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严重烧伤后亚胺培南在第三间隙代谢与潴留的临床评估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严重烧伤后抗生素在第三间隙水肿液中的半衰期和潴留状况。 方法 选择 8例严重烧伤患者和 8例正常自愿者分别作为烧伤组和对照组 ,利用高效液相法检测血浆、痂下水肿液中亚胺培南的含量及药代动力学改变 ,并通过测定机体水肿量推测第三间隙亚胺培南总量。 结果 痂下水肿液中亚胺培南的半衰期较血浆长 [(2 .5 3± 0 .71)hvs (1.73± 0 .5 7)h],P <0 .0 5 ;随着时间推移和重复静脉滴注亚胺培南后 ,痂下水肿液中亚胺培南浓度逐渐升高 [(11.6 7± 2 .98) μg mlvs(15 .4 5± 4 .10 ) μg ml],P <0 .0 5 ;第三间隙中亚胺培南总含量明显增加 ,用药 1h与以后各时相点比较 ,P <0 .0 1。 结论 严重烧伤后第三间隙组织液中存在抗生素潴留现象 ,其返释血中可延长血浆半衰期与抗感染作用时间  相似文献   

2.
1970年以来,国外有关烧伤的报导很多,本文仅就烧伤早期治疗,烧伤感染及深度烧伤创面的处理三个方面综述于后: 烧伤早期治疗严重烧伤病员早期一个突出的病理生理变化,就是大量体液的外渗,一般在伤后8~12小时到达高峰,其渗出的量是惊人的,有人测得一个烧伤的下肢,如果均匀地肿胀致周径增加2公分,则渗出的体液量可达2400毫升之多。这些渗出的体液被“隔离”(sequestration)于循环之外,从而使有效血循环量降低,功能性细胞外液减少,最终导致组织灌注不良。因此,合理的输入一定质与量的液  相似文献   

3.
休克是严重烧伤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主要致死原因之一,休克防治贯穿严重烧伤救治的全过程。严重烧伤后休克类型主要包括:烧伤后早期因大量血管内液体渗出到体表和组织间隙,而引发的血细胞比容升高型、低血容量性休克,常称为烧伤休克;大范围切开减张、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大面积切削痂手术等原因导致的失血性休克;各种微生物侵袭导致的感...  相似文献   

4.
2006年笔者单位收治过重度烧伤后早期并发腹腔间隙综合征与胸腔积液患者 [1].此后我们对严重烧伤患者尽量避免过量补液、采用"边补边脱"等处置方式.腹腔间隙综合征的发生有所减少,但胸腔积液并发率呈增多倾向 [2].  相似文献   

5.
正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传统分类法将细胞外液分为三个间隙:第一间隙指组织间液;第二间隙指血液循环中的血浆水,血容量的增加、减少主要指的是血浆水的增加、减少,这两者在毛细血管壁互相交换成分,处于动态平衡,称为功能性细胞外液;第三间隙是不能与血浆交换的非功能性细胞外液,主要指脑脊液、关节液等。容量监测主要是对术前和术中血容量的监测。尽管美国麻醉医师协会等  相似文献   

6.
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的降低导致烧伤后对感染的易感性。有报道证实了烧伤后血中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的降低,而创面炎症渗出液中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的改变目前尚不清楚。本文以正常成人皮肤擦伤创面为对照,观察了烧伤病人供皮区创面渗液中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的改变,并检测了细胞膜粘附受体Mac-1和细胞浆中多聚肌动蛋白的变化以探讨趋化功能改变的机理。7例皮肤擦伤创面在伤后1天覆盖以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严重烧伤患者伤后早期应用万古霉素后痂下水肿液的药代动力学变化。方法 选择10例严重烧伤患者,入院后1~2h开始静脉滴注万古霉素500mg,60min匀速滴完。于给药后1、2、4、8、24、48、96、144、192、240h各取痂下水肿液0.5ml,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万古霉素浓度,采用3P97实用药代动力学计算程序处理药物浓度数据,拟合药代动力学模型并计算参数。结果 患者痂下水肿液万古霉素浓度一时间数据以二房室模型拟合为最佳,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分布相半衰期(3.7±2.6)h、消除相半衰期(92±12)h、表观分布容积(26±6)L、曲线下面积(1279±256)μg·h·ml^-1,总体清除率(0.40±0.08)L/h。结论 严重烧伤患者伤后早期使用万古霉素后,该药能较长时间潴留在第三间隙,其抗菌浓度可维持24h以上,有利于防止创面侵袭性感染。  相似文献   

8.
小手术中输液主要是为了确保静脉通道以便给药,不讲究液体的选择。可是在重危病人中,输液是治疗的主要手段,其质和量都要十分讲究。本文拟讨论以下四个问题。 1.晶体溶液自六十年代初Shires学派提出在手术中细胞外液向第三间隙转移的问题以来,曾广泛采用近似于细胞外液成分的乳酸钠林格溶液(简称LR)治疗。但术中使用LR有以  相似文献   

9.
病例1:女68岁,为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患者,合并有糖尿病,术中见胆囊萎缩,胆囊三角粘连严重.术后第5天出现上腹及右腰部胀痛,术后第10天经B超发现右膈下大量积液,腹穿获胆汁而剖腹探查,术中在胆囊床相当于胆囊底位置见一管状残端,内径约0.3cm,有胆汁溢出,考虑为副肝管,给予结扎,并置引流管1根,术后第5天切口渗出胆汁样液,B超示:腹腔内积液.给予对症保守治疗无效后再次行剖腹探查,吸出胆汁样液约2 000ml.  相似文献   

10.
伤口微环境对修复细胞生长调控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伤口渗出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伤口微环境状况。本研究通过比较伤后不同时间伤口渗出液对修复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了伤口微环境在调控修复细胞增殖方面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伤后第1,3,7天,伤口渗出液可刺激修复细胞生长。而伤后第9,11,15天,伤口渗出液在高浓度胎牛血清存在时,对修复细胞生长呈抑制作用;在低浓度胎牛血清存在时,后期伤口渗出液可诱导细胞死亡。提示在伤口愈合过程的后期,伤口微环境中存在着细胞生长抑制因子  相似文献   

11.
大面积深度烧伤休克期切痂植皮进展娄季鹤孙永华大面积烧伤后48小时内病理生理变化主要为微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内液迅速而持续地渗出血管外,引起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而致休克,早在1863年Baraduc即认为血流不足是烧伤后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对复苏理论认...  相似文献   

12.
严重烧伤病人水肿液在机体烧伤后发生的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痂下水肿液(STF)是烧伤水肿液中的重要部分。有研究表明 STF 中内毒素等水平较高,STF 在体外可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TNFα、IL-6和 IL-8作为重要的细胞因子,在 STF 中其含量报道甚少。我们利用烧伤豚鼠模型,观察 STF 和烧伤血浆中 TNFα、IL-6和 IL-8变化,以进一步阐明 STF 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利用 TBSA20%,Ⅲ度烧伤家兔模型,在排除了麻醉干扰和尽量剔除了动物菌血症及可能的脓毒症影响的条件下,对烧伤血清的免疫抑制性进行了探讨。旨在观察家兔烧伤后血清是否存在免疫抑制性。结果表明:烧伤动物血清仍存在免疫抑制性,且于伤后第4天所获血清的抑制性最强。利用超滤膜分离伤后第4天血清.发现分子量低于1万及1~3万的烧伤血清超滤物免疫抑制性最强,3万以上的烧伤血清超滤物也具有较强的免疫抑制性。提示:烧伤血清免疫抑制物成分较为复杂,分子量范围较宽。尽管在动物烧伤后第4天的血清中未能发现明显的蛋白电泳异常带,但低分子量的烧伤血清物质中可能存在着主要的免疫抑制物。  相似文献   

14.
烧伤常导致受损组织产生大量渗出物, 并在创面形成水疱, 而烧伤水疱液内含有大量与创面愈合相关的分子, 可反映烧伤创面局部组织微环境状态。解析烧伤水疱液中细胞成分、信号介质和蛋白质分子等相关信息有助于了解烧伤创面局部反应和组织微环境, 进而助力临床烧伤救治。该文通过解读烧伤水疱液产生机制, 探讨烧伤水疱液在创面评估中的作用, 并综合烧伤水疱液在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细胞成分、药代动力学4个方向的研究进展, 提出对烧伤水疱液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以期为临床烧伤创面评估及治疗提供助力, 也为烧伤水疱液的后续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深入研究烧伤后早期脏器损害机制及防治策略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 2 0世纪 6 0年代烧伤休克液体复苏问题初步解决后 ,国内外烧伤学者开始关注严重烧伤后早期脏器损害 ,并注意到脏器在伤后一定时间内仅表现为功能变化 ,病理学上缺乏特异性。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目前多采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方法较全面地研究细胞内外体液成分、信号通路、基因表达的变化 ,即从研究严重烧伤后脏器组织学的改变 ,发展为研究组织细胞生物学的变化。目前认识到 ,烧伤早期脏器损害与烧伤休克复苏密切相关 ,是烧伤后机体防御反应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的结果。烧伤后早期脏器功能损害影响了烧伤患者的疗程和治疗结果。严重烧伤后…  相似文献   

16.
烧伤早期脏器损害防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临床和实验研究证明 ,烧伤早期脏器损害仍是当前严重大面积烧伤死亡的主要原因 ,也是烧伤防治研究的重大课题。近年来 ,国内外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对此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 ,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但仍有许多问题尚待研究解决。本文就此作一回顾与展望。一、烧伤早期脏器损害机制的研究1.缺血缺氧是导致严重烧伤早期脏器损害的核心 :严重烧伤后 ,由于血管通透性增加 ,大量血管内液外渗 ,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全身组织器官发生缺血缺氧 ;严重烧伤应激反应时大量血管收缩物质释放 ,为保障心、脑等重要生命器官的血供 ,体内血流发生再分配 ,使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伤后第3天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血小板计数的比值(RPR)在严重烧伤患者预后中的判断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 201 4年12月收治的符合重度以上烧伤标准的成年患者325例,检测患者伤后第3天RDW和血小板计数.根据患者伤后第3天RPR中位数值将其分为高RPR (RPR≥0.124)组和低RPR (RPR<0.124)组,收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烧伤严重程度、是否有吸入性损伤等指标的数据,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严重烧伤住院期间生存率并将结果带入Cox回归分析,同时绘制61例死亡患者ROC受试者工作曲线,探讨伤后第3天RPR对严重烧伤患者预后的判断作用.结果:伤后第3天高RPR组和低RPR组在严重烧伤住院期间生存率分别为70.2%(118例)和93.0%(14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提示伤后第3天RPR为预测烧伤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0.398,95%置信区间:0.200~0.794,P<0.01).对61例死亡患者ROC曲线分析提示,伤后第3天RPR值ROC曲线下总面积为0.776(95%置信区间为0.706~0.846,P<0.01).其中伤后第3天RPR的最佳阈值为0.192时敏感性62.3%,特异性86.3%.结论:伤后第3天RPR对严重烧伤患者预后的预测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科于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采用自制八味烧伤酊治疗院外带入压疮31例共42处(Ⅱ期17处、Ⅲ期22处、Ⅳ期3处;肩胛部4处、骶尾部16处、髂脊部4处、肘关节部位3处、足跟部8处、内外踝7处),治疗方法与效果报告如下。1方法Ⅱ期压疮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球清洗患处后待干,有水疱处水疱在2cm以内避免水疱破裂,大于2cm则消毒后先用注射器从底部抽吸渗出液,然后取八味烧伤酊喷雾剂(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转移生长因子-1(TGF-β1)在烧伤创面愈合至瘢痕(HS)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关系和作用.方法将人的正常全厚皮肤移植于裸鼠,待其完全存活后造成深Ⅱ度烧伤创面.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观察MMP-1、TIMP-1、TGF-β1在烧伤创面愈合至HS形成全过程中的表达.结果 MMP-1于烧伤后第2天出现,第3~15天表达较强,第28天已下降到基底值.TIMP-1于烧伤后第2天出现,一直持续到烧伤后5个月HS形成,其表达类似于MMP-1的接触界面模式,但无MMP-1规则,且在血管周围有明显的分布.TGF-β1于烧伤后12 h出现,一直持续到烧伤后5个月HS的形成.三种因子在不同结构的接触界面表达明显.结论在创伤愈合的炎症期和增生期,MMP-1和TIMP-1两种力量处于动态平衡;在重塑期,TIMP-1通过抑制MMP-1的表达减少胶原降解,从而诱导HS形成.TGF-β1在创伤愈合过程中广泛和长期的表达模式,与它对细胞功能广泛的调节作用一致,与它对MMP-1的抑制作用也一致.  相似文献   

20.
亲水性和疏水性呼吸过滤器在机械模型中的滤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亲水性和疏水性呼吸过滤器(BF)对液体的渗透性和对细菌的滤菌效应.方法 用混合有血浆的生理盐水,以3 ml为初始剂量,每次增加1 ml对PALL HME80E(P1)和PALL BB25S(P2)BF的膜行液体渗透性测试.将BF分为P1组和P2组,每组18个,建立模拟通气环路,每组进行三种处理方法的测试,I:BF的模拟肺侧加菌液1 ml;Ⅱ:加生理盐水11 ml后再加菌液1 ml;Ⅲ:加生理盐水14 ml后再加菌液1 ml.呼吸机纯氧模拟机械通气至少3 h.在①滤器膜模拟肺侧,②滤器膜呼吸环路侧,③呼吸螺纹管Y型接头内侧分别采样,标本孵育24 h后观察菌落生长情况.结果 P1组随加液量的增加不断渗入,在加入12 ml液体时从膜对侧渗出;P2组表现为测试液不断蓄积,无液体渗入及对侧渗出.两组的细菌滤过阳性率(②③点):在方法Ⅰ中均为0;在方法Ⅱ、Ⅲ中P1组达到100%,P2组均为0.结论 疏水性呼吸过滤器能有效滤过呼吸回路中的细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