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气至而有效”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德祥 《国医论坛》2000,15(2):47-47
针刺治病必须得气,这是针灸界流传几千年的古训,也是目前针灸临床奉行的原则。早在《灵枢·九针十二原嫩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清楚地表明“气至”是针灸获效的关键。不仅如此,后世还认为针刺获效不仅要“气至”,还与气至的快慢有关。若得气迅速,则收效也快,疾病易于痊愈;若得气缓迟,则获效也慢,疾病不易痊愈;若经反复运用各种行针催气手法而气仍不至者,则疾病预后多不良。如《针灸大成》所说:“针老得气速,则病易愈而效亦速也,若气来迟,则病难愈而有不治之忧。”什么是得气?古人的描述一…  相似文献   

2.
谈“气至而有效”712083陕西中医学院郑少祥“气至而有效”语出《灵枢·九针十二原》篇,它是针灸治疗的一条重要原则。一般针灸教科书在解释此句含义时,大多以将.针刺入脑穴后,若产生授、麻、重、胀等得”气感,便会有疗效来加以说明。致使一些临床医生认为,进...  相似文献   

3.
封敏  侯天舒 《江苏中医药》2010,42(12):66-67
"气至而有效"是指导针灸实践的总则。"气至"的含义,现今的观点主要集中于"针感"。通过总结《黄帝内经》,发现"气至=得气=气调=有效",是对针效的判断,而并非简单等同于针感。同时,脉象的良性变化是"气至"的客观指征,但患者的自身感觉亦应作为辅助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4.
笔者通过多年针灸实践,从失误病例中,证明了候气针刺,除了要达到气至这一目的外,还需注意正确的辨证与针刺的刺激量,这是获得满意疗效的难点。  相似文献   

5.
高玉杰  左甲 《光明中医》2016,(9):1220-1221
"气至"是针刺取得疗效的关键。通过对比《灵枢·小针解》和《素问·针解》对《灵枢·九针十二原》部分条文的解释,发现要探明"气至"在《灵枢》中的本义,必须从《灵枢·九针十二原》原文中寻找答案。"气至"在《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中的本义是指"清气"至。"气至"不是目前普遍理解的"得气",而是指通过九针的操作使经脉血气运行如常。  相似文献   

6.
葛震  王永杰 《国医论坛》2006,21(6):19-20
后世多认为气至即得气,经分析发现气至与得气不同,气至贯穿于整个针刺治疗的全过程,是与疾病的产生、发展变化、诊断、治疗息息相关,是需要把握的重点所在.经过探讨气至的相关问题,辨析气至与得气的关系,提出了气至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8.
Wang XH  Zhou L 《中国针灸》2011,31(3):252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的"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是针刺治疗的千古铭训,并以此理论为核心,发展出一系列针刺手法.但是随着近代各种针刺治疗方法的应用,发现不"得气"也有效. 1"得气"与"针感"的异同 所谓得气,主要是指针刺过程中毫针与经气相得,古称"气至",近称"针感',[1].<内经>中"得气"等同于"气至",是指针刺后候得经气的感应,是针灸补泻的前提,包括医者针刺过程中体会到的针下沉紧感和患者所产生的酸麻胀痛、触电、冷凉、烧灼等自我感觉[2]."针感"是现代名称,主要是指患者对针刺所产生的局部酸、麻、胀、痛等感觉.  相似文献   

9.
张芳  王鸿度 《中国针灸》2012,32(12):1132-1134
现行规划教材《针灸学》认为针感、气至与得气含义相同,笔者认为不甚妥当,故引用《内经》和古今知名注家的注释、论述及研究认识,对其含义进行思辩.针感是医者及患者的主观感受及自觉反应;气至是调动机体正气祛邪外出,使患病机体趋愈达到治疗效果;得气是针灸治疗的最终目的.针感、气至与得气并不是同一概念,明确其概念能更好地指导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6,(6):1293-1295
随着针刺麻醉的创立,从事针麻原理及经络研究的队伍越来越大,"循经感传现象"逐渐得到了临床医生与学者的重视,现已成为经络研究的一大热点。作者通过梳理相关古籍与文献,着重从循经感传的涵义、判断、重要性以及激发方法等方面对循经感传加以论述,以便学习针灸的同行参阅,为针灸临床和实验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1.
试析《灵枢》对气至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灵枢》对气至的认识 ,提出气至是指谷气至 ,是补泻气调的过程。《灵枢》把谷气至作为针刺取效的关键 ,故明确气至的实质 ,对于针灸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气至"包含"气至针下"及"气至病所"。针对肌源性疾病,结合患者症状体征,找到病灶的激痛点,触诊激痛点下的结节或紧绷肌带,触手按压固定或拇食指钳住,刺手持针,针尖沿触手拇指甲边缘刺入紧绷肌带,较易使"气至针下"。若激痛点除表现肌肉疼痛外,可诱发可识别的引传症状,在针刺激痛点下的结节或紧绷肌带,使针感沿引传痛的部位感传,做到"气至病所"。针对神经源性疾病,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判断病灶神经节段,有针对性针刺刺激神经根、神经干、外周神经卡压点,使针感沿神经走行的方向放射至肢体末端,做到"气至病所"。  相似文献   

13.
得气作为研究经络实质和针灸理论体系的重大问题,是针灸学科发展的核心问题。得气既是针刺效果的前提,也是治疗关键因素。随中医现代科学化研究进程,未来引进分子生物学技术、力学技术与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与验证得气相结合,对其客观评定并与针效和临床诊疗结合,细化对得气的研究,构建现代针灸学得气这一重要内容的测评体系,共同促进针灸学发展。现从得气的概念、穴位本态、穴位敏化机制、主观客观评价、影响因素及得气与针效的量效等关系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4.
"气"穴不仅是中医认识人体的重要结构,且在刺灸治疗时亦是施术定位的评判标准。针刺调气关键在于补泻,而补泻的关键是如何辨气,如何辨正邪大小。"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意欲调气,需要医者先"治其神",医者要摒弃杂念,内省自视,保持极虚静的精神状态才能守神。"针响""医者得气"及"二次得气"在治疗层次上相差较大,前两类处于致病的启动阶段,施术者必须在"针响""医者得气"的基础上判别疾病的阴阳盛衰及证候的寒热虚实,诊其脉气大小后施以相应的补泻手法,才可激发"二次得气",这是针刺得气补泻的内在本质。"凡刺之道,气调而止",知气之所在而守其门户,守门户运用于临床即是守神。临床上运用"气"穴时应擅于调气与治神,二者中调神为先导,调气为关键,"以神导气,令气易行,以意通经",达到经脉调畅,血脉通利,阴阳调和之效。  相似文献   

15.
气机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其功能障碍是导致各种疾病的根本原因。因此,从调畅气机入手对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表现进行分析、归纳和辨证施治,具有广阔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电针足三里得气与否对肌肉收缩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得气在电针过程中的重要性。方法以相同电针参数刺激73例健康人足三里穴的得气点和2个非得气点,用生理仪测定和记录电针得气点和非得气点时小腿肌肉收缩力,并进行比较。结果得气点平均肌缩力为6.29N(牛顿)非得气点分别为3.76N和3.71N(P〈0.01);男组得气点肌缩力为8.01N,女组为4.61N(P〈0.01),得气点平均深度为2.73cm。结论得气与否影响电针肌缩反应强度;足三里得气点位于皮下2.73cm处,范围小于1cm;男性电针收缩力强于女性;电针肌缩反应可作为判断得气程度的参考指征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功能性早泄的疗效。方法采用针刺方法治疗功能性早泄48例,辨证分为肾气不固型与肝郁气滞型,并进行分型治疗。结果与结论48例患者总有效率为87.5%。观察提示年龄越大,疗效越差;病程越短,疗效越好;肝郁气滞型疗效与肾气不固型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针刺治疗功能性早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功能性早泄的疗效。方法采用针刺方法治疗功能性早泄32例,辨证分为肾气不固与肝郁气滞二个证型,并进行分型治疗。结果与结论有效率达90.6%。观察提示,年龄越大,疗效越差;病程越短,疗效越好;肝郁气滞型疗效与肾气不固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系统论中"功能A"的概念和中医学"气"理论的比较,从气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等方面证明:中医学"气"理论的功能本质实际上就是人体结构的功能A。  相似文献   

20.
中气升降思想源于《易》、《河图》之理,《内经》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金元时期创立中气升降理论,明清时期中气升降理论得到发展。不同时期医家将此理论用之于临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用药各具特色尤以明清时期医家对其阐述最为明确详尽。从历代医家观点看,中气主要是指脾胃之气,很多医家都强调中气升降在脏腑气机上下阴阳相交中的枢机作用。中气升降是阴阳升降、五行生化、脏腑气机升降之枢轴,中气衰败,升降失司,就会产生种种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