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经筋即经脉之筋,十二经筋即十二经脉之筋马莳说:“各经皆有筋”(见张志聪、马莳《黄帝内经灵枢合注》)。经筋是十二经脉的连属部分,是经络学说的内容之一。古人以十二经筋总括全身之筋,把人体的筋肉组织隶属于十二经脉。因此,十二经筋的名称,在人体的分布、循行与十二经脉基本上一致。但是,经筋没有十二经脉那样冠以脏腑之名,而直接称之  相似文献   

2.
经筋实质、经筋病病机与治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经筋实质探讨1.1十二经筋实质探索《针灸学》第7版教材认为,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具有结、聚、散、络的特点。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正如《素问.痿论》所云:"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内经》经筋实质究竟是什么?古今医家、学者不乏探索,颇多争论,至今无定论。  相似文献   

3.
经筋隶属于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在肢体外周的连属部分,亦即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位于人体浅表筋肉关节间相互联系的循行系统。《灵枢·经筋》对十二经筋的起止循行、病候及其治疗等,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笔者对其内容初加研讨,略有所得。兹不揣浅陋,简述于下: 一、经筋分布循行特点的理论意义十二经筋按部位分为手足三阴、三阳。各条经  相似文献   

4.
《针灸学》教材中的十二经筋内容是强调从经脉角度对筋的分类与概括,其隐含之意,是将外在体表骨节之筋,等同于经筋。也许是"筋者,肉之力也,从力、从肉、从竹",使人们倾向于将经筋解读为连属骨节、具条索形的外在筋肉部分,而忽视了其体内分布。这对全面理解《灵枢·经筋》容易造成误导。笔者试结合《黄帝内经》原文,重点对十二经筋内行部分(内经筋),分别从其形、其用展开论述,认为内经筋可分为"系""膜"两大类,并发挥固定脏腑、协助呼吸、通行原气三大作用,应纳入十二经筋体系。  相似文献   

5.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经筋病一般表现为经筋循行处筋肉、关节的疾患,以疼痛、运动障碍为主。经筋病的治疗"以痛为腧"为基本的治疗方法,强调局部取穴的重要性。同时,配合以灶为腧、整体观念取穴,通过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近治与远治的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经筋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经筋疗法治疗经筋病前景广泛,概述如下。 1经筋病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内、关节,即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其分布范围与十二经脉大体一致。“诸筋者,皆属于节。”经筋起着约束骨骼、活动关节、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及维持正常的体位姿势的作用。经筋病最早见于《灵枢·经筋》篇,可概括为:“其病当所过者肢痛及转筋”或“其病当所过者肢痛转筋”。  相似文献   

7.
赵勇  董福慧  张宽 《北京中医》2008,(9):705-707
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经筋病候之筋急者多表现为十二经筋的痹症。本文从软组织力学角度探讨经筋病理状态下的结构,分析经筋痹痛的机理,以及经筋病灶点的分布规律,并且提出经筋“结”“聚”由“应力集中”、经筋痹痛由“软组织张力增高”两方面原因所致。针对这种病理特点,在经筋痹痛软组织张力高点针刺或刺络拔罐,即可改变经筋痹痛处筋膜层的“结”“聚”与张力,达到减压减张的作用,从而使筋骨关节应力平衡,痹痛消失,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8.
经筋疗法的源起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筋疗法是多年来在医治疑难杂症中,发掘中医《内经》经筋学理论而形成的非药物疗法,而且是以经筋手法为主体的、直接作用于人体“筋肉系统”的综合疗法。它开辟了中医非药物综合疗法的新途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现就笔者的点滴体会,述抛砖之笔如下。一、经筋疗法具有坚实的实践与理论基础 首先,经筋疗法来源于临床,它积于10余万人次、10余年来医治疑难杂症的临床经验总结。第二,在临床实践中,运用生物力学原理来考查人体的生态动态活动,并结合中医古籍中“十二经筋图线”去研究人体经筋性疾病形成的机理,并获得了对筋性疾病及其与筋肉相…  相似文献   

9.
从《灵枢·经筋篇》所论十二经筋病候看,经筋为病多表现为十二经筋循行所过之处筋肉或与动作有关的疾患,如挛急、掣痛、转筋、强直、弛纵、关节活动不利及肢体痿废不用等。临床常见的肩周炎、网球肘、肋间神经痛、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等各种软组织伤病及偏瘫、截瘫、重症肌无力、小儿麻痹症等多种瘫痪性的疾病均属于经筋疾患。我们  相似文献   

10.
十二经筋是经络系统在肢体外周的连属部分,由于它的循行、分布、病候及作用等,都着重于“筋肉”,所以称为“经筋”.1 十二经筋的特点1.1 经筋的循行特点,是只在四肢、躯体和胸郭、腹腔,并不入属内脏,突出了经络系统在体表的组织功能.它与十二经脉或内或外;十二经别之着重内部脏腑的循行方式,均不相同.1.2 经筋的分布特点,可概括为“结聚散络”.“结”,是指经筋的结合,多在关节、肌肉部位.“聚”,是指经筋的聚拢,主要指肌腱部位.“散”,是指经筋的散布,主要指肌肉纹理部位.“络”,是指经筋的联缀作用,约束四肢百骸,利于关节屈伸活动.  相似文献   

11.
中华经筋疗法的临床发掘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敬伟  黄艺 《中国针灸》1997,17(7):413-414
中华经筋疗法的临床发掘应用研究黄敬伟,黄艺(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培训部,南宁530001)主题词十二经筋,经筋疗法我国的经流疗法k术起源于《灵枢·经筋》篇。《内经》叙述的经络学说包括两大理论体系: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及络脉组成的经脉体系和由十二经筋、十...  相似文献   

12.
石学敏经筋刺法临证经验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筋是中医学对人体运动系统结构及功能的概括。十二经筋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具有连缀四肢关节,约束骨骼,维络周身,主司运动的功能,其病变主要表现为经筋循行所过部位筋肉、关节的运动障碍和疼痛,十二经筋只有在经脉气血濡养以及经气的正常调节下才能发挥其综合生理效应。石学敏院士根据经筋病候特点,设立经筋刺法,临床治疗屡获量效,形成了其独特的临证特点。  相似文献   

13.
第八节十二经筋“经筋”的生理也是与经脉一样,只因为它是专门循行于体表面与筋内部分,又多作用于筋骨方面,故称经筋。经筋也分为手足三阴三阳十二个系统,它的特点是:(1)经筋是循行体表不入内脏,故其病症大多系四肢头身的筋肉疾患,很少涉及内脏;(2)  相似文献   

14.
经筋痹痛的软组织力学变化分析与治疗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勇  董福慧  张宽 《北京中医药》2008,27(9):705-707
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经筋病候之筋急者多表现为十二经筋的痹症.本文从软组织力学角度探讨经筋病理状态下的结构,分析经筋痹痛的机理,以及经筋病灶点的分布规律,并且提出经筋"结""聚"由"应力集中"、经筋痹痛由"软组织张力增高"两方面原因所致.针对这种病理特点,在经筋痹痛软组织张力高点针刺或刺络拔罐,即可改变经筋痹痛处筋膜层的"结""聚"与张力,达到减压减张的作用,从而使筋骨关节应力平衡,痹痛消失,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5.
经筋是经络系统在人体体表的连属部分,其分布部位及病侯着重表现左筋肉方面,病变沿着循行部位发生,位置较表浅,临床上多表现为筋肉的拘挛、弛缓、转筋和抽搐等。其表现类似于软组织损伤。根据经筋特点对筋脉病变进行诊断,并以推拿手法治疗的方法称为经筋推拿疗法。推拿部位多是手、足三阳、三阴经筋等十二经筋所过之处,如腿、臂、肘、肩、腰、髋、膝、踝等。经筋推拿疗法的手法原则是:根据经筋分布区域与途径的病理改变与表现,进行顺经推拿,“祛瘀、解痉、散结、复正”为手段,使经筋疏通,达到治病的目的。经筋推拿手法常用的有推…  相似文献   

16.
正经筋病证首见于《灵枢·经筋》篇,同时提出"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目前文献报道治疗经筋病证的方法多为手法、针刺、火罐等。笔者根据经筋理论在临床运用汤药试治经筋病证,亦取得了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1从经筋的循行和病证表现论治经筋隶属于十二经脉,位于人体表浅筋肉间互相联系的循行系统。张景岳言:"十二经筋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而后盛于辅骨,结于肘腕,系于关节,联于肌肉,上于颈项,终于头  相似文献   

17.
梁树勇  韦英才 《陕西中医》2012,33(8):1103-1104
<正>腰背肌筋膜炎为临床常见病之一,临床治疗方法较多,但从经筋论治不多见。笔者拟采用壮医经筋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以此探讨经筋与肌筋膜炎的关系,不当之处,敬请同道指正。十二经筋与肌筋膜的生理关系《素问·痿论》称"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  相似文献   

18.
程永 《中医药信息》2023,40(11):63-70
目的:探讨基于中医脏腑经络系统的“神主导气”的作用途径及临床意义。方法:从《内经》《难经》相关篇章、条文出发,结合现代解剖生理特点分析脑髓生成、生理病理特点、主要经脉联系、神机感受途径与神主导气途径。结果:“神主导气”的传导途径为:脑为髓海,产生并发动神机,通过“中枢经筋”(足少阳之筋在头部“维筋相交”与手阳明之筋在头部左右相交)交叉接受脑之神机并传导于督脉,并通过督脉联系的全身经脉传导神机于五脏六腑和十二经筋系统(外周筋肉系统),经筋接受脑之神机“主束骨而利机关”,从而产生肢体运动;跷脉系统在脑内与足少阳经筋“维筋相交”之部分“并行”,交叉接受脑之神机并通过跷脉和与之相联系的经脉通达十二经筋系统,从而发挥协调平衡、调节随意运动和睡眠的作用。神机感受途径为:五脏六腑、精、筋、骨、血、气、肌肉的精气(神气)→(相关经脉)上注于目→与脉并为系(目系、眼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与督脉、足太阳关联,从而发挥神机感应和协调运动等作用。结论“:神主导气”途径理论模型的建构,便于从系统与全局维度,厘清神机传导各环节病位与病期,有助于分清病位、定位施治,辨明病期、分期论治、精准施策,拓展对神经系统、...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通过对十二经筋的作用、十二经筋病候、经筋痛证诊断方法及经筋痛证的治疗方法的讨论,探讨经筋理论对痛证临床诊治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历代医家对“以痛为输”进行了解释,近代学者结合临床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对疼痛点的不同认识,二是与阿是穴的关系。重温《内经》有关条文,认为“以痛为输”是《灵枢·经筋》提出的取穴方法,而经筋病变多集中于入腠袭筋之体表筋肉之处,其症候主要表现为疼痛为主,并以压痛为主要病理反应,而经筋不能传输气血,无穴可言,唯有“以痛为输”作为治疗经筋痹证的优化取穴方法。“以痛为输”属阿是取穴法的一种,与经穴、奇穴以外无明确定位的一类腧穴的总称——阿是穴的概念不同,当明辨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