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医治疗与护理中,饮食有着重要的作用。《素问.脏气法时论》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里所说的“毒药”是指治疗性药物,以攻邪治病为主;而谷、果、畜、菜是为食疗性食物,以调养机体为主,即为饮食护理。药食合用,则“补精益气”。由此可知,古代医学家已经注意到食与药之不同和食与药之协同。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掀起了“食疗和补益”热,许多专著相继问世。在此笔者从康复医学角度谈谈饮中医食护理的有关问题。对中医饮食护理的认识中医饮食护理是用具有补益作用的食物增强体质,康…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历来注重饮食问题,认为生命健康与日常的饮食方式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黄帝内经·太素》调食篇中指出:"五谷、五畜、五果、五菜,用之充饥,则谓之食,以其疗病,则谓之药。"意在表明食物和药物的来源相同,阐明了药食同源的思想。神经衰弱作为一种常见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海派中医陈存仁曾对如何应用食物疗法治疗神经衰弱进行过论述,重点将神经衰弱分为四大类,分别为:脑神经衰弱、性神经衰弱、因贫血导致的神经衰弱、因久病不愈导致的神经衰弱。通过探讨陈存仁应用食物疗法治疗神经衰弱的思路,用以传承和弘扬中医"以食疗病"的方法,为临床治疗及日常预防神经衰弱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食疗溯源     
周平方 《气功》2010,(3):224-227
食疗,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上那是很悠久的了。食疗源于饮食。先民最初的饮食与动物不会有什么区别,不食则饿,食则止饥,不饿则悦,维持简单的动物性质的生活。先民经过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逐渐发现食可疗饥,食可治病,食可健身,食可养生,这便是食疗之本原。  相似文献   

4.
食疗溯原     
食疗,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上那是很悠久的了。食疗源于饮食。先民最初的饮食与动物不会有什么区别,不食则饿,食则止饥,不饿则悦,维持简单的动物性质的生活。先民经过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逐渐发现食可疗饥,食可治病,食可健身,食可养生,这便是食疗之本原。  相似文献   

5.
食疗溯源     
周平方 《养生月刊》2010,31(3):224-227
食疗,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上那是很悠久的了。食疗源于饮食。先民最初的饮食与动物不会有什么区别,不食则饿,食则止饥,不饿则悦,维持简单的动物性质的生活。先民经过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逐渐发现食可疗饥,食可治病,食可健身,食可养生,这便是食疗之本原。  相似文献   

6.
探讨历代医家在妇科病治疗中采用的单一食疗、先食后药、先药后食、药食并用等各种食疗方法,并根据妇人体质、病证特点,以食疗调理妇人体质偏颇。妊娠哺乳期应用食疗避其药毒;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先以食疗纠其偏,再用药物攻其邪;药后食疗助阳发散药力;峻猛之药攻下后以食疗斡旋胃气;疾病治疗后期食疗调摄;药食同源同理相伍应用和"借道伐虢",对妇科临证食疗应用与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食忌,又称食禁。食忌,食禁的含义是指进食时的忌讳和禁忌,食忌是中医食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食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是指单纯的食疗过程,广义的食疗则包括治疗和禁忌两个方面。治疗是于疾病发生以后或者阴阳失去平衡时所采取的补救措施,食忌则是于疾病发生之前所采用的主动防范措施。食忌应贯穿于病前防治、病中治疗和病后调养等疾病发生、发展、愈后康复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8.
指出融入民族哲学、心理、习惯、气质、风俗的药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分析了传统文化药食观的几个特点,即:食为药之先,药食结缘;传统医学观对饮食观的巨大影响和支配食疗与医疗、食养与劳养的区别,是传统药食观的进步观。针对现代人在药食上的误区提出了树立以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的药食观。  相似文献   

9.
胆囊炎、胆石症的发病及复发与饮食密切相关。中医素有“药食同源”之说,《内经》曾有“虚则补之,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和“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等饮食疗法的论述。饮食疗法简称食疗,首先应遵循食疗原则,主要是注重辨证施食,并辅以药膳。食疗原则胆囊炎、胆石症的食疗目的是注意饮食习惯避免诱发疼痛发作(即胆绞痛),并保证胆囊收缩正常,使胆汁排泄通畅,去除引起胆汁淤滞的因素,抑制胆石的生成。其食疗的基本原则是:1饮食规律忌暴饮暴食。2控制脂肪摄入,适量摄取蛋白质3材料要新鲜,烹调要柔软,口味要清淡。4少吃辛辣品,禁饮酒。5多吃蔬菜、水果,…  相似文献   

10.
古代医籍中关于食疗的记载颇多,但无辨证施食之名称。从实践证明:食疗离不开辨证。只有正确地辨证,才能达到食疗之目的。为了使辨证施食更好地指导临床,充分发挥食疔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故试论之。辨证施食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辨证,就是分析、辨别、认识疾病的证候;施食就是根据证候确定饮食。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素问·生气通天论》就云:“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素问·藏气法时论》又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  相似文献   

11.
《食疗本草》食药用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疗本草》所记载食用药物(食药)用法内容丰富,不但包括传统中药用法中各种剂型,而且根据食疗特点,记录了很多膳食治疗方法,如粥、膏、各种面食,制作和服用都很贴近人们的生活,容易为人们接受;此书还体现了食药用法"因病而异"的思想。本文就《食疗本草》之食药用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佤族食疗     
食疗是以食物治疗疾病、保养身体,达到健康的目的。“医食同源,药食同源”,饮食一方面为口腹饱餐美味享受之资,一方面又为医药文化的源头之一。食疗文化的最大特点,是于日常人生必需的饮食之时,在不知不觉、有意无意之间,治疗疾病,强身益寿。云南佤族的食疗也具有同样的功效。佤族同胞在生活的长期实践中,认识、体验和积累了丰富的食疗经验,下面是佤族常用的部分食疗方。  相似文献   

13.
食疗溯源     
食疗,在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先民最初的摄食与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不食则饿,食则止饥,不饿则悦,维持简单的动物性质的生活。先民经过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逐渐发现食可疗饥,食可治病,食可健身,食可养生,这便是食疗之本原。  相似文献   

14.
正《内经》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唐·孙思邈:"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脾爽志  相似文献   

15.
药膳食疗是取了药物之性,食物之味,使食借药力,药助食威。因此,食疗既不同于一般的中药方剂,又有别于普通的饮食,是一种既有药物功效,又有食物美味的特殊食品。  相似文献   

16.
药膳食疗在我国历史上出现很早,商代就有以饮食疗病的记载。屈原所著的《离骚》中记载的“雉羹”即为药食结合之品。战国时代齐国齐桓公在九会诸侯时举行的“八盘五簋宴”,厨师易牙烹煮了名馔五味鸡,即为药食结合的药膳。五味鸡为五味子与鸡烹煮而成,不但为美味佳肴,且能治  相似文献   

17.
饮食治疗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食疗与药疗,它们相互依存与补充,共同发展,在人们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素有“医食同源”的说法。从神农尝百草,到《千金方》的“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後命药”之说,我们从文献了解到:人类在寻找食物过程中,  相似文献   

18.
小儿肾脏病的药膳疗法赵鉴秋(青岛市中医院,266012)药膳亦称食疗。是中医药学宝库的瑰宝,又是我国饮食文化中的一硕明珠。它历史悠久,内通丰富,治病养生,效果显著。中医学认为“医食同源,药食同源,寓医于食,寓药于食”。药膳食疗既不同于一般的中医方药,...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食疗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独放的一朵奇芭,为世代炎黄子孙的健康长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早在战国时期著名的医药学家扁鹊曾说:“人之所依形也。……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志以资气血。若能以食平疴,释情遗疾者,可谓良工……。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是以圣人先用食禁以存生,后制药以防命也。故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气味温补以存形精。”这种先食疗,后药治的精辟理论,符合人体生理和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20.
历代医家对“食疗”极为重视,认为“医食同源”,食物即药物。如唐代医家孙思邈在他所著的《千金要方》中专列“食疗”一门,认为“夫为医者,尚须先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后不愈,然后用药”。下面仅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