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分析薄型内膜患者冻融胚胎移植(FET)周期的临床结局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生殖中心行激素替代FET治疗的191例薄型子宫内膜患者(薄型组)的临床资料。选择同期在本中心行激素替代周期FET且内膜转化日内膜厚度8 mm的115例患者作为非薄型组。根据是否获得临床妊娠将薄型组分为妊娠组(60例)和非妊娠组(131例)两个亚组;根据不同的内膜厚度将薄型组分为En6 mm组(9例)、6 mm≤En7 mm组(46例)和7 mm≤En8 mm组(136例)3个亚组。比较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妊娠结局;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薄型组妊娠结局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薄型组患者继发性不孕症占比、既往妊娠次数、宫腔操作史比例、流产率显著高于非薄型组(P0.05),而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新生儿出生体重则显著低于非薄型组(P0.05);两组的年龄、不孕年限、体质指数(BMI)、移植胚胎数、分娩孕周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薄型组中妊娠组年龄、不孕年限、原发性不孕症患者占比、中重度宫腔粘连发生率均显著低于非妊娠组(P0.05);7 mm≤En8 mm组的临床妊娠率(32.35%)较6 mm≤En7 mm组(30.43%)及En6 mm组(22.22%)有增长趋势,但尚无显著性差异(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OR=0.924,P=0.019)、是否中重度宫腔粘连(OR=3.188,P=0.012)、不孕类型(OR=0.292,P=0.045)为薄型内膜患者不同妊娠结局的独立影响因素。女方年龄增加、中重度宫腔粘连、合并原发性不孕是薄型内膜患者妊娠结局的不利因素。结论薄型子宫内膜降低了FET周期的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及新生儿出生体重,但对分娩孕周无显著影响。相较于原发性不孕合并薄型子宫内膜者,继发性不孕合并薄型子宫内膜者临床妊娠率较高;女方年龄增加、中重度宫腔粘连史是薄型内膜患者妊娠结局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雌孕激素周期治疗对宫腔镜粘连分离术后粘连预防的作用以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宫腔镜粘连分离术的宫腔粘连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给予雌孕激素周期治疗,对照组40例,给予患者雌激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宫腔形态、月经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子宫内膜厚度以及治疗的总有效率、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宫腔形态正常、月经得到改善以及能够成功受孕的患者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都有所增厚,观察组(7.12±1.02mm)明显厚于对照组患者(5.78±0.98mm),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复发率7.50%低于对照组患者30.00%,观察组总有效率92.50%高于对照组患者65.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宫腔粘连患者雌孕激素治疗,能够有效防止宫腔粘连复发,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中重度宫腔粘连治疗中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入院的61例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划分为两个小组,分别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前组选用传统手术治疗,共30例;后组选用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治疗,共31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子宫内膜厚度与术后宫腔形态恢复率、月经恢复率、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术前子宫内膜厚度无差异(P0.05);对比术前,两组术后子宫内膜厚度更高(P0.05);对比对照组,研究组术后子宫内膜厚度、宫腔形态恢复率、月经恢复率及总有效率更高(P0.05)。结论中重度宫腔粘连治疗中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促使其宫腔形态、月经周期快速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重度宫腔粘连患者粘连分离术后应用麒麟丸联合戊酸雌二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行宫腔粘连分离术治疗的100例重度宫腔粘连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50例)及对照组(50例)。研究组自术后当日给予麒麟丸联合戊酸雌二醇片促进内膜修复,对照组仅给予戊酸雌二醇片促进内膜修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子宫内膜厚度、宫腔镜复查次数及恢复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治疗3个周期后子宫内膜厚度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研究组子宫内膜厚度显著优于对照组[(0.77±0.13)cm vs.(0.66±0.12)cm,P0.05];研究组术后恢复至正常宫腔所需时长较对照组显著缩短[(3.22±0.89)个月vs.(3.64±0.96)个月,P0.05],粘连复发率亦显著低于对照组(16.0%vs.20.0%,P0.05);自术后宫腔恢复正常后继续随访12个月,研究组辅助生殖治疗临床妊娠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8.0%vs.32.0%,P0.05)。结论重度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应用麒麟丸联合戊酸雌二醇辅助治疗,可改善子宫内膜厚度,缩短术后恢复至正常宫腔所需时间,提高术后临床妊娠率,降低宫腔粘连复发几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腹腔镜多发性子宫肌瘤剔除术后生育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2005年1月~2011年12月,对169例多发性子宫肌瘤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观察其术后宫内妊娠率、妊娠结局、流产率、复发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盆腔粘连、子宫的切口数、年龄等对术后生育结局的影响.结果 随访1~6年,腹腔镜多发性子宫肌瘤剔除术后自然宫内妊娠率60.9%(103/169),流产率5.9%(10/169),足月分娩率53.3%(90/169),异位妊娠率5.3% (9/169).所有妊娠患者无妊娠子宫破裂及产科合并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腹腔镜下多发性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宫内妊娠率的自变量是年龄、术前宫腔形态、子宫切口数、肌瘤数目、盆腔粘连(P<0.05),而肌瘤是否穿透内膜、肌瘤大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宫内妊娠率的影响因素是年龄(OR=0.110,95% CI:0.050 ~0.240),盆腔粘连(OR=0.018,95% CI:0.003 ~0.117),术前宫腔形态(OR=0.057,95% CI:0.014 ~0.232),子宫切口数(OR=0.398,95%CI:0.226 ~0.702)(P<0.05).结论 腹腔镜多发性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微创、安全、术后自然宫内妊娠率满意的优点,患者的年龄、术中盆腔粘连状况、术前宫腔形态、子宫切口数是影响术后宫内妊娠率的相对独立因素,对于年龄> 35岁、重度盆腔粘连、子宫切口数>4个的患者,若1年无自然受孕,建议辅助受孕.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17-β雌二醇用于辅助生殖患者宫腔粘连术后促子宫内膜修复的效果及对生育结局的影响。方法 429例拟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患者,因宫腔粘连经宫腔镜下行宫腔粘连分离术和放置宫内节育器术,215例术后应用17-β雌二醇+地屈孕酮行周期治疗(雌二醇2mg bid)2周期(实验组),214例不行周期治疗(对照组)。所有病例定期随诊,治疗结束后再行宫腔镜检查探查宫腔情况并取出宫内节育器,再行胚胎移植,随访治疗疗效及妊娠结局。结果实验组的宫腔镜治疗治愈率明显较对照组高,X2=-3.16,p=0.002,实验组术后胚胎移植临床妊娠率也明显较对照组高X2=-2.75,p=0.006。结论宫腔粘连术后采用17-β雌二醇周期治疗,不但有利于宫腔形态的恢复及内膜的修复,而且可以提高内膜的容受性,明显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宫腔粘连(IUA)患者中慢性子宫内膜炎(CE)的患病率、治愈率以及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TCRA)后的再粘连率,探讨CE对IUA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宫腔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宫腔镜下诊断为IUA并行TCRA者为IUA组(394例),并根据美国生育协会(AFS)标准于术中将IUA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宫腔镜下显示为正常宫腔形态者为对照组(363例)。两组患者均于术中活检子宫内膜,行组织学和CD138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评估CE情况。分析CE患病率及CE分级与IUA形成的关系。并根据IUA术后宫腔恢复情况将患者分为正常宫腔组(303例)和再粘连组(91例),分析CE患者1疗程抗生素后未转阴率在两组间的差异,并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E未治愈对IUA治疗结局的影响。结果 IUA组CE的发病率为41.12%(162/394),1疗程抗生素后CE治愈率为83.59%(136/162)。与对照组比较,IUA组的年龄更大,妊娠次数、流产次数更多,既往生化妊娠史、人工流产史、自然流产史、胎盘组织残留史、子宫...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无宫腔受压的子宫肌壁间肌瘤对不孕女性辅助生殖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生殖医学科行IVF-ET的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存在子宫肌瘤将患者分为肌瘤组(189例患者,372个周期)和无肌瘤组(189例患者,297个周期),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促排卵及胚胎移植情况、妊娠结局,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无宫腔受压肌壁间肌瘤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除肌瘤组女方年龄显著高于无肌瘤组(P<0.05)外,其余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促排卵方案、获卵数、移植胚胎数、移植日内膜厚度、内膜分型等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肌瘤组的临床妊娠率(46.8%vs. 57.9%)和活产率(32.8%vs. 46.8%)显著低于无肌瘤组(P<0.05),自然流产率(29.9%vs. 19.2%)显著高于无肌瘤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肌壁间肌瘤仍然是影响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与无肌...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宫腔粘连分离术后胚胎移植助孕活产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宫腔镜检查诊断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 IUA)并行宫腔粘连分离术,于2018年1月~2020年12月行胚胎移植共643例资料。比较术后治疗方案及胚胎移植后的妊娠结局。以活产率为主要终点指标,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活产的因素。结果 643例中,宫腔粘连为轻度20.5%(132/643),中度63.6%(409/643),重度15.9%(102/643)。宫腔镜术后至第一周期胚胎移植的中位时间为126(73,225)d。临床妊娠率32.7%(210/643),活产率24.7%(159/64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926,95%CI:0.880~0.974,P=0.003)和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OR=1.188,95%CI:1.030~1.370,P=0.018)是活产的预后因素。轻度粘连组和中度粘连组中年龄增大活产率显著降低(P=0.004、0.018),重度粘连组随着年龄增加活产率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性(P=0.526)。术后雌激素用量、人工周期数目...  相似文献   

10.
宫腔粘连定义为子宫内粘连或纤维化,伴有以下一种或多种临床症状:月经减少、闭经、反复流产、不孕及胎盘形成异常,而无以上症状者称为无症状宫腔粘连。宫腔粘连的治疗目的是恢复宫腔正常形态,预防粘连复发,修复损伤的内膜,以及恢复正常生育功能。宫腔镜下粘连分解术是宫腔粘连的标准治疗方法,然而这只是治疗的第一步。由于粘连复发、宫腔纤维化的程度影响生殖结局,因此众多辅助治疗方法被研究应用,但缺乏统一的标准。本综述的目的是总结关于宫腔粘连治疗的最新证据。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Anaesthesia》1984,39(1):80-80
The Faculty of Anaesthetist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35–43 Lincoln's Inn Fields, London WC2A 3PN. Telephone: 01-405 3474.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某两所小学发生的流行性腮腺炎突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差异性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5~7月深圳市大鹏新区某两所小学爆发流行性腮腺炎,以学校为整体研究对象,分别标记为学校A(24个班,学生1210例)和学校B(27个班,学生1274例),对比两所小学的疫情流行病学差异性。结果分析发现,学校A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4.30%,发病班级所占比54.17%,均较学校B1.73%和29.63%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学校A学生出现疫病平均年龄为(11.2±1.1)岁,较学校B(9.34±1.0)岁,对比差异明显(P<0.05);且两组疫病患儿在接种疫苗率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疫情发生时,学校B疫苗紧急接种率明显高于学校A,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学作为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主要场所之一,疫病爆发高峰季节前,针对易感染人群给予相应的疫苗接种等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对于降低感染人群数量,减轻、遏制疫情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相关防控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