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郝智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脑卒中后合并肌张力增高者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郝智口服,对照组给予安定口服,每周评定疗效1次,共观察两个月。肌张力测定采用Ashworth评分方法。结果治疗组38例,显进15例,进步17例,无效6例;对照组38例,显进1例,进步6例,无效31例。治疗组中,4例头晕,2例行走不稳,1例胃痛,1例全身不适,经减量及对症治疗好转,未影响治疗。结论郝智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舒筋颗粒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舒筋颗粒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将77例脑卒中伴偏瘫肢体肌张力增高的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1组(38例)和治疗2组(39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1组加用舒筋颗粒1号,治疗2组加用舒筋颗粒2号,疗程28d。治疗结束后,评定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揭盲结果为治疗1组为治疗组,治疗2组为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的肌张力改善情况、Fuge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得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 舒筋颗粒可改善偏瘫肢体的肌张力,从而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进而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3.
养阴通督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养阴通督针刺法对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治疗作用。方法:64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35例采用养阴通督针刺法,对照组29例采用传统针刺法,平均2周为1个疗程,3个疗程评定疗效。结果:2组间显效率、有效率比较均有显著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养阴通督针刺法对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有显著改善作用,其疗效优于传统针刺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药膏外用配合穴位按摩对脑卒中下肢肌张力增高的影响。方法将76例脑卒中下肢肌张力增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用康复运动疗法、按摩+理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中药膏外用配合穴位按摩,1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下肢肌张力、下肢运动功能。结果干预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观察组(26.25±3.05)分、对照组(30.89±2.77)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分观察组(31±4.36)分、对照组(25±3.95)分,肌张力评定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经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膏外用配合穴位按摩能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张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草药熏洗加马氏温灸对出院后脑卒中肌张力增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出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按照出院常规进行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草药熏洗加马氏温灸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和出院6个月时的肌张力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出院6个月时,观察组改良的Ashworth量表评定情况优于对照组;除语言和视力外,其余SSQOL-100各维度评分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草药熏洗加马氏温灸能降低出院后脑卒中患者肌张力,促进肢体功能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氯硝西伴治疗外伤性颅脑损伤后肢体痉挛的疗效。方法:经CT检查确诊的100例急性脑外伤后肢体痉挛病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常规神经外科治疗护理,治疗组在患者出现痉挛后给予氯硝西伴口服0.5mg Bi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两个疗程后采用修订的Ashworth分级法评定患者痉挛情况。上肢以肘关节、下肢以膝关节为观察对象,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上肢肌张力、下肢肌张力及Barthel分级治疗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口服氯硝西伴对外伤性颅脑损伤后偏瘫肢体痉挛有降低肌痉挛和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乙哌立松缓解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随机对照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乙哌立松对脑血管疾病后肌张力增高的作用及其对脑卒中后早期康复的作用。方法:将60例脑血管意外后早期肌张力增高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用乙哌立松50mg,3次/d,总疗程为1个月。观察两组在第2,4周时的Ashworth评分和Brunstrum分级。结果:Ashworth评分显示两组在服药前上下肢肌张力高低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1.42,P&;gt;0.05),治疗后2周,两组上下肢肌张力改变情况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20.42,P&;lt;0.01),4周后差异仍存在非常显著性意义(X^2=22.49,P&;lt;0.01)。Brunstrum分级显示两组治疗前运动障碍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24,P&;gt;0.05),治疗后2周,治疗组运动障碍明显好转(X^2=21.87,P&;lt;0.01),治疗后4周,治疗组1级1例,2级3例,3级9例,4级10例,5级5例,6级2例;对照组1级1例,2级5例,3级13例。4级7例,5级4例,两组差异仍存在非常显著性意义(X^2=22.50,P&;lt;0.01)。结论:乙哌立松对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痉挛有改善作用,明显促进运动功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电针拮抗肌联合康复疗法对脑卒中后肌张力增强的疗效。方法:以简单随机法,将68例中风后偏瘫肌张力增高患者随机分成分2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给予常规早期康复训练,观察组则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拮抗肌电针治疗进行干预。电针每次持续30min,每天1次,4周为1个疗程,2组均治疗2个疗程后,评估患侧肌张力状态(用改良Ashworth的量表分,MAS)。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肢体痉挛程度MAS评分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测定结果(P0.05)。结论:电针拮抗肌对患侧肢体进行针对性治疗,可通过神经反复刺激,从而改善患肢肌张力,使运动更为协调,增强患者生活能力,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熊高华  张逸  田野  王维 《中国康复》2014,29(6):415-416
目的:观察高压氧配合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均给予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及肌电生物反馈训练,观察组再加用高压氧治疗。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吞咽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纳络酮对新生儿中、重度HIE的疗效。方法:将1999年12月至2002年10月住院的72例新生儿HIE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对照组34例,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患儿均给予吸氧、降低颅内压力、镇静止惊、能量合剂营养脑细胞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盐酸纳络酮O.1mg/kg.次加30~40m15%G.S溶液中持续静注,6~8滴./min,每日一次,连续应用3~5天停药,生后7天判定疗效,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无兴奋及抑制表现,胰体肌张力、意识状态和原始反射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正常。②有效:生后7天上述症状较前明显改善。③无效:生后7天上述表现无改善,病情逐渐加重,自动退院或临床死亡。结果:观察组显效25例(65.2%),有效11例(28.9%),无效2例(5.3%),总有效率94.7%,对照组显效6例(17.6%),有效19例(55.9%),无效9例(26.5%),总有效率72.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伍用纳络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期康复护理干预对防治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偏瘫肢体肌张力增高、预防肌痉挛、防治并发症及改善其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效果。方法将60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根据偏瘫肢体的发展规律及各期特点予以分期康复护理干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评定两组患者的肌张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常见并发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肢体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Barthel指数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地防治偏瘫肢体的肌张力增高,减少并发症,改善其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76例急性痛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进行一般治疗,给予秋水仙碱及碳酸氢钠口服;观察组38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硫酸镁外敷加清浊通痹汤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显效14例,有效23例,无效1例,有效率97.36%;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22例,无效6例,有效率84.21%。观察组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患者下肢肌痉挛的近期疗效.方法:将34例脑卒中所致的下肢肌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7例.观察组应用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运动疗法,对照组仅应用运动疗法.两组均给予常规剂量巴氯芬口服.4周后根据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法(MBI)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肌张力、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肌张力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肌痉挛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可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且近期疗效优于单纯的运动疗法.  相似文献   

14.
钱开林  张勤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2):3081-3082
目的:观察腘绳肌练习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膝关节过伸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疗效。方法:3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8例)。治疗组除了给予常规康复治疗(中级偏瘫医疗体操;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步态分解练习;ADL训练),还给予针对性腘绳肌练习(腘绳肌最大向心性等张一膝关节末端等长抗阻练习;腘绳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只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时间60d。比较治疗前后LKSS膝关节功能评定、上田敏12级评定、Barthel指数等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各项指数的改变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lt;0.01)。结论:腘绳肌练习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膝关节不稳有明显疗效,并能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乙哌立松对脑血管疾病后肌张力增高的作用及其对脑卒中后早期康复的作用。方法:将60例脑血管意外后早期肌张力增高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用乙哌立松50mg,3次/d,总疗程为1个月。观察两组在第2,4周时的Ashworth评分和Brunstrum分级。结果:Ashworth评分显示两组在服药前上下肢肌张力高低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1.42,P>0.05),治疗后2周,两组上下肢肌张力改变情况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20.42,P<0.01),4周后差异仍存在非常显著性意义(χ2=22.49,P<0.01)。Brunstrum分级显示两组治疗前运动障碍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2.24,P>0.05),治疗后2周,治疗组运动障碍明显好转(χ2=21.87,P<0.01),治疗后4周,治疗组1级1例,2级3例,3级9例,4级10例,5级5例,6级2例;对照组1级1例,2级5例,3级13例,4级7例,5级4例,两组差异仍存在非常显著性意义(χ2=22.50,P<0.01)。结论:乙哌立松对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痉挛有改善作用,明显促进运动功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奥美拉唑联合西沙必利治疗返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4年6月至2007年6月因返流性食管炎入我院就诊的患者76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8例.对照组:西沙必利10 mg,3次/d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奥美拉唑20 mg,1次/d口服;两组其他治疗相同;均治疗4周后观察临床显效率及有效率.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及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奥美拉唑联合西沙必利治疗返流性食管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口服孟鲁司特钠方法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的疗效。方法:将68例CVA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给予口服孟鲁司特钠和盐酸丙卡特罗治疗;对照组33例,给予普米克都保(布地奈德粉吸入剂)吸入治疗及口服盐酸丙卡特罗治疗。观察用药后1周、2周、1个月、3个月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25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对照组显效22例,有效11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口服孟鲁司特钠治疗方便,更适用于儿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早期上肢肌力、肌张力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7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卒中单元的规范性护理;患侧上肢肱二头肌肌张力、肱三头肌肌力水平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和Lovett分级法评估,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周末及第3周末测定两组患者肌力和肌张力水平,比较两组肌张力。结果:治疗3周后,干预组肌力增长幅度和肌张力下降幅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卒中单元护理模式可以明显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改善卒中患者早期上肢肌张力及肌力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联合中医按摩及神经促通技术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42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应用神经肌肉促通技术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则同时联用神经促通技术及中医按摩疗法,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剂量巴氯芬药物口服。分别采用Ashworth分级法(ASS)、Fugl-Meyer评定法(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法(MBI)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偏瘫侧肢体肌张力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并且治疗组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中医按摩及神经促通技术联合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具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将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38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9例。治疗组给予平胃散治疗,对照组给予呋喃唑酮口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19例患者中,治愈15例,好转3例,无效1例;对照组治愈8例,好转6例,无效5例。平胃散治疗慢性胃炎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