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红藻氨酸诱导大鼠癫痫发作时海马mGluR5 mRNA表达变化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红藻氨酸(KA,10mg.kg^-1)诱导大鼠癫痫发作时海马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亚型(mGluR5)mRNA表达变化的病理特征。方法 采用同位素S^35 dATP标记寡核苷酸探针原位杂交法检测大鼠癫痫发作前后海马mGluR5mRNA的表达变化。通过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处理。同时观察大鼠行为学及脑电变化。结果 KA注射后大鼠均出现严重边缘性惊厥,脑电图表现为阵发性癫痫样放电,正常大鼠海马中有丰富的mGluR5 mRNA表达,以齿状回和CA1区表达较高,KA注射后海马各区mGLuR5 mRNA表达呈时间依赖性下调,CA1,CA3,CA4区表达在2h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齿状回区表达在1h即有显著性差异(P<0.01),至72h各区表达均至最低。结论 mGluR5在癫痫发作后表达下降可能有助于限制神经元网络的异常兴奋性,使细胞发挥自身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KA诱导癫痫发作对大鼠海马NOS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NADPH-d组织化学方法显示NOS的变化。Nissl染色显示神经元的变性坏死;结果:KA30min海马各区NOS阳性细胞明显增加,以CA1、CA2区为著,KA1h、2h与对照无差异(P〉0.05),以后逐渐增加,至KA6hNOS阳性细胞最多,然后逐渐减少。Nissl染色神经元缺失CA3=齿状回〉CA1区;结论:KA诱导癫痫发作引起海 相似文献
3.
4.
红藻氨酸致痫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凋亡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红藻氨酸(kainicacid,KA)诱导的大鼠癫痫状态海马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凋亡情况及抗痫药物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9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KA组和卡马西平(CBZ)组,后两组再按癫痫发作后1h、4h、12h、24h、48h和72h不同时点分为6个亚组。KA注射后,观察大鼠癫痫发作后的行为学变化;采用HE染色法观察大鼠癫痫状态海马CA1、CA3区神经元形态学改变;采用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法观察癫痫状态海马CA1、CA3区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KA注射后,大鼠出现严重的惊厥;在癫痫发作后12h,海马CA1区、CA3区开始出现凋亡细胞[CA1区:KA组(6.53±1.36)个,CBZ组(5.85±1.68)个;CA3区:KA组(9.58±1.63)个,CBZ组(7.36±1.27)个],48h凋亡细胞达到峰值(P<0.01)[CA1区:KA组(42.263±3.28)个,CBZ组(35.39±2.36)个;CA3区:KA组(57.64±12.76)个,CBZ组(38.37±13.65)个]。经CBZ干预后凋亡细胞明显减少(P<0.05)。结论癫痫发作后的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很可能是由凋亡引起的,CBZ可抑制癫痫状态海马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红藻氨酸(kainic acid,KA)诱导的大鼠癫痫状态海马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凋亡情况及抗痫药物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9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KA组和卡马西平(CBZ)组,后两组再按癫痫发作后1 h、4h、12h、24h、48h和72h不同时点分为6个亚组.KA注射后,观察大鼠癫痫发作后的行为学变化;采用HE染色法观察大鼠癫痫状态海马CA1、CA3区神经元形态学改变;采用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法观察癫痫状态海马CA1、CA3区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KA注射后,大鼠出现严重的惊厥;在癫痫发作后12h,海马CA1区、CA3区开始出现凋亡细胞[CA1区:KA组(6.53±1.36)个,CBZ组(5.85±1.68)个;CA3区:KA组(9.58±1.63)个,CBZ组(7.36±1.27)个],48h凋亡细胞达到峰值(P<0.01)[CA1区:KA组(42.263±3.28)个,CBZ组(35.39±2.36)个;CA3区:KA组(57.64±12.76)个,CBZ组(38.37±13.65)个].经CBZ干预后凋亡细胞明显减少(P<0.05).结论癫痫发作后的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很可能是由凋亡引起的,CBZ可抑制癫痫状态海马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6.
刺激迷走神经抑制红藻氨酸致癫痫大鼠海马c—fos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刺激迷走神经对红藻氨酸诱发癫痫大鼠海马内c-fos表达的变化,探讨此方法抑制癫痫的机制及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源性神经肽促皮质素释放因子(CRF)在癫痫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正常大鼠及红藻氨酸(KA)诱导的大鼠癫痫模型下丘脑外四脑区脑匀浆上清液中的CRF含量,结果:大鼠癫痫发作期额区、颞区及海马区脑匀浆上清液中CRF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1.34±0.41vs3.86±0.78,P〈0.01;1.45±0.42vs3.31±0.84,P〈0.01;0.76±0.18vs1.14±1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红藻氨酸(Kainieacid,KA)诱导大鼠癫痫发作后海马内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变化情况。方法 立体定向大鼠侧脑室内注射KA引起大鼠癫痫发作。用抗即早反应基因Fos蛋白和抗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观察痫性发作后在各时间点反应性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在海马各区的分布情况。结果 KA诱导大鼠癫痫发作后,海马内Fos阳性神经元和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明显增多。癫痫发作30min后GFAP开始增多,1h达高峰;1h后Fos阳性产物开始增多,2h达高峰。结论 海马内反应性的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在癫痫发作后增加,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参与癫痫的发生及其调节。 相似文献
9.
10.
清醒大鼠侧脑室内注入红藻氨酸后,在海马内发现了正性、负性及无关单位等三种单位电反应。大多数正性单位来源于组织学上与海马锥体细胞相对应的海马复合峰电位细胞;同时,大多数海马复合峰电位细胞在注入红藻氨酸后表现为正性单位的放电形式。在注入红藻氨酸后的早期,正性单位主要集中于CA_3区。本文推测;(1)正性单位可能是红藻氨酸引起海马神经元癫痫样电活动的典型表现;负性单位的放电特征可能是其受海马中间抑制性神经元活动影响或是其过度去极化的结果;(2)海马内的锥体细胞比中间神经元对红藻氨酸的致癫作用更为敏感,CA_3区内的某些锥体细胞可能在红藻氨酸致癫过程中起着“起搏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观察胡椒碱的致惊作用并分析其机制.[方法]小鼠和家兔的实验性癫痫模型;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检测小鼠脑内氨基酸含量;大鼠脑片谷氨酸释放实验.[结果]胡椒碱对小鼠脑室注射(icv)海人藻酸(KA)引起的阵挛性惊厥有较强的对抗作用,其半数有效量(ED50)为24.0(18.7~33.7)mg/kg.对家兔海马注射KA引起的异常脑电放电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明显降低小鼠脑内谷氨酸(Glu)和天冬氨酸(Asp)含量,并且能够降低Glu+Asp/γ-氨基丁酸(GABA)的比值.10-6mol的胡椒碱对大鼠大脑皮质脑片预载的3H-Glu的释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胡椒碱有较强的抗实验性癫痫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了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氨基酸(EAA)的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记录和比较海人酸(KA)杏仁核点燃癫痫大鼠海马和顶叶皮层脑电图。方法:选用雄性Wistar大鼠,以右侧杏仁核外侧基底核为给药靶点,在立体定位仪下,微量注射KA建立点燃癫痫模型,在对大鼠行为学观察的同时,连续记录大鼠点燃后6 h左侧海马
和顶叶皮层脑电图。结果:大鼠点燃后脑电图依次出现多种形式的癫痫放电,以多发性棘波为主。海马和顶叶癫痫放电潜伏期,每小时放电持续时间、6 h总放电时间和波幅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KA杏仁核点燃大鼠脑电图改变符合颞叶癫痫特征,大鼠点燃急性早期癫痫放电在皮层间传播迅速,点燃灶对侧海马和顶叶皮层脑电图具有高度一致性,监测顶叶皮层脑电图可能更适用于对该模型的电生理学观察。 相似文献
14.
电针对大鼠侧脑室注入红藻氨酸所致海马痫样丛状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鼠侧脑室注入红藻氨酸(Kainic Acid,KA)所致癫痫,可被电针“督脉穴”缓解。表现为:海马痫波幅度和频率均减低,第1min内主要以痫波幅度的显著降低为主。电针前后海马脑电未出现去同步化。侧脑室注入KA后,海马痫样放电分为正性单位、负性单位和无关单位三种形式,电针后正性单位被抑制,负性单位被激活,且正性单位(21%)、无关单位(33%)转为负性单位。同时电针使海马癫痫神经元丛状放电的每一丛状放电中峰电位数目(简称NSEB值)及丛内峰电位频率(简称IBSF值)减小。提示:(1)电针制痫可能是通过抑制海马癫痫脑电的振幅起作用;(2)海马负性单位是电针制痫的因素之一;(3)电针能调整癫痫神经元的固有特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红藻氨酸(Kainic acid, KA)诱导大鼠癫痫发作后海马内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变化情况。方法立体定向大鼠侧脑室内注射KA引起大鼠癫痫发作,用抗即早反应基因Fos蛋白和抗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观察痫性发作后在各时间点反应性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在海马各区的分布情况。结果KA诱导大鼠癫痫发作后,海马内Fos阳性神经元和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明显增多。癫痫发作30 min后GFAP开始增多,1 h达高峰;1 h 后Fos阳性产物开始增多,2 h达高峰。结论海马内反应性的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在癫痫发作后增加,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参与癫痫的发生及其调节。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观察海人藻酸(KA)致痫鼠在KA不同剂量条件下其海马各亚区病理变化特点,探讨癫痫的信号传导通路及发病机制。 方法:Wistar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小剂量KA组(0.025 μg)和大剂量KA组(0.100 μg)(每组10只),用微管注射法在右侧杏仁核内注射KA制备癫痫模型,观察不同剂量KA引起的海马各亚区病理变化特点。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大剂量KA组大鼠海马区表现为以CA3区细胞脱落为主,CA1区锥体细胞及齿状回颗粒细胞大小形态正常,排列整齐。小剂量KA注射则使CA1和CA3区细胞均受损,而齿状回细胞始终保持完好。 结论:KA致痫鼠海马各亚区病理变化随KA剂量不同而不同,可能与癫痫信号传导的顺序及海马自身的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海仁藻酸(KA)致痫大鼠肾脏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表达情况,阐明癫痫引起肾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70只,随机分为致痫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35只。采用立体定位仪下杏仁核内注射KA方法制备癫痫动物模型,在大鼠癫痫发作后0、2、6、12和24 h制备肾脏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正常对照组和致痫组大鼠癫痫发作后不同时间肾脏组织ERK1/2表达水平,并与对照组对比。结果: 致痫组大鼠肾脏组织ERK1/2表达水平于癫痫发作后逐渐增加,6 h肾组织ERK1/2的表达达到高峰,高于癫痫发作后0 h(P<0.01),随后逐渐下降;至癫痫发作24 h,肾脏ERK1/2表达恢复至致痫0 h的表达水平(P>0.05)。致痫组大鼠肾脏HE染色显示,肾小管、肾小球均无明显形态学改变。结论:ERK1/2 活化可能在癫痫所引起的肾脏损伤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抑制ERK1/2活化对肾脏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红藻氨酸(kainite acid, KA)快速点燃癫痫模型,观察行为学、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om, EEG)、海马病理改变及其神经发生.方法 立体定向连续注射KA于侧脑室致痫. 视频监测、深部EEG、Nissl染色、BrdU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大鼠行为学及深部EEG呈急性期、静止期和慢性期3个阶段性变化.根据Racine行为学分级法,Ⅴ级8只,Ⅳ级12只,Ⅲ级2只,Ⅱ级2只;深部电极描记出起始于海马并向杏仁核、额叶皮质等传导癫痫样波;病理变化提示长期癫痫发作会导致海马锥体细胞逐渐变性、坏死、丢失.BrdU标记细胞主要分布于海马齿状回,并在癫痫发作后显著增多(P<0.01).结论 KA快速点燃大鼠模型为模拟颞叶癫痫的理想动模型,癫痫发作后神经发生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经皮三叉神经电刺激(TNS)预处理对戊四氮(PTZ)致痫大鼠癫痫行为及海马谷氨酸脱羧酶65、67(GAD65、GAD67)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分为对照组和TNS组,分别给予连续1、7、14、28 d的假刺激和经皮TNS预处理后腹腔注射PTZ,观察给药后2 h内大鼠癫痫发作行为学表现,并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