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凝血功能和血小板活化标志物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凝仪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健康非妊娠妇女60名、健康晚期妊娠60名和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58例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Ⅲ(AT-Ⅲ)、CD62p和血小板激活复合物(PAC)-1。全自动血凝仪采用凝固法检测PT、APTT、TT、FIB,免疫比浊法检测D-dimer,发色底物法检测AT-Ⅲ。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62p和PAC-1。结果与健康非孕组比较,健康晚孕组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各组PT、APTT明显缩短、AT-Ⅲ明显降低、FIB和D-dimer明显升高,CD62和PAC-1表达明显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健康晚期妊娠组比较,妊娠期高血压组、轻度子痫前期组和重度子痫前期组PT、APTT明显缩短、AT-Ⅲ明显降低、FIB和D-dimer明显升高,CD62和PAC-1表达明显增加,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随病情加重,FIB、AT-Ⅲ、D-dimer、CD62p和PAC-1有增高趋势。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凝血功能指标和血小板活化标志物检测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病情监测,早期防治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敏感而简单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栓前状态的方法。方法测定50例活动期SLE患者血浆可溶性纤维蛋白(sFb),同时检测抗凝血酶Ⅲ(AT-Ⅲ)抗原及活性、D二聚体水平,与5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活动期SLE患者组sFb水平为(1.70±0.23)μ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67±0.09)μg/ml(P<0.01)。SLE组AT-Ⅲ抗原及活性(AT-Ⅲ:Ag、AT-Ⅲ:C)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SLE组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活动期的SLE患者有血栓形成的倾向。测定患者的sFb水平,连同检测AT-Ⅲ抗原及活性、D二聚体能早期检测患者的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脂联素受体1(AdipoR1)基因-102T/G多态位点与山西汉族人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应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SSP)检测5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50名健康对照者AdipoR1-102T/G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基因型,并测定所选人群的临床指标。结果①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2型糖尿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人群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健康对照组人群中,G等位基因携带者空腹血糖较TT基因型者低(P<0.01)。③2型糖尿病患者中,G等位基因携带者空腹胰岛素(P<0.01)、胰岛素抵抗指数(P<0.05)及空腹血糖(P<0.05)较TT基因型者低。结论AdipoR1基因与山西汉族人群糖代谢及胰岛素抵抗相关,与2型糖尿病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抗凝血酶Ⅲ水平在临产孕妇血浆检测中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体检中心健康非孕妇女40例,正常临产孕妇40例以及妊娠高血压妇女20例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三组患者D-D、Fib以及AT-Ⅲ水平差异。结果正常临产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Fib、D-D水平明显升高(P<0.05),AT-Ⅲ明显下降,妊娠高血压症组和正常临产组比较,,Fib、D-D水平明显升高(P<0.05),AT-Ⅲ明显下降(P<0.05)。结论 D-D、Fib和AT-Ⅲ可较好的反映临产妇凝血和纤溶之间的平衡状态,对预测和治疗产妇血栓类疾病以及产后出血等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迎秋  王超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0):271-272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检测对诊断病毒性肝炎的结果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对118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及40例健康对照组分别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以及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并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症肝炎及肝硬化患者检测PT、APTT和TT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均高于对照组;FIB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只有急性肝炎高于对照组,其他均小于对照组。急性肝炎与对照组比较,其PT、TT和FIB均(P<0.05),APTT则(P<0.01);慢性肝炎与对照组比较,其PT和TT均(P<0.05),APTT则(P<0.01);慢性肝炎与对照组比较,其PT和TT均(P<0.05);APTT亦为(P<0.01);重症肝炎和肝硬化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均(P<0.01)。结论病毒性肝炎检测凝血功能指标,对准确地反映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疗效观察及判断预后都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肾病综合征患者常用凝血-纤溶项目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测定肾病综合征患者常用凝血-纤溶项目,探讨其在肾病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20例正常人和30例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血小板记数(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b)、凝血因子Ⅺ、Ⅹ、Ⅸ、Ⅷ的活性和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结果Fgb、PLT、D-D增多,TT延长;Ⅹ、Ⅺ、Ⅷ因子的活性增强与正常对照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APTT时间缩短,AT-Ⅲ、t-PA减少,与正常对照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PT、Ⅸ与正常对照相比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病综合征患者存在凝血活性亢进,纤溶活性减弱,测定凝血-纤溶系统的项目,对肾病综合征易出现高凝状态形成血栓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Ⅶ、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对40例AMI患者血浆FVIIag含量、FVIIa水平、FVII;C及AT-Ⅲ水平进行检测,并与20名健康人进行比较,分析其变化,并探讨其在急性心血管事件中的意义.结果 AMI患者血浆FVIIag含量、FVIIa水平及FVII:C高于(P〈0.05或P〈0.01),且FVIIa水平升高更显著,而血浆AT-Ⅲ活性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 血浆凝血因子Ⅶ和AT-Ⅲ参与AMI时的凝血过程,血浆活化凝血因子Ⅶ增高及AT-Ⅲ活性降低可能是急性心血管事件敏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黄莉萍 《临床医药实践》2014,23(10):723-727
目的:观察D-二聚体(D-D)与白细胞(WBC)对孕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前状态(Pre-DIC)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57例妊娠并发生DIC的患者为妊娠DIC组,另选健康体检妇女30例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妊娠妇女30例,为正常妊娠组。采用美国ACLAd-vance全自动血细胞凝集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D-D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WBC)按常规方法。纤维蛋白原(Fib)、AT-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分析三组PT,TT,APTT,Fib,PLT,AT-Ⅲ,D-D,WBC,3P阳性率的差异,同期观察妊娠DIC组中不同诱因:胎盘早剥、羊水栓塞、死胎引产、先兆子痫、子宫破裂及难治性宫缩乏力患者PT,TT,APTT,Fib,PLT,AT-Ⅲ,D-D,WBC检测的差异,并通过图示分析找到D-D,WBC对Pre-DIC的预测范围值。结果:三组PT,TT,APTT,PLT,AT-Ⅲ,D-D,WB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TT,APTT,D-D,WBC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妊娠DIC组各种诱因的凝血因子PT,TT,APTT,Fib,PLT,AT-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种诱因的PLT,AT-Ⅲ两两比较,PLT除B-D、B-C无差异外,AT-Ⅲ除C-D无差异外,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孕妇PreDIC的预测指标D-D>2 mg/L且<2.4 mg/L,WBC≥14×109/L。结论:妊娠妇女血D-D含量、WBC升高到一定值,结合起来拟可作为妊娠Pre-DIC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患者血浆的凝血、抗凝及纤溶相关参数的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77例冠心病患者、56例脑梗死患者和44例糖尿病患者与105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样本用凝固法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活性,用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含量,用发色底物法检测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结果冠心病组PT活性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病例组FIB、D-二聚体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增高, AT-III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减低。结论检测FIB、D二聚体、AT-Ⅲ对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具有比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张彬 《淮海医药》2024,(1):17-21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及纤溶指标检测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某院收治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78例作为观察组,并依据不同妊娠结局将观察组分为妊娠期高血压(32例)、轻度子痫前期(24例)、重度子痫前期(22例)3个亚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78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受试者及观察组3个亚组间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抗凝血酶Ⅲ(AT-Ⅲ)]及纤溶指标[D-二聚体(D-D)、预测纤溶指数(EPL)、纤溶指标(LY30)],绘制ROC曲线分析PT、TT、APTT、AT-Ⅲ、D-D、EPL、LY30及联合检测诊断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临床价值。结果:观察组PT、TT、APTT、AT-Ⅲ[(9.56±1.13)s、(12.41±1.15)s、(25.69±2.13)s、(91.63±7.58)%]均小于对照组[(13.02±1.28)s、(16.18±1.25)s、(34.58±2.41)s、(105.89±10.12)%],观察组3亚组间重度子痫前期<轻度子痫前期<妊娠期高血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系统发生异常改变,对其进行血浆凝血四项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40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和4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以及纤维蛋白原(FIB)的含量,并进行比对和分析。结果肝硬化组FIB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肝硬化组PT、APTT、TT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发生广泛性出血等并发症,对其进行凝血功能检测,对预防肝硬化患者出血倾向等并发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2型糖尿病患者凝血状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凝血指标的改变并探讨糖尿病高凝状态与微血管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全自动血凝仪检测3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及49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PT、APTT、TT及FIB值。结果糖尿病组APTT较正常对照组缩短,FIB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伴微血管病变组差异更明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01)。结论糖尿病患者凝血功能改变与微血管病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血浆中凝血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50例临产孕妇(实验组)和100例健康育龄非孕妇女(对照组)进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及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等指标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实验组的PT、INR和TT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Fib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APTT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临产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在临产前进行凝血功能指标的检测,可了解妊娠产妇体内凝血状况,预防和治疗产中、产后异常出血及防治DIC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血栓弹力图(TEG)与凝血指标应用于急诊创伤患者输血治疗中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采集2019年1月-2021年8月在某院接受输血治疗的80例急诊创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输血治疗指导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凝血四项指标检测指导输血治疗)和观察组(TEG检测指导输血治疗)各40例,比较两组输血前、输血24h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血制品使用量、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院内病死率。结果:输血24h,两组PT、APTT、TT均较输血前缩短,血浆FIB水平较输血前升高,且观察组PT、APTT、TT短于对照组,血浆FI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血小板及红细胞使用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院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凝血指标检测指导创伤患者输血治疗相比,TEG检测指导输血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减少血制品使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肝衰竭患者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42例肝衰竭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前后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bg)。结果治疗后PT、INR、AT-Ⅲ均有明显改善(P〈0.05),而Fbg、APTY、TT、PTA无显著改善(P〉0.05)。结论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能部分改善肝衰竭患者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6.
彭金亮  张君  周宇明  曹春水 《江西医药》2022,(11):1752-1755
目的 研究竹叶青蛇咬伤患者凝血因子消耗水平及与凝血四项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2020年4月至2021年10月共收集明确竹叶青蛇咬伤患者60名,入院后即对患者行凝血相关指标检查,并及时给予治疗;同时选取6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竹叶青蛇咬伤患者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bg)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咬伤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D-二聚体(D-Dimer)明显升高(P<0.01);咬伤患者凝血因子六项检测中,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仅凝血因子Ⅶ(FⅦ)显著下降(P<0.01),且FⅦ的下降程度与Fbg下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血小板、凝血因子Ⅶ参与了竹叶青蛇咬伤致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主要过程。竹叶青蛇咬伤患者血清FⅦ的下降程度与Fbg下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对本院2005年1月至2011年4月42例肝硬化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PLT)进行检测,与同期42例健康体检者的相同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肝硬化患者PT、INR、TT和APTT较健康体检者明显延长(P<0.05),FIB和PLT比健康体检者显著减少(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液凝血共建明显减弱,机体处于低凝状态,检测凝血指标对于预防肝硬化患者继发性出血、了解其肝功能状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与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郑州市儿童医院ICU收治的脓毒症患者72例,根据APACHEⅡ评分分为低分组、中分组和高分组;根据临床预后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各组的凝血功能指标。结果不同APACHEⅡ评分组的PT、PLT及AT-Ⅲ差异显著(P<0.05);死亡组的PT较存活组显著延长,AT-Ⅲ以及PLT均较存活组显著降低(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PT、AT-Ⅲ、PLT与APACHEⅡ评分呈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的病情越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程度越严重,临床预后越差,早期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凝血功能障碍有利于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9.
妊娠晚期妇女凝血功能测定临床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通过检测妊娠晚期妇女的血浆中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含量(FIB),探讨妊娠晚期妇女凝血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PT、INR、APTT、TT、FIB采用美国Couter公司生产的ACL-200全自动血凝仪,检测64例正常女性和354例妊娠晚期妇女血浆凝血功能,比较其相关性。结果:妊娠晚期妇女血浆TT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P>0.05),INR、APTT、FIB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检测妊娠晚期妇女血浆凝血功能指标是否有出血倾向和血栓形成,对预后的发展方向及动态观察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研究AT-Ⅲ、D-dimer的水平,探讨新生儿凝血功能紊乱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SIRS/MODS)中的表现.方法:对87例SIRS新生儿及40例非SIRS新生儿血浆AT-Ⅲ活性、D.dimer含量进行检测.结果:SIRS组与正常对照组和非SIRS对照组比较,AT-Ⅲ活性明显减低,D-dimer含量明显升高;SIRS组AT-Ⅲ、D-dimer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非SIRS对照组(65.5%、56.3%vs 12.5%、10.0%,P<0.05);SIRS合并MODS与SIRs未合并MODS者比较,AT-Ⅲ活性明显减低,D-dimer含量明显升高;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AT-Ⅲ活性明显减低,D-dimer含量明显升高.结论:SIRS新生儿存在凝血机制异常,合并MODS者,凝血功能紊乱越显著,病死率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