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 总结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肝动脉切除后重建对防止术后并发症的作用.方法 对17例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中行肝动脉切除后重建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例患者行联合肝动脉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根据Bismuth~Corlett分型,Ⅱ型行骨骼化切除1例,Ⅲa型行右半肝或加右尾叶切除7例,Ⅱb型行左半肝或加左尾叶切除8例,Ⅳ型左半肝加全尾叶切除1例.16例患者行肝动咏端端吻合,1例用胃十二指肠动脉与肝动脉吻合,1例门静脉部分切除自身大隐静脉补片修复.7例行肝内胆管支撑口肝门胆管空肠吻合.17例术后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2~3d明显缓解,16例未出现其他并发症,1例上消化道出血治愈,术后2周彩色超声监测,显示重建肝动脉通畅.随访15例,中位生存期为22个月(6~60个月).结论 联合肝动脉切除可以提高肝门部胆管癌根治率,肝动脉切除后重建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肝右三叶切除并门静脉切除和重建在肝门部胆管癌中应用的临床经验.方法 BismuthⅢa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1例,肿瘤侵犯门静脉右支及分叉处,进行肝右三叶切除联合门静脉重建根治性切除肿瘤.结果手术过程顺利,完整切除肿瘤,术中出血约500 mL,未输血;术后恢复良好,第13天出院;术后6月复查未见肿瘤复发与转移,病人精神及身体状况良好,现在仍存活.结论肝门胆管癌患者有可能直接耐受联合右三叶切除及门静脉重建.  相似文献   

3.
肝门部胆管癌肝叶切除手术中的配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从美  王洪光  秦峰 《华夏医学》2005,18(5):777-778
我院自2002~2004年开展了规则性肝叶、尾状叶切除手术8例,其中1例肝门部胆管癌侵犯尾状叶、右肝动脉及门静脉右支栓塞的患者,顺利完成了肝门部胆管癌根治、联合肝右叶及尾状叶切除,左肝管空肠Roux-Y吻合手术,取得良好的效果.因病变涉及肝门部胆管、尾状叶和肝右叶,具有高位胆管癌和肝癌的双重特征,因此手术范围广,难度大,风险高,除了应有高超的手术技术和麻醉技术外,术中器械护理配合也不可缺少,现以此例为典型病例,将术中配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动脉切除在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根治性切除治疗中31例联合肝动脉切除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1例中25例获R0切除,并发症发生率为22.6%,无手术死亡和住院死亡;1、3年生存率分别为87.1%和29.0%。结论联合肝动脉切除,减少了癌细胞的残留,提高了进展期肝门部胆管癌的切除率和治愈率;肝动脉切除术后可不予重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方法与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对1996年1月~2006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肝门部胆管癌56例的临床诊疗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B超及磁共振(MR)对肝门部胆管癌56例的定位及定性诊断率分别为91.1%和100%。56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探查术5例,内、外引流术23例,均于术后2~15个月死亡;切除术28例,手术切除率50.0%;行根治性切除24例(3例联合肝动脉重建),中位生存期为29个月;姑息性切除4例,中位生存期为12个月。结论应用B超和MR等多种影像技术对肝门部胆管癌的定位及定性诊断符合率高,能较准确地评估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切除可能性。根治切除是改善肝门部胆管癌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张东  陶杰  耿智敏  王林  石磊  刘青光  吕毅  刘昌  仵正 《西部医学》2017,29(7):927-930+934
【摘要】 目的 探讨联合半肝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3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63例联合半肝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情况及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63例患者术前分别行B超、CT、MRCP、CT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术前减黄治疗23例,其中11例行PTBD,12例行ENBD。63例患者中行联合左半肝切除35例,联合右半肝切除20例;联合门静脉部分切除并重建7例,其中联合左半肝切除+门静脉重建5例,联合右半肝切除+门静脉重建2例;联合左半肝+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R0切除55例,R1切除8例。全组患者术后总胆红素水平[(1357±749) μmol/L]与术前[(3367±1329)μmol/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联合半肝切除患者术后1、2、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1%、46%和31%,半数生存时间为235个月。Kaplan Meier分析结果显示,局部浸润情况、切缘情况及淋巴转移与预后相关(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性别、年龄、黄疸情况、Bismuth分型情况、局部浸润情况、切除肝脏部位、血管侵犯情况、肝侵犯情况以及是否行门静脉切除重建及组织学分化情况与患者预后无关(均P>0.05),切缘情况及淋巴转移与预后相关(P<005)。结论 提高R0切除率是改善肝门部胆管癌预后的关键,精准的术前评估、术中再次评估及精细的手术操作是提高R0切除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门静脉动脉化在肝门部血管重建中的作用。方法  对6例侵犯肝动脉的围肝门区恶性肿瘤,均行联合肝叶切除的根治性手术,并联合对受侵的肝动脉切除,并行门静脉与肝动脉近端合适部位的吻合,完成门静脉动脉化处理。结果  本组病例围手术期无死亡及肝功能衰竭的发生。术后病理根治性切除率为100%。术后观察6个月以上,未见门脉高压和肝损害的出现。结论  在肝动脉受肿瘤侵犯被迫切除时,根据剩余肝体积的多少,选择合适的肝动脉口径行门静脉动脉化,不失是一种保留肝动脉血供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手术的切除率,而且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治疗中的难点及处理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0年8月手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病例的临床资料、手术难点及处理方法。结果 21例均获得根治性或姑息性切除,合并肝切除5例,合并胰、十二指肠切除1例,合并门静脉部分切除1例,根治手术为11例。全组术后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围手术期死亡1例。结论严格遵循手术治疗原则,改进手术技巧,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切除率,降低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联合肝脏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01—2006年我院肝胆外科联合肝叶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12例临床资料。结果联合行左半肝切除5例,右半肝切除6例,左三叶切除1例;手术并发症发生率56%,围手术期死亡2例。1,2年后生存率分别为100%、60%。结论对肝门部胆管癌应持较积极的手术态度,肝叶切除是其根治性切除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外科治疗中具有发展潜力与前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文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早期诊断方法,以提高手术切除率。方法回顾分析2005~2011年收治肝门部胆管癌30例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术前确诊26/30(86.67%)。手术切除16例(53.33%),其中根治性切除(R0切除)10例(33.33%)、姑息性切除6例(20%),引流术12例(40%),单纯剖腹探查术2例(6.67%)。术后随访28例,2人失访,随访率92.86%(26/28),其中随访根治性切除10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0%、50%、20%。随访姑息性切除6例,1、3年各1例,4例于一年内死亡。随访引流术10例全部于半年内死亡。结论肝门部胆管癌早期诊断困难,根治性切除率低,影像学检查可提高早期诊断率,对黄疸病人应尽早行影像学等相关检查,以提高根治切除率。手术是肝门部胆管癌的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The rese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hepatic artery is often required in radical surgery for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 In this study, we report our experience in performing arterioportal shunting as an alternative for the arterial reconstruction. Methods Four patients with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 underwent extended left hepatectomy and caudate Iobectomy combined with en bloc resection of the hepatic artery and arterioportal shunting with restriction of the arterial caliber. The efficacy of arterioportal shunting was assessed b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 Results All the four patients recovered uneventfully without any complications. CTA showed a patent shunt and normal liver regeneration. No signs of portal hypertension were found at one year of follow-up. Conclusions Arterioportal shunting with restriction of the arterial caliber appears to be a feasible and safe alternative for the microvascular reconstruction after hepatic artery resection in radical surgery for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8例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用限制流量的部分门静脉动脉化重建肝血流的病人进行长期临床观察,以了解限制流量是否可以防止继发的门静脉高压。方法 8例肝门部胆管癌病人在进行根治性切除术后均因肝动脉无法进行修复而通过部分门静脉动脉化来恢复肝脏动脉血流,为防止可能继发的门静脉高压,我们在术中对用于门静脉动脉化的肝动脉进行了限流,术后通过增强CT检查观察门静脉动脉化是否通畅以及门静脉是否有增宽的情况进行了为期半年到2年的随访。结果除1例因其他原因去世和1例失访外,其他6例均得到正常随访。其中3例分别在为期6个月,9个月和2年的随访时表明门静脉动脉化的吻合口已闭塞(闭塞时无门静脉高压的发生),另外3例在随访中CT检查均未显示门静脉明显增宽。结论部分门静脉动脉化后通过限制流量的方法能有效地防止有可能继发的门静脉高压,从而使部分门静脉动脉化的应用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三维可视化3D打印在Bismuth-Corlette Ⅲ、Ⅳ型肝门部胆管癌个体化精准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肝胆外科2016年5月~2019年3月在三维可视化3D打印指导下10例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手术治疗患者。收集患者薄层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后打印3D模型,观察肿瘤与肝内胆管、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系统的三维立体关系,进行术前模拟手术并制定手术方案,将3D打印模型带入手术室进行术中实时导航,指导手术治疗。结果 10例患者均成功构建三维可视化打印3D模型,进行 Bismuth-Corlette三维可视化分型:Ⅲa型4例、Ⅲb型4例、Ⅳ型2例,其中门静脉变异4例,肝动脉变异3例。门静脉“三分叉”变异2例;“工字型”变异1例;1例罕见的门静脉右前支缺如变异;2例既有门静脉变异又出现肝动脉变异。肝动脉变异3例,1例肝左动脉起自胃左动脉,2例肝右动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其中Ⅲb型4例行左半肝切除术; Ⅲa型4例行右半肝切除;Ⅳ型1例行围肝门区域切除,1例行左半肝切除术。此组患者术前三维可视化3D打印模型及术前规划与术中情况均一致。手术时间452±75.12 min,术中出血量356±62.35 mL,术后住院时间15±4.61 d。术后出现胆漏1例,少量胸 腔积液3例,经通畅引流及内科治疗后康复出院,围手术期无肝功能衰竭及死亡病例。结论 三维可视化联合3D打印对Bismuth-Corlette Ⅲ、Ⅳ肝门部胆管癌进行准确的术前评估、手术规划,优化手术方案,尤其在肝内血管变异情况下,有助于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术后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8年7月收治86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肝门部胆管癌预后的因素.结果 全组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13.7±2.3)个月.1年生存率为57.3%,3年生存率为29.7%.切除组(包括根治性切除和姑息性切除)的平均生存时间(19.4±2.2)个月,高于非手术切除组患者的平均生存期(7.2±1.2)个月(P<0.05).无血管切除组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为(23.4 ±2.1)个月,明显高于单纯门静脉切除组(15.3±1.4)个月及肝动脉切除组(9.3±0.9)个月(P<0.05).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分期、肿瘤直径和手术方式是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患者预后的因素.而病理类型、血管切除和年龄并不是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患者预后的因素.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的预后与手术治疗方式、肿瘤分期和肿瘤直径因素密切相关.在治疗过程中应慎重选择手术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方法和外科治疗方式。方法 总结和分析102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探查取活检术21例(20.6%),平均生存72d;外引流术18例(17.6%),平均生存8.3个月;手术切除加吻合术63例(61.8%),平均生存25.7个月。手术方式包括肝外胆管癌切除、肝方叶切除加肝外胆管癌切除、左半肝切除、尾叶切除加肝外胆管癌切除、肝内胆管一空肠Roux-Y吻合术等。结论 术中胆道切断端应行冰冻病理检查。治疗应以手术切除为主,根治性切除术可延长患者生存期和改善生存质量,效果比单纯外引流好,对不能切除病例应设法减轻黄疸。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术式的选择和效果.方法对1992年7月至2002年7月手术治疗43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总结,包括临床表现、手术方式、临床分型、治疗效果.结果无痛性梗阻性黄疸者占53.5%.根治性切除18例,姑息性切除6例,单纯引流减黄手术15例,肿瘤活检4例.肿瘤切除者1、3年生存率分别为82.4%、23.5%,单纯引流者1、3年生存率为58.3%、0,肿瘤切除明显优于单纯引流(P<0.05).结论手术治疗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远期生存率及改善生活质量的关键,简化术前检查,力求早期手术,争取肿瘤切除.  相似文献   

17.
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方法和外科治疗方式。方法总结和分析102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探查取活检术21例(20.6%),平均生存72d;外引流术18例(17.6%),平均生存8.3个月;手术切除加吻合术63例(61.8%),平均生存25.7个月.手术方式包括肝外胆管癌切除、肝方叶切除加肝外胆管癌切除、左半肝切除、尾叶切除加肝外胆管癌切除、肝内胆管一空肠Roux—Y吻合术等。结论术中胆道切断端应行冰冻病理检查治疗应以手术切除为主,根治性切除术可延长患者生存期和改善生存质量,效果比单纯外引流好,对不能切除病例应设法减轻黄疸。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不同外科治疗方法间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总结2000~2004年手术治疗的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结果34例中手术切除18例,切除率52.94%,其中根治性切除率为44.44%,切除组与引流组的平均生存期分别为16.7个月与7.8个月,二者疗效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肝门部胆管癌应争取手术切除,减黄措施应首选手术内引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54例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肝门部胆管癌无临床特异性,采取B-US-CT-ERCP-MRCP或PTC(PTCD);CEA或CA19-9,有助于诊断。肝门部胆管癌切除者行高位胆肠ROUX-EN-Y吻合术。未切除者行胆汁内或外引流术,或行PTCD。结果 共有17例予以切除,11例切除后生存在18个月以上。切除17例术后血清胆红素均降至正常水平。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手术治疗是主要手段。根治性切除的原则是:两切断端无癌残留。肝内无转移,无淋巴结转移。影响预后的因素主要是:手术方式。根治性手术大于非根治性手术;侵犯胰腺周围神经组织是第一、二位重要因素,而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大体类型等与预后无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