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型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IFN-γ频率年龄依赖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不同日龄小型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IFN-γ的频率,初步探讨小型猪免疫细胞功能的发育时限。方法分别取3日龄、2月龄、6月龄、1周岁及2周岁小型猪的外周血,提取单个核细胞,进行胞内细胞因子IFN-γ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日龄小型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IFN-γ的频率。结果3日龄、2月龄、6月龄、1周岁及2周岁小型猪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IFN-γ的频率分别为2.73%、3.80%、10.00%、38.09%及41.03%。结论小型猪免疫细胞功能具有明显的发育时限。1周岁以上小型猪的免疫细胞功能发育基本成熟。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共刺激分子CD40、CD40L在人急、慢性髓性白血病治疗前后骨髓单个核细胞表面的表达特点,探讨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荧光标记及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了37例急性髓性白血病及20例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骨髓单个核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D40、CD40L的表达.另取8例健康人骨髓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①治疗前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中,除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外,CD40表达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完全缓解(CR)和部分缓解(PR)患者CD40较其治疗前显著增高(P<0.05),CR患者接近对照者,两未缓解(NR)患者CD40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CD40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单个核细胞上的表达与正常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所有急、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及正常对照骨髓单个核细胞上的CD40L均存在表达缺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40是参与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发病和抗白血病免疫反应的重要共刺激分子,其表达与白血病分化程度及分型有关,CD40表达异常可能是AML发病机制之一,且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调节单个核细胞上CD40的表达,纠正AML白血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缺陷,可能是免疫基因治疗人类急性髓性白血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达免疫介质细胞分化抗原40(CD40)及其配体CD40L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ACS组(23例)、稳定性心绞痛(SA)组(16例)和对照组(15例)3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达CD40、CD40L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ACS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达CD40平均荧光强度(MFI)19.12±4.96明显较SA组9.99±2.55和对照组11.50±2.21高,3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137,P<0.05).ACS组CD40L MFI 0.21±0.27与SA组0.10±0.18、对照组0.19±0.2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47,均P>0.05).ACS组血清CRP水平(12.07±15.83)mg/ml与SA组(1.58±1.19)mg/ml、对照组(1.43±1.10)mg/m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54,P<0.05).CD40与CRP之间呈显著相关性(r=0.406,P<0.05).结论 AC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40表达增高,可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活动性的血清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我院于近年为1例严重肺功能受损患者施行右侧同种肺移植,其间应用APAAP桥联酶标技术,用单克隆抗体(McAb)检测其外周血单核细胞中CD3^+、CD4^+、CD8^+、CD11a^+、CD11b^+、CD18^+、CD^19+、CD20^+的表达水平,并进行全程的动态观察。 相似文献
5.
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豚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IFN-γ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实验变态反应脑脊髓炎(EAE)豚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IFN-γ分泌量,探讨其与EAE发病情况的相关性。方法将30只雌性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EAE模型组和佐荆对照组,每组各10只。采用粗制髓鞘碱性蛋白诱发豚鼠急性EAE。记录上述3组豚鼠发病的潜伏期、进展期及神经功能障碍评分,并采用ELISA法测定PBMC培养上清液中IFN-γ量的变化。结果EAE模型组在接种约2周后出现厌食、体重下降,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且均表现为单病程发病;正常对照组和佐剂对照组未发病。EAE模型组豚鼠PBMC分泌IFN-γ量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5);而佐剂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AE模型组豚鼠PBMC分泌IFN-γ的量与发病的潜伏期呈负相关(P〈0.05),与进展期及高峰期神经功能障碍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EAE豚鼠体内存在免疫失衡,IFN-γ分泌量增加,且与发病的严重程度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探讨IgE低亲和力受体(CD23)的过敏性哮喘发病中的作用,以及与IL-2受体(CD25)和HLA-DR的关系。CD23可能介导过敏性哮喘的慢性气管炎症,活化CD4^+T细胞对其表达有上调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小剂量γ射线辐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培养人前列腺癌细胞系LNCaP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 实验设LNCaP肿瘤细胞对照组、单纯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照组、照射和未照射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肿瘤细胞共培养组,照射剂量为0.5-3 Gy,剂量率为17Gy/min.利用吖啶橙/溴化乙锭(AO/EB)荧光双染色法,观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LNCaP细胞的杀伤情况.结果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照射后各组培养至144 h均有大量细胞死亡.存活细胞明显少于未照射组,培养至240 h时,照射与非照射组中存活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均减少,但是在照射的各组中减少更为明显.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LNCaP肿瘤细胞共培养组中,各照射组问在培养72 h内无明显差异,在共培养96~240 b时.0.5~2Gyγ射线照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前列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明显增强,尤其以1Gy照射组更为明显.而2.5与3Gyγ射线辐照组以及未照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明显低于0.5~2 Gy各组,在培养至240h时,仍有肿瘤细胞存活并出现增生.结论 γ射线辐照对某些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有损伤作用,0.5~2Gyγ射线辐照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杀伤肿瘤细胞活性增强,而2.5Gy和3Gyγ射线辐照对分离后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肿瘤细胞杀伤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钙离子载体(CI)A23187诱导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s)生成树突状细胞(DCs),探索DCs扩增的新方法。方法:分离健康人PBMNCs,分别加入GM-CSF+IL-4,A23187。体外培养72 h后,于光镜、电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表面标志,MTT比色法检测其对同种异体T细胞的刺激增殖作用,ELISA法检测IL-12、IFN-γ的水平。结果:健康人PBMNCs在A23187的条件下培养72 h后,就可以看到典型的DCs形态,CD40、CD86、CD83分子的表达均明显增高,但CD1α分子的表达增高不明显。具有明显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IL-12、IFN-γ的水平比其他组明显增高。结论:健康人PBMNCs在钙离子载体A23187作用下能更有效地诱导生成成熟DCs。 相似文献
9.
10.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40L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急性期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表面CD40配体(CD40L)表达水平,及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后CD40L的变化,以期探讨IVIG治疗机制及冠状动脉病变(CAL)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用流式细胞技术法检测11例川崎病急性期患儿及1g/kg IVIG治疗后其PBMC表达CD40L阳性细胞率及平均荧光强度(MFI)。结果:川崎病患者PBMC表面CD40L表面较正常对照持久;对1g/kg IVIG敏感者治疗后患者PBMC上表达CD40L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对1g/kg IVIG不敏感者治疗后PBMC中高表达CD40L的细胞数增多,与正常对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2例急性期已发生冠状动脉扩张的患儿其PBMC上的CD40L表达的阳性细胞率及平均荧光强度均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者。结论:CD40L升高在川崎病发病及冠状动脉病变中起一定作用,IVIG可能通过下调川崎病PBMC上CD40L表达水平预防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17β-E2对鼠骨髓单个核细胞CD44、CD54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免疫细胞化学及图像分析、统计学等方法来检测分析不同浓度的(10^-6、10^-7、10^-8mol/L)17β-E2作用体外培养的SD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不同时间(24、48、72h)后,细胞的CD44、CD54的表达。结果①超过其生理浓度的17β-E2使CD44的表达下降,17β-E2组随其作用时间的延长,CD44的表达呈下降趋势。②17β-E2抑制骨髓单个核细胞CD54表达,其作用与剂量、时间的呈依赖关系。结论不同浓度的雌激素在不同的时间抑制了体外培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CD44、CD54的表达,并可能由此影响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的辛伐他汀对血管紧张素Ⅱ (angiotensin Ⅱ,AngⅡ)刺激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 IL-1β)mRNA的表达及蛋白分泌的影响.方法 分离36只雄性SHR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随机分为6组(n=6):空白对照组(仅加入培养液),Ang Ⅱ(10-6 mol/L)组, Ang Ⅱ(10-6 mol/L)+DMSO组, Ang Ⅱ(10-6 mol/L)+辛伐他汀(1×10-6 mol/L)组, Ang Ⅱ(10-6 mol/L)+辛伐他汀(5×10-6 mol/L)组, Ang Ⅱ(10-6 mol/L)+辛伐他汀(10×10-6 mol/L)组,利用RT-PCR检测各组单个核细胞IL-1 βmRNA的表达, ELISA法检测各组单个核细胞IL-1β蛋白的分泌.结果 Ang Ⅱ(10-6 mol/L)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IL-1β的mRNA表达及蛋白的分泌均明显升高(mRNA:P<0.05,蛋白:P<0.01),而辛伐他汀干预各组呈剂量依赖性抑制Ang Ⅱ刺激的IL-1β mRNA的表达及蛋白的分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辛伐他汀抑制Ang Ⅱ刺激的高血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炎症因子IL-1β蛋白的分泌与抑制IL-1β基因的表达有关,且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节律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2年2月疑诊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85例住院患者,按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谱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0例)和ACS组(45例),所有患者留取全血,经Ficoll离心分离PBMCs,体外培养过程中经血清撤离诱导节律性;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相关节律基因的表达情况,再经Chronos-fit软件评估其节律性。采用Gensini积分评价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结果与SAP组比较,ACS组的PBMCs节律性表现为峰值时间改变且整体表达水平降低。Gensini积分与PBMCs节律基因Per1的峰值时间呈正相关(r=0.855,P<0.01),与其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753,P<0.05),与节律基因Rev-erbα的相关性则相反(r值分别为-0.721和0.832,P值均<0.05)。结论 ACS患者PBMCs的节律性明显异常,且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这可能是患者整体节律性紊乱的表现,其将可能应用于临床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早期预测。 相似文献
14.
辛伐他汀与罗格列酮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CD40和CD40L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与罗格列酮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CD40 和CD40L表达的影响。方法 通过高脂饮食和采用维生素D负荷法复制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分别予辛伐他汀、罗格列酮(剂量分别为10 mg·kg-1·d-1、2.5 mg·kg-1·d-1,n=10)干预;采用酶法测定大鼠血脂、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胸主动脉病理变化、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大鼠腹腔巨噬细胞CD40 和CD40L mRNA的表达。结果 动脉粥样硬化组大鼠主动脉出现形成纤维增生性动脉硬化斑块,经辛伐他汀和罗格列酮干预后病变程度减轻;与动脉粥样硬化组相比,辛伐他汀或罗格列酮干预后的大鼠血总胆固醇均显著下降(P<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三酰甘油亦明显降低(P<0.05);CD40 和CD40L mRNA表达分别由0.96±0.24降至0.76±0.15和0.89±0.22、由0.73±0.18降至0.62±0.17和0.54±0.12(P<0.05)。结论 辛伐他汀与罗格列酮均能降低血脂,并通过降低巨噬细胞CD40和CD40L表达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免疫活性物质卡介苗基因组DNA(BCG-DNA)对哮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IFN-γ和IL-4产生的影响.方法:分离哮喘患者PBMC,分别加入BCG-DNA、地塞米松刺激培养,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IFN-γ及IL-4含量,RT-PCR检测PBMC IFN-γ mRNA及IL-4 mRNA的表达量,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结果:地塞米松在体外对哮喘患者PBMC产生的IFN-γ mRNA和蛋白、IL-4 mRNA和蛋白均有抑制作用;BCG-DNA抑制哮喘患者PBMC IL-4 mRNA和蛋白的分泌,而促进IFN-γ mRNA和蛋白的分泌,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且在体外对PBMC无毒性.结论:BCG-DNA不仅具有和地塞米松相同的下调IL-4表达的作用,而且还具有地塞米松所没有的诱导IFN-γ表达的作用,利于纠正哮喘患者体内存在的Th1/Th2比例失衡状态,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泌的干扰素—γ(IFN—γ)水平与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板层素(LN)及Ⅳ型肢原(Ⅳ—C)血清水平的关系,探讨其在肝纤维化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对104例各种类型病毒性肝炎检测血清HA,LN,Ⅳ—C,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其分泌的IFN—γ水平。结果:IFN—γ在慢性肝炎(CH)、肝硬化(LC)、慢性重型肝炎(CSH)组中依次降低,IFN—γ与HA,LN,Ⅳ—C血清水平呈负相关。结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的IFN—γ是乙肝患者肝纤维化进展过程中重要的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18.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丙型肝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对丙型肝炎的影响,运用非同位素原位杂交法(NISH)和链酶亲和素-生物素(SABC)法分别检测2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PBMC中的HCV-RNA及其T淋巴细胞亚群,同时检测这些患者的肝功能指标。结果显示8例(40.0%)HCV患者的PBMC中的HCV-RNA呈阳性结果。HCV-RNA呈散在颗粒状或弥漫分布,主要位于胞浆中。HCV-RNA阳 相似文献
19.
研究雷公藤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作用机制。以激活的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为细胞模型,应用荧光激活细胞分类仪(FACS)分析雷公藤单体TZ93对PBMC细胞表型的影响。10名正常女性的PBMC分成3组:Ⅰ组PBMC,Ⅱ组PBMC+PHA,Ⅲ组PBMC+PHA+TZ93,分别加入鼠抗人CD8、CD4、CD25、NK抗体。结果:FACS显示TZ93能显著抑制激活的PBMC中CD4+、CD8+、CD25+的表达及NK活性。结论:TZ93能明显抑制PBMC表型的表达,是一种有效的细胞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20.
细胞凋亡(apoptosis,APO)是细胞生理性死亡的主要形式,它与坏死不同,是维持机体自身稳定的重要负调节机制(1,2)。并有研究发现APO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有关。笔者观察肾病综合征(NS)患儿在激素治疗前治疗后2周,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细胞凋亡现象,以探讨激素治疗对PBMC细胞凋亡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