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脂肪肝与血脂、血糖、谷丙转氨酶升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70例脂肪肝患者及 7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 ,收治时间及体检时间为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将7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将70例脂肪肝患者作为实验组 ,观察两组观察对象的血脂、血糖及谷丙转氨酶等生化指标.结果:对照组健康体检者的血脂、血糖及谷丙转氨酶等生化指标均明显低于实验组脂肪肝患者(P< 0.05) ,统计学有意义.结论:脂肪肝与血脂、血糖及谷丙转氨酶升高具有紧密相连的关系 ,脂肪肝患者存在上述生化指标升高的倾向.  相似文献   

2.
张燕梅 《河北医学》2012,18(5):700-702
目的:了解健康体检人群中脂肪肝与血脂、血糖、转氨酶的关系.方法:对536 例健康体检人员中的肝脏B 超、血脂、血糖、谷丙转氨酶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67 例脂肪肝患者的三酰甘油、胆固醇、血糖及谷丙转氨酶四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脂肪肝患者不仅常常伴有脂肪代谢紊乱,还常伴有血糖代谢异常、肝细胞损害及血清谷丙转氨酶异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文研究分析血脂、肝功能指标与脂肪肝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该院的脂肪肝患者144例做为观察组,选择同一时间进行健康查体的1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对照组及观察组的血脂、肝功能检查结果,探讨血脂、肝功能指标与脂肪肝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对两个组别分别进行血脂、肝功能检查,其中血脂对比情况:观察组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低密度脂蛋白低于对照组;脂肪肝对比情况: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r-谷氨酰转移酶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脂、肝功能指标与脂肪肝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联,患有脂肪肝的患者有明显的血脂、肝功能指标紊乱,对于临床上诊断脂肪肝病症我们可根据血脂及肝功能指标进行判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脂肪肝患者肝功能和血脂检查结果,分析其临床意义,并针对性地提供防治建议。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3月来我院体检后经超声检查确诊的脂肪肝患者300例作为观察对象,并将同期来院体检的300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按照标准规范化操作检测血脂和肝功酶学相关实验室指标,派专人统计后对比分析。结果:脂肪肝组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及胆碱酯酶等血脂及肝功能指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脂肪肝组的高密度脂蛋白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肪肝患者不但容易发生肝功能异常及肝细胞损伤,而且会导致血脂代谢紊乱,易感人群应定期体检,并在发病早期积极采取有效的防治举措,肝功能和血脂检测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重庆市体检人群脂肪肝患病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重庆市体检人群脂肪肝的患病率,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健康体检的13610名人员中脂肪肝患者的体重指数、血压、血脂、血糖、肝功能等检测结果与非脂肪肝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脂肪肝的检出率为16.9%,男性明显高于女性,约是女性的2.6倍,随着年龄的增长,脂肪肝的患病率增加.脂肪肝组的体重指数BMI、血压BP、血脂TG、TC、血糖FBG及转氨酶ALT、AST水平与非脂肪肝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脂肪肝组中合并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的患病率显著高于非脂肪肝组.两组间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比例无差异.结论: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是脂肪肝发病的危险因素,脂肪肝可表现为转氨酶轻-中度的升高.减轻体重,控制高血脂和维持正常的血糖及血压水平是防治脂肪肝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脂肪肝与血脂、丙氨酸转氨酶(ATL)的相关性,为脂肪肝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12年3月-10月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并以B超体检结果为依据,随机抽取178例脂肪肝检出者和178例非脂肪肝受检者进行对照,同时空腹抽血进行丙氨酸转氨酶、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测定,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脂肪肝组的丙氨酸转氨酶、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异常率均显著高于非脂肪肝组,并且丙氨酸转氨酶男性较女性显著增高。结论脂肪肝患者大都伴有高血脂,且丙氨酸转氨酶的升高与之有关。  相似文献   

7.
李娟   《中国医学工程》2010,(2):77-78
目的探讨脂肪肝发生和血脂、转氨酶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本院体检的922例健康人群,对其总胆固醇(TCH)、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氨基转移酶(GGT)及血尿酸(UA)及脂肪肝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受检人数922例,脂肪肝检出人数216例(23.43%),其中男性为148例(29.96%),女性为68例(15.89%)。除65岁以上组外,其余各组男性脂肪肝检出率均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并随年龄增长,脂肪肝检出率有增加趋势;脂肪肝组ALT、AST、γ-GT、TG、UA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脂肪肝患者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与否对测定结果影响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肝功能、血脂、血糖及血尿酸的检测,对脂肪肝的早诊断、早治疗以及疗效观察、预后判断上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脂肪肝患者血脂、血尿酸水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脂肪肝与血脂、血尿酸的关系,为脂肪肝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体检B超检出的106例脂肪肝患者及100例同期体检健康者进行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血尿酸测定,并采用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脂肪肝患者的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血尿酸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脂肪肝患者不仅伴有血脂代谢紊乱和血尿酸代谢异常,并且其血脂与血尿酸水平相关,且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9.
脂肪肝与血脂及肝血清酶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脂肪肝与血脂及肝血清酶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对1285名体检人员B超和血脂(TC、TG)及肝血清酶(AST、ALT、GGT)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脂肪肝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男性高于女性;高脂血症者脂肪肝患病率显著高于血脂正常者(P〈0.01),脂肪肝患者血清酶显著高于非脂肪肝患者(P〈0.01)。结论脂肪肝与TC,TG、GGT、转氨酶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1200名高级知识分子脂肪肝发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高级知识分子脂肪肝患病情况及对脂肪肝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预防脂肪肝的发生及健康指导提供依据。方法:将1200名体检者进行体重指数、身高、血压、肝功能、空腹血糖、血脂、肝脏B超等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脂肪肝患者420例(35%),非脂肪肝受检者780例(65%),脂肪肝组的血脂、空腹血糖、血压及体重指数(BM I)、丙氨酸转氨酶均比非脂肪肝组明显增高(P<0.01),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并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结论:高级知识分子脂肪肝发生率高,主要为非酒精性脂肪肝。高血脂、高血糖、高丙氨转氨酶、高血压及肥胖是造成脂肪肝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控制其危险因素,有助于预防该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362名脂肪肝患者相关指标及相关疾病患病状况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脂肪肝患者血清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以及高血压、肥胖和糖尿病的发生率。方法 :收集来自鼓楼医院体检中心 3 62名脂肪肝患者的体检资料 ,并与 3 62名健康体检者 (为对照组 ,年龄相差不超过 3岁 )的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脂肪肝患者体质指数 (BMI)高于对照组 ,同时血清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空腹血糖、丙氨酸转氨酶含量及血压 (收缩压及舒张压 )均值均高于对照组 ,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低于对照组。脂肪肝患者高血压、高血糖和肥胖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结论 :脂肪肝的发生不仅与脂质代谢紊乱有关 ,与血糖、血压及BMI间也有联系 ,脂肪肝患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的患病率高于健康人。  相似文献   

12.
转氨酶水平检验在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脂肪肝患者术后血清转氨酶的变化规律,转氨酶水平检验在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检测60例肝切除术脂肪肝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第1、3、7天血清转氨酶,并记录患者的入肝血流阻断、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手术方式等。结果:脂肪肝患者术后第1、3、7天血清转氨酶水平较术前均有显著升高(P〈0.05或P〈0.01),术后第1天到达峰值(P〈0.01),然后逐渐降低,术后第7天比较接近术前水平(P〉0.05)。在影响ALT、AST发生变化的因素方面,术中入肝血流阻断、手术方式是导致术后血清转氨酶升高的主要因素(P〈0.05),与术后血清转氨酶增高呈线性关系。结论:对手术后血清转氨酶的检测,可以有效防治术后肝功能异常,为规范手术操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的关系。方法104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分成血清ALT升高组和正常组,分析两组的人口学特征、生化指标及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和组分,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发生血清ALT升高的危险因数。结果非酒精性脂肪肝ALT升高组与正常组的腹围、体重指数、空腹胰岛素、HOMA-IR、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r-GT)、尿酸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代谢综合征和组分患病率比较显示ALT升高组的高脂血症患病率高(P〈0.05)。非酒精性脂肪肝ALT升高和性别、年龄、高尿酸血症密切相关(P〈0.05)。高尿酸血症是非酒精性脂肪肝ALT升高的独立危险因数(P〈0.05)。结论NAFLD血清ALT水平和MS及其组分密切相关,同时可作为胰岛素抵抗和心血管疾病发生危险的指标。高尿酸血症是非酒精性脂肪肝ALT升高的独立危险因数。  相似文献   

14.
西安市灞桥区公务员脂肪肝情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西安市灞桥区公务员脂肪肝患病情况。方法 :采用健康查体方式 ,测身高、检测血糖、血脂、肝功等 ,腹部B型超声波检查 ,患病率的比较用 χ2 检验。结果 :脂肪肝的患病率为3.81% ,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 ,5 0岁~ 5 9岁年龄组为患病率最高年龄组 ,超重和肥胖者脂肪肝发病明显高于正常体重者 (P <0 .0 1) ,高甘油三酯者脂肪肝发病明显高于正常者 (P <0 .0 1)。结论 :脂肪肝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5 0岁~ 5 9岁年龄组为患病最高年龄组 ,肥胖与超重和高甘油三酯是最主要的易患因素 ,故预防脂肪肝的发生 ,首要是控制体重 ,降低甘油三酯。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单纯性脂肪肝患者血清瘦素水平情况。方法测定50例单纯性脂肪肝组和5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瘦素、血脂水平,并进行结果分析。结果单纯性脂肪肝组瘦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但单纯性脂肪肝组瘦素水平与血脂无相关性(P均>0.05),而正常对照组中瘦素水平与胆固醇(Chol)、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有显著相关性 (P均<0.01)。结论瘦素在脂肪肝患者中水平较高,可作为诊断该病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硫普罗宁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0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将患者完全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对实验组患者采取硫普罗宁治疗,对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井底丹参、静推维生素 C 进行治疗,治疗时间为3个月。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血清转氨酶水平及血脂等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转氨酶水平、总胆固醇含量及三酰甘油水平相比于对照组更接近正常水平,两组差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普罗宁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范围内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分析西安市某体检人群脂肪肝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为今后采取针对性地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在西安市第三医院具有完整体检资料的健康体检者9 096例,确定脂肪肝患病者,同时收集人体测量学、生化免疫指标、疾病史,通过年龄、性别分层研究其患病情况。资料分析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 9 096例调查对象中,共检出脂肪肝2 290例,患病率25.18%。男性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P<0.01);女性60~69岁患病率最高(22.67%),男性30~39岁患病率最高(41.29%)。脂肪肝组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血尿酸、收缩压、舒张压的均值水平显著高于非脂肪肝组,高密度脂蛋白显著低于非脂肪肝组(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体质量指数、舒张压、空腹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血尿酸、胆囊疾病是脂肪肝的危险因素。 结论 西安市体检人群脂肪肝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超质量及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高血糖、高尿酸血症及胆囊疾病是其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脂肪肝与肥胖及高血脂、高血糖的关系。方法:对承德铁路地区某单位1905名职工2009年健康体检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05人中脂肪肝807例,占42.4%,其中,超重和肥胖组的脂肪肝患病率分别为64%和88.5%,明显高于体重指数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高甘油三酯、混合性高血脂及高血糖组脂肪肝患病率也明显高于生化指标正常组,分别为63.3%、72.2%和6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单纯高总胆固醇组的患病率略高于血脂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重及肥胖、高甘油三酯、高血糖是构成脂肪肝的危险因素,与脂肪肝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吴茱萸总生物碱(totalalkaloidsofEvodiarutaecarpa,TAE)对四氯化碳(carbontetrachloride,CCl。)致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40%CCl。皮下注射12周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transamin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transaminase,AST),层黏连蛋白(1aminin,LN)、透明质酸(hyalurnicacid,HA)、Ⅲ型前胶原(precollagentype1ii,PCⅢ)、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和肝组织中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水平,并对肝脏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模型组大鼠肝脏有明显胶原沉积、脂肪变性和肝纤维化,部分大鼠形成完整的假小叶;血清ALT、AST、MDA、SOD、LN、HA、PCⅢ和肝组织中Hy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或P〈0.01)。给药10周末,TAE50,1.0mg/kg组肝小叶结构明显改善,脂肪变性减轻,胶原纤维间隔减少,ALT、AST、MDA、LN、HA、PCⅢ及肝组织中Hyp水平明显下降。结论TAE50,100mg/kg灌胃给药对CCl4致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抗脂质过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