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王芳  朱倩  田鸣 《中华麻醉学杂志》2007,27(10):954-955
传统的颈内静脉穿刺以体表标志为定位依据,为便于操作,多根据经验确定头位。这种盲探式的穿刺可引起颈动脉损伤、血肿形成及气胸等并发症,其中以颈动脉损伤最为常见。以往多通过改进穿刺的位置、方向和深度减少并发症,以提高穿刺成功率。采用便携式B超可随时观察颈内动脉、静脉的解剖关系,而何种头位可为颈内静脉穿刺提供较好的条件尚有待进一步探讨。本试验拟确定颈内静脉穿刺术病人的最佳头位,并评价B超引导穿刺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VC)的应用效果。方法将CVC置管的患者按入院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超声组,对照组112例行常规CVC置管,超声组128例在超声导引下行CVC置管。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总置管成功率、穿刺时相关并发症(误穿动脉、血肿、臂丛神经异感、气胸血胸、交感神经损伤)的发生情况以及患者的满意度、舒适度。结果超声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2.19%,置管总成功率为100%,穿刺时误穿动脉、血肿、臂丛神经异感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0;对照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0.36%,置管总成功率为92.86%,穿刺时误穿动脉、血肿、臂丛神经异感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6.25%、8.92%、5.36%;超声组患者满意度和舒适度分别为90.63%、84.38%,对照组67.85%、51.79%。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常规CVC置管相比,超声导引下颈内静脉置管成功率高,患者置管时并发症少,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和舒适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提高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安全性,减少并发症发生。方法 观察328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住院病人,回顾性研究其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发生纵隔血肿而死亡1例,血气胸2例,颈部小血肿(直径2~3.5cm)8例,置管失败9例,均发生在反复穿刺病例。结论 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有一定危险性,损伤性并发症与反复穿刺次数有关。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颈内静脉应用解剖的观察和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超声引导下经皮右颈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体会。方法将70例拟行经皮右颈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5例。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置管,对照组行传统体表定位穿刺置管。观察2组穿刺置管成功率、完成穿刺置管操作时间及误穿动脉、血肿形成和引起气胸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和总穿刺置管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穿刺置管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右颈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颈内静脉穿改良中路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提高颈内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我们从临床应用的角度观察了42具成人尸体颈内静脉的外径及体表投影,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与胸锁乳突肌的关系。通过解剖观察比较,提出了颈内静脉穿刺中路改良法骈在临床上应用269例,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穿刺术病人的最佳头位,比较超声引导与传统体表标志定位(中路法)在确定具体穿刺点和进针方向上的区别。方法:选择择期妇科手术患者100例.取头位0°,左偏30°和左偏最大角度时.分别测量右侧颈内静脉直径.颈总动脉直径、颈内静脉覆盖颈总动脉的宽度及颈总动脉中点与颈内静脉中点的距离.以上数据均为投影在冠状面的冠状轴长度。计算动静脉重叠率.动静脉重叠率(%)=颈内静脉覆盖颈总动脉宽度(cm)/颈总动脉宽度(cm)×100%。同时分别依据体表标志和超声定位确定右颈内静脉穿刺点和进针方向。比较两种定位方法穿刺点之间的距离和进针方向之间的角度。结果:不同头位时右颈内静脉直径无明显变化(P〉0.05)。头部正中位和头部左偏30°时,颈总动脉无明显变化(P〉0.05),动静脉重叠率增加(P〈0.05).动静脉中点距离减小(P〈0.05)。头部左偏最大角度与头部正中位及头部左偏30°比较.颈总动脉直径明显变小(P〈0.01).动静脉重叠率明显增加(P〈0.01).动静脉中点距离明显减小(P〈0.01)。超声定位与体表标志定位法相比.两者穿刺点之间的距离为9.7±5.8ram.两者穿刺方向之间的角度为25.9±10.7°。结论:解剖标志定位与超声定位穿刺点和穿刺方向均存在较大差别.在无超声定位引导条件下,按传统穿刺方法.如果多次穿刺来成功应该考虑将穿刺点外移9.7mm左右.且穿刺方向指向锁骨上切迹。其次.随着头位左偏角度的逐渐增大,穿刺条件逐渐变差.穿刺时左偏角度不应超过30°。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两种超声定位方法与解剖定位方法行右颈内静脉(rIJV)穿刺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三组:解剖定位(AL)组,超声中线预定位(PU)组,超声中线实时定位(RU)组,每组40例。全麻气管插管后行rIJV穿刺置管,记录穿刺针入静脉的位置,穿刺、置管时间,穿刺次数,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与AL组比较,PU组和RU组穿刺点距静脉中点距离明显缩短(P0.01),穿刺、置管时间明显减少(P0.01),穿刺次数明显减少(P0.01),静脉后壁穿透率明显降低(P0.05),一次成功率明显升高(P0.05)。AL组3例误穿动脉,2例血肿,PU组、RU组仅有1例误穿动脉。结论在行IJV穿刺置管过程中超声中线定位比解剖定位具有明显优势,且超声中线预定位和超声中线实时定位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利用超声技术探讨右侧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间的解剖关系以及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选择306例成年患者,男171例,女135例,年龄18~86岁,BMI 16~36 kg/m2.超声探测右颈部高位(甲状软骨上缘水平)、中位(环状软骨水平)和低位(环状软骨水平下至2 cm)三处位点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覆盖情况.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及BMI的患者高、中、低位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覆盖情况差异.结果 中、低位未覆盖率明显低于高位(P<0.05),而部分覆盖、完全覆盖率明显高于高位(P<0.05).女性中位未覆盖率明显低于男性(P<0.05).≥60岁患者低位未覆盖率明显低于其他年龄患者(P<0.05),完全覆盖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患者(P<0.05).BMI≥25 kg/m2患者中、低位未覆盖率明显降低(P<0.05),而完全覆盖率明显升高(P<0.05).影响覆盖程度的因素依次为:位点>BMI>性别>年龄,判别符合率为71.24%.结论 高位右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覆盖程度低,行静脉穿刺时能减少损伤动脉概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经颈内静脉放置全植入式输液港(TIVAP)作为乳腺癌化疗静脉输液通路的使用经验。方法对2013年6月~2015年12月486例行输液港植入术的乳腺癌化疗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其术后及远期并发症。结果全部病例均在术中成功完成输液港植入。l例出现心悸不适,2例穿刺点周围局部血肿,1例囊袋内港体周围血肿,2例气胸,3例导管相关性感染,2例导管堵塞,1例导管断裂。至末次随访,65例带管时间4~30个月,中位带管时间15个月。本组未出现导丝断裂、pinch-off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经颈内静脉放置全植入式输液港是乳腺癌化疗安全、有效的输液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定位在小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6月~6岁的先天性心脏病择期手术患儿8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超声定位组(D组):使用便携式B超仪在颈部以二维超声图像确定颈内静脉位置进行穿刺;对照组(C组):以传统的颈内动脉搏动的外侧为标志进行穿刺。记录首次穿刺成功率、总穿刺成功率、穿刺次数、穿刺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观察D组超声图像的颈内静脉走向与同侧乳头的关系。结果 D组首次穿刺成功率、总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C组(P<0.05),穿刺次数和操作时间显著少于C组(P<0.01),误穿颈动脉并发症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超声定位在小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中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首次穿刺成功率和总穿刺成功率,明显减少穿刺次数和缩短穿刺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经胸前区腋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经胸前区腋静脉穿刺置管的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00例全身麻醉及硬膜外腔麻醉的手术病人,其中550例行右侧腋静脉穿刺置管,50例行左侧腋静脉穿刺置管。结果 经胸前区腋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为99%。误穿腋动脉2例,经局部压迫未造成血肿。结论 经胸前区腋静脉穿刺置管法,操作容易、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为中心静脉穿刺提供新途径,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B型超声定位在颈内静脉置管中的应用(附286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讨论B型超声定位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经验.方法 回顾我中心2008年11月至2009年4月期间采用B型超声定位行颈内静脉置管的2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9.3%(284/286),置管成功率为100%(286/286); 穿刺时间50 s~12 min,平均106.8 s; 带管时间5~64 d,平均13 d; 未出现血气胸、皮下血肿等并发症.结论 B型超声定位下颈内静脉穿刺操作简单、方便、安全,适用于各级别医院.在颈短肥胖,被动体位情况下,B型超声定位下置管优势大于传统的盲探法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置管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对颈内静脉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需行颈内静脉置管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366例,随机分为2组,即超声引导组与对照组。超声引导组(188例)在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置管,对照组(178例)根据体表标记盲探下行颈内静脉置管,比较2组之间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超声引导组188例患者全部穿刺成功,置管成功率为100%(188/188);对照组178例患者中有5例置管失败,置管成功率为97.1%(173/17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超声引导组有181例(占96.2%)患者一针穿刺成功,对照组有95例(占53.3%)患者一针穿刺成功,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声引导组无一例患者发生误伤动脉、血肿、假性动脉瘤及气胸,对照组有12例患者误伤动脉,5例发生血肿,1例出现假性动脉瘤,无患者发生气胸。结论超声引导可提高颈内静脉置管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及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作为一种快速、有效的输液途径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由于病情重、病程长,脱水剂需快速、重复使用,并常需高营养支持和体液平衡监测,行穿刺置管尤为合适。我院自1995.5~2000.12对220例患进行穿刺置管,取得了满意效果。但是此类病人由于昏迷、气管切开等原因,操作不当易发生并发症。因此在穿刺及留管期间尤应加强观察与护理,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外套管针行小儿颈内静脉穿刺717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穿刺方法是以胸锁乳突肌三角为标志的中路进针、先进行试穿和刺皮造口,以便外套管能顺利通过,婴幼儿用20号外套管针,可直接穿刺。此法简便易行,成功率高,无严重并发症。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外套管易入中心静脉。CVP监测准确灵敏,能快速输血输液。误穿动脉是本组失败的主要原因,血胸是最严重的并发症。穿刺成功和避免并发症的关键是熟悉局部解剖,加强基本操作训练和严格管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右颈内静脉(right internal jugular vein,RIJV)与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CAA)解剖关系以及不同偏头位对其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全麻手术患者131例,男55例,女76例,年龄18~74岁,ASAⅠ或Ⅱ级。分别在0、15、30、45°偏头位,于甲状软骨喉结平面(喉结平面)和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平面(三角平面)进行超声扫描并测量RIJV安全穿刺横径、RIJV与CAA横径重叠率、RIJV与CAA连线与水平轴夹角(α角),并根据α角将RIJV与CAA位置关系分为前外侧位、外侧位、后外侧位、偏后外侧位。结果安全穿刺横径在0°~30°偏头范围内,随着偏头角度的增加而递增(P0.05),在任一偏头位,三角平面安全穿刺横径均明显高于喉结平面(P0.05);横径重叠率在喉结平面0°~30°偏头范围内,随偏头角度增加而递减(P0.05),而在三角平面各偏头位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0°、15°偏头位,三角平面横径重叠率低于喉结平面(P0.05);RIJV位置分布以外侧位和后外侧位为主,并且随着偏头角度的增加,外侧位呈现升高趋势,同时后外侧位比例表现为降低(P0.05)。结论 30°~45°偏头位时RIJV安全穿刺范围较大、重叠程度较小;RIJV与CAA位置关系以外侧位和后外侧位为主,随偏头角度的增加外侧位比例增加而后外侧比例降低;三角平面穿刺条件优于喉结平面。  相似文献   

18.
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常人存在脑血流的自身调节,血流与代谢有良好的匹配关系。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可了解脑氧供需情况,且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目前多用于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期、脑外伤以及其它颅脑疾病手术围术期,对脑缺血缺氧的防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外周静脉穿刺植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8,自引:6,他引:42  
为了预防和减少化疗所致静脉炎及渗漏性损伤的发生。对35例肿瘤患者采用外周静脉穿刺植入中心我脉导管(PICC)输入化疗药物。结果:静脉炎和渗漏性损伤的发生率为零,未发生局部血肿、静脉血栓等;均完成了化疗周期,拔管后伤口愈合好。提出操作中选择好血管是置管成功的保证;严格无菌操作和正压封管是预防导管感染和导管堵塞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110例带Cuf f涤纶环长期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和护理,研究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常见并发症并总结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在无菌局麻下采用Sel di nger技术穿刺颈内静脉留置导管,通过撕脱型外套送入血管。结果:经颈内静脉建立长期血管通路的110例患者中,导管相关感染18例,导管堵塞7例,出血血肿5例,自行拔管2例,导管破裂1例,分别占16.36%、6.36%、4.54%、1.82%、0.91%。结论:长期颈内静脉留置导管是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一种及时、迅速、安全、有效的方法,它使用时间长、栓塞率、感染率较低,成功的置管,严格无菌操作,优质的护理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透析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