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6 毫秒
1.
证候一词,不见于《内经》。《内经》将证与候分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此“证”字,系指证状而言。《素问·六节脏象论》曰:“五日谓之候”,此“候”的概念乃是指自然界的节气而言。证候连用,始见于晋代。《晋书·天文志》引葛洪:“推步七曜之道,以度历象昏明之证候”。此证候的含义系指天文中的征象、  相似文献   

2.
"证"是病机与证候的统一体--从《伤寒杂病论》谈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伤寒杂病论》原文的剖析,从证的结构、病机与证候互测、证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多病机与证候四个方面讨论了病机与证候的关系,明确了“证”是病机与证候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伤寒论》的辨证方药在临床上的运用。1.辨证细致是临床先决条件。主要包括:从主客关系求辨证。所谓主,是本经病证;所谓客,是他经病证。条文之间,有主有客,主客关系也就是辨证关系。从“反”字上体验辨证。《伤寒论》条文中的“反”字,具有辨证的涵义,常常反映的疾病的变局。证候类似的辨证。《伤寒论》六经分证的核心是对证候的辨别,如寒热、口味、下利、厥征等,均有非常细致的辨别。2.方证辨异是临床关键所在。《伤寒论》载方众多,将辨证论治法则溶于理法方药之中,如麻黄汤类证、栀子鼓汤类证、泻心汤类证等。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中“证”的涵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闵范忠  管金芳 《河南中医》2009,29(4):318-319
“证”字在《伤寒论》398条条文中出现了34次,《伤寒论》113方都是“证以方名,方由证立,方证一体,有是证必用是方。”“证”在《伤寒论》中有四种涵义:①证指症状;②证指证候;③证的精微之处便是“机”;④证是病的互辞。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病""证"的含义及辨证的内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病”、“证”是《伤寒论》使用频率极高的字眼,正确理解其“病”、“证”合义,对于正确认识《伤寒论》辨的内容,明确辨证十分重要。“征”在《伤寒论》中有症状、代病、证候三重合义,“病”的命题意义有表疾病的状态、病位、疾病种类界定、证候/症状的代称等四个方面。弄清它们的区别,是认识《伤寒论》辨证的前提。《伤寒论》辨征的重点在于对症状的分析而最终作出征候结论,概括起来有两大的步骤:第1步,运用规范了的病的标准,首先进行病的分辨;第2步,运用正邪、阴阳、脏腑经络等理论对刻诊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刻诊的病机诊断——证。由于“证”合义的多重性,导致辨证概念合糊不清,故症状和病的含义应从“证”中剥离出来,“证”不能既是症状又是证候,而只能是证候的简称。  相似文献   

6.
王琳 《北京中医》2009,(2):104-107
在对《圣惠方》分步骤进行证候提取、证候名称形成、证候名称统一的基础上,以现代脾脏相关证候为比较对象,从证候名称角度总结了《圣惠方》脾脏相关证候的特点。发现一些现代层次较高的证候,在《圣惠方》中被作为具体证候;现代虚证多有气、务、阴、阳、精之分,而《圣惠方》虚证可直指“脾”、“脾胃”、“脾肺”、“心脾”、“脾’肾”;且只有“气虚”,无“血、阴、阳、精”之虚;《圣惠方》有相对较多的“脾气不和”、“脾胃不和”、“脾胃气不和”证;《圣惠方》一些证候相关概念辨析不清;《圣惠方》实证、热证比例明显大于现代;在《圣惠方》脾脏相关证候的实证巾,外邪直接相犯者比例较大;《圣惠方》认为证候虚多兼寒、实多兼热等。认为《圣惠方》脾脏相关证候的上述特点,应是源于米初辨证论治学说发展的初步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围绕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病六经证候展开研究。研究显示,从证候规律来认识,“正局”和“变局”是分辨湿热病证候的两大纲领。其中“正局”以湿阻太阴、阳明经证候为中心,在证候上体现出《黄帝内经》三焦的分布特征;“变局”指“正局”之外,湿热邪气淫及他经的证候,包括少阳热郁、厥阴风火、太阳及少阴证候,不具有三焦分布特征。从证候特点来认识,“气钝血滞”贯穿湿热病六经证候始终,是湿热病“正局”“变局”产生的内在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8.
辨证浅析     
一、证的概念证候是中医学在发展的历史进展中逐步形成的。古代医家在认识“病”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证的概念。《内经》就有不少关于证候的论述,为中医辨证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东汉末年,张仲景发展了《内经》中关于证候和辨证的思想,在《伤寒论》中首创“辨证”一词,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在《金匮要略》中,初步建立了脏腑辨证的雏型。之后历代医家对“证”“症”的认识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金元各家的医学著作中常有“症”字出现。如:《儒门事亲》有:“表症未罢,大不可下”的记载。刘河间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有“审其脉症则别之”的论述。明清“症”与“证”的应用,更为广泛,同时亦很混乱。既有“症”与“证”同用,又有  相似文献   

9.
《内经》肝病证候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内经》全文 ,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肝病证候规律作一初步探讨。①肝病证候基本上是以肝经的经络病候为基础所呈现的一系列症状 ;②肝病证候体现了肝脏的藏象特点 ;③《素问》及《灵枢》中描述肝的证候 ,明确提及了“虚”证及“实”证 ;④肝脉的异常体现出的证候特点与《内经》全文统计出的肝病证候群规律基本一致。以上几点说明《内经》时代医家认识肝病证候遵从足厥阴肝经经脉循行的规律 ,且注重了整体观念。  相似文献   

10.
“潜证”之词虽始见于小仓重成之《潜证和显证》一文,但在我国中医界中也有“潜证”及“潜隐证”之称谓。究“潜”字之含义,潜乃隐也、蔽也、秘密也。可见潜乃是泛指一切隐匿在内表面未能窥清而实质存在之物质或现象,“潜证”既作为与“显证”相提并论的证候归类之称谓,显然已非  相似文献   

11.
说“证候”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说“证候”巫君玉北京市中医医院(100010)证候之于临床为辨治依据,为遣方用药依据,其涵义需溯解者有下述三方面。1证侯二字的古训证原为,证、在汉语中有一定区别,但也有通假者:1.1通症,如《列子·周穆王》:“其父之鲁,过陈,遇教老,因告其子之。”《...  相似文献   

12.
《内经》肾病证候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内经》全文 ,从以下几方面对肾病证候规律作一初步探讨。①肾病证候基本上是以肾脏本身病变为基础所呈现的一系列症状群 ,同时与少阴肾脉循行相关 ;②肾病证候体现了肾脏的藏象特点 ;③《内经》中对于“肾阴虚”和“肾阳虚”有了初步分证 ;④《素问》及《灵枢》中对肾病证候明确提及了虚证及实证 ,但其所示涵义与后世医家有一定差异。以上几点说明 ,《内经》认识肾病证候基于肾脏本身病变特点 ,遵从少阴肾脉循行规律 ,注重整体观念 ,且初步具有了八纲辨证的萌芽  相似文献   

13.
读了《吉林中医药》一九八五年第四期范国梁先生“试析证型观恢复证候论”一文后,受益匪浅,感触颇多。从中医临床实际工作出发,辨证分型究竟需要不需要?确立了证型是否就取代了证候、消灭了证候?证型与证候乃至辨证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余亦认为有必要在中医界唤起同道对“证型观”、“证候观”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澄本求源,这对澄清中医教学、科研、临床等工作中的一些模糊概念,是很有帮助的。故商榷如下:  相似文献   

14.
《内经》不论痰,论水饮、积饮。仲景创“痰饮”证治,列为四饮之一而偏于治饮。巢元方分痰饮侯、痰候、饮候立论,有冷痰候、热痰候之别。宋代因《金匮》重新面世流传,医家遂多痰治之论,临床经验日渐丰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痰饮”门荟萃当时名医治痰之方,形成治痰为主的趋势,痰证论治开始脱离“痰饮”一病范围而拓展到中风等多病种的论治之中。  相似文献   

15.
关于病证、证候的概念,迄今未有共识,兹以有关文献为据,稍事探讨。1 “病证”之名始于《伤寒论》由“病”字构成的词组,《内经》已屡见不鲜。如病形、病机、病能(态)等。但“证”字在《内经》中极为少见,故当时尚无“病证”之名。“病证”一词首见于《伤寒论》,凡五见:1.“变为他病者,当以后坏病证而治之。”2.“如服一剂,病证犹在,故当复作本汤服之。”3.服一剂尽,  相似文献   

16.
证与证候异同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证与证侯,是同一种概念,还是具有相互联系的两种概念?这一问题在中医学术界尚无一致的看法。四版教材《中医学基础》、五版教材《中医诊断学》,皆认为“证即证候。”而有的学者则提出:“证,绝不是证候”,本文试就这两个概念的异同问题,谈点个人看法。一、宋以前的证、候、证候,意义相近考宋以前证、候、证候三个名词,意义大体相同。证,指包括临床表现在内的各种证据,亦即所谓第一手临床资料。候有多种义项:作动词解,有伺望、等候、侦察、占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方证理论体系框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构建方证理论体系框架之前,请大家谨记的是:“方证”划分证候法是与脏腑及其它证候划分法不同的一种“证候”划分法。“方证”划分证候法与其它证候划分法存在“交叉”关系。“方证”划分证候法自身对证候划分亦存在“交叉”关系,或者说方证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研究方证的目  相似文献   

18.
李培生 《新中医》1993,25(1):15-16
下法为治则八法之一,下法的用途颇为广泛,《内经》谓“盛者泻之”,“下满者泻之于内”,实指一般下法之通用准则。但病机复杂,证候每呈现多样性,自应根据各个具体证候不同,而在使用下法中又有种种不同。如  相似文献   

19.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年第1期所载《〈伤寒论〉“不可余药”新见》一文(以下简称《新见》),认为“余”(“馀”)字在古代有“以后”的意义,因而得出“不可余药”就是“不可以后药之”的结论。对此见解余不敢苟同。盖《新见》虽经旁证博引证实了“余”字具有“以后”这一古义,但他却忽略了语法知识和上下文确定词义的原则。从语法上看,“余”作“以后”解,与现代汉语“解放以后”、“饭后”、“三十年后”等“后”(包括“以后”)的用法一致,“后”字在这儿是方位词,它常放在其他实词之后,构成表时间的方位词组。《新见》所援引的全部例句都证明了这一点。由于作“以后”解的“余”字,无单独使用之例,因而将“不可余药”解作“不可以后药之”,从语法上看是不妥的。再从上下文内容来看,病人有蓄血证候,治当攻逐瘀血,由于病势较抵当汤证为缓,宜丸不宜汤,须用抵当丸治疗。这就是原文“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的基本含义。正如《新见》所说,“有是证用是方”,仲景随义行文,顺理成章,不一定别有深义。而“余”字在《伤寒论》凡数见,皆取“其余”、“剩  相似文献   

20.
《灵枢·经脉》篇记载的十二经证候,是经脉病理变化的反映,朴素而详尽的纪实。祖国医学辨证施治的方法,就是在脏象学说结合经络证候的基础上充实和发展起来。十二经证候对针灸厥证论治也有很大的启发。剖析证候产生之因,探讨证候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证候对针灸治疗的指导价值,对于针灸理论和临床都是有裨益的。一、十二经证候产生的原因根据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的原理,十二经证候可分为由肢体病变产生的“外经”证候和由脏腑病变产生的“内脏”证候两个方面,这些证候产生的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1.经脉循行路线与证候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