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覃静 《广西医学》2005,27(9):1373-1375
目的 分析腰椎椎弓峡部裂的CT表现,探讨CT的诊断价值。方法 根据腰椎定位像,自可疑椎弓峡部裂脊椎的椎弓根的上缘至下一个脊椎椎弓根的上缘,层厚、层距3mm连续扫描。骨窗和脊髓窗双窗位观察。结果 68例L5椎弓峡部裂45例,L4者21例,L3者2例。裂隙征占95%,双关节征占27%,椎管拉长征占85%,双终板征占37%,假性椎间盘膨出占63%。结论 裂隙征、双关节征是椎弓峡部裂的特征性表现,椎管拉长征、双终板征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椎弓峡部CT扫描对于椎弓峡部裂的显示率较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在腰椎峡部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2009年10月至2011年12月所有腰椎CT检查患者,行螺旋CT扫描后薄层重建,进行MPR筛选出87例182处腰椎峡部裂,再行MIP,评估MPR、MIP在腰椎峡部裂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87例椎弓峡部裂中有裂隙182处,MPR、MIP显示率为100%。结论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是明确腰椎峡部裂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腰椎真性向前滑脱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腰椎真性向前滑脱病例的CT扫描结果。扫描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倾斜机架与滑脱椎体椎弓平行,以层厚3mm、层距3mm扫描椎弓;二种是采用螺旋扫描,层厚1mm、层距1mm,从第2腰椎一直扫到第1骶椎,再分别重建椎间盘层面、椎体及滑脱椎体椎弓层面的MPR。结果:CT扫描显示双侧椎弓峡部骨质不规则缺损;椎弓峡部裂与关节突关节呈双关节征;椎管前后径增加,呈"三叶草"形;椎体后缘呈"双边征"改变;椎间盘特征性变形。结论:腰椎真性向前滑脱具有特征性CT征象,CT扫描能够确诊。笔者认为螺旋扫描后矢状位重建椎弓为观察椎弓峡部骨质缺损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腰椎峡部裂的螺旋CT表现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对35例腰椎峡部裂患者行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成像.结果35例发生于L3椎体1例,L4椎体7例,L5椎体27例,均为双侧.轴位原始图像对骨赘、斑痕增生、椎间盘病变等显示清晰,三维多平面重建图象对峡部裂的显示达到100%,能显示峡部裂的部位、形态及腰椎滑脱的程度等信息.讨论裂隙征是腰椎峡部裂的特征性表现,螺旋CT三维多平面重建对腰椎峡部裂及其所引起的相关改变具有良好的显示效果,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可靠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腰椎峡部裂的螺旋CT表现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对35例腰椎峡部裂患者行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成像。结果:35例发生于L3椎体1例,L4椎体7例,L5椎体27例,均为双侧。轴位原始图像对骨赘、斑痕增生、椎间盘病变等显示清晰,三维多平面重建图象对峡部裂的显示达到100%,能显示峡部裂的部位、形态及腰椎滑脱的程度等信息。讨论:裂隙征是腰椎峡部裂的特征性表现,螺旋CT三维多平面重建对腰椎峡部裂及其所引起的相关改变具有良好的显示效果,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可靠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比分析104例单纯腰腿痛患者16层螺旋CT全腰椎容积扫描后处理所得图像与传统单纯L3~S1椎间盘层面轴位扫描图像.结果 多层螺旋CT全腰椎容积扫描后处理技术对L3~S1诸椎间盘膨突出的诊断与传统单纯腰椎间盘层面轴位扫描对比,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腰椎容积扫描重建检出腰L1~L3椎间盘7例膨出,1例突出,明确诊断椎间盘"真空"变性37个,Schmorl结节29个,其中椎体后缘软骨结节15个,椎间盘钙化2个,L4、L5椎体向前Ⅰ度滑脱分别为3例、2例.传统轴位扫描无检出.结论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有助于观察各椎体缘的增生、各椎间小关节的增生退变、椎管及椎间孔的骨性狭窄,更有助于鉴别椎体后缘软骨结节、椎体后缘骨质增生、突出的椎间盘钙化和后纵韧带钙化.较传统单纯椎间盘层面轴位扫描可扩大扫描范围,减少L1-2,L2-3椎间盘病变的漏诊,避免由于角度不准而造成的误诊.能够全方位评价腰椎间盘突出的形态变化,为临床提供更多更详细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7.
腰椎峡部裂并脊椎滑脱的CT征象及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东 《安徽医学》2009,30(11):1302-1303
目的探讨腰椎峡部裂并脊椎滑脱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腰椎峡部裂并脊椎滑脱患者行CT扫描,对其CT征象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0例峡部裂中发生于L5双侧15例,L4双侧4例,L5单侧1例,所有病例均合并有脊椎滑脱。结论裂隙征是腰椎峡部裂的特征性CT表现,CT对于腰椎峡部裂并脊椎滑脱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扫描后处理对腰椎峡部不连的诊断价值及手术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对30例腰椎峡部不连患者进行16排螺旋CT轴位薄层重建、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RP)、表面遮盖显示(SSD)及容积重建(VR),并进行相关分析;同时追踪手术治疗情况.结果30例患者重建后处理显示椎弓峡部不连56处,单侧椎弓峡部不连4例;双侧椎弓峡部不连26例;全部患者均经手术证实.单纯平扫仅显示22例42处椎弓峡部不连,两者对椎弓峡部不连的诊断有显著差异(P<0.05).重建后处理显示微小裂隙5例,不完全裂隙4例,骨痂及骨赘形成25例,神经根受压27例,硬膜受压25例,侧隐窝狭窄10例,椎体滑脱17例,黄韧带肥厚23例.手术治疗中所有患者均根据16排螺旋CT图像显示的神经根受压情况及椎管、神经根管狭窄情况进行减压及固定.结论16排螺旋CT不但能对腰椎峡部不连做出准确的诊断,同时能为手术治疗提供全面直观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9.
黄尚飞  方凯  方学全 《吉林医学》2012,33(35):7704-770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和三维重建在腰椎峡部裂并滑脱的CT表现特点。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机对29例腰椎峡部裂并滑脱患者的腰椎进行扫描,利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重建(SSD)、容积再现(VR)进行多平面重建和三维重建,多方位观察患者椎弓峡部裂并滑脱情况,并分析椎体峡部裂、滑脱、骨痂、骨赘和纤维组织增生在MPR、CPR、MIP、SSD和VR的表现。结果:29例中共发现46处椎弓峡部裂(双侧17例,单侧12例),10例伴不同程度滑脱。结论:多层螺旋CT多平面和三维重建技术能直观地显示腰椎峡部裂并滑脱的影像特征,在腰椎峡部裂并滑脱的检查和诊断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R平片、CT和MRI的影响学检查对腰椎椎弓峡部裂的诊断价值。方法总结分析32例经CR、CT、MRI检查确诊的椎弓峡部裂的影像学表现,比较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诊断椎弓峡部裂中的不同应用价值。结果32例CR平片显示椎弓峡部裂并伴有不同程度滑脱29例,3例峡部裂无滑脱,椎弓峡部均出现带状密度减低的裂隙影,即典型的“项圈征”。裂隙愈宽椎体移位愈显。32例CT扫描显示椎弓峡部关节突间低密度裂隙透光影,即“裂隙征”。裂隙边缘硬化,周围出现碎骨片和钙化块,伴有椎体滑脱和假性椎间盘突出。32例MRI检查椎弓峡部均出现不同规则T1WI低信号,T2WI低或高信号骨性缺损,椎管前后径增大,也伴有椎体滑脱和假性椎间盘突出,且有椎间孔变形,神经根受压。结论腰椎椎弓峡部裂并滑脱的CT检查清晰显示率明显高于CR平片,MRI检查对骨性结构显示较差,对椎管、椎间孔、侧隐窝等结构显示良好,观察神经受压情况优于CT。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R平片、CT和MRI的影响学检查对腰椎椎弓峡部裂的诊断价值。方法总结分析32例经CR、CT、MRI检查确诊的椎弓峡部裂的影像学表现,比较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诊断椎弓峡部裂中的不同应用价值。结果32例CR平片显示椎弓峡部裂并伴有不同程度滑脱29例,3例峡部裂无滑脱,椎弓峡部均出现带状密度减低的裂隙影,即典型的"项圈征"。裂隙愈宽椎体移位愈显。32例CT扫描显示椎弓峡部关节突间低密度裂隙透光影,即"裂隙征"。裂隙边缘硬化,周围出现碎骨片和钙化块,伴有椎体滑脱和假性椎间盘突出。32例MRI检查椎弓峡部均出现不同规则T1WI低信号,T2WI低或高信号骨性缺损,椎管前后径增大,也伴有椎体滑脱和假性椎间盘突出,且有椎间孔变形,神经根受压。结论腰椎椎弓峡部裂并滑脱的CT检查清晰显示率明显高于CR平片,MRI检查对骨性结构显示较差,对椎管、椎间孔、侧隐窝等结构显示良好,观察神经受压情况优于CT。  相似文献   

12.
螺旋CT成像后处理在腰椎峡部裂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 探讨螺旋CT成像后处理在腰椎峡部裂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析20例腰椎峡部裂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表面重建(SSD)重建图像的CT表现。结果MIP和MPR显示峡部裂艮好,20例38处均能显示,前者更清晰;SSD图像显示椎体滑脱良好,16例椎体滑脱均能显示;峡部断裂断端骨赘形成7例,纤维组织增生或骨痂形成6例,侧隐窝狭窄6例,黄韧带肥厚3例,椎间盘突出5例,椎间孔狭窄12例,斜轴位或矢状位MPR均能很好显示。结论 “断翼征”、“断柄征”,“断颈征”、“环裂征”是腰椎峡部裂特征性的CT表现,螺旋CT的多系列重建图像对峡部裂的诊断以及治疗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一曲面重组(CPR)在腰椎峡部裂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本院CT室对30例经手术证实为腰椎峡部裂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一曲面重组图像与常规X线和常规横断面CT图像进行比较。结果多层螺旋CT曲面重组图像能较清晰显示30例峡部裂的部位及形态。22例为单椎体峡部裂,其中,L5椎体15例,L3椎体5例,L4椎体2例;8例同时合并L3、5椎体峡部裂。18例行普通X线检查,检出12例(67%)。15例行常规CT检查,仅检出6例(40%)。结论多层螺旋CT曲面重组图像时正确诊断腰椎峡部裂并指孚临床手术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峡部裂性腰椎滑脱CT下小关节形态学测量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小关节的形态在峡部裂性腰椎滑脱发生中的关系。方法:对30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及30名正常人,通过CT扫描结果进行对照检查。结果:对照组与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组的L3/4和L4/5小关节角分别为52.3°、45.1°和44.2°、34.0°,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峡部裂性滑脱组的L4/5小关节横径减少,L3/4和L4/5的小关节的不对称程度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的下腰椎小关节角偏向冠状位面,小关节横径减少,接触面积增大是其发病的原因之一,小关节的不对称性则加速了疾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回顾性分析16排CT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勇  何崇保  杨平 《医学综述》2014,(9):1678-1680
目的回顾性分析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江油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02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16排螺旋CT机对所有患者同时行传统的椎间盘层面轴位扫描与全腰椎容积扫描,比较扫描结果与诊断效果。结果两种扫描方法的诊断结果相比,除了在L2L3段膨出的诊断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诊断突出及L1L3段膨出的诊断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诊断突出及L1L2、L3L2、L3L4、L4L4、L4L5、L5L5、L5S1段两种扫描方法诊断膨出和突出的效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6排螺旋CT扫描全腰椎容积扫描重建法在L1S1段两种扫描方法诊断膨出和突出的效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6排螺旋CT扫描全腰椎容积扫描重建法在L1L2段和L2L2段和L2L3段扫描出膨出和突出情况,而传统轴位扫描法在此段却未有发现。结论传统轴位扫描法与容积扫描重建法具有相同的诊断结果,但16排螺旋CT扫描技术在检查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各个椎体缘的增生、椎管与椎间孔的骨性狭窄等方面具有优势,诊断范围显著优于传统的扫描技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 MPR、VRT、SSD重建技术在腰椎椎弓峡部裂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8例临床怀疑腰椎椎弓峡部裂患者均经64排螺旋CT容积扫描,将数据传输至工作站,采用轴位薄层重建及平行于左/右椎弓根方向的斜矢状位进行MPR、SSD和VRT图像重组后处理。结果本组28例中,双侧腰椎椎弓峡部裂24例(85.7%)、单侧腰椎椎弓峡部裂4例(14.2%);其中,L5椎体24例(85.7%),L4椎体3例(10.7%),L3椎体1例(3.5%);L4与L5椎体同时受累者2例(7.1%)。本组28例共检出54处椎弓峡部裂病灶。轴位图像上均见"环裂征",斜矢状位MPR图像能清晰直观地显示小关节和椎弓的"猎狗征"图像及峡部断裂形成的"断颈征",对椎弓峡部裂及其状态的显示及峡部裂断端是否有错位、是否有碎骨片及假关节形成等方面效果更好。结论多层螺旋CT尤其是MPR和VRT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具有高度敏感性,可作为首选的影像技术。  相似文献   

17.
阳明  余江  彭志远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16):521-522
目的探讨无脊柱滑脱的腰椎峡部裂CT漏诊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7例CT首诊漏诊的无明显脊柱滑脱的腰椎峡部裂病例,寻找具有提示意义的CT征象。结果27例中有24例在腰椎侧定位片或常规椎间盘扫描图像可发现可疑征象,3例无征象。结论仔细分析和阅片,发现可疑征象后进行椎弓反角度扫描或螺旋CT扫描并结合三维后处理可有效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认识腰椎峡部裂并滑脱的CT特征。方法:使用GE Hispeed Fx/i螺旋CT机对38例病人行薄层扫描,层厚、间隔3mm,用骨窗和软组织窗观察。结果:腰椎峡部裂的CT特征为关节空间部的骨性缺损呈不规则裂隙状低密度影,滑脱的主要CT特征为椎管前后径延长、双重轮廓征、假性椎间盘膨出、椎间孔变形。结论:薄层CT扫描在显示腰椎峡部裂并滑脱时并发的软组织异常及其它伴随征象上具有优势,为临床诊疗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不同角度多平面重建(MPR)技术诊断隐匿性腰椎峡部裂的价值.方法隐匿性腰椎峡部裂患者32例均行螺旋容积扫描,沿椎弓方向的斜横断面、椎弓根的矢状位进行图像后处理,分析不同角度MPR重建对峡部裂及其继发病变的显示情况,并与常规椎间盘轴位图像进行比较.结果以上两种不同角度重建能清晰显示32例峡部裂,而常规椎间盘CT横轴面图像仅能显示10例峡部裂(环裂征),漏诊22例,漏诊率68.75%.结论MSCT容积扫描和不同角度MPR重建对隐匿性峡部裂具有良好的显示能力,是检出腰椎峡部裂及其继发病变的理想成像方法.常规椎间盘轴位图像仅能显示峡部裂的间接征象,必须再做相应的MPR重建,以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螺旋CT容积扫描矢状重建图像诊断腰椎弓峡部裂的价值。方法利用36例腰椎弓峡部裂病例的容积扫描数据,重建矢状图像,分析椎弓峡部裂的检出率,并与常规椎间盘横断图像对照。结果矢状重建图像对腰椎弓峡部裂的检出率达100%,常规椎间盘横断图像直接显示峡部裂隙仅27%。结论螺旋CT容积扫描矢状重建图像对椎弓峡部裂的检出率达100%,可作为腰痛患者椎间盘扫描外必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