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报告骶髂关节骨折脱位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骶髂关节前部切口,显露骶髋关节前面,复位后应用骨盆钢板内固定并植骨融合。结果:45例骶髂关节骨折脱位均施行切开复位内固定融合术,随访8-20个月,骶髂关节完全融合,骨盆稳定。结论:骶髂关节的完整对骨盆环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当发生骨折脱位时应及时手术治疗,恢复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经前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经前路手术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采用骶髂关节前部切口或髂腹股沟切口,显露骶髂关节前面,对12例骶髂关节骨折脱位复位后,应用骨盆重建钢板内固定并植骨融合。结果3例单纯施行切开复位内固定融合术,9例同时行骨盆前环骨折复位内固定术;2例同时行髋臼骨折手术。随访6~18个月,6例垂直移位复位,9例旋转移位纠正,骶髂关节完全融合。结论骶髂关节骨折脱位造成整个骨盆环的严重失稳,经前路重建钢板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能有效避免神经损伤,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3.
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报告骶髂关节骨折脱位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收治的15例骶髂关节骨折脱位中,男10例,女5例。致伤原因以车祸伤和埋压伤为主,均为骨盆C3型骨折,单侧骶髂关节骨折脱位10例,双侧5例。采用骶髂关节前部切口,合并髋臼骨折和/或耻骨联合分离者采用髂腹股沟切口,显露骶髂关节前面,复位后应用骨盆钢板内固定并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4.
骨盆环前环耻坐骨骨折或耻骨联合分离与后环骶髂关节脱位或关节附近骶骨、髂骨骨折的同时发生,使骨盆变形,很不稳定,我们通过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来稳定骨盆,获得了保守治疗不能达到的效果。1990  相似文献   

5.
经骨盆内手术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骶骼关节骨折脱位手术治疗的必要性,适应证及手术入路问题。方法:我院自1998年对23例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经骨盆内切开复位内固定,对其手术方法和治疗结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随访6—24个月,按5项疗效评估分为满意和不满意,满意率达91.3%。结论:掌握手术适应证,严格手术操作,经骨盆内手术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旋转和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选择。方法 17例存在旋转和垂直不稳定的骨盆骨折患者,全部行手术治疗:骨盆前环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骨盆后环11例采用行切开复位双钢板固定,6例在CT引导下经皮置入松质骨螺钉固定骶髂关节。结果 17例全部恢复行走功能,11例行前路切开骶髂关节双钢板固定患者中骨盆外形恢复好,但1例沿髂嵴切口有不适,6例CT引导下经皮置入骶髂关节螺钉患者骨盆外形接近完全恢复,功能恢复快而满意。结论 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患者非手术治疗效果差,宜首选内固定手术治疗;而CT引导下经皮置入骶髂关节螺钉手术操作简单、时间短、出血少、损伤少、固定牢靠,是固定骶髂关节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7.
旋转和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旋转和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选择。方法:17例存在旋转和垂直不稳定的骨盆骨折患者,全部行手术治疗:骨盆前环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骨盆后环11例采用行切开复位双钢板固定,6例在CT引导下经皮置入松质骨螺钉固定骶髂关节。结果:17例全部恢复行走功能,11例行前路切开骶髂关节双钢板固定患者中骨盆外形恢复好,但1例沿髂嵴切口有不适,6例CT引导下经皮置入骶髂关节螺钉患者骨盆外形接近完全恢复,功能恢复快而满意。结论: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患者非手术治疗效果差,宜首选内固定手术治疗;而CT引导下经皮置入骶髂关节螺钉手术操作简单、时间短、出血少、损伤少、固定牢靠,是固定骶髂关节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旋转和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旋转和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特点及其急诊处理、诊断和治疗方法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存在旋转和垂直不稳定的骨盆骨折患者,10例保守治疗,8例手术治疗。8例手术患者骨盆前环骨折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2例耻骨上支骨折采用重建钢板固定,2例采用拉力螺钉固定,4例耻骨联合分离患者均采用双钢板固定;6例骨盆后环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双钢板固定,2例在CT引导下经皮置入骶髂关节松质骨拉力螺钉固定。结果18例患者全部恢复行走功能,所有保守治疗患者骨盆骨折均畸形愈合,遗留骶髂关节部位酸痛6例,遗留双小腿、双足麻木3例,行走跛行2例。8例手术治疗患者骨盆外形均恢复好,仅1例患者诉沿髂嵴切口有不适,2例CT引导下经皮置入骶髂关节螺钉患者骨盆外形接近完全恢复,功能恢复快而满意。结论旋转和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保守治疗效果差,宜首选内固定手术治疗,宜同时固定骨盆前、后环或先行前环切开复位内固定,2~3d后再次在CT引导下经皮置入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CT引导下经皮置入骶髂关节螺钉手术操作简单、时间短、出血少、固定牢靠,是固定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S1椎弓根螺钉结合髂骨板间螺钉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索S1椎弓根螺钉结合髂骨板问螺钉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评价两者结合对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治疗价值。方法 对11例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患者用脊柱内固定系统(TSRH)之S1椎弓根螺钉结合髂骨板间螺钉进行固定,该组患者涉及骶髂关节的垂直移位及旋转的骨盆环变形,归于Tile分型的B类或C类骨盆损伤。11例患者均伴有前环损伤,其中9例予以加压钢板(smith nephew)内固定,余2例患者单纯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结果 7例患者垂直移位完全复位,9例旋转畸形纠正,未发现感染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S1椎弓根螺钉结合髂骨板问螺钉固定技术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可获得即刻稳定性并良好地维持了复位的效果.这一混合技术对于涉及垂直及旋转损伤的骨盆环损伤有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伴有耻骨联合分离及骶髂关节脱位的不稳定骨盆骨折,在治疗方法上尚有分歧。有外固定支架、外固定和切开复位内固定等方法,但均缺少术后对骶髂关节稳定性生物力学研究。作者对2例上述的不稳定骨盆骨折按新的生物力学概念,采取骶髂关节切开复位,螺纹压缩杆贯穿固定两侧骶后上棘,以稳定骶髂关节,而骨盆前面用三角形Pittsburgh支架固定。为证明这一治疗方法的效果,作者用4具尸体骨盆标本作纵向压力和扭转负荷试验,研究骶髂关节的稳定性。试验结果:骨盆后部使用螺纹压缩杆固定后,骨盆稳定性及抗负荷能力大大增加。虽然存在不同骶髂关节的耳状面骨隆起程度各不相同的几何面差异,但在后侧固定后,每个试验骨盆负荷强度大大地相对增加。作者又报告  相似文献   

11.
大肾癌根治手术术中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大肾癌根治手术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防处理措施。 方法 总结89例大肾癌根治术的手术径路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男 5 2例 ,女 37例 ,平均年龄 4 9岁。肿瘤直径(9 .8± 1.7)cm ,为T3~ 4N0~ 3 M0 期 ,均接受肾癌根治性切除术。 结果  89例手术中出现并发症2 4例次 ,其中术中死亡 2例 (肺栓塞和鱼精蛋白过敏致DIC各 1例 ) ,脾脏损伤 3例 ,胰腺损伤 2例 ,十二指肠损伤 1例 ,肝脏损伤 3例 ,误扎肠系膜上动脉 2例 ,大出血 11例。行脾切除 2例 ,胰尾切除1例 ,十二指肠造瘘 1例。除 1例患者术后出现胰瘘合并肺部感染死亡外 ,其余均康复出院。 结论 大肾癌根治手术风险高 ,术前三维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有助于手术计划的制订。选择胸腹联合和L形经腹径路及细致的术中操作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1998年1月至2003年1月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108例,根据入院时的病情,出血部位及血肿量,将病人分级分型,分别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瓣去骨瓣减压术,血肿穿刺尿激酶冲洗引流术,观察手术效果。结果:生存病例按日常生活能力分为:良好(恢复正常工作与生活)26例;中(生活自理)46例;差(生活不能自理)23例;死亡13例。结论:根据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的入院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积极防治并发症,可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3.
郭志水 《中国骨伤》2003,16(4):249-249
自1997年以来,我院采用旋转前臂法治疗肱骨干下段螺旋型骨折23例,疗效满意,现将具体方法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23例中男14例,女9例;年龄19~58岁;均为旋转的间接暴力损伤;均为闭合性损伤;就诊时间为伤后2h~10d;患肢均有不同程度肿胀,但无桡神经损伤症状。2 治疗方法 患者端坐位,肘关节于胸前屈曲90°。术者一手握住患者肘关节,一手握住腕关节,轻微力量顺肱骨干力线牵引,以纠正重叠和侧方成角,牵引3~5min后,双手同时旋转前臂及远折端,并屈伸腕关节。外旋型骨折,前臂极度旋前,腕关节掌屈;内旋型骨折,前臂极度旋后,腕关节背伸。复位时若骨折端无骨擦音,且骨折断端甚易滑动,可能为软组织锁入骨折  相似文献   

14.
用改进的Tennison法修复单侧唇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一种改进的Tennison法,用于修复单侧先天性上唇裂。方法:分析传统的Tennison法修复单侧唇裂的手术设计和术后效果,并和改进的Tennison法对比。结果:观察到传统的Tennison法有切除上唇组织过多的不足之处,同时它重建患侧人中嵴的形态不尽满意。改良的Tennison法改变了原来的切口设计,有效地利用了患侧上唇组织,同时术中解剖出了上唇裂隙边缘两侧的口轮匝,并折叠了此处肌肉,重建了患侧人中嵴。结论:本文采用的改进Tennison法能节省患侧上唇组织,降低了上唇组织张力,重建了患侧人中嵴,恢复了口轮匝功能,弥补了传统的Tennison法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5.
大鼠原位肝脏低温灌注和复流模型的建立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建立一种大鼠肝脏原位低温灌注再复流模型,用于离体及活体供肝肝切除术的研究。方法大鼠78只,分成4组,A、B组分别用乳酸林格氏液和自制灌注液灌注,C组仅行全肝血流阻断,D组作正常对照。脾静脉和右肾上腺静脉分别作为灌注液流入和流出道,行在体原位低温灌注,观察再复流后对肝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的影响。结果C组再复流2h和6h血清透明质酸浓度为(250.0±24.1)μg/L、(290.4±37.0)μg/L,分别高于A组(142.9±30.1)μg/L、(200.0±17.5)μg/L,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B组浓度为(63.3±16.2)μg/L、(62.1±14.6)μg/L,与A组相比浓度更低(P<0.01)。结论该模型方法简单,易成功,可用于离体和活体供肝肝切除防止肝脏损伤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猪肝小肠联合移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建立猪同种异体带胰头和十二指肠的肝小肠联合移植动物模型(LSBT)。方法 动物为杂交长白猪,供器官包括少部分胰头、十二指肠、肝脏以及近端空肠2~3m,整块移植物移植到去除肝脏和全部小肠的受者猪。结果 在没有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猪移植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92h,最长时间为196h,其中有75%的动物术后生存时间超过24h。结论 猪的带部分胰头和十二指肠的肝小肠联合移植模型的成功建立,为临床肝小肠联合移植的开展和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颌面部充填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颌面部充填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颌面部注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后的12例并发症进行了原因分析和处理总结。结果:12例并发症中,术后感染、血肿各3例,局部硬结4例,局部肿胀1例,并发眼压升高1例。经对症治疗,全部康复,效果满意。结论: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在颌面各部位充填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评价颅外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 方法  2 0 0 0年 10月~ 2 0 0 2年 12月共收治颈动脉狭窄 16 4例 ,其中颅外分叉部颈内动脉狭窄 14 6例 ,单纯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 13例 ,单纯颈总动脉狭窄 5例 ,采用自膨胀支架进行血管成形治疗。 结果  16 4例支架植入均获得成功 ,血管狭窄程度从治疗前 (78 8± 13 6 ) %降低到 (10 2± 7 5 ) % ,围手术期无死亡及大卒中发生 ,1例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ischemicattack ,TIA) (0 6 % ) ,1例出现小卒中 (0 6 % )。14 5例获得随访 ,时间 3月~ 30月 (平均 8 9月 ) ,随访期间无TIA及卒中发生 ,无死亡。术后 6月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随访 4 5例 ,再狭窄 1例 (2 2 % ) ,但无临床症状。 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短中期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前路钛板在手术治疗颈椎创伤、脊髓型颈椎病、颈椎肿瘤等病变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前路钛板治疗颈椎创伤与疾病22例,其中脊髓型颈椎病(包括颈椎间盘突出)13例,颈椎骨折5例,后纵韧带骨化症2例,颈椎肿瘤2例。结果 本组2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个月~3年5个月,平均1.5年,21例植骨块与上下椎体融合(95.5%),1例不融合(4.5%)。无钛板松动断裂、移位,亦无植骨块脱出压迫食道。术后除1例脊柱骨折脱位脊髓损伤症状无恢复,其它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优良率86.1%。结论 颈椎前路钛板内固定具有显的优越性,可起到术后即刻稳定、防止植骨块移位、术后无需行石膏外固定、明显提高植骨融合率等作用。但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和操作技术,以减少或避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盆腔巨大肿瘤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至2012年1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56例盆腔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术前增强cT检查或数字医学三维重建技术对肿瘤的可切除性进行评估,术中联合多种手术入路,对肿瘤进行游离和切除。术后通过电话和门诊随访,了解患者肿瘤复发转移情况。寿命表法计算患者生存率。结果56例患者中,50例术前进行CT检查,6例进行数字医学三维重建。49例患者术前评估需行联合脏器切除;5例术前评估为仅行肿瘤切除;2例术前评估为肿瘤不可切除。14例患者术前确诊,8例术中通过快速冷冻切片病理检查确诊,其余34例患者术后通过病理检查确诊。手术入路:21例患者采用骶前正中入路联合经会阴尾骨前人路,11例采用骶前正中入路,8例采用闭孔入路,8例采用耻骨后入路,8例采用闭孔入路联合经会阴尾骨前入路。手术方式:18例行肿瘤+直肠切除,12例行肿瘤+膀胱部分切除,12例行肿瘤+子宫、卵巢切除,10例行肿瘤+部分小肠、结直肠切除,4例行肿瘤十全盆腔脏器切除。53例患者达到R。切除,2例为肉眼未见肿瘤残留,1例有肿瘤残留。平均手术时间为100min。50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6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3例出现肠梗阻(2例经保守治疗痊愈、1例经手术治疗痊愈),2例出现盆腔感染,1例出现结肠造口瘘口旁疝,经通畅引流及营养支持治疗后均痊愈。56例患者中1例因术后突发心肌梗死死亡。术后病理检查:腺癌25例、胃肠问质瘤15例、肉瘤16例。随访至2012年12月,56例患者失访9例,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26.7%,肉瘤患者5年生存率为18.9%,胃肠道间质瘤患者5年生存率为52.6%。结论盆腔巨大肿瘤术前的可切除性评估能减少不必要的剖腹探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