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搜集近年温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文献,从单纯使用温针灸、温针灸结合其它针法、温针灸结合其它疗法、温针灸结合中药内服、温针灸结合体外冲击波理疗等5个方面,回顾温针灸治疗肩周炎的近况并总结疗效。分析了温针灸治疗肩周炎的机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为以后的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MYL-I蒙医疗术温针仪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蒙医MYL-I蒙医疗术温针仪替代传统蒙医温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与蒙医银针、蒙医传统温针进行对比。结果:MYL-I蒙医疗术温针仪组与蒙医传统温针组的疗效均优于蒙医银针组。MYL-I蒙医疗术温针仪组与蒙医传统温针组比较疗效无显著性差异。结论:MYL-I蒙医疗术温针仪可以完全替代蒙医传统温针疗法,且安全性优于蒙医传统温针疗法,同时具有操作简单、温度可调、无烟、副作用少等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温郁金不同部位的挥发油含量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潘晓军  林观样  蔡进章 《中药材》2006,29(10):1016-1017
参考药典方法测定温郁金不同部位:温莪术(主根茎)、姜黄(侧根茎)、温郁金(块根)、温郁金叶、温莪术鲜芽挥发油含量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挥发油中莪术醇含量。结果温莪术提油率和莪术醇含量均较高。而温郁金提油率虽较低,但油中莪术醇含量较高,宜研究利用。  相似文献   

4.
杨尧章为清代湖南名医,撰有<温疫论辨义>.杨氏论治温疫以吴又可<温疫论>为正宗,并对<温疫论>逐条剖析,于当从者,疏其蕴;于不当从者,抉其蔽,使之治温疫提纲挈领,多有发有性未发之论.杨氏对温疫论进行了辨义,并从温疫初起、感邪轻重、温疫治之大法,辨识温疫与温病的区别;从感气、传变、证候、治则等方面辨别伤寒与时疫之异同.  相似文献   

5.
"温针"之法最早见诸《伤寒杂病论》.该文从针具材质形状与"温针"、"白针"与"温针"、"温针"利弊之争、《明医杂著》之温针、从"烧针尾"到"温针疗法"5个方面,对"温针"的发展演变予以探讨.认为《伤寒论》中的"温针"为针后复灸;《明医杂著》之"温针"为针刺之时行隔物灸;《目经大成》以艾绒裹针后,燃烧加热,接近今日通行之"温针"法.此法经陆瘦燕推广,并在理论上予以阐发,从而创立了"温针疗法",并成为上海陆氏针灸流派之代表针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MYL-Ⅰ蒙医疗术温针仪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蒙医MYL-Ⅰ蒙医疗术温针仪替代传统蒙医温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与蒙医银针、蒙医传统温针进行对比.结果:MYL-Ⅰ蒙医疗术温针仪组与蒙医传统温针组的疗效均优于蒙医银针组.MYL-Ⅰ蒙医疗术温针仪组与蒙医传统温针组比较疗效无显著性差异.结论:MYL-Ⅰ蒙医疗术温针仪可以完全替代蒙医传统温针疗法,且安全性优于蒙医传统温针疗法,同时具有操作简单、温度可调、无烟、副作用少等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以清代邵登瀛《温毒病论》为中心,从疠气由来、温毒侵入人体之部位、温毒与伤寒的区别、温毒轻脉重症、气血胃辨治、重视胃谷肾精6个方面阐述邵氏对温毒病的独特认识及诊治思想。  相似文献   

8.
四时温病,虽有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冬温、大头瘟、烂喉痧等多种疾病的区分,但就这些疾病的性质来说,不外燥热、湿热、温毒三类。据此分类,可易于掌握这些疾病间的共性、执简驭繁地辨治四时温璃。现予以分别论述。燥热类温病燥热类温病,亦可称为温热类温病,就是指不挟湿邪的温病,包  相似文献   

9.
GC-MS比较温郁金、温莪术、片姜黄中挥发油的化学组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同一植物来源的3种中药温郁金、温莪术、片姜黄挥发油类成分在含量和组成上的差异。方法: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温郁金、温莪术和片姜黄的挥发油类成分,并参照2005年版药典附录XD法测定挥发油含量,采用GC-MS分析比较了三者挥发油化学组成上的异同。结果:温郁金、温莪术、片姜黄三者挥发油的平均含量依次是5.6,19.9,9.4μL·g-1。GC-MS共推测了60种成分;其中片姜黄40种,温莪术41种,温郁金41种,温莪术与片姜黄在低沸点类挥发性成分组成上相似,而温郁金与温莪术则在高沸点类挥发性成分组成上相似,总体上温郁金与片姜黄之间的成分差异较大。结论:虽为同一植物来源,但不同加工方法或不同药用部位,三者挥发油类成分在含量和组成上各有异同,由此决定其疗效各有异同。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温疫萃言》的医学思想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温疫萃言》集诸多医家论述温疫之大成,林之翰从温疫的病名、病因、病证、治疗、方药等方面进行综合整理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书中思想对于现今防治温疫类疾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温针灸治疗对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中西药组、温针灸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保肝、降低门脉压、利尿、补充白蛋白的方法治疗;中西药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汤剂-复阳利水汤治疗;温针灸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温针灸治疗.结果:中西药组与温针灸组腹水消退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温针灸组住院时间较短、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在白蛋白提升方面有优势.结论: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温针灸组与中西药组疗效相当,而且温针灸组更为简便易廉,提示温针灸组治疗肝硬化腹水有效、可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暑温与风温、春温、温热、冬温、温毒、温疫等诸证同属于祖国医学温病范畴。但由于暑温发病季节和特有的病征,又可与上述诸温病相区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近5年来部分关于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了解温针灸治疗痛经的临床疗效,总结其作用机制。方法将资料按照单一法、结合法、其他法三类,分为温针灸法、中药法、灸法、耳穴法、电针法等9个方面,对近5年来,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文献作一概述。结果以温针灸为主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方法众多,其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温针灸与温针灸配合其他治疗方法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显著,但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电针、温针灸与电温针(电针结合温针)治疗寒湿型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差异,寻找治疗本病的较佳治疗方法。方法:将126例确诊的寒湿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按单盲随机原则分为电针组、温针灸组和电温针组3组,每组42例,分别采用电针、温针以及电针配合温针治疗,每日1次,共治疗12次。治疗前后采用改良JOA腰痛疗效问卷评分、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指地距离(FFD)进行评定。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3组VAS、FFD指标均降低(P 0. 05),JOA问卷记分升高(P 0. 05); 3组组间比较:在总有效率、VAS、FFD与改良JOA方面,电温针组均优于电针组和温针灸组(P 0. 05)。结论:电温针治疗寒湿型非特异性下腰痛疗效显著,疗效优于单纯电针和温针灸。  相似文献   

15.
《辽宁中医杂志》2016,(12):2624-2627
目的:观察浮针疗法结合温针灸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组和浮针温针灸组,每组33例。浮针温针灸组采用浮针结合温针灸治疗,温针灸组采用单纯温针灸治疗,浮针治疗隔日1次,6次为1个疗程。温针灸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分别选择在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和治疗后30 d评定各组临床疗效、症状积分和疼痛评分。结果:浮针温针灸组愈显率81.8%(27/33),显著优于温针灸组的50%(16/32);两组症状积分、疼痛评分在治疗结束后均显著改善(P0.01),并且浮针温针灸组在症状及疼痛改善方面显著优于温针灸组(P0.05),且在随访1个月内仍保持较好疗效。结论:浮针配合温针灸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疗效优于温针灸,且长期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医药防治温疫的组方特点和用药规律,为临床防治温疫提供文献理论基础。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以《温疫论》和《伤寒温疫条辨》为研究基础,采用频数统计法综合性的整理分析《温疫论》和《伤寒温疫条辨》中防治温疫的方药。结果:《温疫论》中44首方剂,单味药用药总频数217次;《伤寒温疫条辨》中正方181首,附方34首,单味药用药总频数1409次。结论:《温疫论》和《伤寒温疫条辨》在温疫防治理法方药中求同存异,其组方用药上具有扶正固本、苦寒逐秽、中焦护胃、调畅气机的特点,对后世防治温疫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了木聚糖酶提取温莪术挥发油工艺条件.方法 对温莪术粒径、木聚糖酶用量、酶解时间进行正交实验设计.结果 以出油率为指标确定适宜的正交实验参数为:温莪术细粉100目、木聚糖酶用量50 IU·(g温莪术)-1、酶解时间90 min.结论 该工艺条件下温莪术挥发油提取得率为2.42%,与未添加木聚糖酶提取工艺相比,温莪术挥发油提取得率增加3.40倍.  相似文献   

18.
赖洪康  黄海福  范志勇 《中国中医急症》2011,(10):1579+1586-1579,1586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105例癌痛患者随机平均分为温针灸组、西药组及针药结合组,分别接受温针灸、三阶梯止痛、温针灸+三阶梯止痛联合止痛。结果针药结合组镇痛效果、镇痛起效时间及镇痛持续时间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而温针灸组和西医组镇痛效果相近;温针灸组基本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仅有两例患者有习惯性便秘,西药组和针药结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温针灸组明显增加。结论在三阶梯止痛的基础上加用温针灸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联合镇痛方案,值得今后在临床中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不同部位体温测量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比较新生儿不同部位测量的体温差异。方法 对175例新生儿的颈温、腋温和肛温进行测量和对比。结果 颈温和腋温无显著性差异(P >0 .0 5 ) ,肛温高于颈温和腋温(P <0 .0 5 )。结论 测量颈温可以代替腋温,方便可行,必要时可加测肛温  相似文献   

20.
王利  史玉君 《陕西中医》2008,29(4):481-482
目的:观察温针灸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患者就诊顺序,随机将患者分为温针灸治疗组、传统针刺对照组各30例。两组针刺方法相同,温针灸治疗组加用颧髎、下关穴温针灸法。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0.0%。提示:温针灸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具有局部温热效应,对神经传导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