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罗区 195 2~ 1981年报告脊髓灰质炎 (脊灰 )病例 119例 ,年平均发病率为 1 62 / 10万 ,1963年和1972年曾发生两次流行 ,分别发病 19例和 5 8例 ;1982~ 1990年报告 5例 ,年平均发病率 0 143/ 10万 ;1991年以后已连续 9年无脊灰野病毒病例报告。现对新罗区消灭脊灰工作情况进行分析 ,以促进今后的工作。1资料与方法疫情资料 1990年及以前来自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 ,1991年后来自急性迟缓性麻痹 (AFP)病例监测系统 ;免疫资料来自新罗区卫生防疫站接种率年度统计报表 ;病原学资料来自福建省脊灰实验室及国家脊灰实验室 ;人口资料来自新罗…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广西1990~2007年流行件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流行趋势和流行特征,为制定乙脑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1990~2007年全区乙脑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90~2007年共报告乙脑病例7 839例,死亡600例,年均发病率为0.95/10万,年均死亡率为0.07/10万,年均病死率为7.65%,1990~1998年发病率较高,年均发病率为1.29/10万,1999年后发病率明显降低,1999~2007年年均发病率为0.62/10万;疫情以散发为主,偶有局部暴发疫情.结论 广西乙脑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各年度发病率波动较大,局部暴发流行的威胁仍存在,应继续加强防控.  相似文献   

3.
1985年我市开展了儿童计划免疫按月接种,1986~1988年连续3年无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病例报告,但1989年突然出现了脊灰爆发流行,发病33例,年发病率为3.28/10万,1990、1991年分别发病9例、1例,发病率分别是0.88/10万与0.10/10万。1992年以后未发现脊灰病例。为了实现2000年无脊灰世界,我们对脊灰流行因素进行如下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4.
脊髓灰质炎 (简称“脊灰”)是由脊灰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此病多见于儿童。南通地区是脊灰流行区 ,195 5年发生了建国以来第一次脊灰大流行 [1 ] ,共报告麻痹型脊灰病例 1680例 ,发病率高达 3 0 .13 /10万 ,死亡 4 4 6例 ,病死率 2 7.74 % ,后由血清流行病学证实系 I型脊灰暴发流行 [2 ]。195 9年~ 1989年全市共报告病例 4 70 1例 ,年平均发病率为 2 .2 3 /10万 ,其中最高是1964年 ,发病 662例 ,发病率为 11.2 5 /10万。自 1990年开始 ,我市全面开展消灭脊灰工作 ,并根据不同阶段及时调整策略 ,使消灭脊灰取得显著成效。自 1989年 5月 2…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1984~2004年百色市狂犬病流行规律。方法收集百色市1984~2004年狂犬病疫情报表及防制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84~2004年百色市狂犬病年均发病率为0.50/10万,其中1984~1989年年平均发病率高达0.75/10万,其次是2000~2004年,平均为0.63/10万。1990~1999年年平均发病率最低为0.28/10万。狂犬病疫情波及12年县(区),94%的病例主要分布在农村。结论养犬数量增多而管理措施滞后,暴露后预防处理不当是近年狂犬病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蒙阴县是流行性出血热(EHF)重点疫区之一,近年来疫区不断扩大,病例数剧增。为了解蒙阴县EHF流行特征,探讨疫区演变规律,我们对本县1981~1992年EHF疫情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报告如下。流行特征:1981~1992年共发病3033例,年均发病率为54.35/10万,1981年报告首例,1982~1984年散在发病,发病率分别为0.95/10万、11.86/10万、48.18/10万;1985年出现流行,发病率为231.86/10万;1986~1990年发病率逐年递减,分别为113.04/10万、49.28/10万、33.95/10万、22.04/10万;1991~1992年发病率又有回升,分别为48.82/10万、72.13/10万,全年各月均有发病,10~12月占53.78%,6~7  相似文献   

7.
<正> 自1984年以来,我国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发病连续五年稳中有降。但是,到1989年脊灰流行趋势突然发生骤变,全国多数省、市、自治区发生了脊灰流行,发病率由1988年的0.062/10万增至0.423/10万,1990年发病率仍高达0.379/10万,形势十分严峻,对我国1995年基本消灭脊灰构成威胁。为了落实基本消灭脊灰计划,有必要对近两年脊灰流行因素进行回顾分析,提出针对性措施。现将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脊灰流行基本情况进行简要分析,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8.
1991~ 1998年百色地区仍有百日咳疫情局部暴发流行 ,为探索百日咳发病的流行特征 ,以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降低百日咳发病率 ,现将 1991~ 1998百色地区百日咳流行特征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百色地区每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 ,百日咳疫情监测年、月报表。方法 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2 结果2 .1 疫情概况  1991~ 1998年每年均有百日咳发病 ,共报告病例 52 3例 ,死亡 1例 ,年均发病率、死亡率分别为 1.86% / 10万、 0 .0 0 3 / 10万 ,病死率为0 .19%。发病率波动在 0 .3 1~ 5.54/ 10万。2 .2 地区分布 全地区 12个…  相似文献   

9.
为了如期实现1995年全国消灭脊瞩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的宏伟目标,我市按照全国统一方案,自1990年冬季至1996春季在全市范围内为0~4岁儿童开展了13轮次的脊灰强化免疫活动,使脊灰疫情从1989年的41例降到1995年无病例发生。本文试就强化免疫活动和疫情控制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作简要分析评价。一、疫情概况脊灰曾于70年代末在我市猖厥流行,其中1978年发病率高达1811/10万。自1982年实行计划免疫后,至1986年疫情明显有效地得到控制;然而1989年又出现暴发流行,疫情持续了6年,共发病80例,死亡毛例,病死率为5.0%(见表1)…  相似文献   

10.
我市邳县1989年4月25日至10月10日发生了Ⅰ型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引起的脊灰暴发流行,发病率为45.61/10万(597/1308914)。为了评价应急服苗的效果,8月20日对该县1984~1989年6月出生的儿童投服三价脊灰减毒活疫苗(TOPV),TOPV为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昆明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生产,使用效价≥10~(5.875)TCID50,现将应急服苗效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南京市下关区6种传染病20年疫情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7~1983年全区6种传染病发病共计993例,累计发病率为114.75/10万,其中麻疹、百日咳1978、1982年发病率较高,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白喉1979、1981年发病较高,脊髓灰质炎(脊灰)1978年发病率较高。1984~1996年全区6种传染病发病共计259例,累计发病率为16.10/10万,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其中白喉、脊灰1984年后基本无病例,流脑1989年后、乙脑1992年后、百日咳1993年后无病例发生,麻疹发病维持在较低水平(11.90~0.98/10万)。从全区6种传染病20年疫情资料看,1983年前6种传染病发病率较高,分析原因,主要是:疫情报告不及时,对传染源…  相似文献   

12.
贵州省控制和消除麻疹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疹是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随着麻疹疫苗 (MV )广泛使用 ,全省麻疹的发病率、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但从近 10年疫情报告来看 ,贵州省麻疹发病时起时伏 ,不时有局部暴发 ,发病率居全国前列 ,值得引起高度重视。为了给加速控制麻疹提供科学依据 ,制定相应的防制对策 ,现将贵州省 1990~ 1999年麻疹流行特征报告如下。1990~ 1999年我省累计报告麻疹 8894 1例 ,死亡 577人 ,年平均发病率 2 6 34 /10万 ,死亡率0 17/10万。但 10年间疫情不稳定 ,发病率波动在50 0 3/10万~ 14 0 7/10万 ,间隔 2~ 3年出现疫情回升 ,且有 …  相似文献   

13.
结核病的流行情况,尤其是涂阳肺结核的患病率,是评价结核病控制工作成效的主要指标。辽宁省于1979、1984、1990、2001年曾开展了4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现以这4次抽样调查资料为基础,分析全省结核病疫情流行动态。 1.患病率情况:1979、1984/1985、1990、2001年4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活动性肺结核病患病率分别为640.00/10万、315.77/10万、419.52/10万、130.80/10万;涂阳肺结核患病率分别为195.00/10万、92.42/10万、88.55/10万、56.30/10万。1979~1984年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下降50.66%,每年以13.18%的速度递降;1984~1990年疫情出现回升,患病率增长32.86%,每年以4.85%的速度递增;1990~2001年活动  相似文献   

14.
安阳市1990~2003年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杰 《预防医学论坛》2004,10(5):609-610
[目的 ]探讨安阳市 1990~ 2 0 0 3年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特征 ,掌握其流行规律 ,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现况分析方法 ,对安阳市 1990~ 2 0 0 3年细菌性痢疾疫情、个案调查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 1990~2 0 0 3年细菌性痢疾发病率波动在 41 0 3 /10万~ 13 9 12 /10万 ,年均 75 87/10万 ,平均死亡率为 0 0 3 /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2 0 0 3年比 1990年下降了 66 2 0 %。疫情主要集中在城乡结合部 ;发病高峰为 6~ 9月 ;高发年龄为 0~ 3 9岁 ;男女性别比为 1 5 4∶1;以农民、散居儿童、学生和工人居多。 [结论 ]水源污染是菌痢暴发流行的主要因素 ,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莱芜市消灭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工作进行回顾分析,为无脊灰证实提供依据,并为其他疾病控制提供借鉴.[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对该市历年脊灰疫情、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脊灰减毒活疫苗(OPV)免疫活动、免疫监测等资料利用EPI 2000及Excel 2000进行分析.[结果]莱芜市1957~1989年脊灰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54/10万,1966年发病率最高,达22.72/10万.随着OPV的广泛应用,脊灰年均发病率由OPV使用初期(1961~1972年)的3.02/10万下降至计划免疫时期(1986~1990年)的0.02/10万,1989年后无病例发生.[结论]莱芜市已彻底阻断了脊灰野病毒的循环,达到无脊灰的目标;免疫策略应作调整.以控制疫苗衍生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陕西省脊髓灰质炎病毒学监测20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陕西省1979~1999年连续20余年进行了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学监测,共分离出脊灰I型野病毒151株,分别在8个年度分布于8个地区(市)的34个县(区、市),其中1980~1983年有2次脊灰局部流行,1990年发生全省流行,形成了周至县等10个主要疫区.1995年以后全省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报告发病率>1/10万,周至县等10个疫区也在1997年后达到或接近1/10万.自1993年以来陕西省未发现脊灰野病毒,说明已无野病毒循环.  相似文献   

17.
我市1984年开始实行计划免疫按月接种,相应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1989至1991年本市麻疹年发病率分别是11.58/10万、1.29/10万、0.55/10万。但从1991年12月中旬报告1例麻疹以来,到1992年12月底止,全市共报告麻疹683例,年均发病率达125.59/10万,并在9个乡(镇)出现暴发点。为了解我市近年麻疹流行特征,分析流行因素,现将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自1989年局部地区发生脊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以来,1990年又出现流行,经采取一系列强化免疫措施后,1991年疫情大幅度下降。此次疫情波及范围广,发病人数多,全省三年共发病1180例,年均发病率为0.74/10万,死亡25例,病死率2.12%。发病以2岁以下儿童为主,经病毒分离及型别鉴定其流行毒株为I型。分析其流行原因有免疫接种不落实、免疫空白存在、有效服苗率低及疫情报告失灵等。此外还讨论了病原学监测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 一、前言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是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我省亦是本病的高发区之一,尤其1985年年发病率高达7.78/10万,给社会、家庭和个人都带来了严重的不幸。自计划免疫实施以来,我省脊灰的流行一度得到成功的控制,最低为1986年,年发病率在0.01%/10万以下。而后又因种种因素的影响逐年回升,到1990年猛增至984例,年发病率为1.149%/10万。1991  相似文献   

20.
青岛市曾是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高发地区,50年代平均发病率14.68/10万,最高年份达46.03/10万。自1960年应用脊灰疫苗免疫以来,脊灰流行逐步得到控制,70年代发病率降至1.38/10万,实行计划免疫后降低到0.13/10万。1988年开展消灭脊灰活动,发病率控制在0~0.06/10万,近4年无野毒株病例。为总结经验,改进工作,现把几年来消灭脊灰工作进展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