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8 毫秒
1.
肝星状细胞的激活在大鼠小肝移植供肝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明  万钧  黄志强  周宁新 《医学争鸣》2005,26(8):708-710
目的: 在大鼠小肝移植模型的基础上,检测大鼠小肝移植中肝星状细胞的激活在供肝损伤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小肝移植模型;按供肝与受体肝重量比,分全肝移植组和小肝移植组.观察两组7 d生存率;术后6 ,48 h处死大鼠,取下肝脏标本,应用α-SMA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测定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的激活程度.结果: 成功建立了大鼠小肝移植模型;全肝移植组和小肝移植组7 d生存率分别为91.7%(11/12)和16.7%(2/12);两组间比较,在各时间点上,小肝移植组α-SMA的表达均高于同一时间点全肝移植组α-SMA的表达,表明小肝移植组HSC激活的程度总体上高于全肝移植组.结论: 在大鼠小肝移植中,肝星状细胞的激活与供肝的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改良二袖套法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建立稳定的小体积(30%)大鼠肝移植模型的方法.方法 SD大鼠为模型动物,体内切肝方法获取30%小体积供肝,采用改良二袖套法共完成100例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模型.结果 小体积肝移植术后,受体2天和7天生存率分别为78%和62%.结论 采用改良二袖套法结合体内切肝技术,可以建立稳定的小体积大鼠肝移植模型.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和细致的操作是成功建立小体积大鼠肝移植模型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苏明  万钧  黄志强  周宁新 《医学争鸣》2005,26(12):1073-1074
目的:在大鼠全肝移植模型的基础上,检测大鼠全肝移植中,肝星状细胞的激活在供肝冷缺血损伤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全肝移植模型,按冷缺血时间,分为冷缺血1h组和冷缺血5h组.观察两组7d生存率;术后6,48h处死大鼠,取下肝脏标本,应用d—SMA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测定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的激活程度.结果:成功建立了大鼠全肝移植模型;冷缺血1h组和冷缺血5h组7d生存率分别为91.7%(11/12)和25%(3/12);两组间比较,在各时间点上,冷缺血5h组d-SMA的表达均高于同一时间点冷缺血1h组d-SMA的表达,表明冷缺血5h组HSC激活的程度总体上高于冷缺血1h组.结论:在大鼠全肝移植中,肝星状细胞的激活与供肝冷缺血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的技术改进及肝再生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目的:建立稳定的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并初步观察移植后肝脏再生的情况。方法:雄性SD大鼠,采用改良“二袖套法”建立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无肝期(17.0±3.5)min。分别称取供、受体肝脏重量及供肝重量。术后1、4、7天处死大鼠,称取肝脏重量并取肝组织行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1周存活率85%。术后7天时受体肝脏重量已恢复至术前水平。组织学检查术后4、7天的肝组织可见二倍体及多倍体的肝细胞。结论:通过技术改进,提高了该模型建立的稳定性。大鼠减体积肝移植后供肝仍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  相似文献   

5.
大鼠肝移植术后肝脏再生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体积大鼠肝脏移植后肝的再生性变化。方法:利用大鼠全肝原位移植和减体积肝移植模型,将不同体积的肝移植给体积相同的受体,观察术后移植肝的体积变化及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供体肝脏与受体肝脏重量相同,移植术后无明显变化,而供体肝脏小于受体肝脏,移植后迅速生长,7d可接近原受体肝脏的大小。结论:大鼠肝脏移植后再生能力增强,肝脏再生的大小取决于受体肝脏的大小,而与原\供体肝脏大小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模拟建立大鼠40%小肝移植大鼠动物模型.方法 通过肝周骨骼化去神经效果解剖,原位灌注和肝切除术建立大鼠原位40%小肝移植动物模型.结果 40%小肝原位部分肝移植1d生存率为90.0%(18/20),2 d生存率为85.5% (17/20),4d生存率为65.0%(13/20),7d生存率为60.0% (12/20).结论 通过技术改进,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及模型的稳定性,成功建立小肝移植大鼠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7.
50例成人活体肝移植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成人间右半肝移植中如何保证供、受体的安全.方法 分析2002年1月至2006年7月施行的50例成人活体右半肝移植,包括47例不含肝中静脉(MHV)的右半肝移植及3例双供肝肝移植.受体原发病主要包括:乙肝肝硬变30例(60%,含急性肝衰12例),肝细胞肝癌15例(30%).供体常规行三维CT计算全肝体积及右半肝体积,对供、受体采用了一系列术前评价及手术技术改进.结果 52例供体共摘取49例右半肝及3例左半肝,49例右半肝均不含肝中静脉,质量为400~850 g(中位质量550 g),与受体标准肝质量比为31.74%~71.68%(平均45.35%),供体残肝体积均大于全肝体积的35%.52例供体发生并发症4例(7.69%),无死亡,术后住院时间7~30d(中位11d).50例受体(含3例双供肝受体),随访2~52个月(中位9个月),发生并发症13例(26%),4例(8%)死亡,1年实际生存率92%.结论 采用不包含MHV的右半肝移植术,术前CT测量残肝体积>35%和右半肝移植物与受体标准肝质量比>40%,是保证供、受体安全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稳定的大鼠全血供原位肝移植模型.方法:单人直视以"二袖套"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为基础,将供体的肝固有动脉和受体的肝固有动脉行套入式微血管吻合重建肝动脉血供.结果:20例肝移植大鼠,2 d存活率95%(19/20);1周存活率80%(16/20);1个月存活率70%(14/20).结论:单人直视下采用二袖套法加套入式微血管吻合重建肝动脉血供的方法可建立稳定的大鼠全血供原位肝移植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原发病严重程度与供肝体积大小对成人间活体肝移植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2年1月至2007年1月我中心行成人间活体肝移植70例.按供肝体积大小与受体术前修正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MELD-AS)分组,分析受体1年生存率与并发症率.结果 受体1年生存率与并发症率分别为87.1%及34.3%.MELD-AS评分为1~13分的病人的生存率在大、小体积供肝组分别是100.0%及83.3%,其并发症率分别是14.3%和16.7%;MELD-AS评分为14~24分的病人的生存率在大、小体积供肝组分别是94.4%和75.0%,其并发症率分别是38.9%和50.0%;MELD-AS评分为25分及以上的病人的生存率在大、小体积供肝组分别是77.8%和25.0%,其并发症率分别是52.9%和50.0%.在MELD-AS评分为25分及以上组内,大、小体积供肝组间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结论 成人间活体肝移植受体术后生存率同时受术前MELD-AS评分和供肝体积大小的影响.大体积供肝将提高术前MELD-AS评分为25分及以上的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适当改进经典四氯化碳模型复制方法。方法采用适当改进的40%(体积比)四氯化碳腹腔注射造模,造模结束后检测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HPC3、C4、LN、HA含量;通过Mallory染色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模型组肝湿重、肝指数、HPC3、C4、LN、HA含量以及肝纤维化程度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本法能够成功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死亡率极低,从而提高了模型质量以及实验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人羊水干细胞(hAFSC)移植对CCl4诱导性肝硬化大鼠的改善。方法使用贴壁法分离培养羊水干细胞,Western blot法鉴定。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8)和肝硬化组(n=16),肝硬化组采用60%的CCl4植物油皮下注射7周,制造肝硬化模型,再随机分成肝硬化模型对照组(注射等体积PBS,n=8)、hAFSC移植组(n=8)。直接经肝内注射hAFSC,3周后处死所有大鼠,肝组织石蜡切片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分离的羊水干细胞均表达特异性标记物Oct-4、SSEA-4。与大鼠肝硬化模型组比较。肝硬化程度明显减轻,假小叶附近脂肪化细胞和肝组织中胶原纤维的量明显减少。结论 hAFSC肝内移植可减轻大鼠肝硬化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肝硬化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肝重量恢复与肝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 :以CCl4 制备肝硬化大鼠动物模型 ,并行 70 %肝切除术 ,以胃泌素、香菇多糖及生理盐水治疗 1周 ,观察大鼠肝脏重量的恢复情况及肝功能改善情况。 2周后再次观察各指标。结果 :3组大鼠肝脏重量均有不同程度恢复 ,以胃泌素组为显著 ,且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3组大鼠肝功能各组间无显著差异 ,且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改善。结论 :肝硬化大鼠肝脏可以再生 ,但肝功能短期内不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IPC)对减体积肝移植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行50%减体积肝移植,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和IPC组,检测术后2、6、24 h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变化。检测术后24 h肝组织形态学变化、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检测髓性过氧化物酶(MPO)活性以反映中性粒细胞浸润情况;ELISA法检测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IPC组术后6、24 h ALT水平显著下降(P〈0.01);组织病理学显示,Control组肝细胞明显空泡样变性伴局部坏死,小叶结构破坏,门脉周围水肿、充血,炎症细胞浸润明显,而IPC组损伤减轻;与Control组比较,IPC组MDA水平显著下降而SOD含量则明显增加(P〈0.01),肝组织中TNF-α和MPO亦显著降低(P〈0.01)。结论IPC明显减轻减体积肝移植术后再灌注损伤,其机制部分与增强抗氧化、抑制脂质过氧化、减轻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对酒精性肝病大鼠创伤弧菌(VV)脓毒症凝血因子的影响。方法将制成酒精性肝病模型的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酒精性肝病对照组(AC组)、酒精性肝病抗菌药物对照组(AA组)、酒精性肝病VV脓毒症模型组(AV组。共4组)和酒精性肝病VV脓毒症抗菌药物治疗组(AVA组,共4组),并设正常对照组(NC组),观察各组不同时点内血浆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FIG)、凝血酶Ⅲ活性(AT: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和ALT、AST水平及其动态变化。结果AV组染菌后6、12、24h时的FIG水平均明显高于NC组和AC组;染菌后6、12、24h时的AT:A水平均较NC组和AC组显著降低;染菌后2、24h时的t-PA水平较NC组和AC组增高;染菌后2h时PAI-1水平较NC组和AC组增高。AVA组染菌后12、24h时的FIG水平均较NC组和AC组增高,6、12h时的FIG水平较同时点的AV组降低;染菌后12h时的AT:A水平均较NC组和AC组降低。但24h时的水平则较NC组、AC组和同时点的AV组增高;24h时的t-PA水平较同时点AV组降低;PAI-1水平和NC组、AC组和AV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酒精性肝病大鼠VV脓毒症表现为持续加剧的高凝状态,早期伴有纤溶抑制,后期伴有继发性纤溶亢进,动态检测凝血因子可反应病情严重程度;头孢哌酮钠与乳酸左氧氟沙星联用有利于纠正VV脓毒症大鼠凝血系统的紊乱。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环孢霉素A(CsA)与同种异体肝细胞脾内移植联合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方法采用硫代乙酰胺(TAA)诱导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24 h后随机分为三组:Ⅰ组:脾内注射浓度约为2×107个/mL肝细胞悬液1 mL,肌肉注射CsA 10 mg/(kg.d);Ⅱ组:仅脾内注射约2×107个/mL肝细胞悬液1 mL,不用CsA;Ⅲ组:仅脾内注射生理盐水1 mL,作为空白对照.观察各组存活率、肝功能、肝脏病理变化及脾内移植肝细胞的存活情况.结果Ⅰ组、Ⅱ组1周存活率显著高于Ⅲ组(64.7%vs 12.5%,P〈0.01;56.3%vs 12.5%,P〈0.01),但Ⅰ组和Ⅱ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64.7%vs 56.3%,P〉0.05).肝功能及病理情况在Ⅰ组、Ⅱ组有明显改善,尤以Ⅰ组最为显著.结论 CsA联合同种异体肝细胞移植能有效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竭,改善TAA诱导的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促进肝功能恢复及改善肝脏病理状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大鼠辅助性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手术技巧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方法30只SD大鼠作供体。30只SD大鼠为受体。通过“袖套法”施行大鼠辅助性原位肝移植。结果24h存活率76%(19/25);周存活率56%(14/25)。结论熟练的显徽外科技术是模型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蜂胶对慢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蜂胶组各10只。对照组用生理盐水灌胃,模型组用56%红星二锅头灌胃,蜂胶组在模型组的基础上同时给予蜂胶1.0g·kg^-1·d^-1灌胃,共12w。12w后处死大鼠,测定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肝组织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活性。结果(1)血清ALT、AST水平:模型组的AST、AL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蜂胶组的AST、ALT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2)肝组织SOD、MDA水平:模型组SOD活性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蜂胶组SOD活性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模型组肝组织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蜂胶组MDA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蜂胶能通过增强肝组织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降低肝组织脂质过氧化反应而对慢性酒精性肝损伤产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脂肪因子瘦素,肿瘤坏死因子(TNF-α),脂联素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及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标准大鼠30只;对照组10只,模型组20只,分别于8周末,12周末时检测所有动物体重,肝重,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常规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中和肝组织匀浆中瘦素,脂联素,肿瘤坏死因子的变化。结果模型组8周时呈现单纯性脂肪肝,12周时伴有肝细胞气球样变,小叶内混合性炎症细胞浸润以及散在点状坏死,表现为典型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血清中瘦素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8周,12周时统计学显示显著性升高,(P〈0.05)。12周时TNF-α在肝脏组织匀浆中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中脂联素在血清水平与对照组相比,8周时有统计学差异(P〈0.05),12周有所下降,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瘦素、TNF-α和脂联素在非酒精性脂肪肝血清及肝脏内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时更明显,提示它们可能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COX-2和TNF—α在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脏中的表达及蜂王浆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用生理盐水灌胃;模型组用56%红星二锅头+玉米油+吡唑灌胃;干预组在模型组的基础上同时给予蜂王浆1.0g/kg/d灌胃,共12周。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血清白蛋白(A)等。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COX-2和TNF—α的表达,利用Olympus DP70显微成像系统和Image—prodiscovery 5.1图像分析系统对其行定量分析。结果模型组肝细胞损伤明显,治疗组有所改善。模型组大鼠血清AST、ALT、A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蜂王浆组大鼠血清ALT、AST明显降低,A升高(P均〈0.05)。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均显示,模型组肝组织中COX-2及TNF—α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蜂王浆组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蜂王浆在酒精性肝病的形成过程中能够抑制COX-2和TNF—α的表达,对酒精性肝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