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告32例(62眼)高度近视患者眼底病变情况及眼轴测量结果,二者分组对照分析,发现随着眼轴长度增加,眼底病变范围扩大、程度加重,且后极部病变增多;分析了眼轴长度与眼底病变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认为高度近视的形成机制复杂,远远超过了屈光不正的范畴,而眼轴的延长是眼底病变形成和发展的危险因素和中间环节,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待探索。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高度近视眼全阈值静态视野形态的改变。方法:应用Dicon TKS-5000型自动视野分析仪检查高度近视65例(130眼)的全阈值静态视野,并观察其后极部眼底改变。结果:视野异常115眼(88.5%),其中生理盲点扩大86眼(66.2%),出现黄斑中心相对暗点75眼(57.7%),弥漫性损害39眼(30.0%)。发现黄斑中心相对暗点75眼中仅有51眼在眼底镜下发现黄斑部病变(χ2=22.042,P<0.01)。结论:高度近视眼的视野改变与患者的屈光度及后极部眼底病变有关。视野改变的形态,程度与眼底后极部改变的形态不完全对应。高度近视患者视野改变早于眼底镜下眼底改变,对于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后的视力预后及其影响因素,为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预估术后视力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46例(77眼) 高度近视(球镜度≥-6.00 D并且眼轴长度≥26 mm)合并白内障的患者,详细检查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前、术后的BCVA、白内障严重程度(LOCS分级)、眼轴长度、眼底照相模糊程度及眼底病变程度,并进行Pearson相关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以术后6个月BCVA为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BCVA与术前BCVA、术前球镜度、眼轴长度、术前眼底像模糊程度、白内障严重程度、眼底病变严重程度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视力与术前BCVA(P<0.01)和眼底病变严重程度相关(P<0.01)。结论对于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后的视力恢复情况与术前BCVA和眼底病变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4.
许多研究显示高度近视与青光眼密切相关,高度近视因患者眼轴长、前房深、房角宽的特点,并发青光眼的类型常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然而,由于高度近视可导致一系列的眼底病变,使青光眼的早期眼底改变易被高度近视造成的眼底病变所掩盖,所以,认识高度近视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特点及诊断要点,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减少漏诊、误诊.本文对高度近视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归纳,提高对疾病的认识,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50例100眼,男14、女36、年龄11~64岁、屈光度-6.25~30.00D高度近视眼底后极部病变与矫正视力的关系。报据眼底的表观和荧光血管造影的结果,将高度近视眼底病变分为三型,弥漫性病变、斑块性病变、复合性病变。弥漫性病变又分为Ⅰ型和Ⅱ型。高度近视的矫正视力,由于眼底病变类型不同矫正视力有明显的羞异。弥漫性病变矫正视力在1.0以上者占37.1%,0.5~0.9占43.2%,不足0.5者占19.7%。斑块性病变矫正视力全部在0.5以下(舍0.5)。复合性病变矫正视力与斑块性病变相似无1眼超过0.5者。高度近视眼的眼底病变对视功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形觉、色觉和光觉的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高度近视更合理的防治时机.方法:观察76例147眼之眼轴长度及其与屈光度、年龄及眼底严重损害发生率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病变过程中后巩膜葡萄肿、漆裂样纹损害、玻璃体变性及Fuchs斑等病变之发生与进展.结果:眼轴长度、屈光度、年龄与眼底严重损害成正相关;眼轴在26mm以下,屈光度8D以下或年龄10岁以下眼底严重损害发生率很低;在眼底损害中,后巩膜葡萄肿出现较早,发展亦快,在眼轴由26mm增长至30mm之全过程中后巩膜葡萄肿发生率均显著增高;20岁之前眼轴长度、屈光度进展较快,但眼底严重损害较少和较轻,20岁以上者眼轴长度、屈光度进展较缓,然眼底严重损害之发生率却显著增高.结论:及时控制儿童、青少年高度近视之病程进展是眼科临床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对进行性高度近视患儿施行改良型Snyder-Thompson式后巩膜加固术的疗效。方法对<14岁28例(52眼)进行性高度近视患儿手术前后采用IOLMaster测定眼轴长度,散瞳验光屈光度矫正视力和眼底检查,应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眼轴长度术前为(28.47±2.36)mm,术后为(28.77±2.4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8,P<0.05)。术后与术前相比,平均眼轴增长(0.31±0.35)mm。矫正视力术前为0.45±0.25,术后为0.61±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61,P<0.05)。术后眼底未见1例并发症。结论改良型后巩膜加固术有可能延缓儿童高度近视眼轴的增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眼轴长度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23-01/05期间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53例104眼,其中2例为独眼患者只纳入1眼,其余患者均双眼入组。根据是否有眼底病变分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组32眼和DR组72眼,DR组患者根据眼底病变程度分为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27眼和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45眼。将DR组患者眼轴长度按照四分位法分为四组:20.00~22.09mm组19眼,22.10~22.70mm组17眼;22.71~23.12mm组18眼;23.13~24.48mm组18眼。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DR、PDR发生的因素。结果: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后显示,眼轴长度、年龄均是影响DR和PDR发生的因素(眼轴长度:OR=0.296,95%CI:0.130~0.672,P<0.05;OR=0.237,95%CI:0.076~0.736,P<0.05;年龄:OR=0.949,95%CI:0.907~0.994,P<0.05;OR=0....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白内障摘除手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摘除术86例118眼,所有患者均完成术后6mo随访调查且临床资料完整,记录所有患者术后6mo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 visual acuity,BCVA),以0.3为分界将患者分为低视力组(视力<0.3)与视力正常组(视力≥0.3),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年龄、性别、病程、BCVA、角膜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散光、巩膜、眼底病变程度、术后并发症、玻璃体脱离、黄斑病变等因素进行统计,采用单因素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影响白内障摘除手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所有患者中低视力34眼(29%),视力正常84眼(71%);低视力组眼轴长度、角膜散光度、合并黄斑病变所占比例、合并后巩膜葡萄肿所占比例、晶状体核硬度分级、眼底病变程度与视力正常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轴长度(OR:1.567,95%CI:1.129~2.224)、黄斑病变(OR:8.054,95%CI:1.741~37.541)、晶状体核硬度分级(OR:3.642,95%CI:2.512~18.787)、眼底病变程度(OR:7.964,95%CI:1.254~28.415)均与高度近视白内障疗效相关(P<0.05);随访6mo,晶状体后囊膜混浊5眼,无继发性青光眼、人工晶状体移位、角膜失代偿及视网膜脱离并发症发生.结论:眼轴长度、黄斑病变、晶状体核硬度分级、眼底病变程度均为影响白内障摘除手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促进患者术后视力恢复,必须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重视术中精细操作.  相似文献   

10.
病理性近视眼的黄斑形态和功能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综合分析眼底检查、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检查结果并了解病理性近视眼(PM)的黄斑形态和功能变化特征.方法 系列病例报告.确诊且连续观察的病理性近视眼患者共31例(36只眼),按眼轴长度分为两组:A组10例(12只眼),眼轴长度≥30.00 mm;B组21例(24只眼),眼轴长度<30.00 mm.对所有患者进行A、B超检查、显然验光,眼底检查,黄斑区OCT(包括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厚度分析)和mERG检查.应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两组病理性近视眼的屈光度数、最佳矫正视力及mERG检测的黄斑中心(0°)、颞下、鼻下、鼻上象限P1波平均反应密度(Amp-P1)值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OCT与眼底检查黄斑病变和后巩膜葡萄肿的阳性检出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两组患者黄斑部1~9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的比较,采用混合效应模型,以分组和区域作为固定效应,受试者作为随机效应;mERG检测的黄斑中心Amp-P1值、眼轴长度、最佳矫正视力及屈光度数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组:眼轴长度为(31.77±1.27)mm,屈光度数为(-22.92±7.10)D,矫正视力为(0.31±0.25).B组:眼轴长度为(28.64±1.17) mm,屈光度数为(-14.03±5.37)D,矫正视力为(0.55±0.35).两组间屈光度数(t=4.20,P<0.01)和矫正视力(t=-2.28,P<0.0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CT检查结果显示黄斑分区中1~5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A组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0.032,0.048,0.009,0.002).两组mERG黄斑中心(0°)、鼻上、鼻下、颞上、颞下象限Amp-P1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3,2.71,2.21,2.32,2.64;均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mERG黄斑区Amp-P1值与眼轴呈负相关(r=-0.498,P<0.01),与矫正视力呈正相关(r=0.468,P<0.01);眼轴长度与屈光度数呈正相关(r=0.800,P<0.01),与矫正视力呈负相关(r=-0.605,P<0.01);屈光度数与矫正视力呈负相关(r=-0.616.P<0.01).结论 病理性近视眼患者眼轴的延长、屈光度数的增加、眼底病变发生率的上升、矫正视力的下降、黄斑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变薄,均可导致视功能逐渐下降.综合应用眼底检查、OCT检查、mERG检测能较早发现患者病变并监测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成都市青羊区3~18岁儿童和青少年近视患病现况,为近视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2019-10/2020-01对成都市青羊区38所学校进行近视筛查,共计72270名学生,男37278名(51.58%),女34992名(48.42%),年龄3~18(平均10.22±3.22)岁。分析其近视的患病率、高度近视患病率、屈光参差患病率、屈光状态和眼轴发育情况。结果:近视患病率57.50%,高度近视患病率3.33%,中度屈光参差患病率9.80%,高度屈光参差患病率4.24%。相邻年龄组间两两比较:近视患病率6~14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33),高度近视患病率9~14岁、15~16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33),中度屈光参差患病率7~11岁、12岁与13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33),高度屈光参差患病率5岁与6岁、8~12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33)。眼轴长度:右眼23.658±1.258mm,左眼23.611±1.246mm,5~18岁左、右眼眼轴长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右眼比左眼轴长;同年龄段正视眼和近视眼眼轴长度比较(取右眼分析),6~18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屈光状态与眼轴的关系(取右眼分析):随着年龄增长,眼轴增长,远视逐渐降低,正视化后,近视逐渐增加,3~6岁等效球镜(SE)均值为正值,从7岁开始,SE均值变为负值,呈近视化改变,眼轴为22.923±0.759mm;不同屈光状态下的眼轴长度,远视为22.489±0.853mm,正视为23.023±0.802mm,轻度近视为23.860±0.965mm,中度近视为25.137±0.929mm,高度近视为26.252±1.040mm。结论:近视患病率、高度近视患病率与以往相比,呈上升趋势。预防近视在7岁之前,而防止向高度近视发展应当在10岁时开始,建议8岁以前形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防止中高度屈光参差的发生与发展。7岁开始呈近视化改变,右眼更容易出现近视,我们可以通过不同年龄眼轴长度来预测近视趋势,还可以通过眼轴长度评估近视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手术在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疗效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1/2019-01在我院住院的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患者90例109眼,所有患者均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6mo随访,根据最佳矫正视力评价手术疗效并进行分组:视力低下组(最佳矫正视力<0.3)和视力正常组(最佳矫正视力≥0.3)。建立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影响术后疗效的因素。结果:视力低下组22例27眼,视力正常组68例82眼。随访期间,发生晶状体后囊膜混浊6眼,均为轻度混浊,激光治疗后改善,未见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单因素分析发现,眼轴长度、角膜散光度、Emery分级、眼底病变分级是影响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眼轴长度(OR=2.121)、角膜散光度(OR=1.698)、Emery分级(OR=1.901)和眼底病变分级(OR=1.964)是影响术后疗效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眼轴长度、角膜散光度、Emery分级和眼底病变分级是影响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疗效的独立因素,但是影响患者预后因素较多,应根据影响因素制定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提高患者手术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小切口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效果.方法 对35例(62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行小切口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眼轴长26~32.50 mm,平均27.86 mm,其中眼轴长≤30 mm者48眼,眼轴长>30 mm者14眼,观察术后视力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眼轴长≤30 mm的48眼中术后视力≥0.3者40眼(83.33%),眼轴长>30 mm的14眼中术后视力≥0.3者6眼(42.86%),术中悬韧带部分断离2眼,后囊破裂2眼,但均植入人工晶状体.结论 小切口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适合于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但术后视力的恢复与眼轴长度、眼底黄斑功能密切相关,眼轴长>30 mm者术后视力恢复较差.  相似文献   

14.
屈超义  王建洲  王欣荣  赵海梅  宋虎平 《眼科新进展》2011,31(11):1082-1083,1086
目的研究眼轴长度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程度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按照眼轴长度将84例(160眼)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3组:眼轴长度≤24mm(87眼)、24~26mm(48眼)、>26mm(25眼)。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视力;使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前节,托品酰胺眼液散瞳(排除高眼压后),双目间接检眼镜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检查眼底,A型超声波测量眼轴长度。根据患者视网膜病变的严重程度分为无DR期组,非增生性DR组和增生性DR组(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屈光不正程度与DR分期的相关性分析采用Kendall和Spearman检验,不同屈光不正程度患者中PDR发生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患眼眼轴越长,DR病变程度越轻,二者之间存在等级相关,且为负相关,3组NPDR眼数分别为23眼、12眼、16眼,PDR眼数分别为62眼、33眼、2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Kendall检验P<0.05,r=-0.34;Spearman检验P<0.01,r=-0.367)。眼轴>26mm组患者与其他2组患者的PDR发生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457,P<0.05)。结论眼轴较长的患者,DR病变程度较轻。长眼轴作为PDR的保护性因素,对DR临床处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青少年高度近视患者高阶像差、屈光度、眼部结构参数及其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19-07/09在我院视光学中心验光门诊就诊的青少年高度近视患者116例116眼,均进行主觉验光,检测眼轴和眼压,并采用Sirius三维眼前节分析仪测量高阶像差[总像差(RMSg)、总高阶像差(RMSh)、Z22(90°/180°方向散光)、Z33(三叶草Trefoil)、Z31(水平位彗差)、Z40(球差)、三阶~七阶像差(RMS3~RMS7)]、角膜曲率(角膜最小屈光力K1、角膜最大屈光力K2、角膜平均屈光力Km)、中央角膜厚度(CCT)、前房深度(ACD)、前房角(ACA),分析上述眼部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青少年高度近视患者屈光度与眼轴呈负相关(r=-0.400,P<0.001);眼轴与前房深度呈正相关(r=0.433,P<0.05),与角膜曲率(K1、K2、Km)呈负相关(P<0.05);总高阶像差与屈光度呈负相关(r=-0.189,P<0.05),与眼轴呈负相关(r=-0.228,P<0.05);各高阶像差与球镜度无相关性(P>0.05),球差Z40与角膜曲率(K1、K2、Km)呈正相关(P<0.05),未发现高阶像差与CCT、ACD、ACA具有相关性。结论:青少年高度近视患者随着近视程度的增加,眼轴及总高阶像差增加,且总高阶像差与眼轴呈负相关,眼轴的增长可能是减少高阶像差的一种代偿方式,促进近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高度近视患者眼轴与玻璃体中MMP-2和TGF-β2水平的相关性.方法:研究患者玻璃体切除术中获取玻璃体样本55份.依据角膜表面曲率大小及眼轴长度,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即高度近视组(25例):SE>-6.00D,AL≥26.00mm和对照组或非高度近视组(30例):SE<-6.00D,AL<26.00mm.利用ELISA的方法测量研究对象玻璃体MMP-2和TGF-β2浓度.结果:高度近视组玻璃体MMP-2浓度(96.87±55.95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77.24±41.81ng/mL,P<0.05),但与眼轴没有相关性(r=0.088,P=0.544).高度近视组(3729.08±1890.88pg/mL)与对照组(3926.00±1333.88pg/mL,P<0.05)TGF-β2浓度具有显著差异性,且TGF-β2浓度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r=-0.344,P=0.014).结论:人玻璃体中MMP-2和TGF-β2两种分子浓度在高度近视进展中具有重要作用,TGF-β2浓度与眼轴长度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訾迎新  金明 《眼科新进展》2019,(12):1197-1200
近视是全球发生率最高的屈光不正,我国有近6亿近视患者,其中高度近视(high myopia,HM)患者超过8000万。HM随着眼轴的进行性增长,眼底出现一系列退行性病变,如视盘斜入、颞侧脉络膜萎缩弧、后巩膜葡萄肿、后极部视网膜和脉络膜病变及周边部视网膜改变等,病理性近视多伴随或者导致黄斑病变、白内障、玻璃体病变、视网膜脱离与劈裂等严重并发症。目前,近视的发生趋于年轻化、高度化,HM眼底病变尤其黄斑病变是东亚国家主要的致盲原因。本文回顾近年国内外文献,就HM眼底改变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的形态学特征、分类和对比分析。

方法:对入选的高度近视黄斑病变患者61例101眼均行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查,验光确定屈光度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用IOL-Master测量眼轴长度。入选者需在同一天内行散瞳眼底检查、OCT及FFA检查,必要时行眼底联合造影(FFA&ICGA)。分析不同类型的OCT及FFA形态学特征之间的相互联系,并探讨其与屈光度、最佳矫正视力、眼轴长度及中心凹厚度之间的关系。

结果:FFA分类的漆样裂纹型在OCT分类的1型中所占比例为57.14%,显著高于新生血管型和黄斑萎缩型(2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FA分类的黄斑萎缩型在OCT分类的2型中所占的比例为67.80%,显著高于漆样裂纹型(18.64%)和新生血管型(13.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CT 3型均属于FFA分类的黄斑萎缩型。OCT 1型的屈光度、眼轴长度明显低于2型和3型,而最佳矫正视力和中心凹厚度则明显高于2型和3型。FFA的漆样裂纹型与新生血管型在屈光度及眼轴长度上虽无明显差异,但后者的BCVA及中心凹厚度显著低于前者(P<0.05)。漆样裂纹型及新生血管型的屈光度、眼轴长度均显著低于黄斑萎缩型,最佳矫正视力则明显高于黄斑萎缩型(P<0.05)。

结论: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OCT和FFA形态学特征密切相关,结合OCT和FFA的图像特征对高度近视黄斑病变形态学改变进行对比分析,不仅有助于明确病变的性质,提高我们对疾病发病机制及预后转归的认识,更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9.
高度近视眼底病变对LASIK手术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眼底病变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疗效的影响,探讨其安全有效性.方法 对162例(318眼)屈光度在6.00 D以上的高度近视患者行LASIK治疗,对患者高度近视程度、眼底病变程度与术后视力、眼底并发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术后超高度近视组的矫正视力低于普通高度近视组(P<0.05).手术前后较严重眼底病变组的矫正视力均低于普通眼底病变组(P<0.05).术后1年内较严重眼底病变组出现的眼底并发症多于普通眼底病变组(P<0.01).术后出现眼底病变组的矫正视力低于未出现眼底病变组(P<0.05).结论 对高度近视眼行LASIK是安全有效的,但高度近视程度和眼底病变程度会影响手术疗效,术前应做详尽的眼底检查及相应的预防性治疗,必要时可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及预防性光凝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高度近视眼近视弧形态与近视性眼底病变发生的关系,为临床上早期发现近视性眼底病变提供形态学上的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高度近视眼25例46眼患者黄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视力等资料,将单纯漆纹样裂纹改变眼设为A组(5例10眼);出现近视性眼底病变眼为B组(17例30眼;包括A组);无近视性眼底病变眼为C组(8例16眼);分析3组近视弧类型、近视弧面积、白色脉络膜萎缩弧面积、白色脉络膜萎缩弧与近视弧面积比、黄斑部视网膜厚度、黄斑部视网膜体积等形态学变化。结果 A组、B组、C组矫正远视力分别为0.45±0.29、0.34±0.25、0.82±0.22,A、B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B2组近视弧形态各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C组比较:近视弧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95%可信区间分别是5.85~8.45mm2、2.67~6.79mm2;白色脉络膜萎缩弧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95%可信区间分别是2.03~4.04mm2、0.08~2.07mm2;白色脉络膜萎缩弧与近视弧面积比比较差异也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95%可信区间分别为0.28~0.47、0.00~0.25。75%(24/32)环形弧眼、82.7%白色脉络膜萎缩弧眼出现近视性眼底病变。A、B、C3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黄斑部视网膜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近视性眼底病变明显影响视力;近视弧面积超过5.85mm2,白色脉络膜萎缩弧面积达到2.00mm2且与近视弧面积比超过0.28以上,白色脉络膜萎缩弧、环形弧的出现,均应警惕近视性眼底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