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76岁,北京市人。因“双下肢无力渐加重3年余,麻木10个月,伴疼痛2个月”于2004年9月27日入院。入院3年前逐渐出现双下肢无力,症状缓慢进行性加重。入院两年前出现小便不畅,尿不禁感。入院10个月前出现双下肢发凉,麻木感,胸部束带感。  相似文献   

2.
自发性脊髓硬脊膜外血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发性脊髓硬脊膜外血肿指原因不明的脊髓硬脊膜外腔出血Piotrowski收集文献中124例脊髓硬脊膜外血肿,其中47例属自发性。自从1869年Jakson首次报告以来陆续有报道,截止1969年100年间文献中共50例,1978年达60例左右。本病虽然发病率不高,但临床病象凶险,进展迅速,如不及时确诊并手术减压可导危及生命。为提高对本病认识,本文就其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腰部硬脊膜外腔监测脑脊液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临床实验探讨LEDP与CSFP之间关系,了解LEDP能否监测CSFP。方法:随机选择颅脑疾病患者150例,在腰4、5椎间隙用18号Touhy针将特制小型压力传感器送入腰部硬脊膜外腔内,同时在腰5骶1椎间隙常规做腰椎穿刺,用普通测压管测CSFP作为标准压力值对照,使LEDP压力数值与CSFP相等,此时的LEDP为LEDP0,持续监测LEDP0数值并持续描记成曲线,每例在监测后的第24、48、72、96小时再次行腰穿测当时的CSFP进行对照,以观察持续监测后LEDP0与CSFP两者之间的关系;在监测LEDP0期间注意观察呼吸、体位变化及咳嗽时压力变化;颅高压时临床症状的变化等关系。结果:两种方法测量的脑压数据结果相同。结论:LEDP能反映CSFP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患者 女性,38岁。因双下肢麻木、活动受限1个月入院。查体:全身皮肤粘膜无病变及异常色素沉着。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病理反射:巴氏征、奥氏征、戈氏征均为阳性。入院时患者已伴有小便失禁。脊椎CT示:胸椎3~5椎管内硬脊膜外肿物,约4.5cm×1.0cm大小,呈梭形,包膜欠完整,椎骨骨膜完整未侵及;脊髓受压移位变形,最严重处受压近脊髓横断面3/4。颅脑CT、肺CT、肝、胆、脾、胰B超均未见异常。全麻下行胸椎3~5椎管内肿物切除术,术中见椎骨未破坏,肿物与硬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39岁,因双下肢无力伴胸部以下感觉减退3个月,加重1个月入院,双下肢无力以长时间行走后为著,患者无大小便障碍,无外伤及感染病史.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硬脊膜内层Saito切除技术治疗脊膜瘤的手术技术和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Saito技术治疗36例脊膜瘤,术中显微镜下将硬脊膜分为内外两层,将肿瘤和与之相连的硬脊膜内层切除,完整保留硬脊膜外层并严密缝合。结果 36例脊膜瘤全切除,平均随访31个月(12 -72个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和肿瘤复发。外层硬脊膜病理组织学检查未见肿瘤生长。结论 硬脊膜内层Saito切除技术治疗椎管内脊膜瘤,在切除肿瘤蒂部硬脊膜内层同时可以保留硬脊膜外层,减少术后脑脊液漏的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远期临床效果尚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硬脊膜外动静脉瘘(SEDAVF)合并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复合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合手术治疗的1例SEDAVF合并SDAVF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分析。结果 首先经动脉途径进行ONYX胶栓塞,因胶弥散效果不佳,仅封堵供血动脉,瘘口及引流静脉仍可显影;然后,开放性手术烧灼硬脊膜外扩张迀曲的静脉丛血管,但未剪开硬脊膜探查,术后7 d因并存SDAVF加重血流动力学改变并引起症状加重,再次行介入栓塞时处理SDAVF。术后6个月随访双下肢肌力恢复至4级,大小便功能正常。结论 SEDAVF处理的关键在于闭塞瘘口及近端引流静脉,对于合并的SDAVF,可选择介入治疗。单纯SEDAVF,可选择开放性手术灼闭硬脊膜外扩张迂曲的静脉湖;SEDAVF合并SDAVF,可先行介入栓塞瘘口,解除脊髓静脉高压综合征及硬脊膜外静脉湖压迫症状;如仍末治愈,可行开放手术灼闭硬脊膜外扩张迀曲的静脉湖,解除对脊髓的压迫。  相似文献   

8.
硬脊膜外囊肿二例报告   总被引:13,自引:10,他引:3  
硬脊膜外囊肿二例报告赵贵德,魏明海,常鹏飞,侯菊生,孙树杰,宁丰,吴东升,白灿明我科最近连续遇到2例罕见的硬脊膜外囊肿,现报告如下。例1男,25岁。四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腰腿痛,向两股内侧放射,腰部有束带感,三个月前双下肢无力,行走困难,但大小便正常,于...  相似文献   

9.
硬脊膜动静脉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硬脊膜动静脉瘘 (SDAVF)是近 2 0年来才逐渐被人们认识的一种椎管内血管畸形。从 1977年 Kendall和 L ogue首次报告了 10例 SDAVF以来 ,国内外已陆续报道了 2 6 0余例。由于介入神经放射学和显微神经外科学的发展 ,目前人们对该病的认识已有了很大的进步。现就近年来国内外 SDA  相似文献   

10.
硬脊膜外囊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硬脊膜外囊肿罕见。本文报告了过去35年间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的6例病人,并结合文献对其发病机制、病理、临床特征、放射学影象、MRI影象及手术要点等加以讨论。认为本病的MRI影象具有特征性,它有助于本病的术前诊断,使手术效果改善。  相似文献   

11.
病例摘要 患者,男35岁,因腰背部疼痛14年,双下肢麻痛行走不便3月余入院。神经系统检查:胸脊柱右弯畸形,T_4~L_1棘突叩击痛( ),左下肢肌力Ⅲ级,肌肉稍萎缩,肌张力正常。右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正常。剑突平面以下痛温觉减弱。双下肢Babinski( )。胸腰椎x线照片:T_4~L_1脊柱右侧弯畸形。MR:胸椎管内硬脊膜下蛛网膜下腔囊肿。腰穿测压1.80KPa,奎氏试验提示不完全性梗阻。椎管脊髓造影,足高位时见T_(12)~L_1椎之间碘油通过缓慢,但胸椎侧弯段通畅,碘油到达T_(4.5)椎之间完全梗阻,造影剂顶端呈倒杯底状。足低位时,碘油到达T_(12)~L_1  相似文献   

12.
脊髓硬脊膜外血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脊髓硬脊膜外血肿(SEH)临床较少见。主要因创伤、硬脊膜外血管疾病、抗凝治疗及原因不明的脊膜外出血所致。临床呈急性、亚急性、慢性经过。首发症状常为出血部位的疼痛及相应神经根区域疼痛,后继出现运动、感觉及小便障碍。椎管造影、脊椎CT和MRI可确定诊断。及时诊断和手术清除血肿是本病治疗的关键。本文就其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及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14.
硬脊膜外囊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硬脊膜外囊肿是以硬脊膜憩室或穿过硬脊膜裂口的蛛网膜样物的突出。此种病例为数不多。我科自1981年7月至1996年10月共收治5例,占同期收住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的3.3%。为了对此病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我们结合献对其发病机理、病理、临床分型、诊断与辅助检查及手术要点等给予介绍。  相似文献   

15.
所谓硬脊膜外囊肿是以硬脊膜憩室或穿过硬脊膜裂口的蛛网膜样物的突出。此种病例为数不多。我科自1981年7月至1996年10月共收治5例,占同期收住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的3.3%。为了对此病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我们结合文献对其发病机理、病理、临床分型、诊断与辅助检查及手术要点等给予介绍。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60岁。因腰部剧痛半小时后出现双下肢活动不灵一天,未经任何治疗,于2001年6月19日收入骨科。入院后查脊柱生理弯曲,各棘突无明显压痛,双下肢肌张力减低,双下肢肌力0级。双股部感觉过敏,膝以下感觉减退。双膝腱反射消失,双Babinski征阴性,无明显尿便障碍。腰CT:腰3、4椎间盘脱出。在骨科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疲症性截瘫”。对症治疗。6月20日出现尿潴留,6月21日转入神经内科后查体:神清语明,心、肺、腹未见异常。神经系统:颅神经正常,双下肢肌力0级,肌张力低。胸髓8、9平面以下…  相似文献   

17.
18.
硬脊膜动静脉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硬脊膜动静脉瘘(DSAVF)的基础研究 1.1 病因学该病的病因在初期不十分明确[1],但 近年的研究结果越来越支持后天获得性因素起决定性作用的观点[2-4,9,16].其主要支持点有[3]:①硬脊膜血管的具体组织学研究显示在正常的硬膜存在潜在的动静脉交通;②有人已经报道先出现了颅内静脉窦的闭塞,然后出现了硬膜动静脉交通的病例;③神经外科手术后的病例有些出现了硬膜动静脉的交通,而这一病变在术前的血管造影时没有出现[17];④有文献报告[16]静脉窦的闭塞或狭窄先于外伤后瘘口的发展;⑤多数病人在40岁以后才出现症状,而且瘘口处血流慢,供血血管扩大不明显,与先天性病变的瘘口表现相反;⑥病灶基于硬脊膜,但静脉引流却仅限于冠状静脉系统;⑦由于脊神经根处的硬膜临近椎间盘、椎骨或韧带,所以该处硬膜极易受创伤的损害[2,4].  相似文献   

19.
1病历摘要男性,26岁。因右下肢乏力伴跛行15年于2000年11月20日入院。病人2000年9月于我院做脊髓MRI示:右C2椎管内一类圆形占位,约0.6cm×0.6cm大小,呈长T1,短T2像,对脊髓有压迫,考虑黄韧带钙化。入院查体:右手握力V-级。右下肢皮肤干燥,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性,44岁。因双下肢进行性无力半年,并瘫痪3个月收入我院。入院检查:T37℃,P70次/min,R18次/min.BP15/10kPa。神志清晰,双上肢肌力Ⅴ级;双下肢广泛色素沉着,肌力Ⅰ级,肌张力高,腱反射活跃,病理反射阳性;第10胸椎以下痛觉消失。脊髓MRI显示T6-10处硬脊膜外囊性占位性病变。入院时诊断为T6-10处硬脊膜外占位性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