈、视力障碍的代偿姿势性斜颈和颈部肌麻痹导致的神经性斜颈者外,一般是指患侧胸锁乳突肌挛缩形成包块而致头歪所引起的包块型肌性斜颈,以及患侧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等发育不良而致头歪所引起的营养不良型肌性斜颈。西医采用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