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陈力 《吉林医学》2013,(8):1493-1494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超声在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3例因发热、腹痛,临床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进行腹部超声检查,观察肠系膜淋巴大小、数目、分布、形态及内部结构,对诊断为小儿淋巴结炎者进行强有力的抗炎治疗,治疗后再进行超声检查,对比治疗前后变化。结果: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但增大的淋巴结边界清晰、形态规则。治疗后淋巴结缩小。结论:彩色超声结合临床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便捷、准确,家属及患儿依从性高,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首选影像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高频超声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通过对有腹痛且临床初步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的100例患儿进行超声检查,并与同等人数无腹痛小儿的肠系膜淋巴结的大小进行对比。结果 对比后发现约91.0%(91/100)腹痛患儿肠系膜淋巴结增大,经临床抗炎抗病毒对症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超声复查淋巴结显著缩小(短径〈7mm)或消失,确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83例,占腹痛儿的91.70%。结论 在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高频超声检查可作为首选方法,且将肠系膜淋巴结短径≥7mm,长/短径之比≥2作为诊断标准更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2007年10月超声检查为肠系膜淋巴结炎,且有随访结果的52例患儿。结果高频超声检查均发现肿大淋巴结,50例抗感染治疗后症状消失,2例在治疗过程中出现阑尾炎症状。结论高频超声检查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张娟 《南通医学院学报》2010,30(5):393-393,395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对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5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1例病例都有不同程度的腹痛,部分伴有发热、呕吐,患儿均经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不同程度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结论: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症状主要为脐周阵发性腹痛,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诊断的可靠依据,经对症治疗预后好。  相似文献   

5.
杨拾梅 《吉林医学》2012,(5):1034-1035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表现、治疗、转归。方法:对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1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0例病例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发热、呕吐,60%出现在上呼吸道感染后、40%出现在急性胃肠道感染后。全部患儿经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本组所有患者都采用静脉输液治疗,抗炎、解痉、对症支持等治疗。经住院治疗3~12 d内全部治愈出院,治疗有效率为100.0%。结论: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有不同程度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并与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诊断并经抗炎治疗后复查治愈本病96例的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淋巴结有明显的超声图像改变。结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有典型的超声表现,超声检查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及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频率彩色多普勒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78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8例腹痛患儿均显示肿大肠系膜淋巴结均为多发,以右下腹、脐周多见,散在或成串排列,血流信号较丰富.经抗炎治疗1-2周后,淋巴结明显减少及缩小占62.82%(49/78),淋巴结大小数目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占37.17%(29/78).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能清晰显示小儿肿大肠系膜淋巴结,对临床诊断、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及愈合随访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意义。[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35例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声像图特征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5例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经抗炎抗病毒及对症治疗1月后复查症状均消失。[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操作简便、迅速、无痛苦、诊断率高,可作为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及合并症诊断、鉴别诊断的影像诊断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思路.方法 对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11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0例病例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发热、呕吐,59%出现在上呼吸道感染后、41%出现在急性胃肠道感染后,全部患儿经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结论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有不同程度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并与其他引起腹痛的病相鉴别后方可诊断.  相似文献   

10.
陈慕洁  苏辉华 《中外医疗》2010,29(36):178-179
目的分析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高频彩超图像特征,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对67例确诊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前后腹部高频彩超声像图进行分析。结果 67例患儿均有腹部疼痛及右下腹压痛,发病前1~2d均有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病史,高频彩超发现肠系膜淋巴结均有多发肿大,治疗前后淋巴结数量及大小均有明显变化。结论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腹部高频彩超检查,能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是对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和治疗后随访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高频超声在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9例因不明原因腹痛来院就诊行超声扫查发现伴有腹腔淋巴结肿大患儿和50例正常儿童进行腹腔高频超声探查。结果主诉腹痛来院就诊患儿中,伴有腹腔淋巴结肿大者69人,原发肠炎患儿11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49例,其中并腹腔积液者6人,阑尾炎患儿8例,其中合并腹腔积液者2人,结核性腹膜炎1例并伴有腹腔积液,急性肠炎及肠系膜淋巴结炎经血、粪化验及抗炎治疗确诊,阑尾炎经手术确诊,结核性腹膜炎经腹水化验及X线钡餐确诊。结论因不明原因腹痛就诊患儿通过高频超声的检查,肿大淋巴结的检出,及其数量、外观、分布情况的观察,对临床诊断尤其是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有很大指导意义,此检查方法应该作为对小儿不明原因腹痛诊断的重要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12.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超声检查在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12岁62例临床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小儿进行腹部超声检查,观察肠系膜淋巴结。结果:62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形态规则,边界清晰,皮髓质界限清楚,淋巴门结构未见破坏。彩色多普勒血流量显像(color Doppler flowi maging,CDFI)显示肿大淋巴结内血流信号增多,可探及低速低阻力型动脉频谱。结论:高频彩色超声检查便捷,能准确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可作为首选影像学诊断方法,在临床上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7.5~12MHz高频探头,对因腹痛的患儿进行超声检查,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例患儿的超声声像图主要表现:多位于脐周和(或)右下腹,边界清,内部回声均匀。椭圆形、串珠状、堆状分布,皮髓质分界较清晰,直径10~30mm,长/横径≥2。CDFI可见较丰富血流信号,分布呈淋巴结门型,条状规则分布。位置较深的可探及点状血流,表浅者可见自淋巴门,向淋巴结内呈树枝状分布血流信号。急性期时,髂窝、肠间隙可探及少量游离液性暗区。结论用高频超声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具有检查便捷、诊断率高、无创、定位准确等优点,并具有可以对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张伊 《中外医疗》2014,(18):31-32
目的探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表现,明确高频彩超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0例已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进行高频彩超探查。结果 80例患儿腹腔内均探及数个椭圆形淋巴结,且肿大淋巴大多结纵横比≥2,长轴径〉10 mm,绝大多数〈20 mm,多呈串珠状排列,经治疗后,患儿症状、体征逐渐消失,声像图显示淋巴结个数及大小均有不同程度缩小,长轴〈10 mm,短轴〈5 mm,内部血流较治疗前减少。结论高频彩超可快速准确的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在临床中可作为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高频彩超在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诊断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5例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依次扫查中上腹、脐周、左右下腹等肠系膜分布区,重点检查脐周和右下腹,观察并记录淋巴结数量、形态、大小、边缘及内部回声,测量淋巴结的长径、短径,用彩色多普勒观察内部血供情况,经抗炎治疗后进行复查,比较治疗前后淋巴结的大小、数目及内部血流的变化。结果:肠系膜淋巴结均有不同程度的肿大,血流信号显示丰富,经抗炎治疗后淋巴结明显减少和缩小,其内血流信号也明显减少。结论:高频彩超在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及治疗后随访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加减七味白术散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疗效,初步探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法。方法 36例患儿均接受加减七味白术散治疗,疗程为3周。治疗前后分别观察患儿的主症(腹痛)积分和次症(面色少华、精神倦怠、乳食减少、食后痞胀、大便改变)积分,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观察患儿腹部淋巴结改变情况,并评价疾病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患儿治疗后腹痛积分和各次症积分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患儿腹部淋巴结缩小或消失33例(占91.7%)。按疾病疗效判定标准,治愈28例,好转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7%。按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治愈3例,显效21例,有效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7.2%。结论 加减七味白术散可缓解脾胃虚寒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的腹痛等临床症状,可使肿大的淋巴结缩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彩色超声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人民医院超声科经临床诊断的89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的声像图特点。结果:89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抗感染治疗后复查淋巴结明显缩小或消失。结论:彩色超声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诊断与疗效观察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对150例反复腹痛,部分伴呕吐、发热、腹泻,经儿科医师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炎的患儿行高频超声检查。详细记录淋巴结回声以及出现部位、数目、大小,并用彩色多普勒观察淋巴结内部血流状况。结果:150例患儿腹腔内均可探及3枚以上淋巴回声,呈多个或簇状分布,纵径:1.0~2.7、横径:0.5~1.3,纵横比≥2.0。CDFI:肿大淋巴结内血流信号分布呈淋巴门型或无血流型,为低速低阻型,RI:<0.7,经对症及抗炎治疗后复查,肿大淋巴结较前不同程度缩小或消失。结论:高频超声作为一种经济、无创、可重复的检查方法是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首选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表现,研究高频超声在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应用。方法:对150例经临床确诊的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的肠系膜淋巴结超声表现进行观察。结果:治疗前后炎症肠系膜淋巴结的位置分布、大小、彩色血流信号丰富程度都有其特征性变化。结论:高频超声可以通过观察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的位置分布、大小、彩色血流信号的变化作出诊断,给临床提供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杨芳  程印蓉  马晓娟 《西部医学》2012,24(1):137-139,143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腹痛小儿超声检查结果。采用高频探头超声检查,记录内容包括淋巴结的部位、大小、形态、回声强度及类型,并测量其长短轴比值(L/S),病变的变化结果均经临床和随访证实。结果 77例患儿均显示腹腔淋巴结肿大,脐周及右下腹均见肿大淋巴结者72例,最大者24×12mm,其中19例血流丰富;仅右下腹见肿大淋巴结者4例,最大者14×5mm,1例血流丰富;左上腹及脐周均见肿大淋巴结者1例,大小11×5mm,血流较丰富。治疗后肿大的淋巴结逐渐回缩,但肿大淋巴结的回缩比腹痛消失明显滞后。结论高频超声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经济简便,重复性强,准确率高(〉95%),是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首选检查方法,能够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随访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