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患者仰卧位时超声引导下前入路与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择期下肢远端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前入路进针组(A 组)和侧入路进针组(B 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先成功阻滞股神经。记录超声识别坐骨神经所用时间及穿刺所用时间,测量坐骨神经距体表的距离和穿刺针进针深度,评估阻滞完成后30 min 坐骨神经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术中麻醉效果及镇痛持续时间。结果 A 组患者超声识别坐骨神经所用时间[(27±8)s]短于 B 组[(34±9)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坐骨神经距体表距离[(5.87±1.11)cm]小于 B 组[(6.84±0.97)cm],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后者穿刺成功所用时间[(146±30)s]短于前者[(177±44)s],且进针深度[(7.8±0.8)cm]也较前者短[(8.6±1.0)cm],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阻滞完成后30min 时两组间坐骨神经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术中麻醉效果及镇痛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前入路进针有利于超声更快识别坐骨神经,侧入路进针能更快地到达坐骨神经。两种入路进针的麻醉效果无差别。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超声探头位置和进针入路。  相似文献   

2.
超声引导连续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足部手术术后镇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连续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足部手术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跟骨或外踝骨折患者20例.在腰麻F行切复内固定术后,随机被分为连续坐骨神经阻滞(CSB)组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组.每组10例.记录术后静息和运动时的VAS评分、不同时段吗啡用量、患者满意度和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 CSB组在术后静息和运动时VAS评分都显著低于PCA组(P<0.05或P<0.01);CSB组各时间段吗啡用量及吗啡总最少于PCA组(P<0.01).CSB组患者镇痛满意度优于PCA组(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的连续坐骨神经阻滞能有效缓解足部、踝部手术术后疼痛,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物使用量.提高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胭部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足部手术的效果。方法足部手术5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胭部坐骨神经阻滞麻醉(N组)和硬膜外阻滞麻醉(E组),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麻醉效果均满意,E组发生低血压4例、尿潴留9例,N组未见相关不良反应。结论胭部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足部手术效果确切,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是下肢手术麻醉和镇痛的常用方法,目前多采用解剖学定位和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下进行穿刺,而肥胖患者或外伤致体表标志辨认不清时,常导致操作困难.国外研究明确了腰丛和坐骨神经的超声影像学特点~([1]),超声引导腰丛阻滞已经开始用于临床,且效果较好~([2]).本研究拟评价下肢手术患者超声引导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改良前路坐骨神经阻滞应用于膝关节手术患者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62例于医院行膝关节手术患者病历资料,根据患者麻醉方式将其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坐骨结节水平后路)30例;另32例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前路坐骨神经阻滞(观察组)。记录两组进针深度、坐骨神经深度、穿刺针显像清晰度以及操作时间、坐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舒芬太尼使用量以及镇痛持续时间;评价两组术后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坐骨神经进针深度以及坐骨神经深度明显长于对照组,穿刺针显像清晰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坐骨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阻滞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舒芬太尼使用量明显多于对照组,镇痛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8、12小时静息、活动状态下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异,术后10小时静息、活动下状态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总体来看,膝关节手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前路坐骨神经阻滞效果较后路坐骨神经阻滞差,但超声引导下前路坐骨神经阻滞操作更方便,且图像更清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不同入路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镇痛效果。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后路组(30例)与内路组(30例),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苏醒时间、PACU留观时间、不同时段疼痛评分(VAS评分)以及血压、心率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后路组与内路组患者手术时间、苏醒时间以及PACU留观时间差异不大,统计学无意义(P0.05);后路组患者术后首次、10分钟、20分钟等时段VAS评分与内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后路组与内路组患者在T_1、T_2、T_3各时间点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指标差异不大(P0.05),统计学无意义。结论对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患者给予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具有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后路法与内路法入路均为较佳入路方式,可根据患者的手术情况选择合适的入路方式,提升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确定0.5%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侧入路腘窝坐骨神经阻滞时的半数有效剂量.方法 拟在脊椎-硬膜外联合麻醉下行足踝手术患者23例,性别不限,年龄l9~20岁,体重2~90 kg,ASA分级Ⅰ或Ⅱ级,在超声引导下行侧入路腘窝坐骨神经阻滞,定位成功后注入0.5%罗哌卡因.采用Dixon序贯法进行试验,5%罗哌卡因起始容量为18 ml,若阻滞效果完全,则下一例减少2 ml;若阻滞效果不完全,则下一例增加量2 ml.采用Probit概率单位回归法计算0.5%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侧入路腘窝坐骨神经阻滞时的半数有效剂量及其95%可信区间(95%CI).结果 0.5%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侧入路腘窝坐骨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剂量及其95%CI为13.0(11.3~14.9)ml.结论 0.5%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侧入路腘窝坐骨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剂量为13.0ml.  相似文献   

8.
超声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肥胖患者前臂手术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前臂手术中常用的麻醉方法,传统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为一种盲探式操作,有赖于准确的解剖定位.对于肥胖患者解剖定位难度较高,且盲探操作易损伤神经和引起局麻药中毒反应.在可视条件下能否提高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尚有待研究.本研究拟评价超声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肥胖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下肢手术病人超声引导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广泛用于下肢手术,其效果取决于准确的神经定位和局麻药的均匀扩散,临床常规采用异感法进行神经定位,但此方法易引起神经损伤、局麻药误入血管或硬膜外腔等并发症[1].虽然神经刺激器有助于神经定位,但难于确保局麻药均匀扩散,仍有一定的失败率.超声引导坐骨神经阻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本研究拟评价下肢手术病人超声引导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超声引导颈外侧入路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实时引导经颈外侧区星状神经节阻滞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11年9月~2013年12月对颈源性头痛80例采用高频超声检查双侧颈外侧区,评估于第6、7颈椎横突水平,经前斜角肌路径穿刺阻滞星状神经节的危险因素。选择安全路径,实时引导穿刺和药物注射。结果80例双侧c。、c,横突水平颈外侧人路探查。32侧穿刺路径上存在危险因素,其中甲状腺下动脉占34.4%(11/32),颈静脉占31.2%(10/32),椎动静脉占12.5%(4/32),其他动脉占21.9%(7/32)。79例完成穿刺,1例因Ca、Cy水平穿刺路径上均存在危险因素,放弃穿刺。79例穿刺后10min内均出现Homer综合征。出现轻微副反应4例(5.1%),其中声音嘶哑2例、上肢麻木1例、头晕1例,均自行缓解。阻滞前79例VAS评分(8.9±0.9)分,阻滞后0.5hVAS评分(5.7±2.1)分,与阻滞前比较明显降低(t=13.154,P=0.003);阻滞后1dVAS评分(5.3±2.5)分,与阻滞前比较明显降低(t=12.626,P=0.002)。结论高频超声实时引导颈外侧入路星状神经节阻滞成功率高,方法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锁骨中点入路与喙突入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拟行前臂及手外科手术患者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18~70岁,体重50~70kg,ASAⅠ或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M组行超声引导锁骨中点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一点法),C组行超声引导喙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两点法),阻滞药物均为1%盐酸利多卡因与0.375%盐酸罗哌卡因混合液20ml,C组分2次,每次注入10ml。记录麻醉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阻滞完成后5min(T_0)、10min(T_1)、15min(T_2)、20min(T_3)、25min(T_4)、30min(T_5)患者的感觉运动阻滞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M组麻醉操作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5);两组患者阻滞起效时间与麻醉维持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_0和T_1时M组尺神经的感觉阻滞效果明显优于C组(P0.05);T_0时C组肌皮神经的感觉阻滞效果明显优于M组(P0.05);T_5时两组患者的感觉和运动阻滞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锁骨中点入路与喙突入路均可安全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锁骨中点入路操作时间更短,更易掌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不同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腋路、锁骨上)在桡骨远端手术中的麻醉效果. 方法 90例择期行“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或“桡骨远端骨折术后内固定取出手术”的成年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30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组(A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组(B组)、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组(C组).记录操作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测定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分布区的痛觉消失时间,评价感觉阻滞效果、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3组患者基本资料与操作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镇痛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桡神经、正中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痛觉消失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患者尺神经痛觉消失时间比较[(21±6) min比(20±5)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长于B组[(8±5)min](P<0.05);A组和C组前臂内侧皮神经痛觉消失时间比较[(18±6) min比(17±6) min],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B组[(10±6) mi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麻醉效果优秀率最高(90%).A组和C组分别有2例和1例患者出现膈神经阻滞,B组有1例患者止血带不耐受. 结论 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时尺神经及前臂内侧皮神经痛觉消失时间短,在桡骨远端手术中麻醉优秀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外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情况,并与传统的后入路法比较,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单侧TKA手术患者60例,男22例,女38例,年龄60~85岁,ASAⅡ或Ⅲ级,所有患者术毕拔管送麻醉恢复室,在超声引导下行单次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镇痛,根据坐骨神经入路不同,随机分为2组(n=30):外侧入路组(L组),仰卧位下于转子下股骨干中上段外侧行坐骨神经阻滞镇痛;后入路组(P组),侧卧位下于坐骨结节和股骨大转子间行坐骨神经阻滞镇痛。记录坐骨神经阻滞操作完成时间、穿刺针深度、最低平均电流刺激的强度、穿刺成功率、坐骨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和患者对操作满意度评分;收集术后36h内不同时点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L组操作完成时间明显短于P组(P0.05),进针深度明显浅于P组(P0.05),穿刺的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均明显高于P组(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点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和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36h内均未见局部红肿、感染和神经损伤等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与传统的转子间水平后入路法比较,超声联合神经电刺激针引导坐骨神经阻滞镇痛的外侧入路是一种更简单而安全有效的穿刺入路技术。  相似文献   

14.
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有多种方法.在临床实践中作者发现传统的后路腰大肌间隙腰丛阻滞相对于前路腰丛阻滞具有定位明确、穿刺简单、操作时间短、麻醉效果好等特点[1].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锁骨上入路和锁骨下入路臂丛阻滞的效果.方法 择期上肢手术患者120例,性别不限,年龄18~80岁,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n=60):锁骨上入路组(SCB组)和锁骨下入路组(ICB组).局麻药采用0.375%罗哌卡因与1%利多卡因混合液(含1∶200000肾上腺素)分别行锁骨上或锁骨下臂丛阻滞,0.5 ml/kgo分别记录阻滞操作时间、麻醉维持时间及麻醉成功情况,注药完毕后每5 min测定腋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前臂内侧和臂内侧皮神经的阻滞情况及不良反应、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直至30 min.结果 与SCB组比较,ICB组麻醉成功率、尺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和臂内侧皮神经阻滞有效率升高,穿刺过程中异感发生率降低,阻滞操作时间延长(P<0.05).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超声引导锁骨下入路臂丛阻滞的效果优于锁骨上入路.  相似文献   

17.
对于肥胖、强直性脊柱炎和需要术后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的的患者,神经刺激仪引导的后路臂丛神经阻滞是前外侧入路难以实施时的另一选择[1].虽然此种方法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是仍然存在误伤血管及神经并发症等风险.超声技术已广泛用于引导神经阻滞,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后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能否降低上述风险尚有待研究.本研究拟探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后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陈超  樊龙昌  杨曙光  梅伟 《骨科》2021,12(1):63-67
目的 观察及评价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神经阻滞用于髋臼骨折后入路手术麻醉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2017年11月至2019年9月于我院行髋臼骨折后入路手术的病人11例,于超声引导下行T12椎旁+腰丛+第1骶后孔神经阻滞麻醉,评估麻醉效果,记录病人神经阻滞前、切皮前、切皮时、手术开始后10 min的心率(HR)、收缩压(SB...  相似文献   

19.
我院自1989年以来采用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加股神经阻滞法用于下肢手术,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300例中男202例、女98例,年龄最大者79岁,最小者9岁。手术时间最长210min,最短40min。股骨下段手术22例,膝关节手术80例,胫腓骨手术95例,足踝关节手术103例。 300例中麻醉效果完善者252例,辅加冬眠药物及少量局麻药完成手术的46例,失败2例。穿刺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摸到股骨大转子后向头测摸到尖部,从尖部后上方2cm为穿刺点。常规消毒后,用6(1/2)号封闭针刺进皮肤后与手术台平行直刺,缓缓进针约9cm  相似文献   

20.
不同入路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用于下肢手术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近年来,由于神经刺激器的应用、药物的改善、围手术期镇痛认识的更新,使得外周神经阻滞在下肢手术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腰丛一坐骨神经联合阻滞更受到关注。腰丛阻滞主要有前路和后路,本研究旨在比较两者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