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食蟹猴疟原虫子孢子由静脉接种给恒河猴,用磷酸咯萘啶(基质)24mg/kg连续6天、3天和单剂,分别给猴灌服。血检可见一个环状体原虫血症期,疗程较短者环状体原虫血症天数也相应减少,而未给药的对照猴则无此种现象。由此可见,咯萘啶有持续抑制环状体进一步发育的作用,但对组织期裂殖体不见有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2.
吴莉菊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86,(4)
感染抗氯喹系伯氏原虫小鼠,ig咯萘啶6mg/kg后15min~24h,用电镜观察红内期形态变化,发现滋养体复合膜最早受损,呈肿胀,形成多层螺纹膜,且进行性加重;随后,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消失、核糖体模糊、核质致密。最后普遍查见小的、破裂的死虫。而经氯喹400mg/kg作用后的RC原虫,绝大多数红内期的超微结构无变化。表明咯萘啶对RC红内期原虫有直接杀灭作用,提示滋养体复合膜的最早受损可能是RC原虫对咯萘啶无交叉抗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并建立恶性疟原虫对咯萘啶敏感性的体外微量测试方法。 方法 研制咯萘啶涂药板和便于现场使用的培养基,先在实验室用体外连续培养的恶性疟原虫(FCC1/HN)测试,证明咯萘啶涂药板和培养基的效果稳定可靠后,在疟疾流行高峰季节赴海南省及云南省现场,取恶性疟现症病人血样,测试恶性疟原虫对咯萘啶的敏感性,并设体内四周法为对照。 结果 研制的咯萘啶涂药板及现场用的培养基效果稳定,咯萘啶涂药板4 ℃贮存有效期为6个月,4 ℃贮存的安瓿封装液体培养基及瓶装冰冻干燥培养基有效期分别为2个月和2年。经过多年现场测试,不但掌握了我国恶性疟原虫对咯萘啶敏感性的基线数据,同时还显示,在目前咯萘啶临床治疗效果仍较满意的情况下,恶性疟原虫对咯萘啶的敏感性已在逐渐降低,而且体外完全抑制裂殖体形成的平均药浓度提高了2~4倍。 结论 恶性疟原虫对咯萘啶的敏感性可用体外微量法测试,较体内四周法更为方便和敏感。 相似文献
4.
潘玉蓉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96,(2)
人疟原虫严格的宿主专一性极大地阻碍了疟疾的实验研究。除猩猩之外,两属南美洲的猴,夜猴和松鼠猴可作为“适应”株的感受者,但往往需首先在切脾动物经过一系列的过渡。因这些动物数量有限,价格昂贵,显然降低了其作为模型的使用意义。在试图克服这些障碍的努力中,作者成功地利用了B和T细胞缺陷小鼠(如严重综合免疫缺陷的SCID或先天无胸腺的NIHⅢ小鼠)。 相似文献
5.
杨恒林 《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1997,(1)
抗药性恶性疟的出现与扩散,严重地阻碍着全球抗疟工作的进程。为解决这一难题,近用年来,世界有关国家对30余万种化合物进行了筛选,迄今可替代还呼用于治疗恶性疟的药物仅见我国研制的青蒿素类药物、咯察院及国外研制的甲氟睦及卤泛曲时。最近的研究表明甲氟呼、卤泛曲批对泰柬、泰缅边境恶性疟治愈率仅达509)‘’。青蒿素类药物已成为治疗抗药性恶性疟必不可少的药物,在亚洲及非洲广泛使用。哈莱陡是我国197O年合成的一种苯骄素类抗疟新药,经各种动物实验证实毒性低,副作用小,对各种疟疾,包括抗药性疟疾有显著效果H‘’。但因种… 相似文献
6.
7.
目前云南抗氯喹恶性疟原虫株的地理分布日趋广泛,为在现有抗疟药中寻找氟喹替代药,我们应用体外微量法测定了云南4例抗氯喹恶性疟原虫株对磷酸咯萘啶的敏感性,结果显示均对咯萘啶敏感。 一、材料和方法 (一)涂氯喹板 中国预防医学中心寄生虫病研究所惠赠,每板4行,每行10井,2~9井分别涂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恶性疟原虫对咯萘啶敏感性的变化,以指导合理用药。方法:采用WHO体内四周法及体外微量测定法,在云南南部勐腊县进行敏感性纵向监测。结果:1984-1985年和1995年体内观察分别为36例和39例,其平均退热时间分别为32.7h±16.0h和56.2h±27.4h。无性体转阴时间分别为64.2h±22.9h及55.3h±11.8h。复燃率分别为15.2%(5/33)和37.5%(9/24)。1988、1990、1992和1995年体外测得ID50分别为13.0nmol/L、20.0nmol/L、32.0nmol/L和40.0nmol/L。ID95依次为48.0nmol/L、136.0nmol/L、325.0nmol/L和330.0nmol/L。抗性率分别为0、8.8%、13.8%及36.4%。结论:当地恶性疟原虫对咯萘啶的敏感性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氯喹曾是治疗疟疾最有效的药物 ,被广泛应用 ,但自 6 0年代恶性疟原虫对其产生抗性以来 ,使用范围受到了极大限制。咯萘啶、萘酚喹、本芴醇是近年来研究开发的药物 ,最近监测表明咯萘啶的敏感性正在下降 ,且单独用药有 6 0 %~80 %病例出现配子体[1~ 3] 。舒文谊等与庞学坚等报道 ,萘酚喹治愈率高 ,但对少数病例显效缓慢 ,甚至无效[4 ,5] 。本芴醇对恶性疟治愈率高 ,但显效较为缓慢 ,不利于及时控制症状[6] 。为进一步了解抗青蒿琥酯恶性疟原虫对咯萘啶是否有交叉抗性及咯萘啶分别与本芴醇、萘酚喹及氯喹联用的可行性 ,1998年开展了该项研… 相似文献
10.
感染约氏鼠疟原虫配子体的小鼠灌服咯萘啶1,200mg/kg(相当于LD_(50))后2或12小时,给斯氏按蚊吸血,不影响配子体在蚊内发育为卵囊及感染性子孢子。小鼠灌服氯喹600mg/kg(相当于LD_(50))后也未见影响配子体对斯氏按蚊的感染;灌服乙胺嘧啶10mg/kg,能阻断配子体发育为卵囊;灌服伯喹20mg/kg,卵囊的发育也受抑制。蚊吸入合配子体的血液后,喂给0.005%咯萘啶,不影响约氏鼠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为有感染性的子孢子;喂给0.01%咯萘啶时,蚊几乎全部中毒死亡,而残存蚊仍查见形态正常的卵囊。给蚊喂氯喹液的结果与咯萘啶的相仿,但0.01%不引起蚊死亡。蚊吸0.001%乙胺嘧啶即抑制卵囊的形成。蚊吸0.01%伯喹后,部分蚊死亡,存活蚊仍可查见卵囊,浓度为0.1%时未查见卵囊,示有阻断卵囊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刘德全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81,(1)
本文报道了伯氏鼠疟原虫子孢子侵入体外培养的胚胎鼠脑细胞的数量及其在胚胎鼠脑细胞中发育成不成熟的裂殖体。实验方法是无菌操作解剖按蚊唾液腺,并轻轻压迫唾液腺使之放出子孢子,然后将子孢子集中起来,计算子孢子密度,定量接种于单层胚胎鼠脑细胞,经离心后进行体外培养。培养后,将培养物用布安氏液固定,再用吉氏染液染色检查。7个实验其中有4个实验产生了红外期裂殖体。子孢子感染率为0.01~0.04%,比在体内感染率低2~3级,这可能与子孢子进入脑细胞是人工造成的有关。正常胚胎鼠脑细胞在体外每4天增加一倍,但是当加入感染的或未感染的按蚊唾液腺后,不仅抑制了脑细胞的正常繁殖,而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脑细胞数量逐渐减少。脑 相似文献
13.
施晓华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87,(5)
随着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产生及扩散,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对寻找、设计新药极有意义。目前有两种解释氯喹作用机理的理论。Fitch指出:氯喹等是通过阻碍铁卟啉原Ⅸ(FP)形成疟色素而发挥抗疟作用的。疟色素中含有大量FP,红内期裂殖体杀灭剂的选择性抗疟作用常常与疟色素的形成有关。对氯喹有抗性的鼠疟原虫往往不产生疟色素,或当接触氯喹时便停止产生。迄今为止仅发现氯喹有间接抑制血红蛋白降解的作用。实验证明,FP和FP-氯喹复合物对纯化的恶性疟原虫酸性蛋白酶有抑制作用,推 相似文献
14.
刘燕明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81,(5)
本文报道了用杂交瘤技术制备约氏疟原虫裂殖体特异性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取约氏疟原虫免疫BALB/c小鼠的脾细胞与一株P_3-NS1/1-Ag4-1骨髓瘤细胞融合,融合细胞分入组织培养基中选择培养,10天后,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培养上清液中的约氏疟原虫特异性抗体,进行初筛。在143份培养中发现38份阳性,其中20个培养中有受染红细胞膜的抗体,另18份有原虫的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中药瑞香素在体外和体内的杀裂殖体作用。 [方法 ]在恶性疟原虫FCCl株常规体外培养中测试瑞香素杀裂殖体活性 ,并按“四天抑制性试验”在感染伯氏疟原虫ANKA株的小鼠中测定不同剂量瑞香素的体内抗疟活性。 [结果 ]体外试验中瑞香素在 1~ 10 μmol L剂量范围内有明显杀灭裂殖体作用 ,而体内试验中按D4减虫率与感染鼠在 30d内的平均生存天数评价 ,5 0或 10 0mg kg .d- 1 × 4d瑞香素灌胃以及 10 ,5 0或 10 0mg kg.d- 1 × 4d瑞香素腹腔注射给药在伯氏鼠疟原虫ANKA株感染鼠中的抗疟作用与 10mg kg .d- 1 × 4d氯喹 (CQ)灌胃的疗效相似。 [结论 ]瑞香素在体外和体内均有一定的杀裂殖体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体内外疟原虫获得性免疫作用机理研究表明,保护性抗体并不影响细胞内原虫,而只影响裂殖子释放至血浆中的这一生活史阶段,并且免疫血清可凝集游离裂殖子,阻止裂殖子与悬浮红细胞受体相结合。因此,有必要对鼠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裂殖子、红内期全虫可溶性抗原主动免疫的保护作用进行实验观察。我们于1990年12月~1991年3月进行了此工作,结果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动物和疟原虫NIH小白鼠为实验动物,系本所饲养.引自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的伯氏疟原虫ANKA株为实验原虫。 (二)裂殖子抗原感染血加3~5倍量磷酸缓冲 相似文献
17.
张山鹰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93,(5)
抗氯喹恶性疟在大部分恶性疟流行区的出现给疟疾治疗提出了严重挑战,寻找新药迫在眉睫。中国研制的咯萘啶对恶性疟和间日疟均有较高疗效,已用于治疗抗氯喹恶性疟,但对中、西非恶性疟的作用未被研究,作者通过体外方法测定咯萘啶对中、西非恶性疟的作用,并与氯喹、单去乙基阿莫地喹和阿莫吡咯喹相比较。氯喹敏感株(L-3)和抗性株(FCM29)为实验室培养,31例1991年10月至1992年2月从中、西非回法国的感染疟疾旅行者在治疗前抽取静脉血,涂片染色镜检证实为单纯感染恶性疟且原虫密度≥0.1%者为试验对 相似文献
18.
1988年7~10月在滇南的勐腊县,应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测定技术在自制涂药板中测定了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咯萘啶及青蒿琥酯的敏感性。结果显示,氯喹与4年前和8年前相比,抗性率无明显变化;抗性程度呈下降趋势。咯萘啶的测定结果与对氯喹敏感株Fccl/HN的测定结果相似;少数病例的疟原虫对青蒿琥酯的敏感性低于Fccl/HN。对比测定结果显示,当地恶性疟原虫对上述三种药物无交叉抗性。咯萘啶、青蒿琥酯涂药板各药井中裂殖体形成数同氯喹板一样随药物浓度增加而依次减少。说明本文方法涂制的咯萘啶、青蒿琥酯板药性稳定,测定结果可靠,可用于现场敏感性监测。 相似文献
19.
连惟能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79,(6)
过去对疟疾的虫苗研究主要集中在子孢子或红内期无性疟原虫。曾用配子虫苗对预防鸟类疟原虫的传播产生了有效的免疫力,但对无性的红内期则很少或无作用。最近已 相似文献
20.
汤林华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88,(5)
作者等于1985年在泰国测定了抗疟新药咯萘啶对恶性疟原虫现场分离株及已克隆的具特征化的参考株的体外作用。比较了咯萘啶与阿莫地喹、氯喹、奎宁、甲氟喹、乙胺嘧啶和Enpiroline等标准抗疟药,对从泰国东部占他武里和达叻府及从泰国北部帕府第二行政区疟疾诊所分离的具多重抗性的恶性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