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和检出情况以及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对某院临床分离的142株鲍曼不动杆菌,从标本来源、临床分布以及19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142株鲍曼不动杆菌主要分离于呼吸道标本,占72.6%;主要分布在ICU(40.8%)和呼吸内科(14.8%);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72株,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24株,检出率分别为50.7%和16.9%;其中多粘菌素B的耐药性为0.0%,美罗培南的耐药性为36.6%,亚胺培南的耐药性为34.5%,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在67.3%~94.5%之间。结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较高,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是临床呼吸道感染的重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的分布情况和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耐药菌的抗菌药物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收集105株不重复鲍曼氏不动杆菌,采用K-B法对鲍曼氏不动杆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105株鲍曼不动杆菌主要分离自ICU,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标本主要来源于痰标本(95.2%)。药敏结果提示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最为敏感,耐药率仅为9.5%,其次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32.4%;而对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在54.3%~75.2%之间。结论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率高,且呈多重耐药。必须加强对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监测,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出现严重的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某院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现状及耐药性变迁,指导临床用药,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相关的科学依据。方法对该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感染分布及药敏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年共分离鲍曼不动杆菌339株,主要标本来源为痰液,共检出291株,占85.84%;其次尿标本分离29株(8.55%),分泌物标本分离12株(3.54%),血液标本分离3株(0.89%)。主要分布科室为重症监护室(ICU)分离149株(43.95%);其次呼吸内科46株(13.57%),儿科32株(9.44%),肿瘤科22株(6.49%)。鲍曼不动杆菌对妥布霉素、亚胺培南有较好的药物敏感性(耐药率11.11%~49.47%),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2012年和2013年的耐药率明显低于2011年。结论该院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主要来源于痰标本,多分布于ICU和呼吸科;对抗菌药物耐药率高,但近年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某院重症监护室(ICU)和非ICU送检痰标本中鲍曼不动杆菌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在革兰阴性(G-)菌中的构成比及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比较2005年6月-2007年6月ICU和非ICU送检痰标本中分离的上述2种细菌的相关资料。结果 2005-2007年,鲍曼不动杆菌在ICU 痰标本分离的G-菌中占7.00%~22.41%,非ICU为7.14%~16.84%,两两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在ICU 痰标本分离的G-菌中占5.70%~12.07%,非ICU为3.06%~5.05%,2006年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0.00)。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敏感率(97.50%~97.65%)最高,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50%,ICU与非ICU差异无显著性(P>0.05);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头孢他啶、复方磺胺甲口恶唑、替卡西林敏感率>50%,仅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ICU高于非ICU(P=0.03)。结论鲍曼不动杆菌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在ICU与非ICU送检痰标本G-菌中的构成比多无差异,其耐药性均较严重;医务人员需根据本院用药习惯及细菌的耐药变化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5.
120株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分布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星  沈继录  徐元宏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0):1901-1903,1907
[目的]调查2007~2009年医院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和耐药性,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VITEK系统鉴定细菌,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应用WHONET5.3软件分析临床标本所分离的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和药敏结果,并对120株不动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从2007年10月到2009年10月,临床标本共检出120株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占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的80.0(96/120),中心重症监护室(ICU)、呼吸科病房、急救中心分离菌所占比率分别为28.3、24.2、12.5。鲍曼不动杆菌对复方新诺明、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为100.0、100.0、100.0和76.7,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头孢吡肟的耐药率为13.3、30.0、30.8和34.2。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有更高的耐药率。[结论]鲍曼不动杆菌,特别是多重耐药株有较高的耐药率。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具有高效的抗鲍曼不动杆菌活性,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是目前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最有效的药物。监测细菌的耐药性对选用抗菌药物,防止抗生素滥用及新耐药菌株的产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的分布情况和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耐药菌的抗菌药物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收集105株不重复鲍曼氏不动杆菌,采用K—B法对鲍曼氏不动杆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105株鲍曼不动杆菌主要分离自ICU,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标本主要来源于痰标本(95.2%)。药敏结果提示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最为敏感。耐药率仅为9.5%,其次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32.4%;而对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在54.3%~75-2%之间。结论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率高,且呈多重耐药。必须加强对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监测,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出现严重的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医院鲍曼不动杆菌分布及药物耐药情况。方法:采集2008年1月-2009年10月年临床标本,并进行鲍曼不动杆菌分离培养、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共分离出鲍曼不动杆菌287株,其中85.37%分离来自痰标本,42.16%来自儿科。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最低,为10.10%,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为27.87%,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高达70.38%~97.91%。结论:鲍曼不动杆菌主要侵犯儿科患者,主要分离部位是呼吸道;耐药率最低是亚胺培南,临床用药要根据药敏结果来选择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8.
1546株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监测2005-2006年湖北地区16所医院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方法收集自患者分离的非重复鲍曼不动杆菌1 546株,对其标本来源、病区分布、检出率进行调查,采用K-B法测定所有菌株对阿米卡星等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数据采用WHONET5.3进行分析。结果标本主要来源于痰(76.7%);病区集中于内科(34.2%),ICU(26.6%)居第三位;1 546株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最低,为15.7%。其次为亚胺培南18.0%,美洛培南31.7%,对其余11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均在50.3%~79.8%之间。共检出亚胺培南耐药株263株,泛耐药株(PDRS)6株。结论应加大对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的监测力度,强调根据药敏结果选择用药。采取限制或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一系列措施,重视医院环境和人员消毒,防止鲍曼不动杆菌在医院内播散。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某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 (ICU) 暴发流行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基因型及耐药机制。方法以API20NE鉴定菌株,纸片扩散法测定分离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聚合酶链反应 (PCR) 扩增3种酶基因 (OXA、IMP、VIM),并对产物进行测序。结果患者痰标本分离的7株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均携带OXA 23基因,未检出IMP、VIM基因。结论此次暴发流行中,耐碳青霉烯类药物的鲍曼不动杆菌携带的耐药基因为OXA 23基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多黏菌素(多黏菌素B和多黏菌素E)对耐亚胺培南鲍氏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2008年1月~2009年4月从临床感染患者送检标本中分离的299株鲍氏不动杆菌,按照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性分为亚胺培南耐药菌株和亚胺培南敏感菌株,并检测其对多黏菌素B、多黏菌素E等19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299株鲍氏不动杆菌主要分离自痰液标本(89.3%),科室中以ICU为主,分离占37.5%;检出耐亚胺培南菌167株,占55.9%;多黏菌素B、多黏菌素E对耐亚胺培南鲍氏不动杆菌的敏感率分别为97.0%和97.6%,显示了高度的敏感性;对耐亚胺培南鲍氏不动杆菌敏感性较高的其他抗菌药物还有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率65.9%),其他抗菌药物敏感性均15.0%。结论多黏菌素对耐亚胺培南鲍氏不动杆菌具有良好的体外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某院临床标本分离的非发酵菌菌种分布及耐药谱,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4年1月-2008年12月临床各科室送检标本分离的990株非发酵菌资料。结果990株非发酵菌分为11个菌属,其中以不动杆菌属细菌最多,占43.43%(430/990);假单胞菌属和窄食单胞菌属次之,分别为34.75%(344/990)和10.71%(106/990)。分离最多的前4种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29.19%)、洛菲不动杆菌(20.61%)、醋酸钙-鲍曼不动杆菌复合种(13.74%)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0.71%)。标本中以痰液分离菌数最多,占79.80%(790/990),其次为咽拭子7.88%(78/990)、体液6.87%(68/990)。5年来,铜绿假单胞菌对替卡西林、头孢西丁、头孢噻肟、亚胺培南、奈替米星、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培氟沙星、庆大霉素、呋喃妥因和妥布霉素的耐药率变化显著(P<0.005或P<0.05),耐药率<30%的抗菌药物有头孢他啶和亚胺培南;不动杆菌属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和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的耐药率变化显著(P<0.005或P<0.05),耐药率<30%的抗菌药物有替卡西林、亚胺培南和奈替米星。结论非发酵菌为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且多重耐药现象严重,应定期监测细菌变迁和耐药性变化,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引起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与控制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方法 分2个阶段对在洁净手术室进行的骨科手术切口进行监测,第1阶段即2008年3月1日-12月31日(调查阶段),主要调查感染情况及相关因素;第2阶段即2009年1月1日-5月31日(干预阶段),根据前阶段的调查结果对可干预的相关因素进行干预。比较两阶段的感染率。结果 调查阶段的手术切口感染率为5.07%(23/454),干预阶段的手术切口感染率为1.41%(3/213),干预阶段切口感染率显著降低(χ2=4.25,P<0.05 )。结论 加强洁净手术室的管理、保证手术器械及用物灭菌质量、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正确进行外科手消毒、严格执行换药操作规程、提高医护人员感染控制意识等干预措施可有效预防与控制骨科手术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13.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2008版《医疗机构消毒灭菌指南》已出版,本指南最终目标是通过适当选择消毒灭菌方法,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以下节选关于医疗机构环境表面的清洁与消毒内容,每条建议均根据科学证据、基本原理、实用性和联邦法律制定。其建议分级系统如下。  相似文献   

14.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2008版《医疗机构消毒灭菌指南》已出版,该指南最终目标是通过选择适当的消毒灭菌方法,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以下节选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建议(表1)。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万古霉素目标血药浓度达标及如何进行调整已讨论多年。根据有效血药浓度监测出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和调整的初始浓度,两者均高于其最低抑菌浓度(MIC)和避免可能的耳毒性或肾毒性等副作用的浓度。前期很多研究由于缺乏设计良好的随机临床评估或缺乏某血药浓度与患者预后间的确切关系的明确资料,由此导致了监测力度不够或不监测以及如何进行剂量调整的争论。  相似文献   

16.
重症肝病合并医院真菌感染60例临床分析    FRE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重症肝病患者医院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 60例重症肝病合并医院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同期住院重症肝病患者485例,其中60例(12.37%)发生医院真菌感染83例次(17.11%)。感染部位以肠道为主,占50.60%;其次为口腔(25.30%)、下呼吸道(9.64%)、腹腔(7.23%)、泌尿道(4.82%)和血液(2.41%)。 感染菌种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占61.67%;其次为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占16.67% 。60例重症肝病合并医院真菌感染者中死亡34例(56.67%),与真菌感染直接相关2例(3.33%);而未发生真菌感染的60例对照者中死亡19例(31.67%),两组病死率差异有高度显著性(χ2=7.60,P<0.01)。结论重症肝病患者发生医院真菌感染预后差,病死率极高。预防和治疗医院真菌感染需采取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7.
2010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更新了M100-S20文件,现将其中主要更新内容作简要介绍,供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工作者在常规工作中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开发医院感染监测软件(HIMS),有效监控医院感染。方法结合医院的实际需求,设计一种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并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相应的HIMS,将其嵌入医院信息系统中。结果 该系统在医院感染监测工作中得到具体应用,发挥了实时监控、预警报告的作用,取得良好效果。结论 该系统能较好地满足医院感染监测的各项基本功能需求,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9.
医院感染伴随医院产生,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都是当前医院管理中的难题。医院感染不仅威胁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同时也影响医院的医疗质量,阻碍高新技术的开展,延长住院时间和增加医疗费用,给患者、医院和国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加强医院感染研究,有效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不同监测方法下胃肠道手术部位医院感染发病情况,为降低感染率,制定感染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比较某院2007年7月-2008年6月(实施目标性监测前,对照组)及2008年7月-2009年6月(实施目标性监测后,监测组)行开腹胃肠道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情况。结果 对照组手术部位感染率为12.30%,监测组下降至7.00%,两组比较,感染率差异有显著性(χ2=3.98,P<0.05)。结论 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