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评价德州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效果,为制定有针对性的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德州市2005-2015年所有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为研究对象,以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及病毒载量为客观指标,结合患者转归,综合分析抗病毒治疗的疗效。结果243例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HAART)的HIV/AIDS病人,平均年龄(38.40±10.16)岁,基线CD4细胞计数均值为(239.96±161.10)个/μL,治疗后CD4细胞平均增长211.01个/μL(t=-11.604,P=0.000)。在开始治疗的36个月内,不同基线CD4细胞组计数增长存在统计学差异(F=5.701,P=0.001)。接受HAART平均时长(30.71±23.82)个月,治疗12个月病毒抑制率为88.69%(149/168),累计死亡率为7.82%(19/243)。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随着确证时年龄的增长,HIV/AIDS病人的死亡率增加;基线CD4细胞计数≤200个/μL的HIV/AIDS病人的死亡风险,是基线CD4细胞计数〉200个/μL病人的12.683倍[95%可信区间(CI):2.769-58.079]。结论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促进免疫重建。提高早期发现能力,及早采取规范的治疗措施,加强依从性教育,对于提高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抗病毒治疗对广西儿童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免疫功能及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对截至2016年6月底在广西接受抗病毒治疗、年龄15岁、治疗时间≥3个月、基线和随访资料较完整的儿童HIV/AIDS病人,评估其治疗的免疫学效果及生长发育状况,采用t检验或F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707例,开始治疗时平均年龄(56.95±35.96)个月,基线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平均为(494.3±553.8)个/μL,最后一次随访检测CD4细胞计数平均值为(1 016.2±583.7)个/μL,平均增长(521.9±565.5)个/μL;不同治疗时点CD4细胞计数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各组治疗前后CD4细胞计数的差值作比较,不同初始治疗方案、复方新诺明使用情况、基线CD4细胞计数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初始治疗含阿巴卡韦(ABC)方案、使用复方新诺明、基线CD4细胞计数200个/μL者治疗后CD4细胞计数增长相对较多,平均增长分别为(689.0±678.5)个/μL、(581.9±569.9)个/μL、(695.7±433.8)个/μL。儿童HIV/AIDS病人身高、体重均低于正常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儿童HIV/AIDS病人身高、体重与正常儿童的差距有逐渐缩小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987、0.449)。结论抗病毒治疗对儿童HIV/AIDS病人机体免疫力和生长发育有积极的改善作用,更长期的抗病毒治疗能否使儿童HIV/AIDS病人的生长发育水平达到正常,仍需继续追踪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抗病毒治疗对广西儿童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免疫功能及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对截至2016年6月底在广西接受抗病毒治疗、年龄〈15岁、治疗时间≥3个月、基线和随访资料较完整的儿童HIV/AIDS病人,评估其治疗的免疫学效果及生长发育状况,采用t检验或F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707例,开始治疗时平均年龄(56.95±35.96)个月,基线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平均为(494.3±553.8)个/μL,最后一次随访检测CD4细胞计数平均值为(1 016.2±583.7)个/μL,平均增长(521.9±565.5)个/μL;不同治疗时点CD4细胞计数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各组治疗前后CD4细胞计数的差值作比较,不同初始治疗方案、复方新诺明使用情况、基线CD4细胞计数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初始治疗含阿巴卡韦(ABC)方案、使用复方新诺明、基线CD4细胞计数〈200个/μL者治疗后CD4细胞计数增长相对较多,平均增长分别为(689.0±678.5)个/μL、(581.9±569.9)个/μL、(695.7±433.8)个/μL。儿童HIV/AIDS病人身高、体重均低于正常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儿童HIV/AIDS病人身高、体重与正常儿童的差距有逐渐缩小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987、0.449)。结论抗病毒治疗对儿童HIV/AIDS病人机体免疫力和生长发育有积极的改善作用,更长期的抗病毒治疗能否使儿童HIV/AIDS病人的生长发育水平达到正常,仍需继续追踪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武汉市≥50岁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ART)效果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武汉市≥50岁HIV/AIDS病人基线时一般人口学资料、HIV感染途径、目前抗病毒治疗方案、基线和最近一次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与病毒载量(VL)的检测结果以及当次随访时的服药依从性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HIV/AIDS病人778人,男635人(81.6%),女143人(18.4%)。年龄范围50~84岁,中位数57岁(53~64岁)。基线和最近一次VL检测中,VL20拷贝/mL的分别有2人(0.3%)、606人(77.9%)。基线和最近一次随访中,CD4细胞≥200个/μL的分别有425人(54.6%)、646人(83.0%)。无漏服药以及较少的漏服药次数者病毒学完全抑制率较高,基线时HIV/AIDS病人CD4细胞≥200个/μL者免疫学效果较好,抗病毒治疗时间较长者病毒抑制效果和免疫学效果均较好(P0.05)。结论武汉市≥50岁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效果较好,抗病毒治疗时间、服药依从性和基线CD4细胞水平与抗病毒治疗效果有关。  相似文献   

5.
《内科》2016,(3)
目的了解男男性行为(MSM)人群艾滋病病毒(HIV)/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情况并进行疗效评估。方法选取进行ART 1年的HIV/AIDS病人89例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及病毒载量抑制率的变化情况。结果 89例HIV/AIDS病人基线CD4细胞计数为(233.9±151.5)个/μL;治疗3、6、9、12个月后的CD4细胞计数分别为(339.6±167.5)个/μL、(373.4±177.3)个/μL、(380.7±186.8)个/μL、(397.6±208.2)个/μL。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CD4细胞计数均高于基线CD4细胞计数(P均0.01);患者CD4细胞计数随治疗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加(F=13.517,P0.01)。ART 6个月后,基线CD4细胞计数水平50个/μL患者病毒载量抑制(20拷贝/m L)比例为50.00%,50~199个/μL、200~350个/μL、350个/μL患者病毒载量抑制比例分别为61.90%、60.71%、66.76%。基线CD4细胞计数不同水平病人病毒抑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RT 12个月后,基线CD4细胞计数水平50个/μL患者病毒载量抑制比例为75.00%,50~199个/μL、200~350个/μL、350个/μL者病毒载量抑制比例分别为84.21%、80.76%、81.00%。基线CD4细胞计数不同水平病人的病毒抑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M人群中HIV/AIDS病人ART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病毒载量水平;对MSM人群HIV/AIDS病人开展ART有利于控制疫情蔓延。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2013年北京市新发现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的首次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检测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使用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中的病例报告卡数据库和随访数据库,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截至2013年12月31日,北京市2013年新发现的2311例HIV/AIDS病人中,92.6%(2141例)在当年接受了首次CD4细胞检测。接受了首次检测的HIV/AIDS病人中,36.9%的人是在病例报告后7天以上进行的,CD4细胞计数平均值为382个/μL;42.3%的人首次CD4细胞计数≤350个/μL。样本来源为性病门诊、自愿咨询检测(VCT)、术前检测、其他就诊者检测的个案。首次CD4细胞检测的不及时率以及晚发现比例均较高。结论有针对性的提高新发现HIV/AIDS病人的CD4细胞检测的及时性,完善CD4细胞检测机制与合理分布检测设备,以保证符合抗病毒治疗要求的病人及时转介并接受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2003-2010年山东省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且目前仍在治疗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HIV/AIDS病人)的治疗结果。方法收集2010年12月底前开始接受AIDS抗病毒治疗且目前仍在治的HIV/AIDS病人的随访资料,描述分析其一般情况,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和机会性感染发生状况等。结果山东省2003-2010年接受AIDS抗病毒治疗且目前仍在治疗的HIV/AIDS病人608例,其中男性占65.6%(399/608),女性占34.4%(209/608),平均年龄为(40.2±10.2)岁,已婚或同居者占65.5%(398/608);感染途径以异性性接触感染为主,占44.9%(273/608),其次是同性性接触感染,占21.1%(128/608);有182例更换了抗病毒治疗药物,占29.9%,换药主要原因为药物不良反应。基线时CD4+T淋巴细胞平均计数≤200个/μL的占65.8%,200~350个/μL的占33.0%,≥350个/μL的占1.2%,同基线时相比,治疗前、治疗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有增加(P〈0.05)。治疗后病毒载量低于检出限的比例增高,机会性感染发生率降低。结论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提高HIV/AIDS病人的免疫力,有利于提高其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浙江省湖州市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抗病毒治疗(ART)后的生存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科学防控艾滋病提供措施和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和现况调查等方法,查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中,有关HIV/AIDS病人ART后进行的随访记录以及现场流行病学问卷调查,资料录入数据库后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共调查≥16周岁接受ART的HIV/AIDS病人670例,其中男性574例(85.7%),已婚/同居345例(51.5%),平均年龄(39.90±13.42)岁。经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了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婚姻状况等相关潜在混杂因素之后,基线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200个/μL组的死亡风险较基线CD4细胞计数200个/μL组低[风险比(HR)=0.112,95%可信区间(CI):0.028~0.455],最近一个月漏服药物(次数≥2次/月)组的死亡风险较未漏服组高(HR=8.991,95%CI:2.531~31.938),具有轻度以上焦虑组的死亡风险较无焦虑组高(HR=3.673,95%CI:1.244~10.849)。结论湖州市HIV/AIDS病人免费ART后能够提高其生存率,基线CD4细胞计数高、无焦虑症及未漏服抗病毒药物会降低死亡风险,建议针对HIV/AIDS病人早期加入ART、增强其服药后的心理干预和卫生服务、以及加强服药依从性的宣教,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上海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ART)现状和治疗效果,分析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完善抗病毒治疗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评估ART的免疫学效果和病毒学效果。在国家抗病毒治疗信息系统数据库中下载治疗病例的历史卡片,对数据进行关联筛选和分析。数据核查后运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 490例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平均年龄(38.1±12.5)岁,男性占91.5%,女性占8.5%。基线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中位数为218个/μL,最近一次随访CD4细胞计数中位数为393个/μL,治疗前后CD4细胞计数存在统计学差异(Z=-54.584,P0.001)。随访期间共586例治疗对象发生免疫学失败,主要发生在ART 4~6个月之间,达33.4/100人年,治疗满1年后免疫学失败发生率明显下降。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基线CD4细胞计数50个/μL、接受治疗时间3年及以上和使用一线药物的治疗对象,更易发生免疫学失败;女性、同性性传播人群、接受治疗时间3年及以上治疗对象,其病毒学抑制率更高。结论基线CD4细胞计数、感染途径、治疗时间等是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应继续开展"早检测、早治疗",针对这些关键影响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巩固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凉山州CD4细胞计数<350/μL的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例)未做治疗的原因,为提高抗病毒治疗覆盖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截止2011年9月,AIDS随访管理数据库中CD4细胞计数<350/μL,且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1 843例HIV/AIDS病例,集中调查他们未治疗的原因。结果 1 843例病例中,有352例(19.1%)已经开始治疗但尚未录入随访数据库,真正未治疗的共1 491例(80.9%),未治疗的原因依次为:长期外出(52.9%)、拒绝治疗(28.2%)、失访(5.8%)、入狱(5.4%)、处理机会性感染(3.4%)、死亡(3.4%)、医生认为无需治疗(0.9%)。17个县(市)未治疗原因不尽相同,利用本次调查机会,积极有效开展工作,抗病毒治疗覆盖率从9月底的52.9%提高到年底的64.9%,提高了12.0%。结论凉山州CD4细胞计数<350/μL的HIV/AIDS病例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主要原因是,病人长期外出和拒绝治疗。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治疗依从性及治疗覆盖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北京市接受免费抗病毒治疗(ART)的流动人口艾滋病(AIDS)病人的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相关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数据,收集流动人口艾滋病病人的人口学特征、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确诊与开始ART时间间隔等信息。对2011年9月至2012年7月,在北京市进入国家免费ART的流动人口艾滋病病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在北京市居留时间和转诊情况。结果北京市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组新纳入的1074例病例中,户籍人口占29.7%(319人),流动人口占70.3%(755人)。流动人口病人治疗前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平均值为(203±116)个/μL,确诊与开始ART时间间隔中位数为11.3个月。流动人口病人与户籍人口病人在性别、民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确诊与治疗时间间隔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在年龄分布和职业分布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北京接受ART的流动人口AIDS病人,年龄较轻,多为家政和商业服务人员,数量超过户籍人口,治疗需求大,需要更早发现和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球基金项目地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ART)病人生存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2004-2012年山东省8个全球基金项目县艾滋病ART病人的相关信息,采用生存寿命表和生存曲线描述生存分布及趋势,采用Cox危险比例回归模型筛选生存时间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共收集研究对象262例,其中艾滋病死亡30例;艾滋病ART病人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1%、90%、88%,治疗死亡病人中,在治疗开始1年内死亡的占73.33%。Cox危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基线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水平及是否出现病毒学失败,与ART病人的生存时间有统计学关联(P〈0.05);与基线CD4细胞≤50个/mm3组比较,51~199个/mm3组和≥200个/mm3组死亡危险均较低;病毒抑制良好组较失败组死亡危险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蛋白酶抑制剂(PI)方案,对免疫重建不良的艾滋病(AIDs)病人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接受一线抗病毒治疗1年以上、病毒载量低于检测下限(〈50拷贝/mL)且免疫学失败的病人,改用NRTI+PI方案,即用拉米夫定(3TC)、替诺福韦酯(TDF)+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治疗12个月,检测治疗期间病人CD+T淋巴细胞(CD4细胞)数的变化。结果收集的16例病毒载量〈50拷贝/mL且免疫学失败的病人,在接受治疗3、6和12个月后,病人CD。细胞数分别上升至(195±5.63)个/μL(213±4.68)个/μL和(270±4.36)个/μL,显著高于基线(换药时)CD4细胞水平(131±3.65个/μL)(P〈0.01)。结论3TC+TDF+LPV/r方案可以促进病毒载量低而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的免疫重建。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艾滋病抗病毒治疗(ART)的临床疗效,探讨少数民族地区ART经验。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2005年7月-2011年6月期间,初次接受ART的506例艾滋病病人的临床资料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结果 506例病人均为彝族农民,多为男性,文盲,有饮酒习惯,HBsAg阳性率26.9%,抗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阳性率20.8%,CD4+T淋巴细胞均值在基线、治疗6个月和12个月时分别为231个/μL、324个/μL和390个/μL。治疗免疫学失败率在6个月和12个月时,分别为21.9%和25.6%;免疫学成功组服药依从性为96.0%,失败组依从性为16.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少数民族地区应及时推广ART,努力提高依从性,减少免疫学失败。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山西省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ART)的效果。方法选择2004年6月底至2013年12月底纳入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的病例,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通过治疗前后死亡率、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病毒载量的变化进行评估。结果共调查2377例艾滋病病例,平均年龄38.8岁、男性占66.0%、农民占59.3%、传播途径以异性性传播为主(43.1%)。共有17种抗病毒治疗用药方案,使用其中6种初始治疗用药方案的病例占97.7%。治疗前CD4细胞数平均为158个/μL,治疗后平均为345.1个/μL,治疗前后平均增加187.1个/μL(P=0.000)。病毒载量治疗前〈最低检测限(LDL)占18.3%、几何均数4.0×104拷贝/mL,治疗后〈LDL占85.0%、几何均数2.2×103拷贝/mL。治疗前后CD4细胞和病毒载量数值差异和构成比有统计学意义。死亡病例和存活病例的CD4细胞计数在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后增长值均有明显差异。治疗后第6、12、24、36、48、60、72、84、96、108个月死亡率(CDR;1/100人年)分别为13.8、9.0、2.6、1.8、1.9、2.9、2.9、1.5、3.9、4.6。结论治疗后死亡率下降、CD4细胞增加和病毒载量下降明显,抗病毒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毒(HIV)急性期/早期感染者合并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特征,进一步明确影响HIV/HBV重叠感染疾病进展的关键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了解单独HIV急性期/早期感染者(单独HIV感染组)和合并HBV的HIV急性期/早期感染者(HIV/HBV重叠感染组)的初始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调定点,以及两组病人感染HIV一年内CD4细胞计数和HIV病毒载量的动态变化,和HIV急性期/早期合并HBV感染的临床特征。结果 20例HIV/HBV重叠感染组的初始CD4细胞计数平均值为(443.55±197.00)个/μL(213~985个/μL),病毒载量调定点(4.34±0.99)Log10拷贝/mL(1.82~5.47Log10拷贝/mL)。30例单独HIV感染组病人的初始CD4细胞计数平均值为(497.37±121.29)个/μL(196~792个/μL),病毒载量调定点(3.87±0.62)Log10拷贝/mL(2.77~5.19Log10拷贝/mL)。HIV/HBV重叠感染组的初始CD4细胞计数明显低于单独HIV感染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HBV重叠感染组的病毒载量调定点明显高于单独HIV感染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我国HIV急性期/早期感染者中,HIV/HBV重叠感染者与单独HIV感染者比较,初始CD4细胞计数明显降低,病毒载量调定点明显升高,HIV病毒复制更为活跃。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云南省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HIV/AIDs病人)早期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云南省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期间开始ART的病人,按照基线CD4淋巴细胞(CD4细胞)计数水平分A、B两组,A组为基线CD4细胞计数〉350/±的病人(早期治疗组),B组为基线CD4细胞计数≤350/μL.的病人(延迟治疗组)。比较两组病人治疗满1年后的队列保持情况、治疗效果、治疗期间病人的不良反应和机会性感染发生等情况。结果两组9810例病人治疗满1年后,在队列保持方面,A组病人坚持治疗的比例(在治率)为88.0%(1712/1946),高于B组的84.9%(6674/7864);死亡率A组(1.2%)低于B组(5.7%);在治疗效果方面,两组的HIV病毒载量抑制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中.HIV病毒载量〈C400拷贝/mL病人所占比例,分别为90.4%和91.2%;治疗6个月和12个月时,与基线CD4细胞计数相比,A组的增幅(4.32%)(治疗前后CD4细胞差值的比较)低于B组(10.27%),P〈0.01,但A组病人仍然获得比B组较高的CD4细胞平均值;在机会性感染和不良反应方面,A组的发生比例(4.3%和20.9%)均低于B组(10.3%和24.3%),P〈0.01。结论云南省HIV/AIDS病人早期治疗12个月能够获得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初步实现了减少HIV相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非艾滋病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抗病毒治疗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IRIS)与基线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的相关性及治疗方法。方法将选取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HIV/AIDS病人),根据不同基线CD4细胞水平分为两组,观察这两组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后,发生IRIS的情况,以及糖皮质激素在治疗IRIS中的作用。结果共选取HIV/AIDS病人312例,A组157例,CD4细胞计数≤100个/μL:B组155例,CD4淋巴细胞计数〉100个/μL。A组IRIS发生率为40.1%(63/157),死亡率为6.3%(4/63);B组IRIS发生率为3.9%(6/155),无死亡病例;两组IRIS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率虽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RIS最常见并发结核病,分别为71.4%(45/63)和33.3%(2/6)。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病人症状的有效率为90.2%。结论基线CD4细胞低下是IRIS发生的重要因素,CD4细胞计数≤100个/μL的病人发生IRIS合并结核的较多见,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了解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生存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了解HIV/AIDS病人被确证感染后的转归及相关情况。结果 HIV/AIDS病人被确证时的年龄是影响生存时间的重要因素[风险值(HR)=1.04,95%可信区间(CI):1.01-1.06,P〈0.01]。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HR=0.10,95%CI:0.03-0.33,P〈0.01)及初次CD^+_4T淋巴细胞计数分级则是影响HIV/AIDS病人生存的保护性因素(HR=0.69,95%CI:0.58-0.82,P〈0.01),接受抗病毒治疗、初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级高的生存时间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发现、早治疗有利于提高HIV/AIDS病人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